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实践的特征2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4
实践的特征一、课前预习★预习指南1.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2.学法建议: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物质性,第二个特征强调主观能动性,学习中容易产生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误解,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
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学习中,可以采取图解法突破这一难点。
3.情景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我国发射“神舟〞号飞船属于什么活动?(2)“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说明这种活动具有什么特征?[提示](1)实践活动。
(具体来说,是科学实验活动。
)(2)“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信息点击马克思生前最喜欢的一那么寓言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
〞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那你懂哲学吗?〞“更不懂。
〞哲学家感喟:“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专家买猫一位工程师和一位哲学家相约旅行。
一天,哲学家在宾馆写旅行日记,工程师那么独自逛街。
忽然听见一位老妇人叫喊:“卖猫呀!卖猫呀!〞只见老妇人身旁摆着一只黑色的玩具猫,标价500美元。
老妇人解释说,它是祖传宝物,只因孙子病重,才不得已卖之以作住院治疗费。
工程师用手掂量这只猫,感到猫身很重,看起来像是黑铸铁的。
不过,那一对猫眼那么是一对珍珠。
于是工程师以300美元买下了那对猫眼。
他回到宾馆,高兴地对哲学家说:“我只花了300美元竟然买下了两颗硕大的珍珠!〞哲学家一看这两颗珍珠至少要值上千美元,忙问是怎么回事。
待工程师说完缘由,哲学家忙问:“那位妇人是否还在原处?〞工程师答道:“她还在那里,想卖掉那只没有眼珠的黑铁猫。
〞听完,哲学家忙跑到街上,用200美元买下了铁猫。
实践高二政治知识点一、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一切活动。
(一)实践的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主体是人,有一定的客观对象,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这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3、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中逐步分化何发展起来的新的实践形式,它事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在实践中锻炼成才(一)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地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物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二)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要相信群众;2、相信群众才能依靠群众;3、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高二政治知识点】。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内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性①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人、客观事物都具有物质性。
②直接现实性活动:即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判一判]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提示:错误。
实践的确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但是,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这一活动不是没有目的,而是说意识或目的是错误的。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判一判]投身实践和学习书本是人类认识的两个来源。
()提示: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投身实践和学习书本是人类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这两个途径所得认识的根源都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想一想]人类通过卫星更清晰地认识太空,这体现出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发展的?提示:体现实践提供更完备的工具推动认识发展的。
实践具有的基本特点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都是客观实在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是具有血肉和思想的人,实践的客体是客观实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中介也是客观实在的,包括工具、语言等。
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实践过程是意识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即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现实。
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是社会的实践,社会对实践有制约作用,实践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导语】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的痛苦中,进步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忧考⾼⼆频道为你整理了《⾼⼆政治《⽣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单元⽣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活 (1)哲学就在我们⾝边。
①哲学智慧产⽣于⼈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活、与我们置⾝于其中的⾃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觉或不⾃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作和⽣活。
(2)哲学是指导⼈们⽣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智慧、使⼈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的统⼀(世界观决定⽅*,⽅*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的指导。
)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标准。
另⼀⽅⾯,思维和存在有⽆同⼀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们在⽣活和实践活动中⾸先遇到和⽆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政治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科,在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带着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关注教材中是怎么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指导_、基本特征、本质和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_),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核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依据)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②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③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_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_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_道德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一单元_依据: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3)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单元综合探究必要性:第四单元第八课必要性: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必由之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主要内容: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最新高二第一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1.哲学的核心问题是()A.世界的本原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意识和物质谁决定谁的问题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案是B。
2.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物质B.意识C.精神D.上帝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答案是A。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永恒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答案是B。
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A.运动的特殊状态B.不运动的状态C.不存在的状态D.偶然的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答案是A。
5.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意味着()A.规律是不可认识的B.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D.规律是可以被改变的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答案是C。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下列体现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是A。
7.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A.客观性B.具体性C.条件性D.无限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答案是A。
8.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矛盾的观点和辩证否定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的观点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答案是A。
9.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意味着()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C.联系是主观的D.联系是偶然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答案是B。
10.发展的实质是()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前进和上升C.事物的运动和变化D.事物的质变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