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胆碱酯酶药【毒扁豆碱Physostigmine 】
- 格式:pptx
- 大小:1010.06 KB
- 文档页数:6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即抗胆碱酯酶药。
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的活性,使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ACh不致被AChE水解,导致ACh浓度增高,使ACh的作用延长并增强。
因此是间接的拟胆碱药。
根据抗胆碱酯酶药与AChE结合后水解速率的快慢,可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难)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及两类。
(一)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生物碱,季铵类,叔胺类。
毒扁豆碱(Physostigmine) 是一种生物碱,为用于临床的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化学结构中甲氨基甲酸酯部分是抑酶作用的必要结构,当与AChE的催化部位结合后,生成无活性的氨基甲酰化的AChE,其水解速率较乙酰化的AChE 慢的很多,但最终还是可以被水解,释放出活性的AChE,因此为可逆性的抑制剂。
毒扁豆碱为氨基甲酸芳酯类,性质不稳定。
对其结构改造发展了合成的抗胆碱酯酶药,用于临床的有溴新斯的明(Neostigmine Bromide),溴吡斯的明(Pyridostigmine Bromide)。
一些用于临床的季铵类抗胆碱酯酶药有依酚氯铵(Edrophonium Chloride,亦称腾喜龙)和安贝氯铵(Ambenonium Chloride,亦称酶抑宁,酶斯的明)。
氢溴酸加兰他敏Galantamine Hydrobromide)为一种生物碱,作用均与新斯的明类似。
加兰他敏和一些新开发的吖啶类抗胆碱酯酶药,目前正研究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
众多研究发现一些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的活性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萜类和香豆素类等结构类型的化合物,表1、图1分别对其活性和结构进行了归纳。
其中生物碱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如石杉碱甲、加兰他敏等因活性高、选择性强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不可(难)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即,有机磷农药。
第7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药理作用】竞争性与AChE结合,抑制AChE活性,使Ach堆积,产生M和N样的作用⒈M样作用①对胃肠道和膀胱平滑肌作用较强,使其兴奋②对心血管、眼、腺体和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弱⒉N样作用对骨骼肌作用强大①抑制AChE活性②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③直接兴奋骨骼肌运动终板上N M R【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注意“胆碱能危象”2.术后腹气胀和尿潴留(禁用于机械性肠梗阻、腹膜炎、大肠坏死或由炎症性疾病导致大肠功能障碍)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禁用于支气管哮喘)4.竞争性肌松药过量中毒(非除极化型)毒扁豆碱physostigmine,又名依色林作用机制同新斯的明局部用于眼用途与毛果芸香碱相同;与毛果芸香碱不同:机制不同:作用快、强、久,刺激性强抗胆碱药中毒的解救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有机磷)与胆碱酯酶结合牢固,不易水解,酶活性难以恢复,致使体内Ach持久积聚而引起中毒。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机制】有机磷酸酯类的磷原子以共价键与AChE酯解部位丝氨酸的羟基结合,生成难水解的磷酰化AChE,使AChE丧失活性,造成ACh在体内大量积聚,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若不及时抢救,“酶老化”1.M样症状(出现最早,类似毒蕈碱样作用)眼:瞳孔缩小,视力模糊,眼痛腺体:流泪、流涎、流涕、出汗等。
严重中毒者口吐白沫,大汗淋漓。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泌尿系统:严重病例因膀胱逼尿肌收缩,引起小便失禁。
心血管系统: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
2.N样作用骨骼肌:肌肉震颤、抽搐、肌无力、瘫痪神经节:心率加快、血压上升S症状表现为双相性抽搐昏迷血压下降麻痹胆碱酯酶复活药解磷定恢复酶活性的机制(两点)还可与体内游离的有机磷酸酯类直接结合,形成无毒的磷酰化解磷定碘解磷定:神经肌肉接头处最为明显,可迅速控制肌束颤动,对CNS的中毒症状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抗胆碱酯酶药的发展简史毒扁豆碱,也称依色林,是从西非毒扁豆的种子中提取的生物碱,1864年由Jobst 和Hesse首先分离纯化并命名。
1877年Laqueur 最早将其应用于青光眼的治疗。
由于Stedman及同事们对毒扁豆碱活性的化学基础研究,科学家们开始了对烷基氨基甲酸的芳香酯进行其它基团取代后的系统研究工作。
1931年新斯地明由于其对胃肠道的兴奋作用开始应用于临床,后来报道该药可有效治疗重症肌无力。
1854年Clermont 首先发表强效有机磷酸酯类抗胆碱酯酶药-焦磷酸四乙酯(tetraethyl pyrophosphate, TEPP)的合成。
关于有机磷酸酯类抗胆碱酯酶药的现代研究工作追溯到1932年Lange和Krueger发表的二甲基、二乙基磷酸氟化物(phosphorofluoridates)的合成,他们发现该种物质吸入后可引起持久的气哽感觉及视物模糊,后来引发Schrader开始对该类物质杀虫活性的研究。
Schrader等研制了2000余种化合物,他们定义了杀虫活性必备的化学结构基础,早期的一个化合物对硫磷(Parathion)后来成为广泛使用的杀虫剂。
马拉硫磷(malathion)也含有对硫磷中的thionophosphorus bond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Schrader小组的研究方向改为化学战争毒剂,合成了毒性远大于对硫磷的沙林(sarin)、梭曼(soman)、塔崩(tabun)等,被德国秘密拥有。
与此同时,英国和美国科学家McCombie 和Saunders也研制出异氟磷(diisopropyl fluorophosphonate,DFP)等。
20世纪50年代,一系列芳香氨基甲酸酯(aromatic carbamate)合成,它们具有强抗胆碱酯酶活性,对昆虫等具有选择性的强大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