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第08课时 走进法治天地
- 格式:pptx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35
第8课时走进法治天地随堂巩固训练基础巩固1.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体现了法律的特征是:。
2.此次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了很多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高空坠物、抛物的法律责任问题,保障了公民合法权益,体现了法律具有作用。
3.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高官因为贪腐被法律处罚,体现的法律特征是:。
4.法院设立少年法庭,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疫情期间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学”,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很多学校借助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加强疫情期间的健康教育,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素养提升1.法治意识“有了线的约束,风筝才飞得高远;有了法的约束,公民才过得平安。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①法律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②法律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③公民要以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④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法治意识下面漫画警示我们()①青少年要拒绝一切毒品诱惑,学会自我保护②学校要加大禁毒执法力度,加强学校保护③社会要做好禁毒防控工作,加强社会保护④家长要关心爱护未成年子女,加强家庭保护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法治意识材料一校园欺凌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教育部要求各地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整治。
对此,同学们纷纷表示:“专项治理校园欺凌是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我们真心需要这样的保护。
”材料二某县一学校发生校园暴力事件。
该县教育局立即采取措施:一是配合公安部门进一步调查核实事发因由和翔实情况;二是安排心理辅导老师对被打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做好善后工作;三是对参与打架的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四是立即召开会议,开展专题法治宣传教育,举一反三,彻底排查,杜绝类似事情发生。
(1)教育部要求各地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什么保护?除此以外,未成年人还受到哪些方面的保护?(2)为什么同学们表示“我们真心需要这样的保护”?(3)结合材料说说如何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
《法律为我们护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了解法律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个方面给予了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体现了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和关爱;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现状的讨论,能够说出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知道法律给予了未成年人哪些特殊的关爱与保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维能力和问题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教学难点:法律给予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特殊的关爱与保护。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此材料)材料一 2015年4月3日,南京市民徐某在网上发布了数张一名男童遍体鳞伤,疑似遭虐待的照片,引发了一场“养母疑似殴打养子”的轩然大波。
几天后,养母李某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后变更为取保候审。
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以李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浦口区法院提起公诉。
2015年9月30日下午2点,江苏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李征琴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想一想:材料表明了谁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提示: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阐述教师讲述: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指出未成年人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律伴我们成长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一)法律与未成年人活动一:情景再现——生活中的未成年人(多媒体链接教材上P95“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想一想:(1)在生活中,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享受哪些特殊的保护与关爱?提示:有来自家庭方面的保护、学校方面的保护、社会方面的保护、司法方面的保护等。
第8课时走进法治天地基础题组一、选择题1.(2018河北承德二模)观察下面漫画,从法律角度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②社会组织对未成年人有社会保护的职责③父母要尊重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④家暴行为是违反家庭美德的体现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2.(2018河北二十一县市区模拟联考)北京红黄蓝幼儿园猥亵、针扎幼儿被曝光后,教育部在全国部署幼儿园办园行为专项督查,坚决防止幼儿园伤害幼儿事件的发生。
教育部部署专项督查( )①是对未成年人生命的珍爱②有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③是对未成年人实施社会保护的表现④能杜绝类似违法犯罪行为再次发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018河北二十一县市区模拟联考)2017年8月,求职大学生李文星通过互联网招聘平台BOSS宣聘求职过程中,因急于找到工作,被骗到天津静海,疑似在此遭遇传销骗局,最终被发现不幸身亡。
李文星同学的不幸遭遇告诫我们要( )A.加强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B.善于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意识C.树立公德意识,拒绝各种诱惑D.克服从众心理,提高自己行为控制力4.(2018河北张家口宣化一模)2017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第十条规定:为需要帮助的儿童提供情感关怀,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乘坐校车、营养改善需求,寄宿制学校应按政府购买服务的有关规定配备服务人员。
该规定( )①是为了保障所有儿童都能真正享受受教育权②帮助弱势学生群体优先享受公共服务③要求学校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④是规范办学的管理规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一直备受关注。
回答5—6题。
5.(2018河北唐山路南一模)2017年11月2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
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或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这一判决( )①表明校园欺凌不能逃避刑法的制裁②既有主刑,又有附加刑③具有鲜明的司法示范意义④警示教育青少年要依法自律A.①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④6.(2018河北唐山路南一模)3月26日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初中政治走进法治天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认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依法行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3.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4. 遵纪守法,依法行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3.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治的基本概念、内涵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法治的认识和看法。
4. 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法治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法治的兴趣。
2. 讲解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讲解法治的定义、特点和内涵,让学生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
3. 分析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4. 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让学生明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5. 强调遵纪守法,依法行事: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依法行事的意识。
6. 实践活动: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治。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法治的认识和体会,总结法治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法治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政治教材《走进法治天地》2. 案例素材:选取相关法治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视频资料:播放与法治相关的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相关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