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氧饱和度监测
- 格式:pptx
- 大小:11.20 MB
- 文档页数:28
脑氧饱和度监护仪技术要求:1.具备监测局部组织血氧饱和度2.具备监测局部组织血红蛋白浓度指数3.具备监测局部组织中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相对测量初始值的变化量4.具备监测局部组织中还原血红蛋白浓度相对测量初始值的变化量5.具备监测局部组织中总血红蛋白浓度相对测量初始值的变化量6.局数组织血氧饱和度显示范围:0~99.9%,TOI测量范围及精度:30% ~80%,误差≤±4%7.THI测量范围及精度:0~3.0,误差≤±0.58.ΔCHbO2测量范围及精度:-30 ~ 30 μmol/L,误差≤±3(μmol/L)9.ΔCHb测量范围及精度:-30~ 30 μmol/L,误差≤±3(μmol/L)10.ΔCtHb测量范围及精度:-30 ~ 30 μmol/L,误差≤±3(μmol/L)11.仪器通道数不少于4个,每个通道可同屏监测、显示5个参数的数值和趋势曲线,且每个通道均可用于监测脑组织、肌肉组织等局部组织的血氧信息。
12.组织血氧探头适用于:成人、儿童、新生儿、早产儿。
13.测量过程中可设置事件标记点,且可对事件标记点进行自定义编辑。
14.用户可在测量状态或非测量状态下回顾本次测量过程中任意通道的五个参数的数据和趋势曲线。
15.回顾有移动刻度线,显示不同时刻的测量参数数值;可放大缩小时间轴。
16.具有历史回顾功能,且可选择性导出所需的测量数据。
17.连续测量存储数据长度不少于40h。
18.操作方式:触摸屏+快捷键19.探测光源:三种波长的LED,非激光光源;算法:空间分辨算法。
20.刷新频率:≤3秒/次21.显示屏幕:≥12英寸22.LED发光管平均辐射功率≤1mW23.备用电源:内置可充电锂电池,电池工作时间不少于2小时24.功耗:≤60VA*25. 同时配备两种组织血氧探头供临床选择:25.1可重复使用探头(无粘胶,可使用次数不少于150 次),25.2一次性使用探头/单病人使用探头:(一次性带粘胶)。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的应用进展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100853)贾宝森张宏米卫东一.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由于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不耐受缺氧,麻醉状态下更应保障儿童在围术期不发生缺氧以免发生神经损害,因此在儿童患者当中监测脑氧饱和度尤其必要。
Dullenkopf A [1]等人研究正常年龄3个月-6岁儿童麻醉下的脑氧饱和度数值为59%-95%,为临床监测提供了准确的儿童脑区正常氧供需状况指标。
Hoffman GM [2]等人的研究证实脑氧饱和度监测可以为我们做好脑保护提供依据,其研究表明在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的方法进行脑保护时,应注意在深低温体外循环前脑氧的水平维持依靠局部脑区灌注。
然而,在体外循环复温和停机以后,与体外循环前相比,脉搏氧的数值相比脑氧数值要低。
这些结果表明在深低温体外循环后脑血管的阻力增加,即使在持续的脑区灌注下,也会使脑部循环处于手术后危险的状况,提示我们应采用药物降低脑血管阻力,减少脑部循环发生危险性的可能性。
笔者曾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参加巨大动脉瘤手术,在手术中也有同样的发现。
Abdul-Khaliq H [3]等人采用经典的颈静脉球饱和度( SjVO2)来比较研究脑氧饱和度rSO2%的准确性,研究发现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正常值为31%-83%, 脑氧饱和度rSO2%与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 = 0.93, p< 0.001). 脑氧饱和度rSO2%与动脉氧饱和度或脉搏氧饱和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脑氧饱和度rSO2% (脑的额叶区域的氧合血红蛋白)与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监测全脑的氧合状态)数量的相关性意味着近红外光谱测量的脑氧饱和度rSO2%能反映儿童组患儿颅内的氧合状况,生理状态下可以认为反映了全脑的氧合状态。
使用近红外光谱的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能为紫绀和非紫绀先天性充血性心脏病的患儿提供无创的、实时的、可靠的、实际的监测脑血红蛋白氧合变化的手段。
2021年近红外光谱脑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应用进展(全文)近些年,近红外光谱学(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监测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ScO2)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关于ScO2指导临床应用的综述却鲜有报道。
本文就近红外光谱脑氧饱和度(NIRS -ScO2)监测在预测神经功能损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ND)的作用、心肺脑复苏(CPCR)中的应用以及各种可能对ScO2产生影响的因素等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1.ScO2的作用原理自1986年首次将NIRS用于术中监测患者的ScO2以来,临床利用NIRS监测患者ScO2的应用日益广泛。
ScO2监测运用了NIRS技术,其基本工作原理为:固定于左右眉弓上缘的NIRS探头发出近红外光谱依次穿过颅外皮肤颅骨后进入脑组织,处于不同氧合状态的血红蛋白吸收光谱的程度有差别,这种差异经过数字化处理就可以得到脑氧饱和度数值,其实质是根据脑组织血液中氧和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比例得出数值,其测定的基本原理与SpO2的测定原理相同。
NIRS-ScO2具有较高稳定性,适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因为该技术不依赖于动脉脉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体温过低,血压过低,休克,甚至心脏骤停的患者),仍然可以获得较稳定的ScO2数值。
ScO2对脑灌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心脏骤停、肝移植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2.ScO2监测的影响因素ScO2的数值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ScO2的应用。
在临床应用NIRS监测ScO2的过程中,临床医师应注意有可能会对ScO2数值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区分其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皮肤色素、胆红素及颅骨厚度对ScO2的影响:Sun等通过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表明,非裔美国人和白种人相比ScO2数值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与皮肤色素吸收了部分近红外光谱有关,表现为色素沉着越深ScO2数值越低,色素沉着越浅ScO2数值越大,这也是ScO2数值个体化差异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脑氧饱和度文章标题:深度解读2017版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脑氧饱和度在2017年,我国麻醉学领域迎来了一项重要的指南和共识,即关于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并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脑氧饱和度在麻醉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1. 什么是脑氧饱和度?脑氧饱和度是指脑组织中血氧的饱和程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在麻醉学中,监测脑氧饱和度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脑组织氧供需失衡,从而防止大脑缺氧引起的损伤。
2. 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也逐渐得到发展。
从最初的依靠动脉氧分压来间接推测脑氧饱和度,到如今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和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技术,监测脑氧饱和度已经变得更加准确和可靠。
3. 2017版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对脑氧饱和度的重视2017年发布的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明确指出,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指南详细介绍了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临床指导,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4.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脑氧供应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脑灾难性事件。
尤其在高危手术、心脏手术和脑血管手术中,监测脑氧饱和度可以帮助医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应用将对麻醉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保护手术患者的脑组织,还可以为麻醉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案例,进一步验证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价值和作用。
2017版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对脑氧饱和度的重视,标志着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在我国麻醉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脑氧饱和度在麻醉学中的应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Masimo O3 是一种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技术,通过使用多波长光谱和信号处理算法,可以测量人体脑部组织的氧合和脱氧血红蛋白水平。
以下是Masimo O3 技术的一些主要指标和功能:
1. 脑氧饱和度(rSO2):表示人体脑部组织的氧合水平。
脑氧饱和度测量范围从0%到100%。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成年人的脑氧饱和度应在60%至80%之间。
2. 无创监测:Masimo O3 技术是一种无创的监测方法,只需要通过在患者指尖或额头等区域放置传感器即可进行监测,无需进行穿刺或插管。
3. 多波长光谱:Masimo O3 使用多个波长的光源,包括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光的吸收、散射和透过性的测量,来计算脑氧饱和度。
4. 实时监测和趋势分析:Masimo O3 可以提供实时的脑氧饱和度监测,并且可以记录并显示历史数据以进行趋势分析。
这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评估患者的脑氧饱和度变化,以及判断潜在的脑缺血或低氧血症的风险。
5. 抗干扰性能:Masimo O3 技术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可降低环境光、运动和其他光学物质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Masimo O3 技术主要用于医疗设备和临床监测中,以帮助医务人员评估患者的脑氧供应情况。
尽管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具体的指标范围和解释可能根据不同的设备和应用程序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具体的临床操作中,建议参考设备和制造商的文档以获得准确的技术指标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