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92.02 KB
- 文档页数:1
心脏瓣膜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心脏瓣膜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手术,用于治疗或修复患有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
围手术期管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就心脏瓣膜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进行探讨。
一、术前准备在心脏瓣膜手术之前,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医生会与患者详细讨论手术的目的、手术风险以及可能的并发症等事项,确保患者对手术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
其次,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手术风险。
此外,患者还需要停止一些特定的药物使用,如抗凝药物,以减少手术期间的出血风险。
二、手术实施心脏瓣膜手术一般需要在全麻下进行。
手术开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消毒和麻醉处理。
然后,医生会通过心脏停搏,即停止心脏跳动,以便进行手术。
在手术期间,医生会通过体外循环机来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并在开放心脏时进行相应的瓣膜修复或更换。
手术完成后,医生会关闭胸骨和皮肤切口,并将患者转入恢复室。
三、围手术期监测围手术期监测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在手术期间,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血气分析结果,以及动脉压力监测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出血、肺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如果有必要,医生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的康复水平。
四、术后护理心脏瓣膜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接受一定的术后护理。
首先,患者会被转移到恢复室进行监护,直至意识清醒且生命体征稳定。
随后,患者会被转移到普通病房继续恢复。
在术后恢复期间,医生会继续监测和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指导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此外,医生还会开具必要的药物处方,以控制患者的疼痛、抗凝、抗感染等情况。
五、术后随访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术后随访。
这是为了评估手术的长期疗效,排除并发症的产生,并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
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关键词】瓣膜置换;围手术期;护理风湿性心脏病是我国常见病之一,心脏瓣膜受风湿热感染导致瓣膜功能及结构的改变,使患者心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为了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需行瓣膜置换手术。
1 临床资料吉林市中心医院从2006年1月3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共收治4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了瓣膜置换术,其中女30例,男16例,年龄20~35岁,置换二尖瓣26例,三尖瓣12例,双瓣8例。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瓣膜置换手术较复杂,风险大,费用高,而且术后移植物留在体内,医护人员应向患者细心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手术治疗的信心,如向患者介绍本院治疗成功的病例,术前生活质量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比较,若不手术后果如何,手术安全性和手术的最佳时机,瓣膜的种类和使用寿命以及瓣膜工作时的开关音,鼓励患者接触术后的患者,用他们的亲身体会和经验告诉患者手术并不十分可怕,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术前护士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排尿,训练患者有效咳痰,适应术后需要,观察图片直接了解一些术后的情况,通过图片患者可以看到,他们回到疗区ICU 病房后,四肢是被绑着不能动,嘴里有一个插管,也不能说话,身上有一些引流管,周围有一些监护仪器,这些都是治疗的需要,虽然家属不在身边,但医护人员就像亲人一样细心照料着他,密切观察病情,让患者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
虽然经过医护人员的详细介绍,使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但术前或术日有的患者仍会很紧张,可能引起失眠及心律失常,责任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清理、探视保持病室安静,为患者创造良好睡眠环境,充分休息,为手术做准备。
2.2 饮食护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体质虚弱,在强心剂治疗的同时还应调整饮食结构,鼓励患者进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丰富的易消化事物,如若饮食调整不佳,还可静脉输注血浆、白蛋白等补充营养,改善机体抵抗力,增强手术耐受力,促进术后康复。
心脏瓣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并发症预防心脏瓣膜手术是一种治疗心脏病的手术,常用于修复或替换心脏瓣膜。
由于该手术涉及心脏和大血管,因此需要经过严格的围手术期护理,以确保手术成功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前的准备在手术前,医生会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和心电图、血常规、血型等检查。
病人需在手术前几个小时内口服抗生素和止血药物,以防止感染和出血的发生。
病人还需空腹进行手术,以避免手术时出现胃液反流而引起误吸。
手术期间的护理手术期间,病人需接受全身麻醉,医生会进行心肺搭桥,也就是将病人的血流转移到一台类似于人体肾脏的机器上,以维持体循环。
在手术期间,护士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手术后的护理手术后的护理是心脏瓣膜手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在手术结束后,病人会被转移到重症监护室,接受长达数小时的监测。
护士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并给予足够的氧气和药物支持,以确保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
在此过程中,护士需要不断调整药物剂量,以保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逐渐恢复了意识,护士需要及时开展康复护理,包括帮助病人咳嗽、深呼吸、转身等,以帮助病人预防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护士还需要检查病人的导管和尿管,以确保其正常通畅。
在病人恢复意识后,护士需要经常检查病人的意识水平、疼痛程度和吞咽能力。
病人一般需要留在医院内康复数天甚至数周,直到其病情稳定并能够出院为止。
并发症预防尽管心脏瓣膜手术成功率较高,但仍可能出现并发症。
以下是预防并发症的一些措施:1. 预防感染:在手术前和手术期间给予足够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的发生;手术后定期更换导管和药品输注器等设备。
2. 预防出血:手术期间要正确使用止血药物,手术后要及时更换伤口敷料和血清输液管输液的方式等。
3. 预防血栓:手术后需要及时行肢体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对策。
方法:36例风湿性心脏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给予精心护理,术后严密监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10例,1例术后死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8例发生心律失常,2例需二次开胸进行手术止血,存活患者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
结论:正确的术前、术后护理,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对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心脏瓣膜疾病是指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瓣膜因由于各种原因(如风湿热、黏液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感染或创伤等)出现病变,逐渐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造成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心功能衰竭的单瓣膜和或多瓣膜病变,其治疗方法早期为内科治疗,当内科保守治疗无法满意纠正血流动力学时,则采取介入或外科干预治疗。
而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和经济状况的限制,我国大多数心脏瓣膜病变的患者,就诊时心脏代偿功能非常低,心功能已达Ⅲ~Ⅳ级(NYHA分级),心胸比率多>0.7,而且多数合并有房颤,这些重症患者往往需要手术尤其是瓣膜置换术治疗,但其手术死亡率高[1]。
因为心脏瓣膜置换术手术要求高、难度大、存在高风险,因此对围手术期的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得当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存率。
总结笔者所在医院36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6例中心脏瓣膜病患者,男10例,女26例,年龄20岁~62岁,平均(49.2±2.1)岁。
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心功能评估,心功能Ⅱ级15例,Ⅲ级12例,Ⅳ级9例。
其中9例为单纯主动脉病变,17例为二尖瓣合并三尖瓣病变,10例为二尖瓣合并主动脉及三尖瓣病变。
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左心房内血栓21例,合并糖尿病15例。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实践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患者接受手术之后,围手术期的护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介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实践。
一、术前护理术前护理是指手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术前宣教、术前用药等。
1. 术前宣教术前宣教是为了让患者了解手术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减少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感。
护士可以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术后护理措施等内容。
同时,还要耐心回答患者和家属的疑问,让他们对手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术前用药术前用药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根据医生的嘱托,护士可以给患者口服镇静药物或使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镇静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疼痛感。
二、术中护理术中护理是指手术进行过程中的护理工作,包括手术准备、术中监护等。
1. 手术准备手术准备是保证手术安全进行的重要环节。
护士要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手术部位、手术器械等,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准确性。
同时,还要检查手术室设备的完好与否,并将所需用到的器械和物品摆放整齐,便于医生使用。
2. 术中监护术中监护是通过生命体征监测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等,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此外,还要密切配合医生,熟悉手术操作流程,准确递送手术器械,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三、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指手术结束后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与评估、伤口护理、药物管理等。
1. 观察与评估术后观察与评估是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的关键。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伤口情况等,并记录及时反馈给医生。
此外,还要关注患者的排尿情况、皮肤血流灌注、肢体活动情况等,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伤口护理伤口护理是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能够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护士要定期更换患者的伤口敷料,并进行消毒和清洁,注意伤口的干燥与湿润,以及密切观察伤口的排液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外科学心脏瓣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与并发症处理策略心脏瓣膜手术是一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重要外科手术。
在手术后的围手术期,正确的护理和并发症处理策略对患者的康复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外科学心脏瓣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并发症处理策略。
一、围手术期护理1. 术前准备在心脏瓣膜手术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心肺功能评估、血液检查、心电图、胸部X光等医学检查。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并与患者进行交流和安慰,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2. 术中护理心脏瓣膜手术需要在麻醉下进行,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还需要保持患者的体温、血液循环、肾功能等的稳定,以防止手术过程中出现并发症。
3. 术后护理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以及专业的术后护理。
医护人员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心音、呼吸情况等,并密切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心律失常等。
二、并发症处理策略1. 感染处理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感染的风险较高。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以及伤口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伤口感染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并密切观察感染情况的变化。
2. 出血处理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术后出血的情况。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以及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如果出现大量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并评估出血的原因。
3. 心律失常处理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特别是心房颤动等常见的心律失常。
如果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需要及时进行心律调控治疗,以维持患者的心脏功能。
总结:外科学心脏瓣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并发症处理策略对患者的康复和安全至关重要。
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变化,进行专业的术后护理。
成人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R2A1672-3783(2015)07-0623-01心脏瓣膜病是心脏瓣膜及其附属结构由于炎症、缺血性坏死、退行性改变、粘液样变性、先天性发育畸形及结缔组织疾病等原因造成的以瓣膜增厚、粘连、纤维化、缩短为主要病理改变,以单个或多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心脏病。
最常受累的瓣膜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1]。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在过去、现在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治疗这些患者的主要手段[2]。
理想的人工心脏瓣膜应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即能提供无阻碍的前向血流,开放时跨瓣压小,而关闭时返流容量小;不易形成血栓及发生感染无血液成分破坏;结构稳定耐久;易于植入;费用合理等。
尽管目前外科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工心脏瓣膜的功能,但至今临床已有的人工心脏瓣膜并非理想[3]。
虽然手术的危险性较大,术后患者恢复缓慢,且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终身服抗凝药等,但是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以及促进患者的康复。
现就近年来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综述如下。
一、瓣膜置换手术的适应证风湿性二尖瓣或主动脉瓣膜严重关闭不全及狭窄、二尖瓣及瓣膜下结构病变严重、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的瓣膜病变及先天性瓣膜病变。
二、临床中常见重症瓣膜置换术的情况1、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心脏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因各种原因引起瓣膜功能障碍、感染性心内膜炎、瓣周漏、心室破裂等,导致血液动力学紊乱、心功能进行性恶化,危及患者生命,必须再次手术矫正,再次换瓣术后死亡率较高,国外报道为4%~44%,国内报道为12%~50%。
2、巨大左心室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巨大左心室患者病程长、心肌损害重,常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加上全身营养差,免疫力低下,围手术期病死率达13%~41%[4.5]。
3、心功能Ⅳ级瓣膜置换术术前心功能Ⅳ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与很多因素有关。
三、护理3术前护理3.1术前准备及护理3.1.1心功能准备改善心功能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的标准,适宜做手术的心功能为Ⅱ~Ⅲ级,对术前心功能Ⅳ级患者,除常规予强心、利尿等治疗外,还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和葡萄糖一胰岛素一钾(GIK)液治疗,间断吸氧,严格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待心功能改善后再行手术。
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发生器质性改变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脏血液流动障碍的一种心脏疾病。
围手术期管理对于心脏瓣膜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能够促进手术成功率、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在围手术期的管理中,包括术前评估和准备、麻醉及手术方式选择、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
一、术前评估和准备1. 心功能评估:对于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来说,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心功能评估。
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流出道阻力等指标,从而确定是否存在明显的左室功能不全。
2. 合并疾病评估:大部分心脏瓣膜病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在围手术期管理中,必须对这些疾病进行全面评估,并尽量控制好患者的并发症,如减轻高血压、控制冠心病等。
3. 预防感染:术前预防感染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于心脏瓣膜病患者来说,常规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用于感染的预防或治疗。
二、麻醉和手术方式选择1. 麻醉方式选择:对于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来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可以选择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或联合应用等方式,以最大程度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2. 手术方式选择:除了通常使用传统开胸手术外,现在还有微创技术可供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施经胸壁心脏手术(TECAB)或胸腔镜下心脏手术(MICS)。
这些新技术能减轻患者手术创伤,有利于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
三、围手术期药物治疗1. 抗凝治疗:对于心脏瓣膜病患者来说,抗凝治疗在围手术期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使用抗凝药物,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和栓塞的风险,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2. 心肌保护剂:心脏瓣膜手术是一种较大的心内操作过程,会给心肌带来一定程度的损伤。
因此,在围手术期管理中使用心肌保护剂非常重要。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保护心肌细胞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