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苏教上册第12课 姥姥的剪纸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姥姥的剪纸》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联合自己的生活,理解“勤能补拙,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感觉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奋和善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表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想念,意会作者遣辞造句的精妙。
二、教课要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悟文章语言中包括的情义,感觉作者对姥姥的剪纸高明技艺的赞叹,和与姥姥相互之间的浓厚亲情,意会作者遣辞造句的精妙。
教课难点:联系上下文,并联合自己的生活,理解“勤能补拙、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三、教课准备学生: 1.认识剪纸艺术及作者。
2.熟读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课课时: 2 课时 .五、教课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1、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宝之一。
今日,我们来持续学习《姥姥的剪纸》2、姥姥的剪纸陪同作者度过了他美好的童年光阴,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最可以表达作者对姥姥剪纸的平生难忘?生: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只需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幻就马上变得有板有眼。
”3、为了表达这类感情,作者写了哪双方面的内容?技艺高,友情浓。
二、感觉姥姥技艺高1.课文的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明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课文1-6 自然段,画一画句子,圈一圈词语,写一写自己的领会和发现。
(生念书,标注,并沟通)预设一:一把普一般通的剪刀,一张普一般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可以。
生:我从两个“普一般通”看出资料平时,结果却“要什么就有什么” “无所不可以”,我领会到姥姥的剪纸技艺很高明!生:我感觉这两个“普一般通”用得很好,与“无所不可以”形成了激烈的对照。
姥姥的剪纸技艺就高明在她能用最一般的资料剪出不一般的作品。
师:你能把你的领会经过朗诵表现出来吗?(生读)这两个“普一般通”这么一用,这么一读,就一点儿都不一般了,让我们一同来感觉一下。
12、姥姥的剪纸一.教材分析课文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
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
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
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说她不普通,她又实在太普通,每天烧饭.择菜.淘米.喂猪,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化不开的亲情。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似在我们眼前清晰.丰满起来。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味来。
读着语言文字,有一股北方特有的民风民情迎面扑来。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三.教学重点体会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
(板书课题)2.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姥,叫起来非常亲切。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说课稿及教学反思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
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剪纸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
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片断一:师:刁难是什么意思?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
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生:在细节中过分的找毛病。
师:耍赖生:使用无赖的手段、抵赖。
师:调皮蛋生:顽皮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反思:对于以上四个词语的理解,光理解词语是浮于浅表的,我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课文是姥姥的剪纸,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姥姥。
可作者为什么要花上较多的笔墨,用上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来表现我的顽皮、淘气甚至于近乎无赖呢?我切入时机,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目的还是表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我的刁难、挑剔、耍赖,有力的证明我是个调皮蛋,而我越是调皮捣蛋,越是能够显示出姥姥的心灵手巧。
其高超的剪纸技艺,非同寻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由衷赞叹。
另外,我的调皮蛋形象地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和慈祥。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了解剪纸的来源和发展历程。
2.理解姥姥对剪纸的热爱和执着,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生词和词语,并能正确运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艺术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化遗产,尊重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了解剪纸的发展历程,掌握重点生词和词语。
2.理解姥姥对剪纸的热爱和执着,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艺术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剪纸的艺术特点。
2.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化遗产,尊重传统文化。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首先打开教材,看一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
请大家仔细阅读,看看它是讲述了什么故事。
2. 导入新知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剪纸。
•剪纸是一种利用剪刀或刻刀将纸张剪切成各种形状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中国,是一种中国传统工艺,已有1500年的历史。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第二页的“剪纸的发展历程”这一部分,请注意了解剪纸的起源、发展和形式等内容。
3. 讲解重点接下来我们找到本文的重点部分,理解姥姥对剪纸的热爱和执着。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中姥姥对剪纸的热情叙述,找出相关段落,并就其相关文段提出问题。
2.解答问题,并向同学们介绍姥姥对剪纸的执着和对剪纸技艺的追求。
4. 拓展延伸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地区的剪纸形式和创作风格。
2.利用课后时间自行练习剪纸技艺,完成一幅自己的剪纸作品。
5. 课后作业请把自己的剪纸作品带到下一堂课上,我们一起分享。
五、教学评价本堂语文课主要以《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为中心,通过了解剪纸的发展,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并且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12姥姥的剪纸教学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重点难点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剪纸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
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
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
“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A.技艺高超“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
12姥姥的剪纸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
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
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全文总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其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沿着这条主线,就可以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2、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⑴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⑵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所定上述目标做到了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有效渗透:①在知识能力方面,让学生能自读自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及对我的浓浓亲情和我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同时,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句子。
②在过程方法方面,让学生学会默读,训练默读速度,初步掌握边读边想变批注自己感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会补充完善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学会捕捉爱、学会感恩。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从文字中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及对我浓浓的亲情,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作者流露的对姥姥的思念。
从而让学生能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一些重点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及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的特点,这节课我采用导读法、谈话法,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在课上引导学生读、悟、交流、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2《姥姥的剪纸》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能认读书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读全文,能用词语概括姥姥剪纸的特点。
3.凭借1——7自然段的学习,通过具体语句训练,感受姥姥心灵手巧。
4.发现语段描写姥姥“神”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迁移仿写。
2教学过程2.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字词识写刚刚大家欣赏的是一幅幅美丽的剪纸作品,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剪纸有关,题目是姥姥的剪纸【板题:姥的写法】指名读,咱们叫外婆,北方人称为姥姥。
齐读。
预习单完成的举手,课文读了几遍?生字词一定难不倒你——diāo shè t iāo yán yán(刁)难左邻右(舍) 无可(挑)剔 ( 炎)(炎)夏日指名两生上黑板板书。
集体检查,强调:刁、炎的写法,拓展“吕,双”(像这样的字要写的美观,重复的部件要有变化)自行订正。
难、舍、挑是多音字,你能说出它的另一个读音吗?(组词)。
齐读。
2【讲授】特点概括同学们,老师读完课文觉得姥姥的剪纸真是活灵活现。
在你眼里怎样呢?【姥姥的剪纸------。
】请快速地读读课文,也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说。
(圈起来)让学生上台书写下来。
【画横线】在我眼里,姥姥的剪纸真是活灵活现。
——请你也这样说文中有一个字完全能表达出这么多词的意思,哪个字?【板书:神】再读。
3【活动】形象解读1.哪些语句写姥姥剪纸的“神”? 默读1—7, 画下来,试着用上“姥姥的剪纸神了,——”这个句式说一说。
学生交流2.你们交流的这些句子最能体现神的主要集中在这几句话中——【出示】放声读读,看看能否读出相应的语气?第一句谁来读?4【练习】迁移仿写1.认真地读读这三段话,都是在写神,但写的角度不一样,是从什么方面写出姥姥剪纸的神?【板书:逼真娴熟快速】2.接下来,你能不能当当小作者,模仿课文的句式去写一写【的神了, 。
12、姥姥的剪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读准多音词的音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神,体会姥姥与我之间的那份浓浓的祖孙亲情以及姥姥勤劳、善良、朴实的性格特点。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神。
教学难点:体会姥姥与我之间的那份浓浓的祖孙亲情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课文预习过了,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读了几遍?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A:出示含有多音字的词:左邻右舍、有求必应择菜、刁难、生肖指读,跟读(左邻右舍的舍容易读成三声;刁难的难容易都城二声;生肖的肖容易读成一声)B:出示:挑剔、唔、薅草指读①教师强调“剔”本音是一声,在挑剔这个词中读轻声。
师领读两遍②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薅”字,师生一起书空,用动作表示“薅草”③齐读一遍4、接力读课文,师随时正音,评价。
(预设评价语:字正腔圆,声音真好听;课文读的很流畅;不要紧张,看仔细了,再来读一遍;太厉害了!你以后可以当播音员了)二、整体感知课文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姥姥的剪纸怎么样?(预设生交流:好;惟妙惟肖,逼真,技艺高超)让学生把交流的词写到黑板上画横线的地方。
三、精读感悟(一)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1.默读课文,划出能够说明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惟妙惟肖的语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
2、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预设学生会交流到如下句段:句子1:“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引导抓住“左邻右舍”一词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如果不好,左邻右舍不会都贴着他剪的窗花。
预设点评:你很会读书,抓住了一个关键词读出了姥姥的高超技艺。
句段2:“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2.姥姥的剪纸》市中区君山路小学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语境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贬义褒用”的表达效果。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了解剪纸文化,初步感受这种民间艺术的魅力。
想象祖孙生活的情景,感悟姥姥对孙子的疼爱及孙子对姥姥的依赖与牵挂。
4.学习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及排比句的运用以及抓住典型事例借物抒情等描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想象祖孙生活的情景,感悟姥姥对孙子的疼爱及孙子对姥姥的依赖与牵挂。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及排比句的运用,以及抓住典型事例借物抒情等描写的方法。
三、前置性学习活动1.自主预习《姥姥的剪纸》,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并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边读边做批注。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环节一、谈话导入,直奔重点。
1.板书课题:12.姥姥的剪纸2.齐读课题。
环节二、实践一一重点突破,语意兼得(一)感受姥姥剪纸之“神”,了解表达方法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
(1)书上有个词就能很好地来形容姥姥的剪纸,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个词。
(2)交流。
相机板书:“神”(3)姥姥的剪纸那么神,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请你读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读后交流,岀示重点句,预设:(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
自由读,理解“无所不能”。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
小结写法:这是从正面进行了描写来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2)“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从侧面描写表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深。
)3.有感情地朗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12姥姥的剪纸教学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重点难点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剪纸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
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
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
“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A.技艺高超“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12.姥姥的剪纸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课文写了几方面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3. 学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和正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感受姥姥的高超的剪纸技艺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4.在品味人物特点的同时,体会文中口语化语言及夸张句的精妙,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5.了解剪纸文化,初步感受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学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和正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感受姥姥的高超的剪纸技艺和对“我”浓浓的亲情。
难点:在品味人物特点的同时,体会文中口语化语言及夸张句的精妙,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表达方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学生:1.自主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2. 搜集关于“剪纸”的简单介绍,初步感受这种民间艺术文化。
老师:制作教学用课件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六、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粗读感知,整体把握(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学生欣赏美丽而又神奇的剪纸作品。
(配民族音乐)教师简单介绍民间技艺——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
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
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今天,剪纸成为我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世界人们的喜爱。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12课,去感受一下这位民间剪纸高人的无穷魅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文通过讲述主人公小杰和姥姥的故事,引导学生体验中华剪纸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欣赏和思考能力。
整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适合小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剪纸的来源和历史背景•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学习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剪纸艺术的感受和态度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启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欣赏和创造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思维三、教学重点•学习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对剪纸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四、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感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PPT•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工具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剪纸的话题•利用图片或物件展示剪纸作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2. 预习导入(5分钟)•提问学生对姥姥的印象和期待•引导学生思考:姥姥为什么会剪纸?剪纸有哪些特点和用途?3. 理解课文(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语和短语的意思4. 分析课文(1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对姥姥的印象是否改变,为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姥姥剪纸的目的和意义•学生探究剪纸艺术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并发表个人见解5. 学习剪纸(15分钟)•教师展示剪纸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学生观看教师示范,积极参与并尝试剪纸活动•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6. 感受剪纸(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对剪纸艺术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剪纸艺术进行情感表达和想象拓展•学生可以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写下自己对剪纸的感受和想法7. 思考提问(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小杰,你会怎样帮助姥姥?•引导学生就剪纸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索8.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激励•教师总结课文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七、课后作业•阅读并默写课文•自己动手制作剪纸作品,并写下基本步骤和感想八、板书设计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说课稿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剪纸的来源和历史背景,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思维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培养对剪纸的认识和兴趣- 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启发对剪纸艺术的感悟和想象- 培养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姥姥的剪纸》一课的讲解和剪纸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
12姥姥的剪纸说课稿六年级语文教案一.说教材<< 姥姥的剪纸>>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高超的姥姥。
说她普通,她实在不普通。
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
姥姥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月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全文共有13个自然段。
“剪纸”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本篇课文安排在第四单元“民风民俗”这一组的第一篇。
根据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拉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难点)4.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重点)二.说教法我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点拨”让学生从文字中去感悟,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我在注重教师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
学生是充满情感。
充满灵性的人。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思考,畅所欲言,为他们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尽量做到让学生既学习知识又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程序为了完成教学要求我安排了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给学生介绍剪纸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介绍大平原的一些民俗民风,以及初步了解课文,初步认识作者的姥姥。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说课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说课设计12 姥姥的剪纸主备:孔家巷小学审核:宝塔路片区六年级语文组课型:阅读授课时间: 10月24日教材分析:课文主要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
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
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教学目标: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一段,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一、预习导学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择(zé zhái)菜刁难(nàn nán)机灵(líng ling)数(shǔshù)九隆冬薅(hāo rǔ)草三伏盛(shèngchéng)夏2.查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广结善缘:刁难:疏密:熟能生巧:挑剔:耍赖:调皮鬼:3.读课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的小兔子()的小兔子()的小兔子()的小兔子()的老牛 ( )的老牛()的老牛()的老牛4.搜集一些剪纸艺术的资料及图片,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剪纸艺术的特点做一介绍。
12姥姥的剪纸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
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
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全文总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其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沿着这条主线,就可以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2、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⑴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⑵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所定上述目标做到了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有效渗透:
①在知识能力方面,让学生能自读自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及对我的浓浓亲情和我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同时,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句子。
②在过程方法方面,让学生学会默读,训练默读速度,初步掌握边读边想变批注自己感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会补充完善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学会捕捉爱、学会感恩。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从文字中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及对我浓浓的
亲情,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作者流露的对姥姥的思念。
从而让学生能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一些重点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及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的特点,这节课我采用导读法、谈话法,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在课上引导学生读、悟、交流、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在学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学会通过画、读、悟、批、谈,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做到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的一系列方法的渗透。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观赏剪纸,导入教学二、研读课文,体会姥姥的特点,体味祖孙情深三、总结课文,传递恩情。
第一环节:播放剪纸的图片,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意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兴趣,才能挑起学生心中那颗想学的心。
我通过图片再现情景,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剪纸人精湛的技艺,由此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让学生默读课文1-6自然段,找找、画画、看看,你从课文中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姥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意图:这一步让学生默读、勾画、批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要求,进入边读书边思考的境界。
同时,自主阅读,也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与人交流的基础。
在全体交流时,我遵循读句子——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步骤进行,以读贯穿始终,仍然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在难点方面,进行巧妙地引导,从而降低难度,让学生做到浅入深出,层层剥皮的方法,从而彻底理解。
如在教学“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
时,就先让学生说“熟能生巧”和“总剪”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具体阐述总剪得句段。
通过读,达到悟,达到理解。
之后,又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再谈,谈后再读,再往深里悟,姥姥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然就能说出,做事,要勤练,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有耐心等。
在这一环节中,还注意训练让学生品字析词,如“拴”“缠”“摆弄”等做到由字、词悟句意。
在学生读句子,谈理解中,还穿插些拓展型的小练习,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同时渗透仿写练习,及学生概括能力的练习。
如在乡亲们啧啧赞叹姥姥的剪纸动物类时,让学生夸夸植物等其他剪纸类。
既进行仿写练习,也活跃课堂气氛。
在理解第13小节时,我又设计了给那幅剪纸取名字的小环节,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取名,加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同时培养概括能力。
第三环节:总结全文,思想教育。
结合现在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只会享受、索取而不会爱他人,不会感恩的这一特性,在这里进行引导教育,让他们学会捕捉周围人对他们的关爱、呵护,从而懂得回报,感恩,从而结束全文。
四、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它要求简单明了,提纲挈领。
所以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12、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