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70.71 KB
- 文档页数:6
植物学名词解释大全1. 植物学(Botany):一门研究植物的学科,涵盖植物起源、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植物(Plant):指地球上的绿色生物,在太阳光合作用下能自主合成有机物质的多细胞有机体。
3. 种群(Population):相同物种的植物个体集合,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存在并能够相互繁殖。
4. 根(Root):植物的一部分,负责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并固定植物体在土壤中。
5. 茎(Stem):植物的一部分,连接根和叶,支撑植物体并向上传导水分和养分。
6. 叶(Leaf):植物的一部分,通常具有薄而扁平的结构,主要负责进行光合作用以产生能量。
7. 花(Flower):植物生殖器官之一,负责有性繁殖,包括雄蕊、雌蕊和花被等部分。
8. 果实(Fruit):植物结实后形成的器官,内含种子,用于种子传播和保护。
9. 种子(Seed):植物繁殖的单位,包含胚珠和营养物质,具有在适当条件下发芽生长的能力。
10. 蛋白质(Protein):植物体内由氨基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多种功能,如结构支持、酶催化、运输等。
11.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12. 光合色素(Photosynthetic pigment):植物细胞中负责吸收太阳能并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
13. 细胞膜(Cell Membrane):植物细胞外层的薄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
14. 线粒体(Mitochondria):植物细胞内的器官,负责产生能量。
15. 基因(Gene):植物细胞内包含遗传信息的DNA序列,决定了植物的遗传特性。
16. 染色体(Chromosome):植物细胞核内负责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结构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17.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植物种群中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使得适应性更强的特征逐渐累积。
植物学常考名词解释1.细胞: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有膜包围的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细胞学说:(1).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所有的细胞都是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来。
(3).卵子和精子都是细胞。
(4).一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
3.纹孔:细胞形成次生壁时,有一些位置上面不沉积次生的壁物质,而形成一些间隙,这种在次生壁中未增厚的部分,称为纹孔。
4.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它是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桥梁。
5.细胞全能性:植物的大多数生活细胞,在适当条件下都能又单个细胞经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现象或能力。
6.组织:形态结构相似,来源相同,担负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组合。
7.机械组织:是巩固,支持植物体的组织,主要特征为细胞壁局部或全部加厚,包括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8.复合组织:指由发育上来源相同,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几种组织复合而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结构。
如:周皮,树皮,木质部,韧皮部,维管束和分泌结构。
9.维管组织:以输导组织为主的,由输导,薄壁,机械等几种组织组成的复合组织。
10.定根:发育于主根和侧根发生位置固定的根。
11.不定根:发生位置不固定,由茎,叶,老根或胚轴上发生的根。
12.直根系:主根发达的根系。
13.须根系:无明显主根,有大小相近的侧根和不定根组成的根系。
14.外始式:根的初生木质部在发育过程中,是由外向心逐渐分化成熟的,外方先成熟的部分为原生木质部,内方后成熟的为后生木质部,这种分化方式称为外始式。
15.凯氏带:皮层最内一层细胞,较整齐排列成一环,其细胞在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有一条木质化和栓质化的带状加厚,称凯氏带。
16.根瘤:固氮菌,放线菌侵染宿主根部细胞而形成的瘤状共生结构,常见的为豆科植物的根与根瘤细菌共生而形成的瘤状结构。
17.菌根:高等植物的根与土壤中的某些真菌共生而形成的共生体。
18.内始式:植物初生维管组织在分化过程中,由内部开始逐渐向外发育成熟。
植物学名词解释1、纹孔:细胞壁形成次生壁时并非全面的加厚,在一些位置上不沉积次生壁物质,这些未增厚的区域称为纹孔。
2、年轮:在温带地区多年生木本植物木材的横切面上,一个生长季节内形成的早材和晚材组成的一轮显著的同心圆环。
3、双名法:用两个拉丁文单词给植物命名,第一个单词是属名,第二个单词是种加词,一个完整的拉丁文学名还要在双名的后面附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4、通道细胞:根内皮层的大部分细胞在发育后期其细胞壁常呈五面加厚,少数正对原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保持薄壁的状态,这种薄壁的细胞称为通道细胞。
5、泡状细胞(运动细胞):在禾本科植物叶片上的一组大型的薄壁细胞,分布于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在横切面上呈展开的扇形排列,中间的细胞最大,两边的细胞渐小。
每个细胞内都含有大液泡,不含或少含叶绿体,与叶片的张开和卷曲有关。
6、周皮:双子叶植物的老根和老茎最外层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的次生保护组织。
7、筛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运输有机物。
他们由一些管状的无细胞核的生活细胞----筛管分子连接而成的管状结构。
8、导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由许多管状的,细胞壁木质化的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组成导管的每一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
成熟的导管分子为死细胞,端壁溶解,形成穿孔。
侧壁发生不同方式的次生木质化增厚。
9、凯氏带:在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有一条木化和栓化的带状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
10、无融合生殖:在胚囊中,不经过此雄性细胞的融合而产生胚的现象。
11、厚角组织:初生的机械组织。
由生活细胞组成,常含叶绿体。
细胞壁为初生壁性质。
细胞壁发生不均匀的增厚。
增厚一般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12、厚壁组织:机械组织。
细胞壁均匀加厚,一般为死细胞,分为纤维和石细胞。
13、皮孔:周皮上的通气结构。
该处的木栓形成层向外不形成木栓层,而是形成排列疏松的补充组织,以利于气体交换。
14、趋异适应:同一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种变异称为趋异适应。
名词解释:1.开花:当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子房中的胚囊(或其中之一)已经成熟时,花萼和花冠即行开放,露出雌蕊和雄蕊的现象。
为高等植物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特有。
2.世代交替:在生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包括同型世代交替和异型世代交替两种。
植物普遍有世代交替,其中蕨类植物比较明显。
3.孢子体:在植物世代交替地生活史中,产生孢子和具2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
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来。
苔藓植物的孢蒴及其附属结构(蒴柄和基足)、蕨类和种子植物的习见植物体都是孢子体。
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
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占优势地位,配子体也能独立生活,但生活期很短。
种子植物的孢子体占绝对优势,配子体非常简化,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孢子体上。
4.植物组织:有许多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又密切联系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成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6种。
后5种为成熟组织。
5.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丢失的过程。
农业生产上通过各种合理管理措施(如灌溉、蹲苗等),来调节和维持作物的水分平衡。
6.春化作用: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
例如来自温带地区的耐寒花卉,较长的冬季和适度严寒,能更好的满足其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
低温处理对花卉促进开花的作用,因花卉的种类而异。
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
7.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生长素含量高的顶端,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
8.种子休眠: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内在原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
植物学名词解释一.种子和幼苗1.种子: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是胚珠经过受精而发育形成的结构2.种子休眠:有些种子成熟后,即使满足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能及时萌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萌发,种子这一特性称种子休眠3.种子后熟作用:有些种子在脱离母体时,胚尚未发育完全或胚在生理上尚未成熟,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育完全,此种现象叫种子后熟现象二.植物细胞1.细胞: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2.原生质和原生质体: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
原生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物质的总称,也即原生质体由原生质所构成,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3.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
它是细胞原生质体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4.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从一次分裂结束到另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细胞经历的全过程,叫做细胞周期5.后含物:在细胞中产生的贮藏物质、代谢中间产物以及废物等,统称为后含物6.纹孔:细胞形成次生壁时,在一些位置上不沉积壁物质,产生一些间隙。
这种在次生壁层中未增厚的部分称为纹孔三.植物组织1.分生组织:种子植物中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限制在植物体的某些部位,这些部位的细胞在植物体一生中持续地保持强力的分裂能力,这种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2.组织: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并执行同一功能的细胞组合,叫组织四.植物根1.定根和不定根:从植物体固定部位长出的根称为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
从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因发生位置不固定,统称为不定根2.直根系和须根系:凡是主根发达,能明显区分出主根和侧根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如大豆、白菜、油菜等的根系。
凡是主根不发达或停止早期生长,有茎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呈须状,称须根系,如稻、麦的根系3.凯氏带: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根内皮层细胞在两个径向壁和上下横向壁上常有木栓质加厚带,这一带状结构称为凯氏带,具有控制水分和无机盐定向运输的作用4.外始式:由外向内分化成熟的方式称为外始式,如侧根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五.植物茎1.叶痕:叶痕是指叶子脱落后在纸条上留下的痕迹2.分蘖:禾本科植物地面上或近地面的茎节上产生腋芽,以后腋芽形成具不定根的分枝,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3.内始式:某一结构成熟的过程是离心顺序,即由内方向外方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方式称他为内始式,如茎的初生木质部4.年轮:年轮也称生长轮或生长层,在有显著季节性气候的地区中,不少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轮,因此习惯上称为年轮。
第一章、细胞与组织第一节植物细胞1、细胞:生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2、:19 世纪前期,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其主要内容为:一切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来:卵和精子都是细胞;一个细胞可以分裂而形成组织。
3、原生质: 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的总称,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体:细胞壁以内由原生质分化而来的有生命的结构部分,包括细胞质和细胞核两部分,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
4、真核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被包被在核膜内,细胞器种类,数量相对较丰富的一类细胞。
原核细胞:细胞中较原始的一类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器种类和数量较真核细胞较少。
5、细胞核:真核细胞中,位于细胞质以内由双层膜围成的结构,一般为球形,富含遗传物质( DNA,RNA),是细胞遗传物质和信息的储藏所,也是遗传信息转录和核糖体亚单位合成的场所。
6、质膜:又称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与细胞壁紧密相连,包在细胞质外具有保护,选择性透过,的一层薄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镶嵌在其上的蛋白质组成,吞噬,信息传递,识别等功能。
7、细胞质:指质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由半透明的胞基质和分布其中的多种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系统组成。
8、胞基质:细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半透明的原生质胶体组成,是代谢的重要场所。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半透明的原生质胶体,是代谢的重要场所。
)9、细胞器:细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悬浮于胞基质之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单位。
10、线粒体:细胞器的一种,具双层膜,呈颗粒状,动、植物细胞中广泛分布,主要进行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的“动力站”。
11、质体:细胞器的一种,是绿色植物独有的细胞器,具双层膜结构,成熟的质体具有合成和积累同化产物的功能。
根据所含色素的不同,将其分为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
白色体:质体的一种,不含色素,多存在于幼嫩组织、无色的贮藏组织或不见光的组织中,具有贮藏物质的功能。
名词解释1.细胞: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植物细胞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组成。
2.原生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
原生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3.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内全部具有生命的物质的总称,也即原生质体由原生质所构成,原生质体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4.细胞器: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称为细胞器如各种质体、内质网、线立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微管等。
5.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
它是细胞原生质体之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境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
6.细胞分化:是指一团相当一致的分生型细胞,在其成熟过程中出现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上两方面的分化。
7.染色质:是真核细胞间期核内的DNA、组蛋白、非组蛋倍以及少量的RNA组成的复合体,是细胞中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
8.染色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而变粗变短,成为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粗线状或棒状体,此即染色体。
9.分生组织:种子植物中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体,限制在植物体的某些部位。
10.单位膜:电镜下观察,质膜由三层结构构成,两侧两个暗带,中间夹一个明带,这种“三合板”的膜结构称为单位膜。
11.后含物:细胞生长、分化、成熟后,由于子新陈代谢活动而产生的一些废物和贮藏物。
12.周皮:是一种复合组织,由木栓形成层、木栓层、栓内层组成。
13.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的复合组织。
14.韧皮部:由筛管、伴胞、韧皮纤维、韧皮薄壁细胞组成的复合组织。
15.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在植物体内呈束状存在,他们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称维管束。
16.植物器官:由多种不同的植物组织,有序结合,形成行使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17. 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从一次分裂结束到另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叫做细胞周期。
一、植物细胞、组织细胞:是生物有机体(除病毒外)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植物细胞是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大部分构成的。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殊形态及功能的结构。
根据结构及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双层膜结构、单层膜结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原生质体:由原生质体组成的物质称为原生质体,是细胞壁以内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形成的结构,可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原生质:组成原生质体的物质称为原生质,是构成细胞生活物质的总称,即植物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其他组成部分。
是由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以及糖类、蛋白质、脂质、核酸、维生素等有机物组成的。
细胞膜:又称质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与细胞壁紧密相连,包在原生质体表面的一层薄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镶嵌在其上的蛋白质构成,具有保护、选择透性、吞噬、信息传递、识别等功能。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几乎全部存在于核内,它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的生长、发育,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和核质三部分组成。
细胞质:是质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由半透明的胞基质和分布于其中的多种细胞器及细胞骨架系统组成。
基质:是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半透明的原生质胶体,可进行胞质运动,是代谢的重要场所。
质体:是植物所独有的一种细胞器,具有双层膜结构,成熟的质体具有合成和积累同化产物的功能。
根据所含色素的不同,将其分为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
叶绿体:绿色植物所特有的细胞器,具有双层膜,包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是呼吸作用的场所。
内质网: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外形呈扁平囊状或管状,具有合成、包装、运输代谢产物等功能。
根据其上有无核糖体的附着,将其分为糙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
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由一叠扁平的囊组成,具有合成与分泌多糖等物质、参与细胞壁的形成等功能。
溶酶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外形呈颗粒状,其内含60多种水解酶,具有异体吞噬、自体吞噬和自溶作用。
名词解释
1.细胞:除病毒外,生物有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原生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3.原生质体:细胞壁以内所有生活部分的总称,有原生质分化而来,使细胞各类代谢活动
进行的主要场所,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三部分构成。
4.细胞器:散布在原生质体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生理功能的亚细胞结构。
5.细胞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它是
细胞原生质体之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
6.纹孔:次生壁加厚时有些区域不加厚,这些薄壁区域称为纹孔。
是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
流的通道。
7.初生壁:指细胞生长阶段,原生质体不断产生纤维素等壁物质添加到细胞壁内侧刑场的
壁层。
8.次生壁;有些细胞当停止生长后,细胞壁继续增生而加厚,这是形成的壁层叫次生壁。
9.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
个过程。
包括G1期,S期,G2期,m期。
10.植物组织:指植物体内那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11.细胞分化:。
植物细胞1:细胞学说创立: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动物学家施旺。
认为“一切生物从单细胞到高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2:胞间连丝:贯穿细胞壁连接相邻细胞的细胞质丝,穿过细胞壁上的微细孔眼或纹孔彼此联系。
特征:几乎存在所有高等植物生活细胞内。
当成群存在,存在初生纹孔场,在具次生壁的成熟活细胞中,通过纹孔膜。
很细,需染色或用重金属处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
可发生次生变化和次生现成。
功能:①细胞间物质包括小泡的运输和转移;②信息、刺激的传导;③影响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3:质膜:原生质膜或称细胞膜,是细胞原生质体外一层透明薄膜与细胞壁接触。
结构:脂类,蛋白质及少量糖类和微量核酸、金属离子、水。
厚7.5~10nm(电子显微镜)横断面呈暗明暗3条平行带。
内外明,中间暗,3层组成一个单位的膜,单位为膜。
一般为磷脂双分子结构。
功能:1控制物质交换2控制物质主动运输3接收传递外界信息4抵御病毒感染5参与细胞相互识别。
具胞饮作用(液体),吞噬作用(固体)和胞吐作用。
4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①质体:植物细胞特有。
幼龄细胞中为前质体,无色、不规则、结构简单、双层膜包被,内有少量片层和基质。
成熟质体按颜色分为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
内均有蛋白质的液态基质和分布在基质中的膜系统。
A叶绿体:高等植物存在叶片和幼茎的皮层以及曝光的薄壁组织和厚角组织中。
(表皮细胞核维管束细胞中没有,有利于叶绿体与外界气体交换)。
移动性与光照强度和方向有直接关系。
在细胞中的分布受胞质流动影响。
叶绿素(绿且占2/3)、类胡萝卜素(橘黄)、叶黄素(黄)。
结构:椭圆透镜型,外膜、内膜、基粒、基质间膜、基质。
含:DNA、核糖体、同化淀粉粒、含脂类的嗜鋨颗粒以及酶等。
功能:主要功能光合作用。
叶绿体通常由前质体分化发育而来。
光照条件下,前质体内膜内折,逐渐形成基粒,发育成叶绿体。
黑暗条件下,质体被膜内膜形成小泡发育成拟晶格,称为原层体,即黄化质体(黑暗中植物黄化,光照可恢复)B有色体:存在于花瓣和成熟的果实中。
形状不一,比叶绿体小,结构简单,内层为片层和基质。
只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因比例不同,颜色也变化。
C 白色体:存在于幼嫩的细胞、储存组织、种子的胚和一些植物的表皮中。
球状,多聚集在细胞核附近。
结构简单,内为不发达的片层和基质。
不含色素。
功能:积累储存营养物质。
积累淀粉。
造粉体。
积累蛋白质,造蛋白体。
积累油脂,造油体。
②线粒体:普遍存在(除:细菌、蓝藻和厌氧真菌),有些细胞(筛管分子)已退化。
比叶绿体小。
用詹纳司绿B染色。
颗粒状。
球形、杆状、丝状、分枝状。
内部折叠成嵴,增大了内膜面积,嵴内含DNA、RNA、核糖体、蛋白质和脂质。
内膜上有带柄颗粒,电子传递粒(ETP)内含(ATP酶),催化ATP合成。
空隙及内腔充满基质,内含呼吸作用酶、DNA、脂类、蛋白质、核糖体和含钙颗粒。
功能:主要功能呼吸作用,直接供能。
5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的区别:①有丝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减半。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和DNA都减半。
②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要分离。
③有丝分裂前DNA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④1个细胞有丝分裂产生2个细胞,减数分裂1个细胞分裂产生4个细胞。
⑤减数分裂I前期同源染色体要进行联会,有丝分裂无联会现象。
6细胞分化:多细胞有机体内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变成彼此互异的过程,包括形态结构分化(易查觉)和生理生化分化(以前者为基础)。
植物组织7分生组织:凡是能持续或周期性进行分裂的细胞群。
特点:细胞代谢活跃,分裂能力旺盛,细胞紧密排列无胞间隙,细胞壁薄无特化(果胶纤维素)原生质体分化程度低,质体处于前质体阶段。
①按在植物体部位分: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②按起源性质分:原分生组织(持久强烈)、初生分生组织(边分裂边分化)、次生分生组织(脱分化)。
8成熟组织:分生组织衍生的大部分细胞,逐渐丧失分裂能力,进一步生长分化形成的其他各种组织。
也称永久组织。
成熟永久程度相对,一定条件可脱分化成分生组织。
类型按功能分:保护组织、薄壁组织或营养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结构。
9输导组织:是植物体中负担物质长途运输的主要组织。
①木质部: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的一种复合组织,它是由管状分子、纤维、薄壁细胞等组织。
管状分子:管胞和导管分子,是最重要的成分,水的运输通过它实现。
导管由许多管状死细胞以端壁连接而成。
每个组成细胞称为导管分子。
管胞:是单个细胞,末端楔形,水分通过纹孔输送,输导水分的能力比导管小。
成熟过程中细胞次生壁不均匀加厚并木质化,形成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五种类型。
细胞死后还兼支持功能。
在系统发育,管胞演化为木纤维和导管分子。
管胞比导管分子原始,仅存在化石种子植物种子蕨和现存的低等微管植物和裸子植物中。
②韧皮部:是一种复合组织,由筛分子、伴胞、薄壁细胞、纤维等细胞组成。
筛分子包含:筛管分子或筛胞,是韧皮部有机物运输的主要承担者。
筛管分子:与导管分子相似,是管状细胞在植物体内纵向连接,形成长的细胞行列,称为筛管,是被子植物中长距离运输光合产物的结构。
主要存在于被子植物中,长管形生活细胞。
发育过程中,原生质体变化很大(细胞核和液泡膜解体,线粒体和内质网退化,核糖体高尔基体消失,出现P蛋白体)。
筛管分子只具初生壁(果胶纤维素),壁上有初生纹孔场形成筛域,筛域上有筛孔,具筛孔的端壁称为筛板。
10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①有限维管束:有些植物原形成层分裂产生的细胞全部分化,没有留存能继续分裂出新细胞的形成层。
这类维管束不能再行发展产生次生组织,称为有限维管束(大多数单子叶植物)②无限维管束:有些植物的原形成层分裂产生的细胞,除木质部和韧皮部,二者之间还保留少量束中形成层。
这类维管束可以一直保留,不进行分裂活动或者以后产生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而扩大,称为无限维管束(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根和茎)种子和幼苗11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是构成种子的最重要部分,是新植物的原始体。
结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①胚芽—茎叶的原始体,位于胚轴上端,顶部是茎的生长点。
②胚根发育成主根。
③胚轴是连接胚芽、子叶、和胚根的过度部分,上胚轴是子叶着生点到第一片真叶之间的一段胚轴,下胚轴是子叶着生点到胚根的一段胚轴。
④子叶,双子叶植物(种子内两片子叶)如:豆类、瓜类、油菜。
单子叶植物如水稻、玉米、洋葱。
裸子植物的子叶通常有两个以上,称为多子叶植物。
(豆芽吃的胚根,韭菜)12种子萌发的条件:内在条件①种子休眠,种子成熟并且具有活力。
一些种子可以立即萌发,一些种子需要经过休眠期(人参、松树、苜蓿)。
②种子寿命,种子在保持生活力的最长期限内。
③结构完整,充分成熟。
外在条件①水分充足②氧气充足根13根的主要功能:①支持与固定②吸收③输导④合成和转化⑤分泌⑥储藏⑦繁殖14根系类型:直根系:主根发达,能明显区别主根和侧根的。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如大豆、向日葵、白菜、萝卜、苹果、麻黄。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活早期停止生长,由茎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
如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葱、蒜。
15根的分生区:位于根管内测,全长1~2mm。
分裂新细胞,是生长点。
细胞特点:体积小、排列密、原生质浓、核大、具分裂能力。
因分裂出现分层现象,常见两种:①第一层产生原形成层分化为中柱,第二层产生基本分生组织形成皮层,第三层产生原表皮和根冠原形成表皮和根管。
(马铃薯、烟草等双子叶植物的根尖)②第一层产生原形成层分化为中柱,第二层产生基本分生组织和原表皮分化为皮层和表皮,第三层产生根冠原分化为根冠。
(小麦、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根尖分生区)16根毛区:位于伸长区上方。
特点:此区细胞已停止分裂活动,并分化成各种成熟组织,也称成熟区。
该区表皮密生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分,也称吸收区。
湿润环境中多,淹水干旱土壤中少。
根毛区和伸长区随根尖生长不断向前移动。
通常只有陆生植物才有根毛。
17凯氏带:内皮层细胞在两个径向壁上和两个横向壁上有木栓质加厚带,这一带状结构称为凯氏带。
凯氏带与细胞质牢固结合的特殊结构阻断了皮层与中柱的质外体运输途径,使水分与养分只能通过原生质体进入中柱。
减少了溶质的散失,以维持中柱内流体的静压力,使水分和溶质源源不断的进入导管内。
18不同原型根中侧根发生位置图解(P78)二原型、三原型、四原型、多原型。
19根瘤及其意义:根瘤是由固氮细菌或放线菌侵染宿主根部细胞而形成的瘤状共生结构。
意义:根瘤菌与宿主互利共生进行固氮作用,为植物合成蛋白质提供必要的可吸收的氮元素,且生物固氮量大不产生污染还节能。
茎20什么是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21缠绕茎:幼时柔软不能直立,以茎本身缠绕于其他支持物上升。
左旋逆时针:茑萝、牵牛、马兜铃、菜豆;右旋顺时针:忍冬、葎草;两者皆可中性缠绕茎:何首乌。
22分枝的方式:单轴分枝、假二叉分枝、合轴分枝23禾本科植物的分枝——分蘖:由地面下和近地面的分蘖节(根状茎节)上产生腋芽,以后腋芽形成具不定根的分枝。
分蘖上可继续分蘖,一级,二级......三种类型:疏蘖型、密蘖型、根茎型。
着生分蘖的、密集的节和节间部分称为分蘖节,储藏丰富有机养料,侧面有大量不定根的原基。
蘖位有高低,在第几片叶的叶腋内长出蘖位就是几。
能抽穗结实的为有效分蘖,不能为无效分蘖。
水稻小麦分蘖力强,玉米高粱分蘖力低或不产生分蘖。
24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
25衍生细胞的发育:由于维管形成层的活动,其衍生细胞向外分化形成次生韧皮部,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共同组成次生维管组织。
26年轮:在一个生长季节内,早材和晚材共同组成一轮显著的同心环层,代表着一年中形成的次生木质部。
(严格来讲并不完全正确,但已为人们所习用)27树空心为何能活?中心为木质心材,是死细胞,树皮是木质部边材与外部韧皮部仍能完成养料水分等运输。
叶28叶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作用、繁殖作用。
29单叶和复叶: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生一枚叶片;复叶,一个叶柄上生许多小叶(叶轴或总叶柄,小叶,小叶柄)。
复叶类型:羽状复叶(紫藤、月季、槐)、掌状复叶(牡荆、七叶树)、三出复叶(三出掌状复叶橡胶树、三出复羽状叶苜蓿)。
羽状复叶还分奇数(月季,蚕豆,刺槐)偶数(落花生,皂荚)几回羽状复叶。
复叶中还有单身复叶。
复叶与单叶区分:①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顶芽②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内,而小枝的叶腋有腋芽③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只有叶脱落④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