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的历史及吹奏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笛子的介绍以及音色特点笛子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起源于中国。
它是由竹子制成的,通常有六个音孔和一个吹口,通过调整手指的位置来改变音高。
笛子的音色柔和悦耳,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下面将从笛子的历史、构造、演奏技巧、音色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
笛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
最早的笛子是用动物的骨头或角制成的,后来逐渐发展成用竹子制作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笛子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等领域,成为重要的乐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笛子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笛子,如竹笛、竹横笛、竹箫等。
笛子的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笛身和吹口组成。
笛身通常由竹子制成,长度约为一尺至三尺。
笛子的笛身上有六个音孔,通过调整手指的位置来控制音高。
吹口位于笛子的一端,演奏时需要用嘴唇轻轻吹气,使空气通过吹口进入笛身,产生音响。
演奏笛子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是正确的吹奏姿势,要保持身体放松,吹气时要用腹部呼吸,并且控制吹气的力度和气息的稳定性。
其次是手指的灵活运动,需要准确地控制音孔的开合,以产生不同的音高。
此外,演奏笛子还需要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掌握,以及音色的表现力。
笛子的音色特点独特而丰富。
它的音色柔和、清脆、悦耳,具有一种深情、清新的美感。
笛子的演奏可以表达出各种情感,如欢乐、忧郁、悲伤等。
它的音色在演奏中可以自由地变化,既可以细腻柔和,又可以高亢激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笛子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
演奏时,通过调整吹气的力度和嘴唇的姿势,可以改变笛子的音色。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颤音、滑音、吐音等,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变化。
此外,演奏者还可以利用气息的控制和手指的技巧,改变音色的明暗、轻重,使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笛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它的音色特点柔和悦耳,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通过掌握正确的演奏技巧和运用各种技巧,演奏者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音乐的变化。
无论是在宫廷音乐、民间音乐还是现代音乐中,笛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
笛子的研究报告1. 介绍笛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它是木管乐器的一种,由笛身、吹口和音孔组成。
笛子通过吹气使空气振动,产生音乐声音。
本文将对笛子的历史、构造和演奏技巧进行研究。
2. 笛子的历史笛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使用骨头制作的笛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笛子逐渐从简单的骨笛发展成为使用竹子、竹节等材料制作的乐器。
在明清时期,笛子迅速发展,并成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重要的乐器之一。
到了现代,笛子的演奏技巧和音域得到了更大的扩展,成为世界各地音乐家喜爱的乐器。
3. 笛子的构造3.1 笛身笛身是笛子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竹子、木材或金属制成。
笛身通常分为若干段,每段都有不同的长度和音孔。
笛身的内部是一个空腔,当演奏者通过吹口吹气时,空气振动产生声音。
3.2 吹口吹口是笛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演奏者通过吹口用口腔吹气进入笛身。
吹口的形状和大小对演奏音准和音色有影响,不同的吹口设计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3.3 音孔笛子上的音孔用于调节音高。
音孔的打开和关闭由演奏者的手指控制。
笛子上通常有8至13个音孔,不同的音孔组合形成不同的音阶和音符。
4. 笛子的演奏技巧4.1 基本演奏姿势演奏笛子时,演奏者要正确坐姿或站立姿势,保持身体放松。
笛子应水平放置于嘴唇上,并用力将嘴唇与吹口紧密贴合。
4.2 吹奏技巧演奏笛子需要使用正确的吹奏技巧。
首先,演奏者应该掌握正确的吹气方法,呼气时气流应均匀、稳定地通过吹口进入笛子。
其次,演奏者需要控制吹口的力度和位置,以产生不同音高和音色的效果。
4.3 指法演奏笛子需要使用指法来打开和关闭音孔。
不同的指法组合可以弹奏出不同音阶和音符。
演奏者应熟悉各个音孔的位置和打开方式,并通过练习和记忆来提高指法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4.4 装饰技巧除了基本的吹奏和指法技巧外,演奏者还可以使用装饰技巧来丰富演奏的表现力。
文化研究知识:竹笛文化的魅力与发展竹笛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竹笛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民间乐曲、戏曲表演等领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竹笛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竹笛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表演艺术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来探讨竹笛文化的魅力与发展。
一、竹笛的历史渊源竹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据史书记载,竹笛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当时的竹笛以简单的吹奏技法和音韵结构为主。
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笛在汉代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成熟的乐器形态,出现了多种音域和音色的竹笛。
在隋唐时期,竹笛的制作工艺更是得到了提升,以至于成为了宫廷和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在中国的音乐史上,竹笛也曾被赋予了一定的神话色彩。
有关竹笛的传说故事,例如《关雎》中的“竹竿一点红”,亦或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右手引书思故乡,左手持杯慰离乡”,都是民间传颂的竹笛故事。
这些传说体现了竹笛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竹笛的文化内涵不同于其他乐器,竹笛由竹子制成,自然纯朴、细腻、清雅,充满了儒家文化中的道家和禅宗的气息。
在东方文化中,竹笛代表着纯朴、静美、忧思、孤寂等内在情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纯洁、高洁,而竹笛则承载了这种文化内涵。
竹笛作为一种乐器,其音色清脆悠扬,具有独特的音韵美。
它能够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如忧郁、悲伤、欢乐等,因此在中国的文学、诗歌创作中,竹笛也经常被用来寄托情感。
此外,竹笛还承载了丰富的戏曲文化。
在中国古典戏曲中,竹笛是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之一,如《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中均有竹笛的身影。
竹笛搭配戏曲表演不仅能够使音乐更具戏剧性,同时也让观众更加沉浸在古老的戏曲文化中。
三、竹笛的表演艺术竹笛作为一种乐器,其吹奏技术与表演艺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笛子的发展史笛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间乐器,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经演变成为了现在的多种类型。
下面将从历史、形制、演奏技巧、音乐作品等方面,详细阐述笛子的发展史。
一、历史笛子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种传统的竹制吹奏乐器。
唐代《乐府诗集》中曾提到笛子,称其为“箫”。
宋代时,笛子逐渐走进民间,成为户外民乐团队中的常用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笛子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分音管笛。
二、形制笛子的形制分为长笛和短笛两种。
长笛又分为三节、四节、五节和六节,每节长度不同,按顺序嵌入一起。
短笛则是由一个竹节制成,上面凿出一些细小的音孔,吹奏时合并不同的音孔,发出不同的音调。
三、演奏技巧演奏笛子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
吹奏时,要用嘴唇套在笛子口孔上,用舌头控制气流,调整发音。
同时,要注意气息、发音控制、音高转换等方面的细节问题。
笛子音色清新悦耳,多用于民乐演奏、歌曲伴奏、独奏表演等场合。
四、音乐作品笛子在中国民间音乐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
从唐代的《凉州词》、《长相思》、《雁门太守行》到宋元明清时期的《梅花三弄》、《高山流水》、《流水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笛子名曲。
而在现代,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笛子作品,如胡伟红的《笛子幻想曲》、冼星海的《二泉映月》、胡琳的《空灵》等。
笛子作为一种具有优美音色的的传统乐器,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历史也充满着不断创新和多元化。
笛子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笛子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广大民众传递美妙动听的音乐。
竹笛有什么历史和文化背景
竹笛,作为中国最古老且最具代表性的吹奏乐器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鸟类骨骼制作简单的吹管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早期的吹管乐器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竹笛。
在历史的长河中,竹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古代,竹笛被称为“龙笛”或“凤笛”,被广泛用于祭祀、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
在汉代,竹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乐器之一,被用于各种音乐表演和仪式中。
随着唐宋时期音乐的繁荣,竹笛在音乐创作和演奏技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文化方面,竹笛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坚韧、高雅和纯洁,这与竹笛的演奏风格和音乐特征相呼应。
此外,竹笛的音乐表现力非常强,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在中国文学、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竹笛经常被用作表达自然之美、人生哲理和人性情感的象征。
总的来说,竹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音乐表演的重要工具,还是中华文化精神传承的载体之一。
在当今社会,竹笛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被广泛用于音乐教育、演出和比赛中。
笛子入门知识点总结起源和概述笛子起源于中国,具体时间可以追溯至距今约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笛子被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宗教仪式和宫廷音乐等场合,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笛子被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笛子,如日本的尺八、朝鲜的大琴等。
在西方,笛子也被引入并发展出了各种类型,成为了管乐器家族的一员。
笛子的结构笛子的基本结构包括笛身、吹口、吹孔和音孔等部分。
笛子的笛身通常由竹子、木材、塑料等材料制成,也有一些现代笛子使用金属材料制作。
吹口是笛子的入口,通过吹口向笛子内部发出气流,形成音响。
吹孔是用来调节音高的部分,不同长度和位置的吹孔可以产生不同的音高。
音孔是用来改变笛子音色的部分,通过堵塞或者打开音孔可以改变笛子的音色特点。
笛子的演奏技巧笛子的演奏技巧包括吹奏、按音、吐音、滑音等多种方法。
吹奏是笛子演奏的基本技巧,通过口腔和吹口的协同作用产生气流,从而发出声音。
按音是指通过手指在吹孔上按压来改变音高的技巧,不同位置的按压可以产生不同的音高。
吐音是指在演奏过程中使用舌尖或口腔调整气流的技巧,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特点。
滑音是指在音高上进行连续变化的技巧,可以增加乐曲的表现力和情感。
笛子的音域和音色笛子的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包括主音、低音和高音等部分。
笛子的音色清澈、悦耳,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适合演奏各种类型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在演奏时,可以通过吹奏技巧和音孔的堵塞程度来改变笛子的音色,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笛子的保养和调试为了保持笛子的良好演奏状态,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保养和调试。
首先要注意保持笛子的清洁,定期用软布擦拭笛子的外表和吹孔,以及使用专业清洗工具清理笛子内部。
其次,要注意保管笛子的环境,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潮湿的环境,以免对笛子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要定期对笛子进行调试,包括各个音孔和音孔的位置、大小、清洁状态等,以保证笛子的演奏性能。
竹笛音乐知识点总结竹笛音乐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
据文献记载,早在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至前1100年)就有人吹奏竹笛的记载。
而在古代文献《诗经》中也有关于竹笛的记载:“九成谵乐,会饮酒酤。
”可见竹笛在古代音乐中就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历史的长河中,竹笛经历了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曲目类型。
竹笛音乐一般分为独奏和合奏两种形式。
在独奏方面,竹笛可以演奏各种不同的曲目,如《广陵散》、《阳春白雪》、《平沙落雁》等。
这些曲目不仅在演奏上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技巧要求,而且在表达情感和塑造音乐形象上也有着独特的要求。
在合奏方面,竹笛通常与其他乐器搭配演奏,如与二胡合奏、与琵琶合奏等。
这种形式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使音乐更加富有魅力。
竹笛音乐有着独特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
竹笛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吹奏、换气、控制音高、控制音量等方面。
吹奏时,演奏者需要通过口腔和舌头的协调运动,控制气流的大小和速度,以达到清晰的音色和准确的音高。
换气时,演奏者需要掌握好呼吸的节奏和力度,以保证音乐的连贯性和持久性。
此外,演奏者还需要灵活控制手指的动作,准确地控制音高和音量,使演奏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在表现方式上,竹笛音乐通常以抒情、舒缓、婉转为主,以体现中国古典音乐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情感内涵。
竹笛音乐的曲目类型丰富多样。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有许多著名的竹笛曲目,如《广陵散》、《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
这些曲目不仅在旋律和结构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而且在音乐表达和情感体现上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民间音乐中,竹笛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曲目种类,如《二泉映月》、《清平乐》、《赛马》等。
这些曲目在民间音乐中广泛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而在现代音乐中,竹笛也有着不少的创作和演出,如与交响乐队合作、与流行乐队合作等。
这些形式丰富多样,为竹笛音乐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总而言之,竹笛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笛子的具体介绍笛子,又称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
它是一种吹奏乐器,由竹子制成,通常有六个音孔和一个吹口。
笛子的音色柔和悦耳,能够表达出深情和哀愁,因此在中国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笛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大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笛子是用竹子制成的,后来逐渐发展出了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笛子,如玉、象牙、竹节等。
然而,竹子仍然是最常见和最受欢迎的笛子材料,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音质和易于制作的特点。
笛子的演奏方式相对简单,但要掌握好技巧并发挥出其独特的音色并不容易。
演奏者需要通过吹气和手指的协调来控制音高和音色的变化。
笛子的音域较为广泛,可以演奏出高亢激昂的音乐,也可以演奏出柔和婉转的旋律。
因此,笛子在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现代音乐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笛子常常与其他乐器如琵琶、古筝、二胡等合奏,形成悠扬动听的音乐。
它也常常用于伴奏戏曲、舞蹈和民间音乐表演。
除了在中国,笛子也在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有着类似的乐器,但在音色和演奏技巧上有所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笛子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的笛子已经有了许多改进,如增加音孔、改变音孔位置等,使得演奏更加灵活多样。
同时,一些现代音乐家也在尝试将笛子与其他音乐风格如爵士乐、流行音乐等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方式。
总之,笛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现代音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从笛子的美妙音色中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
关于笛子的介绍一笛子基本知识笛子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族乐器,笛子常常在民间音乐,戏曲,民族乐团等重要音乐形式中使用笛子的音色婉转而悠扬,响亮而清脆吹奏者笛声阵阵,令倾听者无不醉心于它.二、竹笛的历史:竹笛是中国独有的吹奏类乐器。
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称为“竹笛”。
竹笛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
在古代被认为是龙吟凤鸣之音,是能够洗涤灵魂的声音。
最能展现原始的声音当属我国目前最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它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距今有8000年到9000年的历史。
“贾湖骨笛”拥有完整的七声音阶,并能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材质采用鹤的大腿骨或翅中。
经过探索,贾湖骨笛的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狩猎风格。
贾湖骨笛的出现不仅仅是中华民族音乐史也是整个世界音乐史的重大发现。
在黄帝时期有古书记载以来到如今,竹笛的发展无论从形制或乐曲都趋于完善。
但是传统的六孔竹笛仍然是现在的主流。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成空膛,内外呈圆柱形,一共有12个孔,分别是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
笛脑:也叫笛胆、海胆或笛塞。
用软木制成,堵在吹孔上端内。
吹孔:是笛子左边第一个孔,笛子发音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空气柱体产生振动。
笛膜孔:是笛子左边第二个孔,用来贴笛膜。
笛膜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
竹笛没笛膜,是无法发声的。
笛膜:一般采用芦苇膜做成的,气流振动笛膜。
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指孔:共有六个,从上往下数依次是六五四三二一。
扎线:缠于笛身,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笛头:通常在笛子左端或两端,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
三笛子的制作材料与种类制笛材料可谓非常笛子的种类可谓丰富,但是大部分是多种多样,大的笛子仍然是用竹致有曲笛,梆子制成的,因为竹笛、七孔笛,笛的声音效果特别十一孔笛,加键好,制作成本也较笛、玉屏笛、为低廉,但也有石定调笛,加键笛笛,玉笛、红木等等,其中使用笛、象牙笛等其他最普遍的是曲笛材质. 和梆笛.。
浅谈笛子的历史及吹奏
笛子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一般是由竹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例如兽骨、玉石、金属、有机玻璃等,一般使用的笛子都是竹制较多。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
笛子的演奏一般运用在民间音乐、戏曲、民族乐团、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在汉代之前笛子一般都是指竖吹笛,从秦汉时期开始,竖吹的萧和横吹的笛
统称为笛,一直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张骞前往西域之后从那
边传入了横吹笛,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北朝时,笛子变的相
当普遍,但是在形状制作、长短、粗细都具有较大的变化。
到了北周和隋代,又
开始有了“横笛”之名。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
同时竖吹
的篪和横吹的笛被区分开来,竖吹的篪称为箫,横吹称之为笛。
宋朝制作的笛子
多式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笛子外形相似,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
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在民间戏
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了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
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
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
笛子是中国
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笛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竹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由笛头、笛身、笛尾
构成。
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由笛子正面的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
个),笛子背面的后出音孔(2个)、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以及笛管
的笛头、和笛尾组成。
笛子的第一个孔是吹孔,气流从第一个孔吹入,运动管内空气振动而发出
声音。
笛子的第二个孔是模孔,专用来贴笛膜,一般笛膜多数采用芦苇膜或竹膜
制作,笛膜的松紧直接影响吹奏的音色。
笛子的第三个孔到第六个孔是音控也可以叫做指控,发不同的音用不同的
指法。
笛子是吹奏乐器,顾名思义,气息是吹奏笛子的第一步,气息的缓急决定
了吹奏的音高
竹笛演奏有三种呼吸方法:
一、胸式呼吸二、腹式呼吸三、混合式呼吸
混合式呼吸又叫做胸腹式呼吸,它结合了胸式呼吸以及腹式呼吸的优点,弥补了彼此的缺点。
1. 气息的控制
笛子是吹奏乐器,只有气到才能影响发音。
正常的发音方法是把笛子吹孔正对自己,自然闭合嘴唇的中央,然后笛子向外翻转90°,使得下嘴唇向前下方吹。
就这么简单一吹就存在很大学问,要求也是多样的。
有的人要求吹奏的口型肌肉力量在嘴唇上,而不是中央,所谓的“笑”字形嘴;也有人推崇西方长笛的“撇嘴形”。
赵松庭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这样描述:“全身肌肉放松,脸部肌肉更要放松,不皱眉,不闭眼,双眉下垂,含蓄的微笑是口型的要领。
在发‘雨、鱼’这两个字中间去找吹气的感觉,两唇的位置。
”王次恒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让学生按“喔”的发音位置去吹,要求训练音头,音头延伸就是长音。
用“吐喔”的发音,要求一秒一个音,然后延长一个音至4秒左右,下一步把一个长音用舌头断开。
我认为这是非常科学的,初级阶段就应为吐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发音感觉。
试想如果我们用嘴夹住一样东西而不用牙齿,你怎样用力?吹笛子必定用嘴唇控制,就需要用力。
这是自然现象,更是生理反应。
首先只有把瞬间的东西保留并运用才是技术。
这一正确的发音更能对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能正确地发出声音后,不要急于把一个音吹得很长,而要有一个正确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王次恒老师主张音头的练习,宁保生老师主张逐渐过渡,正确是由错误积累鞭挞而来的。
学习更是如此。
开始发音时可用“喔”来发音,一秒钟一个音,一个呼吸“喔-喔-喔-喔”等正确地每秒一个音以后,学生自然有个向后延伸的倾向,然后第五个音延伸到2—3秒甚至更长。
这段发音过程不可持续过长,否则就会头晕。
2.吐音的吹奏。
第二步是学会“吐喔”的发音。
“喔”字发音只是掌握持续的状态,“吐”是辅助发音,使发音更整齐更快捷。
“吐喔”、“吐喔”、“吐喔”、“吐喔”,还是每秒一个音一次呼吸,等准确发音后再延长一个音,这便是一个正确的长音练习。
但有些初学者用“吐喔”发音不容易吹响笛子,因为笛子的发音是边棱震动原理的缘故,所以用心体会集中发音是学习关键。
根据几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用“夫”字来发音较容易些,从“夫”字发音情况看,“f”是辅音属擦音,“u”是元音,口腔打开充分,符合发音口型。
这样的笛子音色也是最理想的,当学生会正确发音后,再加上舌头发“吐喔”字型。
要一字一音一气练习。
第三步学会分音。
就是两秒一音,一次呼吸“吐喔吐喔”。
这时一定要注意第二次用舌的方法。
舌头只是阻塞气的发出,千万不能有二次用气的意念。
其实也是把上面练习合起来了。
能准确两次分音后再进行四次分音练习,就是一口气分四段能把一个
音长至4秒钟。
这时的练习学生会感觉发闷,要注意调整呼吸,顺畅发音之后便可进行下面的训练:
一是每秒两音,每口气吹2秒。
注意呼吸调整,其实这也是一种气息的训练方法,使气息更加稳健;
二是每秒两音,每口气吹4秒。
就是把一口气分八段,这样就是所谓的单吐音了。
训练时一定要把握“喔”的嘴型感觉。
三是提高速度。
每秒吐音四次,一口气能吹4秒,一口气能吹出十六个音。
每次练习要坚持八个反复,也就是一口气吹4秒,练习八次。
以上练习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随着笛子学习的不断深入而练习。
每次练习的步骤要因自己的水平和进步的程度来定。
要从最容易发的音来巩固学习效果。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坚持不懈,你就会发现悄然之间你便成为一名笛子高手了。
学习不但是勤奋的问题,而且是方法的问题。
勤奋加上好的方法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