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危害与防护(推荐)
- 格式:pdf
- 大小:7.77 MB
- 文档页数:49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
如注射这个占护士工作量2/3的常规操作,护理人员如被刺伤则可能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因转运病人、给病人翻身可能导致护士腰背损伤;因身体长期固定于某一姿势可能导致手术室护士患颈椎病;因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使肿瘤科护士容易受到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的危害等。
一、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劳动保护1.化疗药物毒性反应抗肿瘤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血小板和红细胞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还可引起远期毒性,即生殖系统毒性,表现为对生殖细胞有致突变作用以及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对高敏体质者,接触后可出现过敏反应。
2.护士吸收抗肿瘤药物途径护理人员在配制抗癌药物过程中,当打开粉剂安瓿及抽取瓶装药液后拔针时,均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药物逸出,通过裸露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
3.防护措施(1)医疗机构和相应部门应制定严格的化疗药品防护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和设备,如手套、口罩、防护衣、抽排风设备等。
(2)严格细胞毒素药物的管理操作细胞毒素药物的人数应尽量减到最少;细菌毒素药物配置应集中化;运送距离应保持最短;在运输时应使用防碎和易清洗的容器;容器需清楚地标识以辨认它们的潜在危险;严格细胞毒素药物的操作区域规范;只允许经批准或受过培训的人员进入;该区只储存细胞毒素药物和工作设备;细胞毒素药物应分别储存在通风、安全的橱柜内;操作完细胞毒素药物和脱掉防护衣服后,员工应仔细彻底地洗手和洗脸。
(3)严格遵守接触抗癌药物操作规程配药前洗手,穿隔离衣、裤,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在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操作台面应覆以一次性防护垫;割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的药物降至瓶底,打开安瓿时应垫以纱布,以防划破手套;打开粉剂安瓿时应用无菌纱布围绕安瓿颈部;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以防粉末逸出;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插入双针头以排除瓶内压力,防止针栓脱出造成的污染,并且要求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和排气后再拔针,不使药液排于空气中。
手术室护理职业危害与防护
手术室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存在着多种职业危害,如手术器械刀片、电刀、针头等锐器伤害、手术室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放射线等物理危害、手术室内的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危害等。
为了保护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如:1.佩戴防护用品: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佩戴手术帽、口罩、护目镜、手套等防护用品,以防止病原微生物、化学物质等对身体的侵害。
2.正确使用手术器械:手术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伤害。
3.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定期清洁手术室,保持室内环境的卫生。
4.加强个人卫生: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服等。
5.定期体检: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总之,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加强职业危害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疾病的肆虐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医院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肩负着医疗工作的重要任务,但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职业风险和危害。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自我防护方法,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一、职业危害1. 化学物质危害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和清洁剂,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漂白水、酒精、醋酸等消毒剂中含有的氯气、醇类等物质对呼吸道和皮肤都有刺激性,长期接触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变。
在处理医疗废物、感染性器械时,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可能会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等。
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生物危害也是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体力劳动危害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需要长时间站立和搬运重物,尤其是在处理大量医疗废物时,体力劳动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长期的体力劳动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出现各种骨骼和肌肉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二、自我防护1.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工作时应该正确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化学物质和病原体的接触。
尤其是在处理感染性器械和医疗废物时,更应该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受到感染的风险。
2. 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危害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定期的体检和健康监测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职业病症状,开展相应的康复治疗,保障身体健康。
3. 健康生活方式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各种职业危害对身体造成的影响。
健康护理职业中的危险与安全防范措施在健康护理职业中,护士、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危险。
他们的工作环境可能包括暴露于传染病、化学品、身体伤害和心理压力等风险。
因此,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对于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1. 传染病防护在医疗环境中,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接触,这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传染病的威胁。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护理人员应遵守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正确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并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此外,勤洗手、正确使用消毒剂和遵循正确的废物处理程序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2. 化学品暴露预防在医疗环境中,护理人员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化学品,如消毒剂、药物和麻醉剂。
他们应该熟悉每种化学品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并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此外,及时清洁和处理化学品泄漏也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
3. 身体伤害防范在护理职业中,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经常需要搬运和移动患者,这可能导致背部损伤和其他身体伤害。
为了预防这些伤害,护理人员应接受正确的人体力学培训,学习正确的姿势和技巧来搬运患者。
此外,使用辅助设备和寻求同事的帮助也是减少身体伤害的重要措施。
4. 心理压力管理护理职业常常面临高度紧张和压力的工作环境。
长时间的工作、紧急情况和与患者和家属的情绪互动可能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护理人员应学习有效的应对技巧,如积极的应对策略、寻求支持和定期休息。
此外,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咨询服务也是关键的安全防范措施。
总结起来,健康护理职业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但通过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风险。
传染病防护、化学品暴露预防、身体伤害防范和心理压力管理都是保护护理人员健康和安全的关键措施。
只有在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中,护理人员才能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性质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害因素中,造成护士身心两方面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职业安全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现将常见的职业损伤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职业损伤危害因素1.1物理因素:1.1.1 锐器伤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损伤, 发生率年人均0.98次,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还存在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据报道,其中有74.5%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1]。
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另外,针刺伤还可传染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疾病。
1.1.2负重运动性危害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需协助病人翻身、过床等搬运工作,常致腰背疼痛,据调查,目前国内护士腰背痛的终身患病率高达77.9%~80.8%。
手术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身体长期固定某一姿势,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1.3辐射放射性检查,如x线、CT、透视等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医护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
常用于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可致皮肤红斑效应,造成起泡、脱皮及致癌,还可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
1.2化学因素:1.2.1消毒剂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大量的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
据有关报道:孕妇接触环氧乙烷流产率高达16.7%,在早孕期接触危险性更大。
1.2.2细胞毒性药物临床护士在准备药液或给药时接触肿瘤药物和化疗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防护,药物通过汽化经皮肤、呼吸道吸收,虽每次量很少,但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最严重的毒性反应可有骨髓抑制、致癌、致畸的危险。
1.2.3废气、污染气体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工作环境里存在残余的麻醉废气,有可能产生不良的生理、生育、心理行为影响。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1常见职业危害因素1.1接触感染:护士每天护理着不同病种的病人,直接接触他们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体液。
这些体液带有多种致病微生物,如HIV病毒、乙肝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可直接污染护士的皮肤及黏膜,造成感染。
1.2环境污染: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场所,各种致病菌在空气中的含量大大超过一般空气中的数量,如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护士每日工作在这样的场所,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1.3化学物理危害:护士每日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化疗药物、放射线等,长期接触这些有害物质,使身体抵抗力下降,易发感染,同时易引起过敏反应、皮炎等。
另外,工作中的锐利器械如刀、剪、针头、玻璃器皿等易误伤皮肤,造成感染。
1.4精神及心理压力:护理工作要求护士精神高度集中,每项护理工作都要认真细致,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给病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遇有急危重病人更加明显。
另外,由于护士缺编,使护理工作量相对加大,从事护理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她们既要为自己的事业付出辛勤的劳动,又要为家庭承担繁重的义务,身心疲惫,加之住房条件、晋升等,增加了护士的后顾之忧,不少人是带着情绪工作。
1.5体力消耗:由于社会因素所致,护士严重缺编,护士在超负荷工作。
她们每日穿梭于各病房之间,为病人进行着各种治疗及护理,走路多,站立时间长,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两臂、腰、膝等部位要承受重体力劳动(如为昏迷、瘫痪病人翻身,搬动病人等)。
因此,每日消耗大量体力,易使肌肉产生紧张和疲劳,造成肌肉、肌腱劳损,尤其是脊背的损伤,导致腰痛、腿痛[1]。
据统计,从事护理工作20年以上的护士85%以上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1.6护理工作要求每日三班倒,加之工作中常遇到抢救病人而推迟下班时间或连续工作,生活无规律,生物钟被打乱,同时给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家庭有一种愧疚感,长期的饮食不规律,易导致胃病发生。
1.7心理伤害:由于世俗观念的影响,不论在医院内部还是在社会中,都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偏见,一些人认为,只有医生才有回春之术,“护士”只是打针、送药、跑跑腿,无专业特长,工作低人一等。
护士职业防护引言概述: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承担着关键的医疗服务和照顾病人的责任。
然而,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士们面临着一系列的职业风险,如感染疾病、工作压力等。
因此,护士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个人防护、环境防护、心理防护、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护士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
一、个人防护1.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护士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以防止感染病原体。
1.2 保持个人卫生:护士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勤换衣服等,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1.3 接种疫苗:护士应及时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二、环境防护2.1 消毒措施:护士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环境的消毒,保持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无菌。
2.2 废物处理:护士应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密封包装,避免污染环境和他人。
2.3 空气质量控制:护士应关注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保持通风良好,避免有害气体的积聚。
三、心理防护3.1 建立支持系统:护士应与同事和家人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互相倾诉和鼓励,缓解工作压力和情绪困扰。
3.2 学会应对压力:护士应学会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如通过锻炼、休闲等方式放松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
3.3 寻求心理帮助:护士在遇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帮助,以便得到适当的支持和疏导。
四、职业培训4.1 掌握相关知识:护士应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了解最新的职业防护指南和标准,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4.2 掌握操作技能: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如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正确消毒和处理废物等,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4.3 参加培训课程:护士应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五、职业发展5.1 职业规划:护士应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部门,负责提供医疗设备、器械和材料的消毒和供应工作,保障了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而在这个工作环境中,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面临着一些职业危害,因此需要加强自我防护。
本文将就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进行探讨。
1. 有害物质接触:在消毒供应室工作时,护理人员会频繁接触到各种有害物质,如消毒剂、清洁剂、化学药品等。
这些有害物质可能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造成损害,导致皮肤炎症、呼吸道疾病甚至中毒等健康问题。
2. 噪音和振动:消毒供应室内常常有清洁设备、消毒设备等机械设备的工作声音和振动,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护理人员的听觉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
3. 照射辐射:在进行医疗器械消毒、消毒供应及监测过程中,护理人员常常会与紫外线灯、射线设备等照射辐射性物质接触,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引起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
4. 体力劳动和姿势不良:消毒供应室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频繁搬运医疗器械和设备,且通常需要长时间站立、弯腰、伸手等姿势,长期下来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出现肌肉骨骼疾病和关节疾病。
1. 戴防护用具:在接触有害物质时,护理人员应该戴上防护手套,防止有害物质通过皮肤吸收;在工作中应佩戴防护口罩或呼吸器,有效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2. 注意个人卫生:护理人员在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个人卫生和清洁,更换干净衣物,避免将有害物质带入家庭环境。
3. 确保良好的通风:消毒供应室应保持通风良好,护理人员工作时要尽量避免吸入浓度高的有害物质。
4. 定期体检:护理人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
5. 学习职业危害知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职业危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做好职业危害防护工作。
6.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消毒供应室的工作强度大,护理人员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
_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供应室护士是医疗机构中负责医疗物资的管理和分发工作的人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一些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生物危害、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等。
为了保护供应室护士的身体健康,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首先,生物危害是供应室护士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之一、护士在负责医疗物资的收集、清洗、消毒和分发过程中,容易接触到患者的体液、组织和细菌等。
为了防止受到感染,供应室护士应该在工作时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衣等。
在接触患者体液时,要注意进行正确的手卫生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其次,物理危害也是供应室护士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工作中,护士需要处理各种医疗设备和工具,这可能会导致刺伤、割伤等意外伤害。
为了防止这些事故的发生,供应室护士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和工具,遵循安全操作规程;保持工作环境整洁有序,减少杂物和障碍物的存在;使用合适的手套和其他防护装备,避免皮肤暴露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化学危害也是供应室护士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在医疗物资的管理过程中,护士可能需要接触各种化学物质,如消毒剂、酒精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供应室护士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防止受到化学危害,供应室护士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正确使用和储存化学物品,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在接触化学物质时佩戴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保持工作环境通风良好,减少化学物质的浓度。
此外,供应室护士还应该关注职业病的防护。
长时间的工作可能导致供应室护士出现职业病症状,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为了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供应室护士应该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注意工作与休息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供应室护士在工作中面临着生物危害、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等多种职业危害因素。
为了保护供应室护士的身体健康,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遵循安全操作规程、保持工作环境整洁有序等。
医院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一、物理性危害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物理性职业危害,包括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和噪声污染、针刺伤等。
(一)电离辐射1.手术室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医护人员很难完全避免接触辐射源,当使用X射线、放射性药物时,懂得如何保护自身以及患者的安危,适当的使用防护装备,减小因辐射而带来的损害。
术中如果需要用到X射线照射,术前预先穿好铅衣和铅颈围,并准备流动铅屏风。
尽量的缩小照射野,严禁工作人员身体任何部位进入照射野。
2.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防辐射室间,用以术中照射,也可以防止射线外漏。
3•照射时室内的无关人员应回避,并挂上警示牌,亮指示灯。
4.妊娠尤其是前三月者尽量避免接触X射线,建议暂时调离手术室。
5•注意保护患者,长时间接触X射线者要定期体检。
6.操作应熟练、准确、迅速,以尽量缩短照射时间。
7.操作放射性碘化物时应在通风环境中进行,操作者应注意甲状腺的保护。
(一)非电离辐射1.有微波、激光、磁场、超声、紫外线和红外线。
最常见的危害有眼睛和皮肤的损伤,其次还有电击、有害物质产生、燃烧、爆炸、X射线产生及噪声等。
2.预防措施。
(1)设备及物品的设置。
①根据装置说明安装和设置。
②激光装置的设备和物品,应由专人负责管理。
③对设备及物品进行保养,定期检查,并把结果记录在案。
(2)在激光手术室内的所有人员必须佩戴防护眼镜。
激光手术操作必须熟练,如聚焦照射、离焦照射、机头转向组织方法、在组织中的速度、组织切开法、凝固法、汽化法等。
(三)噪声1.手术室内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患者的呻吟、电动吸引器、电锯、电刀和监护仪器报警等。
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医护人员可出现头痛、失眠、听力下降等一些症状。
医院病房内的国际噪声标准声压级为35〜40分贝。
对医院环境噪声污染的研究中发现,手术室的噪声高于国际噪声标准允许声压级,现在医学已经证明噪声与血压升高有着直接关系。
2.防护措施。
(1)加强宣传和教育。
噪声在医学领域所造成的危害之所以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关键是缺乏对噪声的正确认识。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感染的可能。
护理工作目标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痛苦和提高生命质量。
手术室护士在手术护理过程中,直接频繁接触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了解手术室职业安全与防护基本知识,在给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健康,是对手术室护士的基本要求。
一、手术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原则1.手术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1)生物性或感染性危险因素:手术室是发生感染性疾病的高风险科室,血源性病原体对医务人员最具危险性,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皮肤暴露或黏膜暴露,包括针刺伤、锐器伤、安甑割伤等。
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损伤。
(2)化学药物损伤:手术室护理人员每天接触的各种清洁剂、消毒剂,麻醉废气、外科烟雾,各种医用气体、药品等,有着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对健康的损害。
(3)物理学损伤:对手术室工作人员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性因素包括放射线、电离辐射、电磁波、负重等,手术室护士长期站立,体位相对固定,加上精神高度紧张,可引起腰部肌肉劳损,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腰酸背痛,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4)社会心理因素:手术室护理人员女性居多,因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及工作压力,又经常面对死亡和抢救,易引起负性情绪。
护理人员缺编,加班多,工作紧张,体力消耗大,轮值夜班、进食休息没有规律,都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健康造成威胁和损害。
2.职业暴露安全防护(1)标准预防的概念: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或是否接触不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如下: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扶风县人民医院信息科张培兰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由于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如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中存在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健康因素,如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紫外线、放射线、利器、电器设备等。
护士应提高对自身职业的防护意识,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避免了医院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1 生物因素的危害及防护1.1 危害生物危害主要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感染途径常见针刺伤;通过粘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的带菌率。
尤其针刺伤,它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医院感染80%与针刺伤有关[1]。
另据统计,全世界针刺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因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WHO 1998年)。
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的锐器伤而感染的HCV的比例为1.8%;被艾滋病病毒(HIV)污染的锐器伤而感染的HIV的比例为0.3%[2]。
我国目前处于HIV感染的增长期,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1.2 防护措施1.2.1护士应接受系列乙肝疫苗免疫注射。
1.2.2护士在注射完毕后应将针头或锐器直接放入耐刺的锐器盒内,收集箱要有牢固的盖子和箱体锁定装置,有明显的生物危险品警告标志。
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
不要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针头帽,以防针头误伤。
拾、取污染针头或其它锐器时要使用专用钳子或镊子,绝对不可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皿。
提倡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刀片以及安全的真空采血试管和新型无针注射装置。
1.2.3严格执行清洁、无菌技术和隔离制度。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及分泌物,接触分泌物及污物时,戴手套进行,对使用过的物品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集中灭活处理,被污染的桌面、手术床、地面等,用1%戊二醛擦拭,再用清洁干布擦干,每次操作完或每次脱下手套时彻底洗手,是防止乙肝病毒和一切微生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