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长沙观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46 KB
- 文档页数:1
《战长沙》观后感我已经忘记当初是怎么发现这部剧的了,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部剧已经被我看了不下四遍,是我放假回家必看的电视剧。
《战长沙》是XX年播出的,距今已经过了三年,讲的是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展开的最为长久、投入兵力最多的拉锯战以及在会战的历史背景下,长沙城军民的生活与斗争。
全剧围绕胡湘湘一家展开,在敌军打到家门口,还时不时放几颗空弹的危机时刻,胡家可以说是依然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正在张罗着给胡湘湘找人家,可是随着后来顾清明的出现和胡湘湘同学金凤在全家人被日本人杀害回长沙,作为一个护士回长沙时,湘湘作出了改变,她也要出一份力,她要当护士。
她的确当了护士,也救了许多士兵。
正如薛君山所说,湘湘是个有主意的人。
在这八年中,变化的不仅仅是胡湘湘一个人,每个人都在变化,但是可悲的是,在变化之中都伴随着死亡。
胡小满——胡湘湘的双胞胎兄弟,由于双胞胎出生时家里面人手不够,不知道谁大谁小,为此,双胞胎一直为此而争论。
胡小满一直喜欢金凤,他虽然怕日本鬼子,但是为了金凤的那句——“你杀够100个日本鬼子我就嫁给你”——而努力的改变自己。
我记得在他离家出走被日本人抓到的时候的害怕,次听到枪声时尿了裤子的模样,但是后来当姐夫——薛君山死后,小黑也因为薛君山死了二肆无忌惮地欺辱胡家,甚至想吧胡家小楼占位己有,以及爸爸因为讽刺日本人而被枪杀,妈妈的病逝,奶奶为不连累后背而上吊自缢,这接连的打击,使得小满绝望反击,拿着藏起来的枪追杀小黑,当时的愤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及结尾时全湘潭的村民委反击日本兵的迫害而设置陷阱与日本兵的奋战,向日本高官投去了最后一颗手榴弹。
虽然害怕,但是依然直面恐惧,克服恐惧。
胡长宁,胡湘湘和胡小满的父亲,教书知识分子,喜欢听戏,也喜欢喝酒。
虽然薛君山喜欢顶撞他,但是心里面还是敬重他的。
胡长宁可以说在全剧中一直是以一个懦弱的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但是当日本人攻破长沙,入驻长沙后,让作为长沙城中在文化领域中比较让人镜中的胡长宁去为其工作的时候,胡长宁是一个有国家情怀的人,虽然他不说什么,但是最后的表现却让人为之动容。
战长沙观后感让我先扼要地概括一下标题的意思。
战长沙观后感,明显是指对于长沙战役的观察和感受的总结。
长沙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湖南战场的战略转折点。
本文将以观察者的角度,描述我个人对长沙战役的观后感。
在回顾长沙战役时,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和敬佩。
作为抗日战争历史上的一座丰碑,长沙战役不仅展现了中国人的英勇与团结,也探索了战争背后的人性与人道。
长沙战役始于1941年,是抗日战争中长沙保卫战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的一场持久战。
作为战役的头一仗,背负着保卫长沙的重任,中国军队一度陷入艰苦的防守战中。
然而,正是在长沙战役中,中国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力。
首先,长沙战役中士兵们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令人深感敬佩。
无论是城头作战的守军,还是在乡村中奋力抵抗的农民战士,他们都秉持着爱国心和责任感,毫不畏惧地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不幸的是,很多士兵为了保卫长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的壮烈牺牲也成为了中国民众心中永不磨灭的英雄形象。
其次,长沙战役中展现的中国民众的团结和支持,令人深感动容。
在战火纷飞的时刻,整个长沙城的居民都积极参与到战斗中,提供各种资源和物资,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不仅如此,长沙市民还组织起来,自发地为伤亡的士兵提供物资和照顾,展现了中国民众的互相扶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长沙战役的胜利背后,也折射出中国军队的顽强意志和灵活战术。
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和火力优势,中国军队采取了合理的战略调配和巧妙的战术运用,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中国军队在长沙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们也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长沙战役的观后感让我深刻反思了战争背后的人道主义问题。
战争是残酷和血腥的,它会夺去人类的生命和尊严。
然而,在长沙战役中,我也看到了中国军队对待俘虏的人性态度。
中国军队对待日军俘虏时,尽可能地保护他们的人权和尊严,这种态度让我感到自豪。
即使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中国军队仍然能够对待俘虏以人道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战长沙读后感
《战长沙》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会战的影视作品。
通过这部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精神的伟大。
首先,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面。
在长沙会战中,中日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激烈战斗。
这部作品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紧张的情节,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其次,这部作品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
其中,胡家大宅门的家族恩怨和抗日时期国民党政权的风云变幻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些人物形象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观众在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够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这部作品的制作精良,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整部作品的画面质感、音效和配乐都非常到位,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更加沉浸其中。
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真实、生动,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故事的情感和内涵。
总的来说,《战长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
它不仅让观众了解了历史背景和战争场面,更让观众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和人性的光辉。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具有教育意义,值得广大观众一看再看。
抗战电视剧《战长沙》观后感优秀范文近期热播的抗战电视剧《战长沙》让我深深地为那个历史时期的抗日先烈所感动,也令我重新认识了那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
作为观众,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是一部经典之作,它全面、真实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人民、城市、历史和政治,并且在表现手法和艺术性方面也是极其出色的。
开端讲述了长沙保卫战中的一个小传奇。
第一集里的开场,将长沙城里民回家过年、增兵、开宴等场景有条不紊地串在一起,手法生动而自然。
五个小伙“开心号角手”中最特别的“老头”小琉璃就在其中——仿佛整部戏里,只有他是一路安家在长沙城里,并赖以生活的“小城隍”,同时他音乐天赋出众,轻车熟路地四处游走,旁观了战争和城里人民的一举一动,关注并展现了很多细节。
这个开端有点像《我爱我家》里的卢大爷,把所有看似繁琐又有趣的习惯和生活全都展现了出来,拉近我们观众对故事里这群普通人物的距离感。
故事日渐升高,从一个城市的生活节奏,酒桌上的揶揄,婚礼上的盛宴和趁机高喊的抗日口号,慢慢上升到战斗全面展开的状态,把观众带入了千丝万缕的抗战故事之中。
剧中最让观众心痛的莫过于抗日部队和平民的牺牲。
邵逸夫在预告片里曾说:“这是一部没有喜剧的戏,因为战争就是没有喜剧。
”电视剧在讲述的时候慢慢地展现出各个人物的台词,这些措辞、语气,甚至是一篇日记,对比现实真实立体到了极点。
而且成功地让这个故事的核心,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牺牲。
早先的几集,哪怕我们了解到战役节奏的交替,对于前线奋战的拼杀,我们是有些疏离感的。
但后来,当遍地都是死亡,我们的内心也充满了绝望情绪和真实的恐惧,仿佛这个战争场面晦暗到了非常之处。
有一幕印象极深刻——失去丈夫的妇女们,正在等候捷报。
摆拍跟在电影里是没有太多创意的,但摆拍背后的艺术方面,是这部戏的实质和之所在。
所以说,电视剧那些实实在在的战争场面,都是鲜血流淌后的表现,是需要观众深刻地思考和感慨的,这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
2024年《战长沙》观后感《战长沙》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长沙战役的电影。
该片于2024年上映,通过影片展现了长沙保卫战的惨烈与英勇,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与坚决。
在观看该片后,我深受震撼,对于英雄们的奉献精神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深感敬佩。
下面是我对于该片的观后感,以____字为限进行总结。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种种困境与挑战。
影片以长沙保卫战为背景,展示了百姓在敌人入侵的压迫下,生活艰难的现状。
电影刻画了人民在敌人屠杀下的无助和绝望,以及他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的精神。
影片通过各种细节,将观众带入战争时期的长沙,让人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与挣扎。
其次,电影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坚定信念与英勇精神。
在长沙保卫战中,中国军民联合起来,奋勇杀敌,坚决捍卫祖国的尊严和自由。
电影展示了中国军民对于抗日敌人的顽强抵抗,以及他们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精神,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于国家的责任。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观众可以看到他们在战场上的执著和勇敢,也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流淌的对家庭、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展现的高超战术和战斗力。
中国军队在长沙保卫战中面对着敌人的猛烈进攻,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优秀的战术,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攻势。
电影中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自信和冷静,他们不轻易退缩,而是选择与敌人浴血奋战,保护自己的领土和人民。
影片通过战斗场面的刻画,生动地还原了长沙保卫战的激烈和残酷。
此外,影片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抗战时期,人们在生死面前的选择和利益之争有时会使人们难以理性行事,而电影中的角色形象着墨了这一点。
观众可以看到一些人在战争中的贪婪和狡诈,也看到了一些人在战争中的无私和勇敢。
影片通过再现这些人性的较量,呼唤人们对于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并通过展现英雄人物的形象激励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抗战电视剧《战长沙》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战长沙》观后感范文一从来没有一部近代战争能像《战长沙》这样,充满了悲悯的力量,这在近年的抗日神剧、雷剧甚至正剧中,都是很难感受到的。
《战长沙》的故事顾名思义,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长沙会战,以及在会战的历史背景下,长沙城军民的生活与斗争。
内地抗日题材影视剧众多,但将镜头聚焦到长沙会战,《战长沙》却是第一个。
那么大的中国抗日战场,为什么选择长沙?那是因为,无论从战争的规模,还是战役的持续时长,以及这次战役对国际形式的影响,都可以让长沙会战在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留下厚重的一笔。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长沙会战,给长沙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中日双方展开了旷日最为长久,投入兵力最多的拉锯战,而长沙城,也在战争炮火以及人为纵火中,成为了二战中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乱世之中,更能见人性,也更能见人性之毁灭,所以电视剧《战长沙》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既是最佳的切入方向,也是给编剧、导演以及演员们,出的一道难题,怎样才能将这一历史题材拍得真实,而又精彩,确实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其实长沙会战的主角,除了平民百姓,就是国民党官兵,某先进党在这次战役中并没有什么戏份,因此首次大规模用一部电视剧,还原当年长沙之劫的历史真相,这在中国电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想当年杜甫的一首《春望》,犹如为《战长沙》所写,边看边读,才能完全了解同样的情怀,那是一种远胜在教室中朗读背诵的深刻,“恨别鸟惊心”与“家书抵万金”的颠沛流离,更令观者自危,犹如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无助前行,难以自拔。
从品质看《战长沙》,是近年同类题材中的佼佼者,故事精彩,角色丰满,制作精良,一干演职人员尽心尽力,在种种神剧雷剧中杀开血路,成就了这样一部经得起观众考验的大戏。
本剧故事可分为两个层次的剧情,其一是当地胡家大宅门的家族恩怨,其二是抗日时期国民党政权的风云变幻,正所谓国难家仇,大概如此,但当小民被滚滚的历史车轮所碾压,再强大的家族也无法抵挡战争机器的破坏。
《战长沙》观后感《战长沙》观后感最近,9月3号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刚刚过去,在全国掀起了更浓烈的爱国热潮,看到新闻上报道的受阅士兵刻苦训练,观礼群众热泪盈眶的场面,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动情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一直爱看电视剧的我最近因为喜欢演员霍建华便搜罗了他主演的作品,便搜到了《战长沙》,从此,一看成迷成痴。
先来说说看这部抗战电视剧的感受吧。
《战长沙》这部剧,以我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首要缺点是它的插曲很奇怪,在此只略作一提,因为避免跑题。
和我接触的其他抗战题材影片不同,这部片子亲情氛围尤为浓烈,前几集胡家三代人,家里的气氛是活泼而又愉快的,虽然双胞胎总是搞出各种乱子,但那时候总有长辈护着,作为姐夫的薛君山虽然是长沙第一霸,但对湘君及她的家人是极好极好的,这些充满了浓暖亲情的情节,让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都会动容,而既然这部片子作为一部抗战影片,前面的这些其乐融融,就预示着这场结局,有多么悲痛。
剧中,蒋介石要实行焦土政策,无数长沙人为此揪心和愤怒!当我看到那些房子被几名士兵点着火烧毁,我真想大骂:你们还有没有良心?你们难道就不是长沙人吗?只知道服从上级命令,却忘了民族良知,可恨可恨!但是,脑子里另外一个我在淡淡说道:这只是电视剧,这只是历史,已经过去了。
历史真的能过去了就过去了吗?当然不会。
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纷争的不能吃饱穿暖的年代,但我们无法忘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数百万烈士用勇敢心和无畏的牺牲换来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国魂。
近日在网上浏览,突然看到了一篇十年前的文章,写的是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不顾威胁调查书写南京大屠杀的事迹。
这位女作家的名字叫张纯如,她写的这篇重新唤醒国民对那场血腥屠杀惨痛回忆和愤怒精神的作品叫《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惨痛的历史被遗忘,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们需要铭记这些历史,去反抗暴行,去坚持正义,去维护祖国。
张纯如没有生活在那个战争年代,但是她却没有忘记,我们需要这种意志去坚守信念,坚守爱国的信念,坚守为那些无辜受死的人讨回公道的信念,坚守维护和平反对暴力和霸权主义的信念。
站长沙观后感《站长沙观后感》看《战长沙》这部剧时,真的有很多感触涌上心头。
看到这里我感觉这部剧特别接地气。
它没有把战争描写得那么高高在上、充满过度的英雄主义光环。
就像胡家一家人,从最开始的懵懂无知,只在乎自家的小日子,到一点点被卷入战争的漩涡。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胡家奶奶,一开始她总是心心念念着祖宗家业,有着各种传统的观念。
有一场戏是大家商量是否要撤离时,奶奶执着地不肯离开,她觉得举家搬走就是丢了根,那倔强又古板的样子十分真实。
在战争中,她这样的想法很多老百姓其实都有,都想守着自己的家,不管外面怎么兵荒马乱。
当时我就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对自己的老家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是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感羁绊。
剧中战争场景让我特别震撼。
那种炮击过后满眼的废墟,满地的残骸,还有伤员凄惨的呼喊。
每一个战火纷飞的画面都扎心地疼。
而我们的士兵,他们没有超能力,不是刀枪不入,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血肉之躯,他们也会害怕也会流血牺牲。
像薛君山,他在外打仗时看起来那么霸气,但回到家里,他又有着温情的一面。
他对湘君的感情是那么真挚而小心翼翼。
他在战场上杀敌的时候,我能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不是那种只存在于神话中的完美战士。
对了还记得那段胡湘湘成长的历程。
她最初就是一个调皮任性的小丫头,只想着自己的爱情和小情绪。
可是经历了战争的一系列变故后,她变得坚强而勇敢。
从一个无忧无虑只关心风花雪月的少女变成一个能拿起手术刀去救死扶伤的医生。
这个转变的过程让我看到战争对人的磨砺。
这种磨砺不只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成长和重塑。
看完后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生命的脆弱。
在硝烟弥漫的时代里,每一个生命都如蝼蚁,可能下一秒就消逝。
无数的家庭被拆散,美好的东西被破坏。
这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现在我们不需要担心突然的空袭,不用担心没饭吃或者流离失所。
《战长沙》就像是一部教科书,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
电视剧《战长沙》观后感(通用12篇)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视剧《战长沙》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视剧《战长沙》观后感篇1抗战题材影视剧正陷入“吃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太雷,就会被诟病为神剧奇葩剧,甚至会有歪曲历史、娱乐历史的嫌疑;太正,往往又过于主旋律化,说教味浓郁,令观众望而生畏,主动远之;太潮,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眼球,制造热度,但类似“不合历史原貌”的口水一样会侵泄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一批颇具地域特色的平民化抗战题材影视剧应景而生。
比如《打狗棍》,以热河人民洒热血卫家国为主线,唱响了一曲正气歌。
再比如《平民勇士》,以常德保卫战为蓝本,叙写真平民真英雄的历历往事。
而眼下正在央视热播的《战长沙》则以长沙保卫战为历史大背景,以草根之家的成长史为主线,再现了悲壮、悲情的长沙会战。
《战长沙》基本上原生态再现了历史上长沙大会战的原貌,无论大轰炸还是火烧长沙城,都刻画的极尽详细、鲜活。
硝烟弥漫,战火风云,长沙儿女饱经磨难却坚韧不屈,从而成为战长沙、保长沙、卫长沙的最强大动力军。
诚然,国难之下,并非人人都是勇士,都是英雄。
《战长沙》以胡家为主轴,细腻记录了他们从草根平民到勇士英雄的变化过程。
相比枪炮火药制造的大场面大震撼,小人物的成长史却有着另一番的气壮山河般的豪迈与悲烈,而这,恰恰也是《战长沙》最吸引人,最不同于同类影视剧的地方。
战争常常是以人为主,反应战争的影视剧往往也多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
《战长沙》中,胡家上下老少几十口恰如当时中国草根百姓的缩影,饱受战争摧残,却始终坚毅不拔,纵使赴汤蹈火、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胡家女婿薛君山原本是國民党部队中的小小保安队长,欺行霸市,为所欲为,敛财、横征,各种坏事没少做。
但他却是一个顾家的男人,对妻子温柔体贴,对丈奶奶敬畏三分,尽管看不起吃软饭、常抱怨的老丈人,但对家人,总体上做到了情义双全。
《战长沙》观后感
《战长沙》观后感
终于看完了《战长沙》。
总体感觉有些拖沓,也许好东西就那么一点,净是干货,谁也经不住掏。
总的来说是一部良心剧,歌颂了人性的美好,也展现了某种历史的真实人性的真实,冲击了我们被教科书洗白了的头脑,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与人生暗黑的一面。
1、人世之美好世界之希望主要在年轻人。
民族受辱亲人被戮世有不公,我不奋起谁奋起?一腔热血满腔正义堂堂男儿,马革裹尸又何妨?顾清明、胡湘平是也。
2、英雄多半是逼迫。
人群中的大多数都是只想平凡过日子的人。
安逸舒适的生活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不想吃苦受罪,不想冲锋陷阵,不想抛头露面,可是当被逼与绝境,人性的尊严就必然被唤起。
慷慨赴死又何惧哉?薛君山、方觉平、小满是也。
3.自私算计有时亦是无奈。
当你知道在你牺牲的背后竟充满了政治与权谋得失与不公;当国家大义严重损害了小家的生存,你欲为之一博,谁又可以责之?顾爸爸、胡爷爷是也。
4.默默的承受既是弱者的无奈也是弱者的坚韧。
面对无穷的灾难,我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默默的承受。
在无奈的承受中尽可能地活下去其实也是一种坚韧。
活下去,把种族的根留住,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还有希望,英雄们的奋斗也才有价值。
胡家的诸
多女眷们和剧中所有的普通百姓们。
世界不息,斗争不止。
希望人类更多地运用理性与智慧来解决问题。
希望无辜的牺牲少一些再少一些。
希望人类克制心中贪婪的欲魔,希望大家永远能和平相处。
战长沙观后感:大时代的悲欢离合,湖湘儿女的傲骨自白
文/赵猪
尽管抗日雷剧在中国荧幕上肆虐,但是很蹊跷的是,有关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的抗日剧却非常罕见。
当然,这其中有许多难以启齿的考量,只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湖南人来说,确实有点情难以堪。
幸好还有《战长沙》,孔笙导演以一个电视人的血性,另辟蹊径,规避那些莫须有的红线,忠实地再现了湖湘子弟抗日的傲骨与奇情,令人击节赞赏。
《战长沙》的开篇很家长里短,接受过西式教育的长沙妹陀湖湘湘逃婚,却阴差阳错地接受了要与她相亲的帅气军官顾清明的帮助,由此开始,两人之间冥冥中似乎被月老系上了一条红线,在山河破碎的大时代里,演绎出一场生死绝恋。
老长沙城里如诗如画一般的寻常百姓生活场景,在导演的精心调度之下,缓缓铺陈开来,丝毫不受大时代的影响。
完全迥异于同类剧集的热开场,赋予《战长沙》一种特立独行的气质,顿时就与抗日雷剧拉开了距离。
电影重在写事,电视剧重在写人。
这是两种影像艺术最大的差别。
《战长沙》正是近两年不可多得的,历史正剧类型中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典范。
台湾演员霍建华把独有的忧郁、偶像气质代入到剧集当中,不止吸引到一众少女的眼球,也令人相信,他就是那个沉稳、内敛,却又情深意重的顾清明;杨紫圆嘟嘟的脸蛋似乎还没脱出《家有儿女》的娇憨,但是一举手一投足的气质,却自有一股长沙妹陀的娇气与傲气。
不过最令人惊艳的还是任程伟饰演的地痞姐夫薛君山。
先说一个细节,身为一个北方大汉,任程伟却十分注意小细节。
在戏里,他耀武扬威,横行霸道之时,嘴里总是不停地咀嚼着,动静挺大。
稍微有点经验的一定都能想到,他此刻演的正是长沙满哥最中意的嚼槟榔,或许是碍于尺度,并没有刻意特写,但是就这么一个小细节,顿时就把这个人物的痞气和匪气全都演活了。
尽管《战长沙》是由山东电视剧艺术中心制作完成,但是在这一类的小细节方面,确实非常注意。
除了薛君山的槟榔和口音,其他诸如腊肉、剁椒鱼头等有湖南特色的小道具都非常精准,完全不像一般抗日剧,经常出现南北不分的情况。
再说回薛君山这个人物,或许这种非传统意义的角色,正好能够代表《战长沙》所特有的傲骨和血性。
为了生存,为了活得更好,为了娶到一位满意的堂客,薛君山确实无恶不作。
但是一旦面临生死关头,面临到民族大义,正是象他这样的长沙满哥站了出来。
从长沙大火那一夜开始,这位曾经横行乡里的恶人就开始悄悄的蜕变,蜕变成能够保家卫国的战士,他的初衷很简单,收了大家的钱,就得保一方平安。
如此朴素的世界观,却正是整部《战长沙》极力要表现的大时代之下,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傲骨。
一部好的电视剧,除了能够写活一个个人物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能写出这些人物的纠结、成长,甚至是透过这些人物写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以上聊聊数笔,显然不足以面面俱到。
在《战长沙》里,几乎每一个人物都精准,每一个人物都自有其独特的傲气,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才共同交织成这部深沉、动人的湖湘儿女抗日自救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