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氧饱和度测定在脑氧供需平衡监测中的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41
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李红云;魏嵘【摘要】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 monitoring is a new noninvasive method to monitor cerebral oxy_gen balance.It can guid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through the assessment of cerebral oxygen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and 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At present,the reference ranges of rSO2has not reached a consensus,but it is mainly related to factors of cerebral oxygen supply_demand balance and infrared absorption.Intraoperative real_time monitoring of rSO2and maintenance within a certain range can optimiz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neuro_logical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improve the patient′s prognosis.Initially rSO2monitoring is mainly used for the brain protec_tion in cardiac surgery and 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while with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ncrease,it is gradually used in neurosurgery,intensive care,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nd assessing the prognosis of the nervous system.%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是一种新型无创监测脑氧平衡的方法,通过评估脑部氧的供需平衡状况和脑血流量变化情况指导临床应用.目前,rSO2的正常阈值尚未达成共识,但其主要与脑氧供、脑氧耗及红外线吸收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关.术中实时监测rSO2并将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优化围术期管理,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rSO2监测最初主要用于心脏外科及深低温停循环手术的脑保护中,随着临床应用增多,rSO2逐渐用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及体外心肺复苏中,用于评估神经系统预后情况.【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03【总页数】5页(P586-590)【关键词】局部脑氧饱和度;麻醉;体外心肺复苏【作者】李红云;魏嵘【作者单位】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62;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1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监测是一种新型无创监测脑氧平衡的方法。
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怎么看近红外脑功能检查(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脑部氧合情况。
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和医疗领域,对于评估脑功能障碍和疾病治疗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和解读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可能会有些困难。
本文将针对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的解读方法进行详细探讨。
1. 报告概述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一般包含患者信息、检查日期、检查目的、检查结果等内容。
患者信息通常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确保是与患者本人匹配的信息。
2. 检查结果近红外脑功能检查结果一般以图像或表格的形式呈现。
首先,我们关注的是报告中的脑血氧饱和度(Oxy-Hb、Deoxy-Hb)数据。
脑血氧饱和度反映了脑部氧供需平衡情况,对于评估脑功能状态非常重要。
正常情况下,Oxy-Hb水平相对较高,Deoxy-Hb水平相对较低。
如果在特定区域,Oxy-Hb和Deoxy-Hb水平偏离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该区域脑功能异常。
3. 功能区域分析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还提供了各个脑区功能的分析结果。
通常将脑部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额叶、顶叶、颞叶等。
对于每个功能区域,报告会显示其Oxy-Hb和Deoxy-Hb的数据,并与正常范围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功能区域的Oxy-Hb和Deoxy-Hb水平,可以评估该脑区域的功能活跃程度和代谢状态。
4. 阅读报告的注意事项在阅读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脑部各个功能区域的基本解剖结构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报告中的结果。
其次,报告中的数据仅供参考,不能单凭报告结论作出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近红外脑功能检查还处于发展初期,其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光线干扰、头皮血液流动等。
因此,在解读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
总结: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工具,能够提供有关脑功能和代谢状态的信息。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的应用进展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100853)贾宝森张宏米卫东一.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由于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不耐受缺氧,麻醉状态下更应保障儿童在围术期不发生缺氧以免发生神经损害,因此在儿童患者当中监测脑氧饱和度尤其必要。
Dullenkopf A [1]等人研究正常年龄3个月-6岁儿童麻醉下的脑氧饱和度数值为59%-95%,为临床监测提供了准确的儿童脑区正常氧供需状况指标。
Hoffman GM [2]等人的研究证实脑氧饱和度监测可以为我们做好脑保护提供依据,其研究表明在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的方法进行脑保护时,应注意在深低温体外循环前脑氧的水平维持依靠局部脑区灌注。
然而,在体外循环复温和停机以后,与体外循环前相比,脉搏氧的数值相比脑氧数值要低。
这些结果表明在深低温体外循环后脑血管的阻力增加,即使在持续的脑区灌注下,也会使脑部循环处于手术后危险的状况,提示我们应采用药物降低脑血管阻力,减少脑部循环发生危险性的可能性。
笔者曾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参加巨大动脉瘤手术,在手术中也有同样的发现。
Abdul-Khaliq H [3]等人采用经典的颈静脉球饱和度( SjVO2)来比较研究脑氧饱和度rSO2%的准确性,研究发现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正常值为31%-83%, 脑氧饱和度rSO2%与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 = 0.93, p< 0.001). 脑氧饱和度rSO2%与动脉氧饱和度或脉搏氧饱和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脑氧饱和度rSO2% (脑的额叶区域的氧合血红蛋白)与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监测全脑的氧合状态)数量的相关性意味着近红外光谱测量的脑氧饱和度rSO2%能反映儿童组患儿颅内的氧合状况,生理状态下可以认为反映了全脑的氧合状态。
使用近红外光谱的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能为紫绀和非紫绀先天性充血性心脏病的患儿提供无创的、实时的、可靠的、实际的监测脑血红蛋白氧合变化的手段。
脑氧饱和度原理
脑氧饱和度原理是指人体脑部组织的氧气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
的平衡关系。
脑部是人体最贵重的器官之一,它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脑部缺氧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神经细胞死亡、认知能力下降等。
脑氧饱和度是反映脑部氧气供需平衡状态的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脑氧饱和度原理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重症治疗领域。
通过监测患者的脑氧饱和度变化,可以及时发现脑部缺氧等异常情况,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此外,脑氧饱和度原理也被应用于运动训练等领域,通过监测运动员的脑氧饱和度变化,可以科学地指导训练,提高运动表现。
总之,脑氧饱和度原理是一项重要的生理学原理,对于保持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1 -。
脑代谢的监测一、颈内静脉氧饱和度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监测通过测量脑静脉血的血氧饱和度,反映脑氧供及氧需求之间的关系,间接提示脑血流状况。
通过颈内静脉逆行置管,测量颈静脉球部以上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在置管过程中要注意颈内静脉插管的深度必须在颈内静脉球以上,否则会由于混入颅外血管的血液引起结果出现偏差。
监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间断抽血行血气分析得到氧饱和度,另一种是将光纤探头插入颈内静脉直接测定。
SjvO2的正常值是55%~71%,其变化与脑的氧摄取呈负相关。
脑氧摄取增加,SjvO2下降,SjvO2<50%提示脑缺血缺氧。
SjvO2升高,原因可能与脑氧代谢下降及动静脉分流有关。
SjvO2反映的是全脑的混合静脉血的氧饱和度,是全脑组织氧代谢的情况而不是局部损伤脑组织的状况,因此在临床上要综合判断SjvO2对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
从颈内静脉球部和动脉同步抽血测定血糖,可计算出脑糖代谢率。
二、近红外光谱仪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为无创脑功能监测技术。
波长为650~1100nm的近红外光对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穿透性,它能够穿透头皮、颅骨到达颅内数厘米的深度。
在穿透过程中近红外光只被几种特定分子吸收,其中包括氧合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及细胞色素。
因此通过测定入射光和反射光强度之差,用Beer-Lamber定律计算近红外光在此过程中的衰减程度可以得到反映脑氧供需平衡的指标,脑血氧饱和度(rScO2)。
脑血氧饱和度是局部脑组织混合血氧饱和度,它的70%~80%成分来自于静脉血,所以它主要反映大脑静脉血氧饱和度。
目前认为rScO2的正常值为64%±3.4%,<55%提示异常,<35%时出现严重脑组织缺氧性损害。
影响rScO2的因素主要有缺氧、颅内压(ICP)升高、灌注压(CPP)下降。
rScO2对于脑缺氧非常敏感,当大脑缺氧或脑血流发生轻度改变时,rScO2就可以探测到。
目前临床使用脑氧饱和度监测较多应用在神经外科和心脏外科领域。
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李泓邑;刘孝文;赵晶【摘要】The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continuous and noninvasive monito ring of 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cerebral oxygen supply and consumption.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echanism,clinical application,and limitations of this technique.%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是指利用近红外光监测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实时、无创反映脑组织氧供氧耗平衡的监测方法.本文主要总结该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进展和局限性.【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6【总页数】5页(P846-850)【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脑缺氧;脑保护【作者】李泓邑;刘孝文;赵晶【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04;R443维持器官组织的氧供氧耗平衡是临床麻醉工作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许多监测指标如血氧饱和度、血压、血红蛋白量,可以用来评估全身的氧供是否充足。
但是直接反映组织的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手段不多。
尤其是对于脑,这一全身耗氧最大而又最不能耐受缺氧的器官,在围术期中仍然缺乏准确直观的监测指标反映其氧供氧耗情况。
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是指利用近红外光(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监测局部脑组织的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单肺通气中的应用进展沈心怡;余建明【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9(029)004【总页数】3页(P343-345)【关键词】脑氧饱和度;单肺通气;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作者】沈心怡;余建明【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03【正文语种】中文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利用了近红外光谱技术,通过连续无创的监测来反映脑组织的氧供需状态。
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心脏手术及神经外科、胸科、腹部等非心脏手术[1]。
尤其在胸科手术中,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行单肺通气。
由于单肺通气会影响正常生理机制,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导致通气/血流比失衡,产生肺内分流,引起低氧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也有一定相关性。
使用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能针对性的间接反映脑组织的氧供与氧耗,有助于术中麻醉管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预后。
1 脑氧饱和度监测概况1.1 近红外光谱技术原理近红外光谱技术是根据人体组织对近红外光谱的吸收不同从而实现对局部氧饱和度进行连续无创的监测[2]。
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仪通过持续发射波长在700~1100nm的近红外光[3],穿透皮肤、骨骼及脑组织深处,被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分别吸收,根据两者的吸收光谱不同加以区分,根据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计算出组织中两者的相对浓度,进而得出局部氧饱和度。
1.2 近红外光谱技术优点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得的脑氧饱和度是脑组织混合氧饱和度,由30%的动脉血和70%的静脉血加权后得出[4],对脑缺氧较敏感,且不受动脉搏动、低血压、无血流的影响,可对局部脑氧饱和度进行无创、连续的监测,反映脑组织氧供和氧耗的平衡情况。
1.3 影响因素影响脑氧饱和度的因素有年龄、血红蛋白浓度、指脉氧饱和度、呼末二氧化碳、体温、探头放置位置、术中体位等。
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脑健康多学科专家共识二(最全版)常用认知功能评估工具比较推荐意见】对于老年患者,在手术前应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建议使用MMSE、Mini-Cog或MoCA等评估工具。
四、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POCD的定义和诊断术后神经认知障碍(POCD)是指在手术后发生的认知功能障碍,其特征为患者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的认知能力,包括记忆、注意力、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等方面。
POCD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一般认为是指手术后3~12个月内,患者在至少1项认知领域得分较术前下降≥1SD(标准差)[43]。
2.POCD的危险因素POCD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但不限于:年龄、手术创伤、麻醉药物、术前认知功能障碍、术后并发症等[44,45,46]。
其中,年龄是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后POCD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47];术前认知功能障碍是POCD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生率可达到50%[48];手术创伤和麻醉药物可能通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神经元损伤等机制导致POCD[49,50]。
3.POCD的预防和治疗POCD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多种干预措施可能降低POCD的发生率,包括但不限于:手术前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和干预、合理使用麻醉药物、手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优化术后镇痛治疗等[51,52,53,54]。
对于已经确诊为POCD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认知训练、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55]。
推荐意见】POCD是老年患者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应进行预防和治疗。
手术前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和干预、合理使用麻醉药物、手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优化术后镇痛治疗等措施可能降低POCD的发生率。
对于已经确诊为POCD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总之,老年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并发症,早期评估和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术前应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便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预防和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POCD患者,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