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出芽生殖
- 格式:ppt
- 大小:11.75 MB
- 文档页数:41
实验七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定一、实验目的1.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出芽生殖方式,并掌握酵母菌与细菌形态特征的区别。
2.学习鉴别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菌体比细菌大而且不运动。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以无性繁殖为主。
芽殖是酵母菌普遍的无性繁殖方式,少数为裂殖;有性繁殖是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本实验是通过美蓝染液水浸片和水一碘液水浸片来观察酵母的形态和芽殖方式。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
用美蓝对酵母活细胞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而对代谢作用微弱或死细胞,无此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极弱,而被美蓝染成蓝色或淡蓝色。
因此,不仅用此法可观察酵母细胞形态,也可用来鉴别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
三、实验器材1.材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或卡尔酵母(Saccharomyces calsbergensis)培养2天左右的麦芽汁(或豆芽汁)液体培养物。
2.试剂:O.1%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液、革兰氏染色用的碘液。
3.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洒精灯等。
四、实验步骤1.美蓝浸片观察(1)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0.1%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液,然后按无菌操作接种环挑去少量酵母菌放在染液中,混合均匀,染液不宜过多。
注:染液不宜过多或过少,否则,在盖上盖玻片时,菌液会溢出或出现大量气泡。
(2)用镊子取一块盖玻片,先将一边与菌液接触,然后慢慢将盖玻片放下使其盖在菌液上。
注:盖玻片不宜平着放,以免产生气泡。
(3)将制片放置约3min后镜检,先用低倍镜然后用高倍镜观察酵母的形态和出芽情况,并根据颜色来区别死活细胞。
(4)染色约0.5h后再次观察,注意死细胞数量是否增加。
2.水-碘浸片观察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碘液,然后在其上加3小滴水,取少许酵母菌苔放在水-碘液中混匀,盖上盖玻片后镜检。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生长特点以及繁殖方式,了解酵母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真核微生物。
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进行出芽生殖,即通过产生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使子细胞从母细胞上分离出来。
此外,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可以将糖类物质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在食品、酿酒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酵母菌培养基- 培养皿- 显微镜- 显微镜玻片- 接种环- 酒精- 美蓝染液- 碘液2. 实验方法(1)酵母菌培养将酵母菌接种于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使其生长繁殖。
(2)酵母菌形态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包括细胞大小、形状、细胞壁结构、细胞质结构等。
(3)酵母菌繁殖方式观察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过程,记录子细胞从母细胞上分离出来的时间、数量和速度。
(4)酵母菌生长情况观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记录其生长曲线。
四、实验结果1. 酵母菌形态观察酵母菌呈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壁厚,细胞质均匀。
在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内含有一定数量的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2. 酵母菌繁殖方式观察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生殖进行繁殖。
在适宜的条件下,母细胞在细胞壁上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子细胞从母细胞上分离出来。
观察结果显示,子细胞从母细胞上分离出来的时间为10-15分钟,平均每10分钟产生一个子细胞。
3. 酵母菌生长情况观察(1)温度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的生长速度存在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在28-30℃的温度范围内,酵母菌生长速度最快;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时,酵母菌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2)pH值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酵母菌在pH值为4.5-5.5的环境中生长最佳。
实验结果显示,当pH值低于4.5或高于5.5时,酵母菌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实验七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定一、目的要求:1、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及出芽生殖。
2、掌握酵母菌的死活细胞的鉴定方法。
3、掌握酵母菌的一般形态特征及其与细菌的区别。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具有典型的细胞核,个体比细菌大得多。
酵母菌的形态通常有球状、卵园状、椭圆状、柱状或香肠状等多种。
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有芽殖、裂殖和产生掷孢子;酵母菌的有性繁殖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酵母菌母细胞在一系列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并不分离,就会形成藕节状的假菌丝。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染料,氧化型为蓝色,还原型无色。
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由于细胞中新陈代谢的作用,使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所以酵母的活细胞无色,而对于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则因它们无此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极弱,而被美蓝染成蓝色或淡蓝色。
因此,用美蓝水浸片不仅可观察酵母的形态,还可以区分死、活细胞。
但美蓝的浓度、作用时间等均有影响,应加注意。
三、实验器材1、酿酒酵母或卡尔酵母(Saccharomyces calsbergensis);2、0.05%、0.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革兰氏染色用的碘液;3、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操作步骤1、美蓝浸片观察1)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0.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液滴不可过多或过少,以免盖上盖玻片时,溢出或留有气泡。
然后按无菌操作法取在豆芽汁琼脂斜面上培养48小时的酿酒酵母少许,放在吕氏碱性美蓝染液中,使菌体与染液均匀混合。
2)用镊子夹盖玻片一块,小心地盖在液滴上。
盖片时应注意,不能将盖玻片平放下去,应先将盖玻片的一边与液滴接触,然后将整个盖玻片慢慢放下,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气泡。
3)将制好的水浸片放置3分钟后镜检。
先用低倍镜观察,然后换用高倍镜观察酿酒酵母的形态和出芽情况,同时可以根据是否染上颜色来区别死、活细胞。
4)染色半小时后,再观察一下死细胞数是否增加。
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实验原理是什么
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实验原理是通过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过程来了解其繁殖机制。
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是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它的原理是通过母细胞的表面产生一个或多个小型细胞(子细胞)。
出芽生殖分为两个阶段:出芽生长和分离。
出芽生长阶段:在出芽生长阶段,母细胞在末端或侧面产生一个小泡,这个小泡逐渐扩大并形成一个子细胞。
在子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母细胞核将分裂为两个细胞核,一个留在母细胞中,一个迁移到子细胞中。
分离阶段:当子细胞发育成熟后,它与母细胞之间的细胞质连接逐渐收缩,最终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细胞。
通过观察酵母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过程,可以看到母细胞和子细胞在形态和大小上的变化,从而了解酵母菌出芽生殖的机制。
实验者可以定期观察培养皿中的酵母菌,记录母细胞出现小泡的位置和时间,以及子细胞的形成和分离情况,从而了解出芽生殖的过程和规律。
资料14-1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1)资料14-2几种促进插枝生根的生长调节物质及其使用方法 (2)资料14-3果树为什么要用嫁接方法生殖而不用种子生殖 (3)资料14-4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3)资料14-5仙人掌类的嫁接 (5)资料14-6无性生殖的种类 (6)资料14-7削取不带木质部的芽接接穗的方法 (6)资料14-8水螅的生殖 (7)资料14-1酵母菌的生殖方式酵母菌多数为单细胞,呈卵圆形或圆柱形,比细菌大得多,直径大约为5~6μm。
酵母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线粒体及各种贮藏物质。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有多种类型,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生殖方式:1.无性生殖芽殖酵母菌主要是通过出芽的方式进行无性生殖。
在良好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下,酵母菌生长迅速。
这时可以看到所有细胞都长有芽体,而且在芽体上还可形成新的芽体,所以经常可以见到呈簇状的细胞团。
芽体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在母细胞形成芽体的部位,由于水解酶对细胞壁多糖的分解,使细胞壁变薄。
大量新细胞物质--核质(染色体)和细胞质等在芽体起始部位上堆积,使芽体逐步长大。
当芽体达到最大体积时,它与母细胞相连部位形成了一块隔壁。
隔壁的成分是由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几丁质构成的复合物。
最后,母细胞与子细胞在隔壁处分离。
于是,在母细胞上就留下一个芽痕,而在子细胞上就相应地留下了一个蒂痕。
根据酿酒酵母细胞表面留下芽痕的数目,就可确定细胞曾产生过的芽体数,因而也可用于测定该细胞的年龄。
裂殖酵母菌的裂殖与细菌的裂殖相似。
其过程是细胞伸长,核分裂为二,然后细胞中央出现隔膜,将细胞横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各具有一个核的子细胞。
进行裂殖的酵母菌种类很少。
2.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方式是指一般通过邻近的两个性别不同的细胞各自伸出一根管状的原生质突起,随即相互接触、局部融合并形成一个通道,再通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4个或8个子核,每一个子核与其附近的原生质一起,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孢子壁后,就形成了一个子囊孢子,而原有营养细胞就成了子囊。
实验探究一酵母菌的出芽生殖(1)制作酵母菌的临时破片标本时,应用胶头滴管从酵母菌培养液的上层吸取一小滴液体,并均匀地涂抹在载玻片上。
(2)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对标本进行染色。
(3)先在低倍镜下进行观察,选择酵母菌较分散、分布较均匀的视野,然后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酵母菌出芽生殖的情况。
(4)实验完毕应做好器材整理工作。
时间组别合作者目的要求: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过程。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胶头滴管,烧杯,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稀碘液等。
方法步骤:1.制订观察计划。
我们组的观察计划是:2.制作酵母菌临时玻片标本(1)擦干净玻片,用胶头滴管从酵母菌培养液的上层吸取一小滴液体,并均匀地涂抹在载玻片上。
(2)盖盖玻片时,要防止产生。
(3)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反复几次。
3.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临时玻片标本(1)按照正确的操作规范,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酵母菌临时玻片标本。
我们发现酵母菌细胞呈形,还可以看到部分酵母菌在进行生殖。
(2)换用高倍镜观察,仔细观察被染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
实验总结:1.尝试画出一个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的结构简图。
2.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在营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酵母菌进行生殖。
在这一生殖过程中首先是在母体的一定部位长出,逐渐长大,成熟后就脱离母体成为。
在出芽生殖过程中,(填“有”或“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它是由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因此,出芽生殖是一种方式。
1.为什么说酵母菌的“出芽”是一种生殖方式?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的生殖方式也是出芽生殖?2.无性生殖有什么优势呢?。
第二十一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1.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的方式:出芽生殖、营养生殖、植物组织培养。
2.出芽生殖的典型生物:酵母菌、水螅。
酵母菌细胞上连接着一个或多个小细胞,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小细胞是酵母菌的芽体。
3.营养生殖:依靠营养器官(植物的根、茎、叶)进行的无性生殖。
优点:①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②加快植物繁殖的速度。
营养生殖的方式:嫁接、扦插、压条。
无心插柳柳成荫体现的生殖方式是扦插。
出芽的马铃薯块茎能长成马铃薯植株,这属于营养生殖。
4.一株果树上能结出不同品种的果实,采用的处理技术是嫁接。
嫁接有接枝和芽接两种方式:枝接:接穗为带有芽的枝。
砧木:被接的植物体。
例如:柑、橘。
芽接:接穗为芽。
砧木:被接的植物体。
举例:桃、山楂、苹果。
5.嫁接成功的关键:将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贴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成活率。
嫁接后枝条所结果实为接穗的品种。
6.嫁接的优点:①保留接穗的优良性状;②繁殖速度快。
7.植物组织培养:将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为完整的植物体。
举例:胡萝卜根的细胞或组织,康乃馨,兰花,烟草等优点:①短期内生产出大批的植物;②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培养无病毒植株);③培育高产优良的新品种。
8.有性生殖:由亲代产生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9.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一朵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雌蕊和雄蕊。
10.传粉: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两性花可以自花传粉。
单性花需要异花传粉。
玉米缺粒主要是因为传粉不足。
11.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受精过程:当花粉落到成熟的雌蕊柱头上,受到柱头分泌粘液的刺激,花粉就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内有精子,花粉管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内的胚珠中(从珠孔进入),进入胚珠后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精子,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细菌芽孢染色及酵母菌观察标准实验结果1.细菌芽孢染色:①涂片、加热干燥及固定;②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染液冒蒸气计时并维持5min,加热时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③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④用0.5%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⑤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⑥将载玻片晾干后油镜镜检。
2.酵母菌观察:(1)美兰染液水浸片法:①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美蓝染色液,用接种环挑取少量酵母菌液,混合均匀;②用镊子取一块盖玻片,先将一边与菌液接触,然后慢慢将盖玻片放下使其盖在菌液上,避免产生气泡;③将制片放置约3min,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酵母形态和出芽情况,并根据颜色区别死活细胞;④染色30min后再次观察,注意死活细胞比例是否发生变化。
(2)子囊孢子的观察:①取经产孢培养的酵母斜面培养物,在洁净载玻片上按常规涂片、干燥固定;②滴加孔雀绿染液染色 1min~1.5min,水洗;③用 95% 的乙醇脱色 30s,水洗;④用番红复染 30s~1min,水洗,干燥;⑤干后用油镜观察子囊孢子的形态。
五、【实验结果】1.细菌芽胞染色②枯草芽孢杆菌和梭形芽胞杆菌芽孢形态对比:(A)枯草芽孢杆菌芽孢(B)梭形芽胞杆菌芽孢2.酵母菌观察:(1)美兰浸片观察:①酵母菌出芽生殖图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过程:菌体的一端冒出一个小芽,渐渐变大,最终脱离母体。
②染色3min和染色30min后酵母菌死活细菌对比:(A)染色3min (B)染色30min结果分析:2.染色3min后酵母菌存活比例为1/7;染色30min后酵母菌存活比例明显下降,仅为1/36。
由此可见,染色时间越长,酵母菌存活比例越低。
(2)酵母菌子囊孢子观察:1.经过染色后,显微镜下菌体有蓝色和无色两种,其中蓝色是死菌,无色为活菌。
结果分析:在酵母菌子囊孢子观察中,在视野中几乎观察不到绿色的芽孢,经过三次制片后,只能观察到几个子囊(如上图)。
一、实验目的1. 观察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
2. 学习掌握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染色方法。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其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生殖进行繁殖,即在母细胞的一端形成芽体,芽体逐渐长大并与母细胞分离,形成新的个体。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其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
活细胞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活细胞无色,而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
三、实验器材1. 酿酒酵母或卡尔酵母(Saccharomyces calsbergensis)2. 0.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3. 革兰氏染色用的碘液4. 显微镜5. 载玻片6. 盖玻片7. 接种针8. 烧杯9. 火柴四、实验步骤1. 准备酵母菌培养物:取少量酿酒酵母,接种于土豆平板培养基上,28-30℃培养3-5天。
2. 制备美蓝浸片:a.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0.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
b. 用接种针挑取少量酵母菌,均匀涂布在染液上。
c. 盖上盖玻片,轻压使酵母菌与染液充分接触。
3. 制备水浸片:a.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无菌水。
b. 用接种针挑取少量酵母菌,均匀涂布在水中。
c. 盖上盖玻片,轻压使酵母菌与水充分接触。
4. 显微镜观察:a. 将美蓝浸片和水浸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b. 观察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大小、细胞核、芽体等特征。
c. 比较美蓝浸片和水浸片中酵母菌的形态差异。
5. 死活细胞鉴别:a. 观察美蓝浸片中酵母菌的染色情况。
b. 活细胞呈无色,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呈蓝色或淡蓝色。
五、实验结果1. 酵母菌细胞形态:a. 酵母菌细胞呈椭圆形、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
b.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呈圆形或椭圆形,核膜清晰。
c. 细胞质均匀,无色或淡蓝色。
2. 出芽生殖方式:a. 观察到酵母菌细胞一端形成芽体,芽体逐渐长大。
b. 芽体与母细胞分离,形成新的个体。
出芽生殖名词解释
出芽生殖,简称芽殖,是指生物由母体的一定部位生出芽体,芽体逐渐长大并与母体分离,形成独立生活的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酵母菌的芽殖过程开始于母细胞的细胞质和壁向外突出,进而细胞核以有丝分裂方式分成两个子核,一个子核留在母细胞内,另一个子核转移到突出部分,然后细胞在突出部分缢缩而生出芽体。
芽体与母细胞暂时相连,并可以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许多芽体彼此相连的群体。
当芽体长到与母细胞大小相近时,从母体上脱落下来,成为完整的新个体。
水螅的芽殖是它的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而形成芽体,芽体长出垂唇、口和触手,其消化腔与母体相连通,最后基部收缩与母体脱离。
珊瑚虫的芽体长大后与母体不分离,形成了群体。
一、实验目的1. 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特征。
2. 掌握酵母菌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3. 了解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及生长条件。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具有明显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个体比细菌大。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包括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
出芽生殖是酵母菌常见的繁殖方式,即在菌体的一侧长出芽体,芽体逐渐长大并从母体分离,形成新的个体。
有性生殖是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啤酒酵母、无菌水、无菌培养皿、无菌接种环、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美蓝染液、碘液。
2. 试剂:无菌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麦芽汁、CaCl2溶液。
四、实验步骤1. 酵母菌培养- 将啤酒酵母接种于无菌生理盐水中,置于28-30℃的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取适量培养好的酵母菌,接种于麦芽汁中,继续培养24小时。
2. 制片与染色- 取少量培养好的酵母菌,滴于载玻片上,用无菌接种环轻轻涂匀。
-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美蓝染液,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
- 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
3. 酵母菌繁殖方式观察- 取适量培养好的酵母菌,滴于载玻片上,用无菌接种环轻轻涂匀。
-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碘液,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
- 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4. 酵母菌生长条件观察- 将培养好的酵母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溶液和麦芽汁中,置于不同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 观察并记录酵母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酵母菌形态特征- 酵母菌呈卵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明显,细胞质均匀。
- 通过美蓝染色,观察到酵母菌细胞核为蓝黑色,细胞质为无色。
2. 酵母菌繁殖方式-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主要为出芽生殖,即在菌体的一侧长出芽体,芽体逐渐长大并从母体分离,形成新的个体。
- 通过碘液染色,观察到酵母菌的芽体为深色。
3. 酵母菌生长条件- 酵母菌在葡萄糖溶液和麦芽汁中均能生长,但在麦芽汁中的生长速度更快。
- 酵母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不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
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可进行出芽生殖,迅速产生大量的新个体。
【活动目标】
1.学会用蔗糖溶液培养酵母菌的方法;
2.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材料器具】
鲜酵母或发面用面肥和干酵母粉,锥形瓶、清水、蔗糖,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亚甲基蓝、滤纸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方法步骤】
1.培养酵母菌
(1)将100mL清水倒入锥形瓶中,再加入5g蔗糖,用酒精灯煮沸后冷却。
(2)将一小块鲜酵母(或发面用面肥、少量酵母粉)置于蔗糖溶液中,用棉塞塞好锥形瓶口。
(3)将接种过酵母菌的锥形瓶,放到35℃左右条件下培养2~3天。
如果接种的是干酵母,则需要培养5~6天。
2.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1)用吸管吸取少量的酵母菌液,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酵母菌液,然后,滴一滴亚甲基蓝染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除多余的液体。
(2)将酵母菌的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酵母菌出芽生殖形成的菌群,再用高倍镜观察酵母菌细胞的结构,以及芽体与母体的形态差异,并画出酵母菌出芽生殖图。
【讨论】
1.说出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要求的适宜条件。
2.描述酵母菌芽体的形态结构特征。
【思考】
比较酵母菌的出芽生殖与变形虫的分裂生殖的异同。
【教师评定】。
酵母菌繁殖的方式
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酵母菌可神奇啦!
有一天,我在厨房帮妈妈做面包。
我看到妈妈把面粉、水、糖还有一些白白的东西混在一起。
我好奇地问妈妈:“那白白的是什么呀?” 妈妈说:“那是酵母哦,它能让面包变得松软好吃。
” 我就想,这个酵母到底是怎么让面包变松软的呢?
后来我去问了老师,老师告诉我,酵母菌有两种繁殖方式呢。
一种叫出芽生殖。
就像小芽从大树上长出来一样,酵母菌也会从自己身上长出一个小芽来,这个小芽慢慢长大,就变成了一个新的酵母菌。
比如说,有一个大酵母菌,它觉得自己有点孤单,就长出了一个小芽。
这个小芽越来越大,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和大酵母菌差不多的新酵母菌啦。
它们就像好朋友一样,一起在面团里玩耍。
还有一种繁殖方式叫孢子生殖。
这个有点难理解哦,不过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她说,酵母菌就像一个会变魔法的小精灵。
当环境不太好的时候,酵母菌就会变出一些小孢子。
这些小孢子就像小种子一样,它们很坚强,可以在不好的环境里待着。
等环境变好了,这些小孢子就会发芽,变成新的酵母菌。
就好像冬天的时候,小花小草都藏起来了。
等春天来了,它们就又长出来啦。
我觉得酵母菌真的好厉害呀!它们虽然小小的,但是却能做出这么大的事情。
没有它们,我们就吃不到松软的面包啦。
下次我再看到妈妈做面包的时候,我一定会想起这些神奇的酵母菌,还有它们有趣的繁殖方式。
我现在知道了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你们知道了吗?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秘密吧!。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试题:酵母菌的主要生殖方式是()A.分裂生殖B.孢子生殖C.出芽生殖D.接合生殖答案:C、出芽生殖【解析】出芽生殖,即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在良好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下,酵母生长迅速,这时,能够看到所有细胞上都长有芽体,而且在芽体上还可构成新的芽体,所以经常能够见到呈簇状的细胞团.芽体的构成过程是这样的:在母细胞构成芽体的部位,由于水解酶对细胞壁多糖的分解,使细胞壁变薄.超多新细胞物质--核物质(染色体)和细胞质等在芽体起始部位上堆积,使芽体逐步长大.当芽体到达最大体积时,它与母细胞相连部位构成了一块隔壁.隔壁的成分是由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几丁质构成的复合物.最后,母细胞与子细胞在隔壁处分离.于是,在母细胞上就留下一个芽痕酵母能够透过出芽进行无性生殖,也能够透过构成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即在环境条件适合时,从母细胞上长出一个芽,逐渐长到成熟大小后与母体分离.在营养状况不好时,一些可进行有性生殖的酵母会构成孢子(一般是四个),在条件适合时再萌发.【相关阅读】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无性繁殖包括:芽殖,裂殖,芽裂。
有性繁殖方式:子囊孢子。
芽殖:这是酵母菌进行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
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必须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后构成新个体。
有多边出芽、两端出芽、和三边出芽。
裂殖:少数种类的酵母菌与细菌一样,借细胞横分裂而繁殖。
芽裂:母细胞总在一端出芽,并在芽基处构成隔膜,子细胞呈瓶状。
这种方式很少。
子囊孢子:在营养状况不好时,一些可进行有性生殖的酵母会构成孢子(一般来说是四个),在条件适合时再萌发。
一些酵母,如假丝酵母(或称念珠菌,Candida)不能进行有性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