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

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

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
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

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新中国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证。此次文艺论争对于新中国后来的文艺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武训传》是一部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历史人物传记片。影片上映后,也曾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广受好评。后由于毛泽东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而掀起了一场批评电影《武训传》的热潮。

武训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是一位贫困农民,早年去世。他跟着母亲到处流浪,乞讨度日,十几岁给地主打长工,地主欺负他不识字,克扣了他的工钱,他痛感不识字的苦处,决心创办义学,让穷孩子读书。他把自家的三亩田卖掉,加上自己行乞要来的钱,放在一个富人家里,让他去放债生利。为募集办学的钱,他吞瓦片、喝脏水、让人当马骑。终于在他受苦受难三十多年后,成功创办了义学。

在关于《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中,对武训精神持肯定态度的一方认为:武训孤苦奋斗办义学的行为,确实曲折地反映出贫苦农民要求文化翻身的强烈要求。他们将武训精神看作为一种感召,感召人们不畏困苦,乐善好施;他们将武训精神看作为一种力量,鼓励人们用教育改变自己,用文化武装自己。认为武训精神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

而对武训精神持反对态度的一方认为:武训通过行乞兴办义学这种行为本身是带有奴性的,不利于农民阶级革命反抗,是在贬低农民的历史作用。其实这种观点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在当时社会,党中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政治上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序幕,首先从文艺战线上拉开。在第一届文代会上明确了当代文学的方向----为人名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武训在某种角度上被认为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从政治层面来看,武训精神却是不可取的。

此次文艺论争对新中国后来的文艺思潮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通过这种对具体创作的讨论,对促使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文学艺术”以及正确认识创作的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产生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文艺界和思想界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同时这次文艺批判也具有明显失误。他并没有着眼于文艺本身,而是强调政治斗争的意义,用作处理政治斗争的方式处理文艺问题,将学术问题转变为政治问题。其结果使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思想更加凝固化,限制了艺术多样化的探索。

在现代社会,我认为武训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不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在对文艺问题对学术问题的讨论认识上,应该更加实事求是,着眼于文艺本身,而不是将文艺看作为政治的附属品,让文学艺术发展的更加繁荣。

2010级汉语言文学3班

严苗月明

01101100321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毛泽东(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日)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诬蔑农民革命斗争,诬蔑中国历史,诬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宣传。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于到了如此之多,说明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在许多作者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是以种种努力去保持旧事物使它得免予死亡;不是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封建统治者,而是像武训那样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统治者投降。我们的作者不去研究过去历史中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是些什么人,向这些敌人投降并为他们服务的人是否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我们的作者也不去研究自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向着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作斗争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和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电影《武训传》及其它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甚至向这些反动思想投降。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 为了上述种种缘故,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 *这是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日报》写的社论的节录。

【电影学】上大电影学历年真题(01~15)

2015 ※※电影理论与电影史※※ 一,填空题(每个2分,总共10个。基 本是关于电影理论的) 二,名解(十选八) 1,《小城之春》, 2,香港新浪潮电影 3,《武训传》, 4,新兴电影运动 5,《公民凯恩》, 6,上镜头性 7,库里肖夫效应, 8,明星制 9,软性电影 10, 三,简答(四选三) 1,第五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作 2,解释昆仑影业公司,并列举代表作品3,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代 表作 4,场面调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四,(二选一,300字以上)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艺术风格,主要观点 2,十七年电影,任选一个导演,分析他 的作品 五,论述(40分) 以下电影任选一部任选角度分析,500字 以上 建国大业,1942,泰囧,黄金时代,小时代,归来,中国合伙人 ※※电影产业与电影文化※※ 一,名解(每个五分,总共50分) 1,海斯法典, 2,合拍片 3,完片保险, 4,明星制 5,合一影业, 6,忠武路系统 7,弹幕电影, 8,台湾健康写实主义 9,功夫片, 10,电影分级制 二,简答 1,作为文艺片的《白日焰火》,但是票 房三周破亿,实属少有,有人说是文艺片的春天来了。请分析一下《白》的营销策略 2,归纳当下华语片市场中青春片的类型三,论述(每个35分) 1,对未来只存在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影和没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影的认识。 2,海报引进分账大片20年对我国市场和产业的影响。 2014 ※※电影理论※※ 一、名词解释:(50分) 1、新好莱坞电影 2、B级片 3、迷影文化 4、香港新浪潮 5、黑泽明 6、<论谢晋模式的缺陷> 7、第五代导演 8、<电影手册> 9、景深镜头 10、 二、简答:(40分) 1、简述 2、金基德的美学特征 3、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 4、美国西部片的类型元素 三、论述(60分) 1、中国青年粉丝文化与当前国产电影创作生产的关系。 2、结合影片分析侯孝贤的美学特征,及对当代华语电影的影响。 ※※中外电影史※※ 一、名词解释:(40分) 1、本杰明?布拉斯基 2、庄子试妻 3、格里菲斯 4、罗曼?波兰斯基 5、杜甫仁科 6、赛尔乔?莱翁内 7、左岸派 8、<红色沙漠> 9、但杜宇 10、安哲罗普洛斯 二、简述(30分) 1、巴赞的"木乃伊情节" 2、安东尼奥尼的情感三部曲(其实就是蚀三部曲,我当时想不起来了,居然写错了!) 3、为什么说山田洋次是平民导演? 三、简答(30) 1、诗电影的代表人物、作品及观点。 2、为什么说1933年是中国电影年? 3、为什么说张彻的武侠片是新武侠片? 四、影片及导演分析(50分,三选二) 1、许鞍华

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

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新中国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证。此次文艺论争对于新中国后来的文艺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武训传》是一部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历史人物传记片。影片上映后,也曾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广受好评。后由于毛泽东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而掀起了一场批评电影《武训传》的热潮。 武训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是一位贫困农民,早年去世。他跟着母亲到处流浪,乞讨度日,十几岁给地主打长工,地主欺负他不识字,克扣了他的工钱,他痛感不识字的苦处,决心创办义学,让穷孩子读书。他把自家的三亩田卖掉,加上自己行乞要来的钱,放在一个富人家里,让他去放债生利。为募集办学的钱,他吞瓦片、喝脏水、让人当马骑。终于在他受苦受难三十多年后,成功创办了义学。 在关于《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中,对武训精神持肯定态度的一方认为:武训孤苦奋斗办义学的行为,确实曲折地反映出贫苦农民要求文化翻身的强烈要求。他们将武训精神看作为一种感召,感召人们不畏困苦,乐善好施;他们将武训精神看作为一种力量,鼓励人们用教育改变自己,用文化武装自己。认为武训精神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 而对武训精神持反对态度的一方认为:武训通过行乞兴办义学这种行为本身是带有奴性的,不利于农民阶级革命反抗,是在贬低农民的历史作用。其实这种观点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在当时社会,党中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政治上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序幕,首先从文艺战线上拉开。在第一届文代会上明确了当代文学的方向----为人名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武训在某种角度上被认为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从政治层面来看,武训精神却是不可取的。 此次文艺论争对新中国后来的文艺思潮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通过这种对具体创作的讨论,对促使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文学艺术”以及正确认识创作的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产生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文艺界和思想界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同时这次文艺批判也具有明显失误。他并没有着眼于文艺本身,而是强调政治斗争的意义,用作处理政治斗争的方式处理文艺问题,将学术问题转变为政治问题。其结果使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思想更加凝固化,限制了艺术多样化的探索。 在现代社会,我认为武训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不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在对文艺问题对学术问题的讨论认识上,应该更加实事求是,着眼于文艺本身,而不是将文艺看作为政治的附属品,让文学艺术发展的更加繁荣。 2010级汉语言文学3班 严苗月明 01101100321

《武训传》观后感

《武训传》观后感 潘家庄小学冯文平 武训是一个贫农的儿子,五岁时拾到一本《三字经》就想读书。他娘说:“读书要钱。”他为了挣钱,就模仿卖艺人的动作意外地挣了二百文钱,到一家塾去读书,结果被赶了出来。他认为书不是给穷孩子念的。十七岁到张举人家做长工,受尽折磨,就决心办义学,用尽了一切苦行来积钱,十年后,武训积下二百二十吊钱,结果被地保骗走,但他不灰心,最后经过三十年的岁月,他的志愿终于实现了——光绪十四年春天,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终于开学了。 爱国将领冯玉祥称颂武训是“千古奇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短诗《武训颂》对武训的一生做了概括,诗中这样说:“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后来他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 我觉得武训的成功有一下几点原因:1、有一个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办义学;2、善于反思,在受骗后能够吸取教训,改变方法让自己做的更好;3、勤于学习,学习一切能够攒钱的办法,无论什么; 4、意志顽强,无论亲情、爱情,最后都不能动摇他的决心; 5、持久的恒心,三十四年如一日啊。

观看后我深受鼓舞,对武训,我觉得应该学习他吃苦耐劳、始终如一、一心为他人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付出的一切全是为了教育。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对教育都如此热心,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更没有理由消极了。想到武训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依然那样执着,而今在这样优越的年代我更要努力工作,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心向上,学校教育工作一定会蒸蒸日上,再上一个新的层次!

对“《武训传》讨论”的看法

对“《武训传》讨论”的看法 在当时对《武训传》的态度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赞扬,推崇“武训精神”;一种是批评,认为武训是为反动势力服务的,是属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奴隶。 在讨论《武训传》的时候,就势必会提到武训其人和“武训精神”。在“《武训传》”讨论开始之前,陶行知先生是不可避免要提到的。陶行知先生被称为“武训歌颂者”的始作俑者,他大力提倡学习武训, 但反对刻板地学习武训, 而是主张“ 配合新时代之需要”, 学习武训的真精神, 做新时代需要的新武训。作为大教育家的他,站在教育家的立场上来看,站在当时的环境来看,看到的是武训精神中的积极的一面,并且对武训精神极大推崇,他仅仅是希望能够普及教育,使人民素质提高,而没有从政治立场来看武训的落后地方。对于当时来说,在学术上,这仅仅是一场学术上的文艺上的问题。在后来,孙瑜对于剧本多次修改,电影开拍。在放映之初,电影得到了华东第一号人物饶漱石的大力肯定,实际上不仅上海的中共领导肯定了《武训传》, 在北京刚开始也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鼓励。至此,对《武训传》都是赞扬大于批评。使得武训精神在底层大力传开,对当时的教育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对《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于1951年2月电影《武训传》的上映,影片上映带来的巨大反响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在观看之后,认为其 有“重大政治问题”,于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他亲自审定的社论,至此,慢慢演变成了全国性的讨论。 在我看来,处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之中,不去改善当时的社会矛盾,而是一味激化矛盾,这似乎有点说不通。就我们当世来说,如果现在的生活使无产阶级受苦不堪,那我们是否也采取激化而不是改良的态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历史评论的时候,难免会以当代的思想去看,不是说不用当代的观点看,而是不能一味的批判。就50、60年代来说,各位学者对武训传的态度就经历了赞扬、讨论、批判等过程,之前是看到了武训传的义学精神,之后是官方的态度导致文化界开始讨论,最后还是官方表态定罪《武训传》,导致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批判。不得不说,在批判的时候,官方就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从武训的落后思想开始,对武训兴办义学的举动联系到政治上,判定武训是为了维护封建,从而完全否定了“武训”这个人和《武训传》这部电影。即使在当时,周恩来、陈毅等一再说,这是一个思想问题,不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这刚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思想问题,但是据《武训传》上映三个多月之久后,有了毛泽东的介入后,就不单单是一个思

“鲁论开卷语”和批《武训传》无关

“鲁论开卷语”和批《武训传》无关 谢泳先生去夏在《上海书评》发表文章,就陈寅恪《经史》一诗中的“鲁论开卷语”另辟新解,认为与批判电影《武训传》有关。确实别开生面,但亦不无疑问。 首先得指出,谢文中有两处疏忽。第一,《人民日报》1951年5月20日那篇由毛泽东拟定初稿的社论,准确题名是《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第二,金克木后来回忆,当年在向达处看到这首“陈寅恪近作”后,两人起初都没说话;过了一会儿,还是金先生打破僵局,先开了口。不过具体说了些什么,他也忘了。非要交代的话,他在回忆中这样写道:“大概是:我说‘陈先生还是陈先生’。我还说‘诗最好不要传观’。”而谢文的引述则称,金先生的“判断”为“陈先生还是陈先生。诗最好不要传观”。显然不太准确。比较妥当的方式是两句分别引,中间以逗号、句号或省略号隔开为宜。这样处理一下,可能更符合当时的对话场景以及金先生原话之本意,也不会在阅读中引起误解。 当然,这对谢文的整体论证并无实质影响。而且,认为“虚经腐史”未必真的是暗指马列,敢于对目前几乎已成定论之说提出异议,确实可佩。不过在大胆提出新见之时,谢先生偶尔亦走得太快,反倒离事实可能相去更远。尤其是对

“竞作鲁论开卷语”的解读。他宣称:“这是陈诗又一高妙今典”。因为在别的稿本中,“竞作”也有抄为“见说”的情形。基于独特的论证思路,谢先生以为“见说”更确。但短短二十八字就出现两个“说”字,显然不太合乎常规。何况如陈先生这样的善为诗者,当不至如此;即便初稿一度是这样,早晚也必做修订。故此句仍以“竞作”为是。 不过关键还不在此。以有关批山东人武训的社论来解“鲁论”,视之为暗喻,本无不可;但是谢文给出的相关论据却不敢苟同。尤其是他断定:“开卷语”即“社论”之代称,并谓“这是陈寅恪自造的词”。继而称,因为“社论均在头版,开卷即见”,所以称为“开卷语”,他觉得“很妙”。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谢先生的推论有些想当然,未必站得住。 质言之,“开卷语”不太可能是指社论。翻翻新闻史就不难发现,陈寅恪早年间能读到的中国报纸,有些可能并无社论,也不一定叫社论,比如发端于天津的《大公报》几乎一直以社评名之。即便有社论,也未必在头版。还是以《大公报》为例,在张季鸾等接办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其社评是在第一张第四版即封底位置。只是后来尤其抗战军兴,纸张不够,只剩下一开四版,才逐渐把社评转移到第一版即封面位置上来。早年间的报纸,第一版往往只有报头,其他都是各种各样的广告。上海滩的大报如《申报》、《新闻报》

《武训传》观后感

《武训传》观后感 武训(1838-1896),清末行乞办学的典型。堂邑(今聊城西)人,原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封建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光绪十四年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山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武训的精神广为后人敬仰效仿,死后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 武训祠堂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清他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武训墓在位置。1966年初秋,武训墓被“红卫兵”砸毁掘开,武训先生被抬尸游街,焚尸街头。后残骨被武庄武氏后人归葬武训祖茔。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 武训是一个贫农的儿子,五岁时拾到一本《三字经》就想读书。他娘说:“读书要钱。”他为了挣钱,就模仿卖艺人的动作意外地挣了二百文钱,到一家塾去读书,结果被赶了出来。他认为书不是给穷孩子念的。十七岁到张举人家做长工,受尽折磨,被周大搭救出,住在一个破庙里,晚上做了一个美梦后,就决心办义学,用尽了一切苦行来积钱,不久,周大越狱出来,见到武训说:“你来文的,我来武的,咱俩一文一武,让那些狗官恶霸知道老百姓不是好期侮的!”十年后,武训积下二百二十吊钱,结果被地保骗走,但他不灰心,最后经过三十年的岁月,他的志愿终于实现了——光绪十四年春天,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终于开学了。

武训传观后感

---------------------------------------------------------------范文最新推荐------------------------------------------------------ 武训传观后感 武训传观后感(一) 冯国双 最近看了《武训传》,深有感触,不自觉有些想法。虽然以前也听过说武训这个名字,但好像没有这么多感触。这几天看了一下,不觉感触颇多。 武训,也许是唯一一个被历史记住的乞丐。因为他从小因为不识字而被地主欺骗毒打,在一个破庙中病了3天。从此以后,心中就只有一个目标:修义学,让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读书。我想,他这3天中的思考,可以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7天7夜冥思苦想媲美。两个人都是大彻大悟,然后一心为劳苦大众。只不过武训的思想更为单纯,只有一个目标。从此以后,武训乞讨30余年,期间受尽各种侮辱、谩骂,但他从未改变自己的信念。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用自己乞讨的血汗钱,办了义学,并真正得到了当地的尊重。 为什么一个人会被历史记住,我想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为别人而活着,是为了底层人民而活着,所有的一切,都丝毫没有考虑过自己。人可以永生吗?其实武训就相当于永生了。因为他只是躯体不在了,但思想仍在,也许会一直在。很多人追求长生,其实真正的长生就是思想长生。我们只是寄居在一个躯体上,难道这个躯体真的是你吗?老子说过,”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只有 1 / 23

不为自己而生,才能真正长生。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孔子他们不都是长生了吗?他们已经无处不在。 我们还会有武训这样的人存在吗?只为了自己的理想,不计较一切,只为别人而活,不为自己而生。感慨当下世风,有多少人会为别人而活,且不要说单纯为别人而活,主观为己客观为人的都已经很少见了。我一直在科研领域,有多少人为了发文章、为了揽课题,不惜一切手段呢?如果一个人只为了自己晋职称,只为了自己多发文章,即使你发表1000篇文章,有谁会记得住你呢?可惜我们有多少人还是一直沉迷于其中呢。 也许有人说,做科研发文章也有一定贡献,这是多么自欺欺人的话。每年这么多的课题,这么多的文章,有几个是真正造福于人的呢?屠呦呦的青蒿素是这样,可是这种有多少呢? 武训被称为武圣人。真正的圣人,是不计较利害得失的。可是我们在面临事情的时候,可能不计较吗? 在武训传中,有一段对话,有个孩子对武训念了一段话:学而优则仕。武训问什么意思,孩子说,学习好了就可以当官。武训有点沉默,也许他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只是用自己朴素的思想说,如果穷人的孩子学好了都当官走了,那剩下的穷人的孩子怎么办呢? 我们都是凡人,自然难以免俗,也许做不到武训这样的一心为人。但至少应客观为人,我们不是圣人,但也应”不以善小而不为”.现代社会速度越来越快,有多少人整天忙于自己的事情,有多少人会停下来想一下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