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二十四章 字音、字形、翻译、赏析 PPT
- 格式:pptx
- 大小:159.62 KB
- 文档页数:7
读译《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四章(帛书本)原文:希言自然①。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②。
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③!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⑥;同于失者,道亦失之⑦。
注释:①希言自然:“希”:此处义因希望和期求而迎合,逢迎,如“希世”。
《广韵》:“望也。
”《商君书·农战》:“智慧之人,希方好恶,使官制物,以适主心。
”《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业,上下相希。
”《庄子·让王》:“夫希世而行。
”《后汉书·卢植传》:“御下者,请谒希爵,一宜其塞。
”《后汉书·赵壹传》:“仰高希骥。
”“言”:义说,说的话。
“自”:义自己,自我。
“然”:本义燃烧,烧烤。
此处义是,对,是的。
《说文》:“然,烧也。
”《管子·小问》:“管仲曰:国必有圣人。
桓公曰:然。
”《论语·雍也》:“雍之言然。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
”“希言自然”义即说那些迎合人意,希世媚俗的话的人,都会自以为是,自诩正确的。
②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飘”:风大,迅疾。
《说文》:“飘,回风也。
”《诗·小雅·何人斯》:“其为飘风。
”《庄子·天下》:“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
”《吕氏春秋·慎大览》:“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
”“不”:通“丕”义大。
“终朝”义即整个早上。
“暴雨”义猛烈的大雨。
“终日”义整个一天。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义即说到狂风,他就说可大到一早上;说暴雨他就说可以狂暴到一整天。
③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孰”:本义熟。
此处义谁,哪个。
《尔雅》:“孰,谁也。
”《战国策·齐策》:“吾与徐公孰美?”《庄子·天运篇》:“孰主张是,孰维纲是。
”《楚辞·天问》:“圆则九重,孰营度之。
”《国语·越语》:“与其杀是人也,宁可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弗”:本义不,否定。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翻译与解读企者不立01,跨者不行02。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03。
其在道也04,曰“馀食赘行。
”05物或恶之06,故有道者不处07。
今译举踵而立者,不可以久立;跨步而行者,不可以长行。
自炫者不高明,自以为是者不能彰显于世,自我夸耀者不会有功,自满自大者不会长久。
这在有道的人看来,叫做剩饭赘瘤。
世人皆厌恶此等行为,所以得道之人不做这种蠢事。
评议老子此章,是讲人生的道德修养问题,分三个层次来阐述。
其一,开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两句,采用诗歌的比兴手法,说明违背自然规律,妄想达到更高更快的境界,将会欲速则不达,走向反面。
其二,开头两句的生动比喻,暗合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只能适得其反,造成“不明”、“不彰”、“无功”、“不长”的后果。
其三,说明此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行为,在有道者看来,犹如剩饭赘瘤,令人厌恶。
有道之人是不会做此等蠢事的。
简而言之,老子意在劝告世人,做人做事,要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好大喜功,否则就会遭到世人的厌恶和吐弃。
解释01企:奚侗《老子集解》曰:“《说文》:‘企,举踵也。
’各本或误作‘跂’。
‘跂’,训多足指,于此谊不合。
”句意谓:举踵而立者,不可以久立。
02跨:跨大步。
句谓:跨而行者,不可以长行。
按以上两句意谓:“盖任智尚力,违乎自然者,必至求得反失。
”(奚侗《老子集解》)03“自见者不明”以下四句,与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文反义同,意谓自炫者不高明,自以为是者不能彰显,自我夸耀者不会有功,骄傲自大者不会长久。
04在:河上公本作“于”,各本皆作“在”。
“于”犹“在”也。
【诗歌鉴赏】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注释、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赏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在帛书甲、乙本中,这一章都抄写在二十二章前面,因为此章与二十一章内容相一致,叙述用的语气、语言也是一种风格。
这样的排列顺序,或许是有道理的。
本章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有辩证法的观点。
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
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
不过在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
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防御。
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4【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