气管插管患者护理常规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7.00 KB
- 文档页数:7
气管插管病人护理常规一、二、概念1.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上呼吸道或直接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
2.气管内插管:是通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
二、气管插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全身麻醉,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的治疗以及心肺复苏等。
2.绝对禁忌症:喉水肿,气道急性炎症。
3.相对禁忌症:胸主动脉瘤压迫气管,严重出血素质者。
三、气管插管的作用(1)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和漏气;(2)便于呼吸管理,保证通气;(3)减少气道死腔量,增加有效肺泡通气量;(4)头颈部手术可远距离控制麻醉和通气;(5)便于控制呼吸动作,稳定手术野,利于精细的手术操作四、气管插管的护理(一)气管插管的固定:(1)双套结固定法:用一根小纱带在导管上打死结,经双侧面颊部,绕过枕后在耳廓前上方打死结固定,固定时不能压住耳根;(2)用两根胶布在导管上交叉固定在口唇周围,经口气管插管者由于口腔分泌物易流出,造成胶布松动,应密切观察并及时更换。
(二)保持通畅(1)及时吸出口腔气管内分泌物,(2)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内的冷凝水,(3)妥善固定呼吸机管路(三)预防感染(1)体位: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抬高床头30°至45°,可预防坠积性肺炎,鼻饲的病人可预防胃内容物反流。
(2)病房管理:做好日常通风消毒,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在50%-70%,病房物体表面用消毒液擦拭,每月做空气培养。
(3)口腔护理。
(4)及时吸痰。
(四)人工气道的湿化:1.呼吸机上配套的加温和湿化装置,湿化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32°-35°为宜。
2.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
3.雾化吸入。
(五)气囊的管理:最适宜的气道压力为20cm水柱-25cm水柱。
(六)心理护理:采用一切尽可能简单,易理解的交流方式,如非语言交流方式,手势,写字板,卡片等,让患者尽量表达其感受,护士应及时满足其合理要求。
五.拔管指征: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呛咳反射恢复,咳痰有力,肌张力好,无喉头水肿等并发症即可拔出气管导管。
气管插管护理常规一、定义: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的可靠途径,适用于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时、需人工呼吸加压给氧的患者或全身麻醉施行外科手术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患者,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二、护理要点:1.参见危重患者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气管插管的位置适当,每班检查、记录插管刻度,并记录交班。
插管固定牢靠,避免移位。
选择合适的牙垫,避免患者将导管咬变形。
使用插管固定器者定期检查固定带,保证黏贴牢固,松紧适宜。
3.防止插管脱出,防止患者自行拔管,对神志清楚者做好解释工作,对神志不清、躁动患者应给予适当的肢体约束,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加强监护。
4.保持患者头后仰位,以减轻导管对咽、喉的压迫。
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6.做好口腔护理,经口气管插管时,口腔护理应由两人配合进行,每天更换固定胶布,污染时及时更换。
一人固定气管插管,另一人做口腔护理,更换胶布、寸带和牙垫。
做口腔护理前先吸净气管插管内的分泌物,再吸口、鼻腔分泌物,然后再做口腔护理。
操作结束,核对导管的位置,做好记录。
7.加强气囊管理,高容量低压气囊应4~6小时放气囊1次,每次10~15分钟,气囊压迫气管黏膜过久,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气管黏膜受损,甚至坏死。
气囊充气压力不要过高,气囊压应保持在15~25cmH2O。
8.预防和控制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后应更换吸痰管,定期取气道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必要时行呼吸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9.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检查导管有无阻塞。
10.定时翻身、叩背,防止肺不张及肺部感染。
11.加强皮肤、背部护理,保持床单位平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
第十节气管插管护理常规一、定义气管插管是指将气管导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内的一种操作方法。
二、目的保持上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或异物,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及死腔,提高呼吸道气体交换频率,便于应用机械通气或加压给氧,便于气道湿化及气道内给药等。
在急诊病房常采用经口气管内插管。
三、适应症1、心搏骤停。
2、严重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经药物治疗无效。
3、各种原因引起的通气障碍。
4、患者的气道保护功能丧失,呼吸不能满足基础生理需求。
5、因诊断或治疗需要,在短期内要反复插入气管镜者。
6、各种全麻或静脉复合麻醉后需要呼吸支持者。
四、禁忌症气管插管没有绝对的禁忌症,但当存在下列情况时应谨慎:1、咽喉部烧灼伤、肿瘤、异物。
2、主动脉瘤压迫气管。
3、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难以从插管内清除。
4、颈椎骨折、脱位。
5、血液病。
五、操作方法1、评估(1)评估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意识状态、呼吸、合作程度;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评估患者有无活动牙齿及义齿。
(3)患者体位:仰卧位,头后仰并与身体正中呈一直线。
2、操作前的准备(1)用物准备①气管插管用物:胶皮手套若干、7---8.5#气管插管(图一、二、三示)、管芯(图四示)、口导管护垫(图五示)、喉镜手柄(图六示)、喉镜叶片(图七示)、开口器、口咽通气道、5ml注射器、纱布两块。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图八②吸引用物:负压吸引器(中心负压)及吸引管、吸痰管、500ml生理盐水2瓶(冲洗吸痰管用,图八示)。
③其他:简易呼吸器、氧源及氧流量表、听诊器、心电监护仪。
(2)呼吸机准备:正确连接呼吸机管路,开机备用。
(3)药物准备:镇静剂(丙泊酚、咪达唑仑)和肌松剂;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
(4)患者准备:去床头床档,将床头移开距墙约60---80cm,给患者取平卧位,去枕后仰,必要时肩下垫小垫枕,开放静脉通路;取下活动性义齿;必要时保护性约束。
气管插管护理常规1、气管插管要牢固固定,每班要测量并记录外留长度(门齿距),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以防止导管脱出及下滑。
2、加强人工气道温、湿化管理,以替代上呼吸道的温、湿化功能:①机械通气时应将呼吸机的湿化器打开,使吸入的气体温度保持在34-36℃,同时注意及时添加无菌蒸馏水;②遵医嘱定时为病人做超声雾化吸入或持续雾化吸入,并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入地色米松、沫舒坦、支气管扩张剂(舒喘灵或博利康尼)等药物;③奇观内诸如或滴入生理盐水;吸痰前向气道内滴入5-10ml生理盐水,以保持呼吸道湿润,防止痰液干燥结痂。
3、插管后要经常给病人翻身,拍背,吸痰,确保呼吸道通畅。
4、清醒病人,尤其是小儿,对插管不宜耐受者,有自行拔管发生窒息的危险;要对病人进行适当的约束或是用镇静药物。
5、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
6、充气套囊的护理:气囊内压力应控制在既能有效封闭气道,又不使气管血液供给受到明显影响为宜;套囊充气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5ml左右:气囊应2-4小时放气一次,每次5-10分钟,放气前应吸净口咽部的分泌物。
7、预防下呼吸道感染:(1)与人工气道有关的各种操作前后要注意洗手,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试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和无菌生理盐水。
(2)要及时彻底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坠积、干结、脱落而阻塞气道。
(3)正确的吸痰方法:①为提高效果,吸痰前应听诊肺部呼吸音及查看胸片;②应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吸痰前后吸入100%氧气1-2min,吸痰后逐渐降低吸入氧浓度至吸痰前水平,以达到预充氧的作用,可避免在细谈过程中发生低氧血症;③未用呼吸机的病人,吸痰前后应用建议呼吸器予以膨肺;④放入吸痰管至气管插管远端前,要关闭负压,以免过度抽吸肺内气体;⑤放入吸痰管至气管插管远端后,打开负压,将吸痰管360°上提吸痰;⑥吸痰管在气管内的时间不应超过15秒;⑦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心律失常或末梢血氧饱和度降至90%,应立即停止吸痰;⑧气道吸痰后,应抽吸口、鼻腔内的分泌物。
气管内插管护理常规
(一)目的
1.通过人工手段建立呼吸通道,解除上呼吸道阻塞或为心搏、呼吸骤停者进行人工呼吸。
2.便于清除气管及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和给氧。
(二)护理要点
1.选用刺激性小、长度和粗细适宜的气管导管。
2.妥善固定插管,防止插管移位或脱出,固定时不宜过紧,防止管腔变形;经口气管插管者,固定时要用牙垫,以免管子弯折;每班应测量、记录气管插管与门齿的距离,并交班。
3.保持气管导管通畅,及时吸出气道分泌物;吸痰前先充分吸氧,吸痰
动作轻柔迅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同时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防止误吸。
4.保持口腔清洁,留置气管内插管12小时以上的病人,每天进行口腔护理2次。
5.加强气道的温、湿度化管理。
6.留置时间72小时以上或者小儿,应尽量改用经鼻气管插管,以防止喉头水肿。
7.气囊内注气3-5ml,如需长时间应用,应4-6小时做短时间气囊放气一次,、防止气管壁黏膜受压、缺血。
8.插管期间做好患者双上肢约束,并加强监护,防止患者意外自行拔管引发生重度喉头水肿或缺氧。
9.插管后患者失音,应通过手势或纸笔也患者交流,做好心理安慰。
10.气管内插管一般保留不超过3-5天,如需进一步治疗可改气管切开。
11.拔管时,备好吸氧装置,吸尽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气管内充分吸痰,提高吸入氧浓度4-6L/min解除寸带与胶布,置吸痰管达气管插管的最深处,气囊排气,边拔管边吸痰,同时鼓励患者咳痰。
12.拔管后立即给予面罩吸氧,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口唇、面色,监测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
临床护理:气管插管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L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有无活动义齿、呼吸道通畅程度及既往病史。
2.评估负压吸引装置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备齐插管用物及急救药物等。
3.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双侧呼吸音及胸廓运动情况。
4.评估口鼻腔状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二)操作要点。
L取下活动义齿,观察牙齿是否松动并做妥善固定,清除口、鼻腔分泌物,经鼻插管还需检查鼻腔有无堵塞、感染、出血,鼻中隔是否偏曲。
5.检查气管导管气囊是否漏气,润滑导管前半部。
6.将患者置于正确体位,充分开放气道。
7.插管成功后,迅速拔除管芯,向气囊内充气。
8.放入牙垫或通气道,固定导管,听诊呼吸音,
检查气道是否通畅,清理气道,连接呼吸机或简易呼吸气囊。
9.观察导管外露长度,做标记,并记录。
10摆好患者体位,必要时约束患者双手。
11做胸部X线检查,确定插管位置,观察有无口腔、牙齿损伤。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或家属气管插管的目的、过程和潜在并发症,取得其合作。
(四)注意事项。
L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导管,管芯内端短于导管口1〜1.5cm。
儿童气管插管型号选择标准参见附录7。
2.选择合适的喉镜叶片,确保喉镜光源明亮。
3.避免反复插管。
4.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两侧胸廓起伏等变化。
气管插管目标:患者被正确插入气管插管,维持气道开放。
标准程序1、护士向患者/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
2、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1)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插管,检查是否漏气。
(2)确保喉镜以及其他必需仪器的功能完好。
(3)取出患者义齿。
(4)准备好可能需要的镇静剂及肌松剂。
(5)给患者吸入纯氧。
(6)给患者取适当体位。
(7)持续监测SaO2。
3、验证气管插管位置正确后,确保其固定在位。
4、必要时吸痰。
5、观察患者的呼吸及血液动力学状况。
6、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下护理措施。
结果标准1、正确置入气管插管。
2、维持患者气道开放。
3、无并发症发生,如吸引致气道损伤。
4、准确记录。
气管插管的护理目标:需气管插管的患者维持人工气道开放,并使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减至最少。
标准程序1、护士向患者/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
2、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1)定时观察刻度标记(正常成人一般男:在平门齿为20—22;女:24—26),评估气管插管的位置。
(2)用固定带固定气管插管,防止其移位和脱出。
(3)根据需要通过口咽或气管插管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和清洁。
(4)定期或必要时检查气囊压力。
3、观察病人以下的任何异常变化:(1)呼吸模式。
(2)SaO2/SpO2水平。
(3)生命体征和总体状况。
(4)分泌物的性状及量。
4、应早期观察:(1)气管插管并发症的征象:①扭曲。
②阻塞。
③移位。
(2)嘴角或舌部的压力伤。
5、在特护单上记录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1、维持患者气道开放。
2、并发症的发生减至最少,如嘴角的压力伤、气管插管的移位、阻塞。
3、准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