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4
短新闻两篇教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3、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2、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3、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2、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1、通过对参观者神态表情变化的把握,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
2、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方法】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概述。
)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多媒体)。
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
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
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
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
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
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得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死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生分析:(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表达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①课外收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②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想:《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表达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
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表达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播放影片《南京大屠杀》、《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导入新课〔多媒体〕。
(选用的《南京大屠杀》和《辛得勒的名单》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
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
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
)(2)交流资料和感受:投影展示同学们在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边看图片边介绍边谈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篇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一. 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
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10 短新闻两篇本课话题——忘记与铭记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些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走进奥斯维辛的每一位参观者,都会用善良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历史告诉我们: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六十八年前的9月2日,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的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
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1962年,有感于日本右翼势力提出为被处死的日本甲级战犯立碑等事件,曾参加过东京审判的中国首席法官梅汝璈,写下上述一段话。
今天看来,梅汝璈的这一警示并非杞人忧天。
在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这一天,日本总有一些右翼政客前往参拜供奉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除了参拜靖国神社,还有自说自话的历史教科书、修改和平宪法的企图、对东京审判的质疑、在慰安妇问题上的大放厥词……对于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来说,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再次伤害。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
——廖沫沙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 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
——华岗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凝.重( ) 掩映.( ) 赠.言( ) 瞩.目( ) 易帜.( ) 冉.冉( ) 明媚.( ) 噩.梦( ) 嬉.笑( ) 沼.泽( ) 雏.菊( ) 祷.告( ) 【答案】 nín ɡ yìn ɡ zèn ɡ zhǔ zhì rǎn mèi è xī zhǎo chú dǎ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绿⎩⎪⎨⎪⎧绿.林好汉( )绿.树( ) (2)场⎩⎪⎨⎪⎧打场.( )场.所( )(3)卡⎩⎪⎨⎪⎧卡.住( )卡.片( ) (4)应⎩⎪⎨⎪⎧应.和( )应.当( ) 【答案】 (1)lù lǜ (2)chán ɡ chǎnɡ (3)qiǎ kǎ (4)yìn ɡ yīnɡ2.语境辨析法(5)教务处.( )正在处.( )理这个问题。
2019-2020年高一语文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前准备】抽样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学生感触比较深的句子进行排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
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
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
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
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
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精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精选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2、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细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教学重点难点】新闻结构和细节描写【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给大家看一段影片《辛得勒的名单》的视频。
好,同学们,看完了电影片段,有什么感受呢(刚才同学们都纷纷表示“恐怖”、“可怕”、“阴森”和“残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它跟影片里一样阴森、恐怖和残忍,这就是著名的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著名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讲授新课(一)同学们先快速朗诵一下这篇新闻,并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
(二)分段好,同学们已经快速浏览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找出了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吗?有没有同学主动请缨的啊?好这位同学。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
1、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2、背景(4-6):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3、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4、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好,现在已经找出了新闻的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新闻,我们先看文章的标题(三)新闻标题我们先看新闻标题(板书),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正视历史,正确理解法西斯的罪恶,不要忘记历史,珍惜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
2学情分析
1、复习初中知识,了解新闻的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学会正视历史。
2、通过情景创设、研读引导、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灵活地开展教学。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潜心品味语言,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新闻的价值意义。
2、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学习新闻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导入
“ARBEIT MACHT FREI”——“劳动带来自由”,这本可用来赞美劳动和自由的可贵,但由于放在了一处人间地狱,便具有了对劳动和自由的莫大讽刺和侮辱。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了解那段与这句口号有关的黑暗历史。
2【活动】初步感知
看视频,烘托气氛,了解背景,为理解文章内蕴奠定基础。
3【练习】整体把握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分层次,概括要点。
明确:
全文共16段,可分为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