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 方莉
- 格式:ppt
- 大小:6.31 MB
- 文档页数:36
一例阴囊气性坏疽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心得关键词:气性坏疽糖尿病护理气性坏疽是厌氧菌感染的一种,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严重急性感染,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需具备缺氧坏境[1],糖尿病病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而高血糖环境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可削弱白细胞吞噬和杀灭细菌的能力,降低自身免疫力,且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使组织缺血,缺氧,感觉减退,容易继发多种细菌混合感染[2],增加了气性坏疽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主要临床表现为患部产气,气体在组织间隙不断增多,使伤口局部胀裂样疼痛,进行性肿胀[3],肌肉逐步由红肿到发紫发黑,甚至坏死,病变组织发出恶臭,如不及时控制,处理不当极易引起严重毒血症[4],如不及时治疗,常丧失肢体或危机生命,本院收治一名无明显诱因的阴囊气性坏疽病人,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防止了交叉感染,病人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46岁,因“阴囊肿胀,疼痛6天,发热三天”入住大邑县人民医院,以“阴囊坏疽”转入我院ICU继续治疗,诊断“1 阴囊感染:气性坏疽2型糖尿病”。
入院时体温为38.2℃ ,脉搏114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为116/75mmhg,随机血糖为14.2mmol/l,白蛋白:25.3g/l,患者意识清,急性面容,阴囊红肿、皮温高、周围皮肤大面积发红,其中约5cm*3cm发黑,压痛明显、触之捻发感、会阴肿胀明显、破皮已结痂,左侧腹股沟压痛明显。
阴囊彩超提示:左侧睾丸鞘膜内可见弱回声及气体样回声,入院后遵医嘱予以安置心电监护及吸氧,留置尿管,予以抗炎对症治疗,治疗:在全麻下行阴囊及会阴部坏死组织切除+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控制血糖,予以蛋白支持治疗,持续引流冲洗,每日切口换药,术后患者会阴部术区红肿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感染指标好转,转入泌尿外科继续治疗,患者阴囊及肛周创口分泌物较之前明显减少,在局麻下行清创缝合术,继续加强创口换药、引流,继续抗感染治疗,瞩患者加强营养,促进创口愈合,复查血生化,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平稳,血糖:4.13mmol/l,左侧腹股沟区纱布引流条引流湿润,可见少量血性分泌物渗出,阴囊及肛周创面见少量分泌物,未见坏死组织,导管内血培养、外周血培养、厌氧菌培养均未见细菌,40 d后出院。
生堡堕压壁塑瘟盘查!Q塑生!旦筮!鲞筮!塑垦也!璺墅!!墅!垡!:』!坚!Q塑:!生:!:盥!:1119・诊疗参考・【编者按】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部分伤员出现了梭茵性肌坏死。
为及时防控此病,卫生部日前委托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主持制订了《梭茵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以指导各地做好梭茵性肌坏死的预防和诊治工作。
现将此《意见》刊出,供全国同行参考。
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梭茵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专家组梭菌性肌坏死(即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p布删,CP)等所引起的肌坏死,是一种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厌氧菌感染。
致病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和溶组织梭菌等,多为混合感染。
一、病理生理产气荚膜梭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d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一方面破坏周围组织的胶原纤维,使感染迅速沿肌束和肌肉群扩散,使肌肉色泽变暗红色,失去弹性;另一方面,这些酶具有强大的糖、蛋白分解作用,产生大量不溶性气体如硫化氢、氮等,在组织间积聚,分解蛋白,使得组织细胞坏死、渗出、水肿明显。
积气和水肿使得局部压力骤升,血管受压引起血运障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更有利于细菌繁殖,使病情恶化。
大量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直接侵犯心、肝、肾等脏器,引起休克、肾功能不全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伤后l一4天(6小时一6天)。
患者多有明显的全身和局部表现。
1.全身表现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毒血症状,体温可高达40℃以上,患者极度虚弱,表情淡漠但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进行性贫血,全身症状迅速恶化,晚期可出现溶血性黄疸,外周循环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2.局部表现最早的局部症状是受伤部位剧痛,呈胀痛感,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
随后伤口周围肿胀,皮肤苍白,紧张发亮,伤口中有大量浆液性血性渗出物,有时可见气泡冒出。
随着病情进展,局部肿胀加剧,静脉回流障碍,皮肤由红变白,再转为暗红、黑紫,表面呈现大理石样斑纹。
气性坏疽的处理与预防刘淑玲2011-11-12气性坏疽通常指由厌氧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感染分为芽孢菌性肌坏死和芽孢菌性蜂窝织炎两类,是开放性骨折、严重组织碾挫伤、深层肌肉损伤和组织坏死感染等严重创伤的并发症。
主要病原菌是产气荚膜杆菌,为梭状芽胞杆菌属,厌氧、能产生芽胞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在机体内可形成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还可引起厌氧性蜂窝织炎、泌尿系感染和食物中毒。
它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并见于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消化道内,属于人和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
此菌具有芽胞,污染水体后存活时间较长,对氯等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但并未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
气性坏疽病通过伤口接触传播,感染后如得不到及时治疗,12小时内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但它对没有伤口的普通人并没有影响。
只要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就可防止交叉感染。
气性坏疽病常由严重创伤后感染引起,非地震时,普通人受伤,也有可能患上气性坏疽病。
气性坏疽病是可控可防可治的。
对一切开放性伤口,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的、肌肉坏死者,均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
气性坏疽并不可怕,彻底清创是根本、双氧水冲洗并开放伤口,为了避免伤者间产生交叉感染,必须对患者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并焚烧患者用过的医疗废弃物。
卫生部《WS 310.2-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中将其列入需要特殊处理的传染性疾病,污染的器械需要单独回收处理。
手术治疗气性坏疽的处理流程1、在隔离手术间施行,尽量减少人员出入。
2、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3、污染的手术器械应先消毒后清洗,消毒采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45min。
双层封闭包装注明“气性坏疽”字样送供应室处理。
4、污染的物体表面(包括接送病人被污染的推床)和地面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min。
概述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
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芽孢杆菌感染分为芽孢菌性肌坏死和和芽孢菌性蜂窝织炎两类,通常所说的气性坏疽即芽孢菌性肌坏死,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病人,少数发生在腹部或会阴部手术后的伤口处。
此类感染发展急剧,预后严重。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引起本病主要有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
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
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或石膏包扎过紧等情况,继发此类感染的概率较高。
发病机制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
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
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
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
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
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临床表现1、潜伏期创伤后并发此症的时间最早为8~10h,但一般为1~4天。
2、局部表现病人自觉伤肢沉重,有包扎过紧感。
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
气性坏疽的临床护理尤军【摘要】目的探讨气性坏疽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例气性坏疽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以及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12例中3例死亡,9例治疗成功,其中8例术后直接转入ICU重症监护室,5例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回病房.结论气性坏疽患者除了医生及时手术清创和确切治疗外,护士及时有效的高质量护理,对生命体征的严密观察,也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期刊名称】《实用手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32)003【总页数】2页(P372-373)【关键词】气性坏疽;临床;护理【作者】尤军【作者单位】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手外五科, 辽宁沈阳 110024【正文语种】中文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肌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此类感染发展急剧,预后差[1]。
患者除了医生的确切治疗外,护士一丝不苟的术前严密监护,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及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对其生命安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一般资料本组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例气性坏疽患者病例资料,男11例,年龄20~36岁,女1例,年龄10岁,平均27.8岁。
均为车祸碾轧伤,下肢11例,上肢1例。
受伤至发病时间最短为8 h,最长为3 d。
伤口渗出物涂片检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患者为车祸后来院,因组织碾挫严重,没有再植可能或无法保留肢体,急诊在硬膜外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清创术、软组织修复术、截肢术。
术后密切观察发现了气性坏疽征象,肿胀进行性加重,“捻发”音,气泡溢出,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二次手术紧急行高位截肢术。
本组12例中有8例术毕转入ICU重症监护室,其中5例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回病房,3例因发病急骤,严重恶化,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4例术毕直接回到病房。
2 护理方法2.1 术前护理气性坏疽发病凶险,如不能及时发现死亡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