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摄影测量中偏流角修正余差改正技术-测绘学报
- 格式:pdf
- 大小:952.87 KB
- 文档页数:6
光电检测中的误差修正技术
孙光东
【期刊名称】《微计算机信息》
【年(卷),期】2006(022)007
【摘要】光学图样光电检测误差的计算机仿真修正技术直接模拟了光学图样的动态探测过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得到的结果对探测误差进行修正,其计算过程较为简单,且修正精度比曲线拟合法要高得多.当计算机模拟光电探测过程时,其扫描步长取得越小,仿真精度就越高.仿真结果可直接用于高精度探测误差的修正,而且这种动态仿真方法可以在类似的光学图样或光电信号变化过程的探测中推广使用.
【总页数】3页(P269-271)
【作者】孙光东
【作者单位】065000,河北省廊坊市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9
【相关文献】
1.光学图样光电探测中的计算机仿真误差修正技术 [J], 颜树华;吕海宝
2.精确修正光电经纬仪中的系统误差方法研究 [J], 徐智勇;袁家虎
3.光电检测中的误差修正技术 [J], 孙光东
4.轴类零件直径尺寸光电检测技术研究中的误差分析 [J], 张海馨;赵洋
5.光电轴角编码器误差检测技术的发展动态 [J], 于海;万秋华;王树洁;黄法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遥感卫星偏流角修正的仿真分析方法
朱兴鸿;邸国栋;陆春玲
【期刊名称】《航天器工程》
【年(卷),期】2013(022)001
【摘要】为了弥补遥感卫星偏流角传统计算中假设过多的缺陷,基于卫星工具包(STK)与MATLAB软件,从卫星偏流角修正的物理原理出发,提出了一种仿真与数值计算交互的卫星偏流角修正分析方法.以一颗运行在高650 km太阳同步轨道、具有侧摆能力的遥感卫星为例,对其成像点的偏流角和卫星偏流角修正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以精确地分析卫星成像过程中的偏流角,从而可用于对卫星在轨成像性能影响的预估,还能在卫星入轨后用于验证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来源,为保障成像质量提供支持.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朱兴鸿;邸国栋;陆春玲
【作者单位】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北京 100094;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北京 100094;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北京 10009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75.3
【相关文献】
1.偏流角修正对主动推扫成像品质影响分析 [J], 闫鑫;韩雪川;张永
2.遥感卫星双相机组合成像偏流角修正残差分析 [J], 朱兴鸿;韩杏子
3.二维弹道修正榴弹动力平衡角与偏流特性分析 [J], 王毅;宋卫东;孙燕青;卢志才
4.偏流角误差对TDI CCD相机成像的影响与仿真 [J], 杨秀彬;贺小军;张刘;徐开;金光
5.一种多目标引导成像参数和偏流角一体化计算方法 [J], 崔本杰;范凯;邓武东;仲惟超;钱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卫星导航系统误差修正算法研究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基于人造卫星的定位和导航系统,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卫星导航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精度误差。
因此,研究和开发有效的误差修正算法是提高卫星导航系统精度和可靠性的重要工作。
在卫星导航系统中,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卫星轨道误差、电离层延迟、大气延迟、多路径效应等。
这些误差因素会导致导航系统在定位和导航过程中产生偏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误差修正算法。
首先,卫星轨道误差是导航系统中最主要的误差源之一。
轨道误差通常是由于卫星的引力、大气摩擦和其他外部影响因素引起的。
为了修正轨道误差,导航系统会使用从地面测量得到的卫星轨道信息进行数据校正。
此外,还可以使用卫星时钟校准方法来减小轨道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其次,电离层延迟和大气延迟是导航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误差来源。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部分,其对导航信号的传播产生干扰。
为了减小电离层延迟带来的误差,可以使用双频技术来进行误差校正。
双频技术利用不同频率的导航信号之间的差异来估计电离层延迟,并对导航信号进行修正。
而大气延迟主要是由于地球大气中的水汽、氧气等因素对导航信号的传播引起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导航系统可以使用气象数据和大气模型来估计大气延迟,并对定位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正。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基站观测和卫星观测数据的差别来减小大气延迟误差。
另外,多路径效应是导航系统中常见的误差源之一。
多路径效应是指导航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产生反射和绕射,从而导致信号多次到达接收机。
为了降低多路径效应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可以使用接收机天线设计和信号处理算法来减小反射信号的影响。
除了上述误差源外,还存在其他一些复杂的误差来源,如钟差、协同误差等。
针对这些误差,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修正算法,如差分GNSS技术、卡尔曼滤波算法等。
这些算法通过对多个接收机观测数据的加权处理和融合,可以达到更高的定位精度。
基于偏流效应的二维弹道修正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弹道修正技术一直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弹道测量或导航系统失效时,需要对弹道进行修正,以确保弹道稳定和有效。
传统的弹道修正方法主要应用于失效导航、测量系统的故障、弹头的制导失败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等情况。
目前的弹道修正方法主要涉及校正源、制导器和电子设备,并采用基于反馈控制系统的闭环控制算法。
然而,针对复杂环境下弹道修正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更高精度和性能强的弹道修正方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偏流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弹道影响因素,在弹道修正技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基于偏流效应的二维弹道修正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维护简单、反应速度快和适用于各种环境的优势。
因此,本文旨在针对当前的弹道修正方法存在的缺陷,研究基于偏流效应的二维弹道修正技术,以提高弹道修正的精度和性能,并拓展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偏流效应的形成机理和对弹道的影响,分析目前常用的偏流检测技术,并选定一种或多种适合的技术用于实验研究。
2. 设计实验方案,建立基于偏流效应的二维弹道修正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研究。
在实验中,可考虑采用摇斗机、旋转台等设备模拟弹道的飞行环境。
3. 对比分析不同弹道修正方法在不同偏流环境下的弹道修正效果,评估基于偏流效应的二维弹道修正方法的优劣。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建立各种偏流情况下的修正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
4. 分析研究结果,并验证基于偏流效应的二维弹道修正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采用数学模型建立和计算分析方法,通过仿真实验进行分析和验证。
主要的手段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模拟、仿真实验等。
三、预期成果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提高弹道修正的精度和性能,拓展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预期成果包括:1. 研究偏流效应的形成机理和对弹道的影响,分析不同的偏流检测技术。
2. 建立基于偏流效应的二维弹道修正模型,开发基于偏流效应的二维弹道修正技术。
测绘中常见的误差来源和修正方法测绘是一项精确度极高的工作,它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然而,在测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误差,而这些误差源可以分为自然误差和人为误差。
自然误差是指由测量对象的固有性质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所以在测量时会受到地球引力场的影响,而引起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此外,地球的曲率也会导致长距离测量时的误差,即大地测量的问题。
在针对广大区域的测绘中,由于地球表面的曲率,测量到的长度会偏大,需要进行修正。
此外,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比如地球的板块活动、地壳的变形等原因,也会引起误差。
这些误差可以通过使用改正因子进行修正。
改正因子是一种用来调整测量结果的数值,从而使其更接近真实值。
这些改正因子可以通过前期的数据分析与建模得到,然后应用于实际测量中。
人为误差是由测量人员的技术或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比如,在使用仪器时,误差可能来自于仪器的精度、调校不当等原因。
为了减小这些误差,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校正仪器、进行交叉验证等。
此外,测量时的操作也需要严格控制,尽量减小个体差异和主观因素的干扰。
为了修正误差,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平差法。
平差法是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加权平均,使其中的误差相互抵消,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平差法有多种类型,如最小二乘法、最小中误差法等。
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都是通过算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去除误差,从而得到更精确的测量结果。
另一种方法是差值法。
差值法是通过根据地理空间中已知点的坐标和测量到的点的坐标之间的差异,来计算未知点的坐标。
差值法相较于平差法更加简单,但精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误差修正。
遥感技术是通过利用卫星或飞机等远距离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手段。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获得大范围的数据,还能够快速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空间相机中的偏流角控制
李友一
【期刊名称】《光学精密工程》
【年(卷),期】2002(010)004
【摘要】像移补偿技术是高分辨力空间相机的移补偿技术是高分辨力空间相机的关键技术.由于偏流角的存在,使得像移速度在像面坐标系存在两个分量:前向像移速度和横向像移速度,偏流角控制本质上是消除横向像移速度,因此,偏流角控制是空间相机像移补偿的一部分.不同类型的空间相机有不同的像移补偿措施,也就有不同的偏流角控制方法,本文对像移补偿方法中的偏流角控制及作用进行分析,并且介绍和分析了采用TDICCD器件的图像传输型空间相机的偏流角控制的方法.
【总页数】5页(P402-406)
【作者】李友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机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47.3
【相关文献】
1.偏流角对空间相机影响研究 [J], 樊超;梁义涛;李伟;王锋
2.离轴三反(TMA)相机在轨成像的偏流角计算与控制 [J], 谢少波;周伟敏;张嵬
3.空间相机偏流角的间歇式实时调整 [J], 于涛;徐抒岩;韩诚山;李杨;王永成
4.空间相机偏流角的周期性连续调整 [J], 于涛
5.空间相机偏流角的周期性连续调整 [J], 于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