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三焦辩证
- 格式:pptx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24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三焦是八脏理论中胸腺系统的腑,三焦与骨骼构成人体的体基,外面形成人体结构形态,人体诸窍镶嵌在三焦上面,内部形成颅腔、胸腔和腹腔三个腔体,脏腑器官藏于其中。
然而,三焦辨证并不是按照这个结构进行的,原因是三焦理论出现在先,八脏理论出现在后,是古人对三焦认识错误导致的,并不影响疾病传入体内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中医温病学派的疾病传变理论,三焦辨证的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
疾病的传变规律是上焦→中焦→下焦,这实质是疾病沿着口腔、鼻腔以及阴道、尿道向内传变,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过程。
一、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温热之邪侵袭人体过程分为侵袭肺卫和犯肺三个阶段。
1、侵袭肺卫:就是温热之邪侵袭黏膜的过程,包括鼻腔、口腔黏膜,出现发热;微恶风寒,肺合皮毛主表,肺气失宣,开合失司,则无汗或少汗;温热之邪伤津则口微渴。
咽为肺之门户,温热之邪侵袭则咽红肿痛;温热之邪侵袭体表,故苔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2、侵袭肺脏系统:病情进一步发展是沿呼吸道下行侵袭气管、肺脏,就是温热之邪犯肺,导致肺失宣肃则咳嗽,这是上焦病第二阶段;再进一步发展疾病灼伤津液引起消化道疾病则为顺传中焦。
3、逆传心包:头胸腔四个器官脑髓、肺脏、心脏和胸腺,逆传也就是围绕这几个器官展开,脑髓与肺脏同属于金,脑髓为阳肺脏为阴,阴损及阳,出现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肺脏与心脏(丙与辛合)共同调节人体体液循环,肺脏系统有病影响心脏系统功能,出现心神被扰则舌蹇,热盛于内,阳气郁遏,不达四肢则肢厥;热盛波及营分,则舌红或降;肺脏克胸腺,也就是胸腺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发热就是其中影响之一,由于发热人体需要水分就会增加,出现阴液不足。
三焦辨证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
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
但是,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
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
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
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
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在三焦辨证中,邪在主要表现为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病在则表现为脾胃功能障碍的证候。
邪入,主要反映出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的病变。
上、中二焦病变,多属实证。
下焦病变,多为虚证。
上焦病证风热袭表证:指风热邪气,侵袭肌表,影响肺卫功能所形成的证候。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热邪壅肺证:指热邪壅滞于内,肺气闭郁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汗出,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
邪陷心包证:指温热痰浊病邪,内陷心包,蒙闭心窍,扰乱心神所致的证候。
症见发热,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而数。
中焦病证胃经热织症:指胃经火热,弥漫充斥,耗气灼津所表现的症候。
症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气粗,汗出口渴,舌苔黄燥,脉象洪大。
肠道热结证:指火热邪气与肠道积滞相互搏结,以致肠道腑气不通所表现的证候,叫做肠道热结证。
症见发热,日脯尤甚,甚则神昏谵妄,腹胀便秘,小便短赤,苔黄黑焦燥,脉沉而有力。
湿热困脾证:指湿热之邪侵袭,气机郁阻,脾胃功能障碍所致的证候。
症见身热不扬,不为汗解,缠绵难愈,胸闷脘痞,呕恶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展开全文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吴鞠通继叶氏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而创立的又一种温病辨证纲领,其临床意义与卫气营血基本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
其以三焦为纲,把卫气营血的分证方法贯穿其中,使温病的辨证更加完整,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某些不足之处。
(一)三焦辨证产生的理论依据三焦辨证的产生也是源于《内经》的有关论述。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把三焦看作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论述了三焦不同功能。
“上焦如雾”,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气血作用;“中焦如沤”,主要指脾胃的受纳、消化和转输水谷精微等作用;“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另外,《灵枢·本输》还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把三焦看作是人体最大的腑,水液运行的通道。
基于《内经》的论述和临床的实践,吴氏认识到温病的一切病变都是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故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
(二)三焦的证候特点1.上焦证候上焦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手太阴肺的病变又有在卫在气之分。
在卫者即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症,亦即叶氏所说的卫分证。
在气者,即见身热汗出,不恶寒,口渴,喘咳气急,或咯吐黄稠黏痰,苔黄,脉滑数等。
热入上焦心包络者,即病属营分,症见身热灼手,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謇肢厥等。
2.中焦证候中焦证主要是指脾胃的病变。
病变在胃者,主要是温热之邪所致,表现为阳明无形热盛或有形热结之证,正如吴鞠通所说:“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病变在脾者,主要是湿邪或湿热之邪所致,表现为湿困中焦或中焦湿热证候,临床可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濡缓或濡数等症。
温病辩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
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辩证关系
卫气营血辩证要点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要点。
继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后,吴鞠通又倡导三焦辨证。
这两种辨证体系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侧重,卫气营血辨证侧重于划分病变的阶段,而三焦辨证则侧重于划分病变的部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二者往往穿插使用,从而使温病的辨证更为精细、准确。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概括地说,上焦温病是指肺与心包及心的病变。
肺的病变包括卫分证与气分证,称为太阴卫分证与太阴气分证;心包的病变称为厥阴温病,心的病变称为少阴温病,二者统属营分证,其中少阴温病也可以出现血分证。
中焦温病是指脾、胃、大肠的病变。
脾的病变称为太阴温病,属气分证;胃与大肠的病变统称为阳明温病,都属气分证,二者有无形热盛与有形热结之别。
如果阳明气分热盛窜人营分、血分,也可以出现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下焦温病是指肝与肾的病变,分别称为厥阴温病、少阴温病,因为肝藏血,肾藏精,二者乙癸同源,所以下焦温病的肝肾阴伤证统属血分虚证。
总之,卫气营血辨证是标示温病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人深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是横向地步步深入。
三焦辨证主要是标示病变的部位,它虽然也能标示温病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但是比较笼统,不能标示在表还是在里,不如卫气营血辨证具体而又层次分明。
所以在临床中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才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基础知识系列文章暂时结束,下一篇写一篇医案,具体分析温病如何去辩证论治。
三焦辩证全解三焦辨症法是六经辨症法的发展,《温病条辨》⼀书就是运⽤这⽅法编写的。
它的主要精神,是在热性病整个发展过程中辨别轻、重、浅、深。
⽐如外感温病初起在上焦,病浅⽽轻,顺次传到中焦和下焦,就逐渐深⼈严重了。
所以三焦这名词虽与脏腑中三焦的名称相同,但其意义和作⽤是有差别的。
1.上焦症状:上焦指⼿太阴肺和⼿厥阴⼼包两个经、脏。
肺司⽓⽽主⽪⽑,⼼包主⾎⽽通神明。
温邪⾸先犯肺,症见微恶风寒,⾝热,⾃汗,头痛,⼝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滑数。
假使热传⼼包,则见烦躁,⼝渴,神昏谵语,夜寐不安,⾆⾊绛⾚。
⼀般温邪由肺传胃,即从上焦传⼈中焦,称做“顺传”,若迅速由肺传⼼包,即由⽓传⾎,称做“逆传”。
2.中焦症状:中焦指⾜阳明胃和⾜太阴脾两个经、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上焦温邪传⼈阳明,症见壮热,多汗,⽇哺更炽,⾯⽬俱⾚,呼吸⽓粗,⼤便闭结,⼩溲短⾚,⼝于引饮,⾆苔黄糙,或⿊有芒刺。
若传⼈太阴,则见⾝热不甚,午后较重,头胀、⾝重,胸闷不饥,泛恶欲呕,⼩便不利,⾆苔⽩腻或微黄。
在这时期,热甚或湿热熏蒸,⽪肤出现斑疹或⽩瘩,并狂妄谵语或神识似明似昧。
3 .下焦症状:下焦指⾜少阴肾和⾜厥阴肝两个经、脏。
肾主阴,肝主⾎。
温邪传到这阶段,往往从津枯液涸⽽进⼀步伤⾎耗阴。
在肾为昼⽇较静,夜间烦躁,⼝⼲不欲多饮,咽喉痛,或⽣疮不能⾔语,下利,⼩溲短⾚。
在肝为厥热交替,⼼中疼热,懊侬烦闷,时作⼲呕,或头痛吐沫,嘈杂不能⾷。
在上则⼝⼲糜烂,在下则泄利后重。
或风动痉厥,囊缩、腹痛等。
把三焦辨症和六经辨症作⼀对⽐,不难体会三焦⾃上⽽下,是⼀个纵的关系,六经从表⾛⾥,是⼀个横的关系。
假如把这两种⽅式联在⼀起,则纵横的交点,在三焦为中焦,在六经为阳明和太阴,原是⼀处。
故温病的阳明症与伤寒的阳明症,温病的太阴症与伤寒的太阴症,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尤其是寒邪化热后的阳明症与温病根本相同,仅温病的太阴症属于湿热,伤寒的太阳证属于寒湿,病邪有所不同⽽已。
温病三焦辨证法之秘笈2022.03.22跟肖师学中医第18期把乙字汤打开,看看方药,揭示的正是上述病机,取其意而不用其方。
乙字汤,是治痔疮名方,不明其病机,则开死方子。
时效时不效,把方都用瞎了。
医者,意也。
而不是医者,方也。
西医治痔疮手术,纯是胡弄呢,根本就不会治痔疮。
手术之后,三四年又痔疮了,再手术,最后不能手术了,变肛漏!《温病三焦辨证法之秘笈》提要;三焦辨证法是脏腑辨证理论在温病辨证上的具体运用。
三焦辨证具有病位明确、病机具体、症状典型的特点。
三焦辨证法反映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病机变化的基本规律,对临床辨证具有规律性的指导意义。
一,【上焦心肺之病】1,肺: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意思是温邪由上边的口鼻进入,首先侵犯肺。
因为肺主卫,所以温邪由口鼻进入肺所产生的病证,既有属于表证范围的肺卫证,也有属于里证范围的肺热证,此二证虽然病变部位都在上焦肺系统,但是病位在浅深层次上则有表里之分,在“证”的性质上也存在差别。
掌握肺病的表里界线对选取正确治法有重要临床意义。
肺卫证只能见于温病初起阶段,而肺热证多数是继肺卫证之后出现。
肺卫证一般只见咳嗽,有痰不多,很少气喘胸闷。
肺热证则咳嗽气喘,痰粘稠,胸闷胸痛。
可见,辨肺病表里的界线是权衡肺症状的轻重,肺症状轻则是属于表证范围的肺卫证,肺症状重则是属于里证范围的肺热证。
2,心:因为心主神志,所以热邪犯心导致神志异常。
又由于神志异常的病机不同,所以神志异常的症状不一样。
热闭心包证的神志异常症状是神昏谵语或者神昏不语,同时还伴有灼热肢厥,舌绛舌蹇,而热扰心神证的神志异常症状是烦躁不宁,时有谵语,与热闭心包证的神志异常症状不一样,例如阳明腑实证的胃热扰心神,导致神志异常的症状是神昏谵语,但是很少持续昏迷,并且程度相对较轻。
又例如血分证的瘀热扰心神,导致神志异常的症状是躁扰不宁,狂乱谵语,并且时轻时重。
都与热闭心包证的神志异常症状不一样。
可见,热闭心包证以神志昏迷为主要特征,其病机是热邪内陷心包,堵塞心包上的孔窍(即清窍),心神不能自由出入心包上的孔窍(即清窍),则出现神志昏迷症状。
三焦辩证三焦辩证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近一步的发展。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
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上焦病症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中焦病症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
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
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
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下焦病症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三焦病症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3个不同阶段。
其传变过程,虽然自上而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中医)三焦辨证
一、概念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外感温热病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病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中焦病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病变;下焦病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
二、常见证型及表现
1.上焦病证
指温热病邪侵袭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候。
其病证可分为邪袭肺卫、热邪壅肺、邪陷心包3类。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微汗,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苔黄,脉数;甚或高热,大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
2.中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或邪从湿化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日晡益甚,呼吸气粗,腹满便秘,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泻,舌苔黄腻,脉濡数。
3.下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传入下焦,劫耗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疲,耳聋,舌绛苔少,脉虚数;或手足蠕动,或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
浅谈三焦辨证【关键词】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外感温热病进行辨证归纳的一种辨证论治方法。
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证》六经辨证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病症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的证候多为温病初起的外感风热证阶段;中焦病证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脾胃同居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吴鞠通所述温病的三焦辨证纲领,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辨病变的部位和脏腑,即在上焦属心肺,在中焦属脾胃,在下焦属肝肾。
二是辨证候性质,在上焦多为表热证,在中焦多为里热证,在下焦多为里虚证。
三是辨病程和病热,温病在上焦为温病初期,病势轻浅,不治可传中焦;温病在中焦为温病中期,即正邪相争的极期,不治可传下焦;温病在下焦为温病晚期,正邪相争的最后阶段,正气已虚。
吴氏在《温病条辨·中焦篇》谓:“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其对温病的脉、证、治均按三焦详加辨析,要求治上不犯中下,治中不犯下,并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著名治疗原则。
除外感温热病用三焦辨证论治外,吴氏治疗内伤疾病亦按三焦辨证治疗,他在《医医病书·治内伤须辨明阴阳三焦论》中说:“必究上中下三焦所损何处,补上焦以清华空灵为要;补中焦以脾胃之体用各适其性,使阴阳两不相忤为要;补下焦之阴,以收藏纳缩为要,补下焦之阳,以流动充满为要。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其实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都是针对温热病而创立的,二者都是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理论。
二者的创立者是不同的,其中三焦辨证是由吴鞠通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是由叶天士创立的。
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进行探讨和总结,是如今临床的辨证思想之一。
其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把外感温热病传遍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疾病由表入里,由卫→气→营→血,并且分别进行了举例论述,列出了治疗方剂。
其中书中的经典治疗方法提到,在卫汗之可以,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其中三焦辨证,把人体分为三焦,其中肺部以上为上焦,包括双上肢;把脾胃划分为中焦部分,而下焦主要是肝肾和双下肢等。
它把外感温热病的传遍划分为从上焦→中焦→下焦。
分别进行了各个阶段的病症描述,并且指出了治疗的方剂学。
提出的三焦理论中的经典就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并提出了对应的治法。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区别,又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并且在临床中二者是通用的,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
三焦辨证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东方传统医学起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对医疗卫生行业基本概念
“三焦辨证”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方法之一。
它是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结合温热病的转变情况总结出来的。
心肺病变属上焦,脾胃病变属中焦;肝肾病变属下焦。
三焦所属各经的主要症状如下:①上焦:手太阴肺经病有发热恶寒、自汗头痛而咳等症。
手厥阴心包经病有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
②中焦:足阳明胃经病有身热不扬、体痛且重、胸闷呕恶、苔腻、脉缓。
③下焦:足少阴肾经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心足背、心烦不寐、唇裂舌燥。
足厥阴肝经病有热深厥深、手足蠕动、甚则抽搐。
三焦病变各有不同证候类型,标志着温病传变的三个不同阶段。
初期病在上焦,极期病在中焦或逆传心包,末期病在下焦。
这种自上而下的转变,虽然和卫气营血辨证纵横的角度不同,但基本精神还是一致的,可以互相参照。
三焦辨证之我见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方法之一。
清代吴塘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在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热病的传变规律总结出来的。
吴塘在《温病条辨》一书中,以“三焦”为温病的辩证纲领,将卫气营血贯穿其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并以此概括症候类型,作为辨证论治的概括。
以三焦辩温热病的传变,则病始于上焦,次传中焦,终于下焦。
其病证,上焦包括肺与心包的证候,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候,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候。
温热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的总称。
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不同,感受病邪有异,患者素质及其体质反应性也不一样,因而发生温热病各具特点,类型很多。
但就其病变性质来说,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
湿热与温热虽有共通之点,但也有不同之处,温热有关热类病变多与卫气营血辩证重复,故不在此多述。
湿热以湿为主,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常留连于卫、气之间,不易伤阴而成营血之热,且湿性重浊下流,常沿上、中、下三焦部位相传而自成规律,故湿热病用三焦辨证则更较适宜。
就外感湿热病来讲,三焦分证也可以说是根据湿邪的特性,以及三焦本身是水湿通路这一功能特点而确定的。
通过湿热伤人的重点脏腑部位和先后顺序,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同时又是湿热病的初、中、末三个阶段。
一、上焦湿热上焦湿热是湿热伤人的初期阶段,其证属表,病位在肺与皮毛。
由于湿与脾胃有密切关系,故上焦湿热往往兼有脾胃与肌肉之湿的见症。
开始热像不甚明显,重点只在于湿,一般须在数日后,才有较明显的热像出来。
例如感冒初期,浑身重浊不适,关节酸痛无力,不思饮食,一般为湿热之邪侵袭所致。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微,或不发热,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
胸闷无汗,口粘不渴,脘痞纳呆,或见肠鸣便溏,苔白腻脉濡缓。
病因病机:多因感受湿邪,湿郁肌表,内困脾气所致。
卫阳被郁,故恶寒重而无汗。
湿热郁蒸,故午后发热。
湿困于上而头重如裹。
湿困肌表则肢体困重,湿阻胸阳,气机不畅故胸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