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心痛精深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的统计分析报告及改进要求措施2011年12年13年

脾心痛精深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的统计分析报告及改进要求措施2011年12年13年

脾心痛精深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的统计分析报告及改进要求措施2011年12年13年
脾心痛精深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的统计分析报告及改进要求措施2011年12年13年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的统计分析及难点分析及改进措施

(2011年度)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在我科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路径方案实施情况

实施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以来,我科收治脾心痛病人22例。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选择病人,共有21例符合条件并进入临床路径。具体如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 ICD-10编码:K85);

临床分型为肝郁化火证、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

严格遵照脾心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执行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参照①《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版,中华人民国卫生部制定颁发,1993年;第四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发,2002);②《急性胰腺炎》(肇达,等.人民卫生,2004)。

(1)主要症状:起病突然,常有饮酒和进油腻食物等诱因,以急性起病的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2)次要症状: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可伴有轻度发热、黄疸、便闭等表现。

(3)体征:上腹部压痛、伴或不伴腹肌紧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正常。

(4)舌脉: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或黄厚、或燥,脉细或紧或弦数或弦滑数。

(5)现代影像学技术(超声、CT、MRI):表现出胰腺炎的特征,可见胰腺非特异性增厚或肿大,胰周边缘不规则或有一个间隙的少量积液。具备主症,结合查体及现代影像学技术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中药服: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治疗方案辩证使用中药汤剂。

2、中医外治法: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辩证选择使用中医外治法。

3、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辩证分析,选择穴位针刺治疗。

4、嘱咐患者卧床休息,禁食。

二、统计分析

实行中医治疗脾心痛临床路径后,分别从六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住院天数:经过比较,入临床路径病例住院天数平均缩短1-2天。

医疗费用:入临床路径病例平均费用6000元,一般中、西医治疗脾心痛病例平均费用10000元,医疗费用明显降低。

临床结果:入临床路径病例21例均获治愈。

患者满意度:入路径21份病例治疗效果满意度96.3%。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全组入路径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患者再住院率:入临床路径病例再住院率为0。

三、难点分析及改进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临床观察,发现以下难点及改进措施:

发病后嘱患者禁食,病人服用中药时配合欠佳,甚至无法口服中药,采用胃管减压同时予胃管给药并结合中药灌肠、芒硝外敷,减轻患者痛苦。脾心痛初期

给予中药灌肠,通过直肠给药,可促进中药的吸收,排除肠道积气、积便,缓解腹部症状和体征。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的统计分析及难点分析及改进措施

(2012年度)

一、路径方案实施情况

2012实施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以来,我科收治脾心痛病人14例。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选择病人,共有10例符合条件并进入临床路径。具体如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 ICD-10编码:K85);

临床分型为肝郁化火证、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

严格遵照脾心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执行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参照①《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版,中华人民国卫生部制定颁发,1993年;第四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发,2002);②《急性胰腺炎》(肇达,等.人民卫生,2004)。

(1)主要症状:起病突然,常有饮酒和进油腻食物等诱因,以急性起病的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2)次要症状: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可伴有轻度发热、黄疸、便闭等表现。

(3)体征:上腹部压痛、伴或不伴腹肌紧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正常。

(4)舌脉: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或黄厚、或燥,脉细或紧或弦数或弦滑数。

(5)现代影像学技术(超声、CT、MRI):表现出胰腺炎的特征,可见胰腺

非特异性增厚或肿大,胰周边缘不规则或有一个间隙的少量积液。具备主症,结合查体及现代影像学技术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中药服: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治疗方案辩证使用中药汤剂。

2、中医外治法: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辩证选择使用中医外治法。

3、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辩证分析,选择穴位针刺治疗。

4、嘱咐患者卧床休息,禁食。

二、统计分析

实行中医治疗脾心痛临床路径后,分别以下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住院天数:经过比较,入临床路径病例住院天数平均缩短1-2天。

临床结果:入临床路径病例10例均获治愈。

患者满意度:入路径10份病例治疗效果满意度90.3%。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全组入路径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患者再住院率:入临床路径病例再住院率为0。

三、难点分析及改进措施

难点分析:有部分病人经过治疗后腹部症状明显减轻,压痛反跳痛减轻明显,过早的进食会导致病情的反复,引发病人不良情绪;

在去年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临床观察,制定出如下改进措施:脾心痛初期给予中药灌肠,通过直肠给药,可促进中药的吸收,排除肠道积气、积便,缓解腹部症状和体征。我们在补液时间上给予充分的延期,保证病人空腹时间,减轻对胰腺的再刺激;较少腹痛症状的反复;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的统计分析及难点分析及改进措施

(2013年度)

一、路径方案实施情况

2013实施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以来,我科收治脾心痛病人9例。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选择病人,共有8例符合条件并进入临床路径。具体如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 ICD-10编码:K85);

临床分型为肝郁化火证、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

严格遵照脾心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执行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参照①《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版,中华人民国卫生部制定颁发,1993年;第四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发,2002);②《急性胰腺炎》(肇达,等.人民卫生,2004)。

(1)主要症状:起病突然,常有饮酒和进油腻食物等诱因,以急性起病的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2)次要症状: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可伴有轻度发热、黄疸、便闭等表现。

(3)体征:上腹部压痛、伴或不伴腹肌紧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正常。

(4)舌脉: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或黄厚、或燥,脉细或紧或弦数或弦滑数。

(5)现代影像学技术(超声、CT、MRI):表现出胰腺炎的特征,可见胰腺

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IO编码: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3.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TCD编码:BGS000、lCD—10编码: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二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 (2)血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乙肝、丙肝、艾滋、梅毒。 (4)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抗“0”、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等。 (八)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2.推拿疗法 3.颈椎牵引疗法

脾破裂临床路径

脾破裂临床路径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脾破裂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脾破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破裂(ICD-10:) 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1.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外伤史。 2.左上腹疼痛,可伴有内出血表现(脾被膜下或中央型破裂,内出血表现可不明显)。 3.腹部B超或CT扫描可有阳性发现。 4.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经保守治疗无效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脾破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急诊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B超或腹部CT; (4)胸片、心电图(休克时可行床边心电图,必要时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胸片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2.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尿淀粉酶。 (2)头颅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如有继发感染征象,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16年全年病历质控检查总结

2016年全年医疗质量总结 一、运行病历: 2016年全院各病区共抽查运行病历1109份,对其书写质量评价汇总情况如下: 2、(一)、入院记录部分:1、病人基本信息填写不完整;2、个别主诉与现病史不符合; 3、个别病历遗漏输血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 4、个别病历入院书写、打印不及时; 5、查体描述某些体征不具体、不准确,如遗漏手术瘢痕描述等; 6、上级医师审核签字不及时、病人确认病史不及时。 (二)、病程记录:1、首次病程记录:1)部分病史特点不精练,与入院记录基本雷同,未进行归纳、总结;2)有错别字,漏字现象,3)个别病历首次病程诊断依据不充分,个别病历缺鉴别诊断。4)遗漏诊断: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达高血压标准,未诊断。 2、病程记录:1)首次查房记录部分病历无鉴别诊断,2)部分病历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粘贴痕迹明显,未体现查房医师水平。3)部分病历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无鉴别诊断。4)病例打印不及时,签字不及时。 (三)、其它:1、医患沟通、自动离院、自动出院等记录签字不及时;2、首次医患沟通诊断与入院诊断不符合;4、个别手术病历手术记录不及时,手术记录主刀医师签字不及时;5、个别手术病历手术记录打印不及时;6、术后访视记录缺乏真实性;7、个别医嘱有涂改,个别科室手写医嘱字迹潦草,不能辨认。 二、归档病案 2016年全院出院归档病案5316份。共抽查危重、重大手术病历

及普通病历1608份,抽查率30.2%。甲级病历1536份,乙级病历70份,返修2份,无丙级病历,甲级率95.5%,本年度归档病历质量控制总体较好。综合汇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科别抽查病历 数甲级甲级 率 乙级丙级返修 针灸康复科229 223 96.9% 6 0 0 外科313 290 92.5% 21 0 2 儿科245 241 98.3% 4 0 0 内科226 221 97.7% 5 0 0 妇产科255 249 96.4% 6 0 0 骨伤科340 312 91.7% 28 0 0 合计1608 1536 95.5% 70 0 2 全院病历书写普遍存在共性的问题: 1、病历首页存在缺项、漏项,填写不标准;少数病历字迹潦草,个别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者等相关信息未填写。 2、主诉与现病史不符;主诉不够简练,现病史描述有缺陷,如缺疾病演变过程、缺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 3、个别病历遗漏药物过敏史、输血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史等。 4、首次病程记录粘贴过多入院记录,重点不突出、不简练;部分病程粘贴过多,存在重复粘贴。 5、手术病历,在记录方面缺陷比较多,如:术前小结中无术中、术后注意事项,术后记录缺术后的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手术评估表填写不全,重大治疗措施(手术)前无沟通记录,未交待术后标本去向,个别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完整版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FPG)》7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l(200mg/dl);或随机血糖》 l(200mg/dl)。 2.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面色赤红,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呃逆,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少寐多梦,舌红赤少苔,脉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五心烦热,面色黧黑,畏寒肢凉,神疲乏力,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编码:BNV060)和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脾破裂临床路径

脾破裂临床路径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脾破裂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脾破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破裂(ICD-10:) 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1.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外伤史。 2.左上腹疼痛,可伴有内出血表现(脾被膜下或中央型破裂,内出血表现可不明显)。 3.腹部B超或CT扫描可有阳性发现。 4.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经保守治疗无效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脾破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急诊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B超或腹部CT; (4)胸片、心电图(休克时可行床边心电图,必要时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胸片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2.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尿淀粉酶。 (2)头颅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如有继发感染征象,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全病历质控检查总结

2016 年全年医疗质量总结 一、运行病历: 2016 年全院各病区共抽查运行病历 1109 份,对其书写质量评价汇总情况如下: 2 、(一)、入院记录部分: 1、病人基本信息填写不完整; 2、个别主诉与现病史不符合; 3、个别病历遗漏输血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 4、个别病历入院书写、打印不及时; 5、查体描述某些体征不具体、不准确,如遗漏手术瘢痕描述等; 6、上级医师审核签字不及时、病人确认病史不及时。 (二)、病程记录: 1、首次病程记录: 1)部分病史特点不精练,与入院记录基本雷同,未进行归纳、总结;2)有错别字,漏字现象, 3)个别病历首次病程诊断依据不充分,个别病历缺鉴别诊断。4)遗 漏诊断: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达高血压规范,未诊断。 2、病程记录: 1)首次查房记录部分病历无鉴别诊断, 2)部分病历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粘贴痕迹明显,未体现查房医师水平。 3)部分病 历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无鉴别诊断。 4)病例打印不及时,签字不及时。 (三)、其它: 1、医患沟通、自动离院、自动出院等记录签字不及时; 2、首次医患沟通诊断与入院诊断不符合;4、个别手术病历手术记录不及时,手术记录主刀医师签字不及时; 5、个别

手术病历手术记录打印不及时; 6、术后访视记录缺乏真实性; 7、个别医嘱有涂改,个别科室手写医嘱字迹潦草,不能辨认。 二、归档病案 2016 年全院出院归档病案 5316 份。共抽查危重、重大手术病历及普通病历 1608份,抽查率 30.2%。甲级病历 1536份,乙级病历70 份,返修 2 份,无丙级病历,甲级率 95.5%,本年度归档病历质量控制总体较好。综合汇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全院病历书写普遍存在共性的问题: 1、病历首页存在缺项、漏项,填写不规范;少数病历字迹潦草,个别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者等相关信息未填写。 2、主诉与现病史不符;主诉不够简练,现病史描述有缺陷,如缺疾病演变过程、缺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 3、个别病历遗漏药物过敏史、输血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史等。

脾胃科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门诊患者。 一、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编码:K58.9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38-41)。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肠道气滞证 肠道热结证 肺脾气虚证 脾肾阳虚证 津亏血少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电子肠镜检查; (4)腹部超声; (5)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6)肛门直肠测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或MRI、下消化道造影、结肠CT、心电图、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甲状腺激素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气滞证:顺气导滞。 (2)肠道热结证:清热润肠。 (3)肺脾气虚证:益气润肠。 (4)脾肾阳虚证:温润通便。 (5)津亏血少证:养血通便。 2.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4.外治法。 5.其他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便秘、腹部不适等主要症状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脾破裂临床路径

脾破裂临床路径

————————————————————————————————作者: ————————————————————————————————日期:

脾破裂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脾破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破裂(ICD-10:D73.5/S36.0) 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ICD-9-CM-3:41.43/41.5/41.9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1.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外伤史。 2.左上腹疼痛,可伴有内出血表现(脾被膜下或中央型破裂,内出血表现可不明显)。 3.腹部B超或CT扫描可有阳性发现。 4.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

出版社出版,第7版)。 经保守治疗无效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73.5/S36.0脾破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急诊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B超或腹部CT; (4)胸片、心电图(休克时可行床边心电图,必要时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胸片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2.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尿淀粉酶。 (2)头颅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中医护理常规

腹痛(急性胰腺炎) 腹痛(急性胰腺炎)是因六淫外感、内外损伤,火、食、石类痹阻,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所致,以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护理。 【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痛或窜痛,嗳气频作或干呕,甚或便秘,得矢气痛减,或寒热往来。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2、脾胃实热证腹满痛拒按,痛如刀割,恶心呕吐,大便不通或燥结、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高热或兼寒战。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3、蛔虫上扰证持续性腹痛伴陈发性钻顶样痛,痛时汗出肢冷,通后如常,多有吐蛔、有白斑。舌红苔白或微黄而腻,脉弦紧或弦细。 4、肝胆湿热证胁腹剧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身重倦怠,胸闷心烦,口干、口渴而饮不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做好口腔护理。 2、病情观察 (1)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肛门排气、排便等,做好护理记录。

(2)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面色、生命体征等变化及伴随症状,并详细记录。 (3)若出现休克、明显的腹膜炎体征、左腰肋部肿胀、上腹部肿块、黄疸或脐周及两侧腰部蓝棕色瘀斑等,应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并做好急诊手术术前准备。 3、情志护理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4、饮食护理 (1)禁食,进行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 (2)可以进食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忌食油腻、辛辣的食物,戒烟酒。 (3)肝郁气滞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或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马铃薯、红薯、南瓜等,多食萝卜,橙子等,以理气消胀。 (4)肝胆湿热证,多饮清凉饮料,如各种果汁,多食蔬菜。 5、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 (2)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或胃管注入。 (3)腹痛未明确诊断时,禁用或慎用麻醉、镇痛药。 6、临床辨证(症)护理 (1)高热都绝对卧床休息,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密切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脾破裂

脾破裂临床路径 一、脾破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破裂(ICD-10:D73.5/S36.0) 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ICD-9-CM-3: 41.43/41.5/41.9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等。 1.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外伤史。 2.左上腹疼痛,可伴有内出血表现(脾被膜下或中央型破裂,内出血表现可不明显)。 3.腹部B超或CT扫描可有阳性发现。 4.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可能有阳性发现。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等。 经保守治疗无效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73.5/S36.0脾破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Ⅲ、Ⅳ级脾破裂即刻手术,术前准备最长2天 1.急诊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及交叉配合试验、备血(据出血量定备血量)、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B超和/或腹部CT; (4)胸片、心电图(休克时可行床边心电图,必要时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胸片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2.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尿淀粉酶,头颅CT、胸部CT等。

慢性光化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光化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第2版) (1)持久性皮炎或湿疹样皮损,可伴浸润性丘疹和斑块。皮疹主要累及曝光区,也可扩展至非曝光区,偶呈红皮病; (2)覆盖区皮肤进行最小红斑量测定,患者对UVB异常敏感,也常对UVA 甚或可见光敏感。光激发试验和光斑贴试验可阳性; (3)组织病理无特异性,类似于慢性湿疹和(或)假性淋巴瘤。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主编,唐汉钧、艾儒棣主审,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2版)及《中医皮肤性病学》(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日晒疮部分。 热毒炽盛证:日光暴晒后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水疱等,自觉刺痛、灼热、瘙痒,伴有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数。 湿毒蕴结证:日光暴晒后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等多形性损害,自觉瘙痒、刺痛,伴身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小便短赤等;舌红,苔黄腻,脉濡或滑数。 血虚风燥证: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皮损为黯红色斑、斑丘疹、斑块、鳞屑,色素沉着,粗糙肥厚,剧痒难忍;伴口干咽燥,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气滞血瘀证: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皮损为黯红色斑、斑丘疹、斑块,色素沉着,粗糙肥厚,瘙痒明显;伴口苦、心烦易怒、失眠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紫暗,舌苔薄,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药物组成: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生石膏、竹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延迟性脾破裂23例诊治分析

延迟性脾破裂23例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延遲性脾破裂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3例延迟性脾破裂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手术治疗19例,其中脾切除14例,脾部分切除2例,脾修补术2例,自体脾片网膜内移植1例,保守治疗4例,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提高对延迟性脾破裂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治疗方法选择,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延迟性脾破裂在急诊工作中并不少见,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但是因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发生漏诊和误诊,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的比例较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各类相关报道逐渐增多,现将2005-2012年本科收治的延迟性脾破裂23例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计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1.2岁。致病原因:车祸外伤10例,打击6例,坠落伤5例,原因不清2例。发病时间:除2例原因不清外,均在受伤后2 d以上,其中2~7 d 11例,8~14 d 8例,>15 d 2例。 1.2临床诊断本组有7例受伤后在我科或其他医院进行诊治,当时有左上腹或左季肋区疼痛,并行相关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离院后经过一定时间出现突发剧烈左上腹疼痛,再次就诊,其他患者受伤后症状轻微,疼痛均自行缓解,未予诊治,出现剧烈腹痛后首次就诊。全组患者查体均有腹肌紧张,左上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就诊时或1 h内出现心率增快>120次/min,血压下降,失血性休克表现者9例。血常规检查Hb<10 g/L患者20例,行腹腔穿刺有不凝血患者15例,经影像学(B超或CT)检查发现脾破裂23例。 1.3治疗患者入科后均给予液体复苏治疗,使用止血药物,监测生命体征,红细胞压积及Hb含量,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红细胞压积及Hb含量稳定,未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治疗中出现休克不能纠正或短时间内血压上升,很快就下降;红细胞压积及Hb含量进行性下降等,采取手术治疗,术中根据脾脏损伤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其中脾切除14例,脾部分切除2例,脾修补术2例,自体脾片网膜内移植1例。 2结果 本组患者4例保守治疗,均给予补液(晶体,胶体),成分输血,止血药物,抗生素、营养支持等应用,监测生命体征,动态监测血常规,定时影像学复查等治疗,患者绝对卧床2周,出院后2周复查一次,半年内禁止剧烈运动,随诊半年均无异常。手术患者术后无爆发性感染,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 3讨论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 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 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 2、6/D12、8/K62、1/ K6 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5)其它,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2)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脾虚湿瘀证: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2、外治:根据病情需要与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灸疗、贴敷、等治疗方法。 3、护理:辨证施护。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 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 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 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 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脾心痛中医诊疗方案2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重症Ⅰ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07版》。 ①主要症状:脘腹胀满疼痛、心烦喜呕; ②次要症状:寒热往来、口干渴、尿短赤; ③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洪数或弦滑。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指南2007年版》。 重症急性胰腺炎无器官功能障碍者 ①症状: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发热; ②体征:上腹部压痛、和/或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脐周或肋下瘀斑; ③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水平升高3倍,CT或MR有急性胰腺炎的影像表现,同时有胰周广泛渗出、和/或胰腺坏死等改变; ④APACHE II评分在8分以上,Balthazar CT分级在D级或E级,Ranson’s标准大于3项。 (二)疾病分期 1.初期:自发病至一周左右。 2.进展期:发病后1周左右至2周。 3.恢复期:发病后2周左右至3周。 (三)证候诊断 1.结胸里实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漠漠不欲饮,心烦喜呕等与痞满燥实坚。 2.热毒炽盛证:脘腹胀满、腹胀拒按,高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宁,肌肤发斑,舌绛苔黄,脉数。 3.气阴两虚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结胸里实证 治法:通里攻下、理气开郁、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 ①清胰陷胸汤加减。柴胡、黄芩、枳实、厚朴、牡丹皮、延胡索、川楝子、生大黄、芒硝、甘遂末等。首煎200ml口服或胃管注入,二煎400ml灌肠,3~4次/日。依照病情随证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项痹病(血瘀气滞证保守治疗)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住院病人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得患者。 一、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IO编码: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风寒痹阻证: 2、痰湿阻络证: 3.血瘀气滞证: 4。气虚血瘀证:

5.气血亏虚证: 6.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TCD编码:BGS000、lCD—10编码: M47。221+G55、2*)得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她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二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得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