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波动不超过5,血糖波动有哪些评价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4.63 KB
- 文档页数:4
糖尿病人血糖波动范围糖尿病血糖波动值相信很多人对于糖尿病病人血糖波动范围不理解。
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太大的话会对病人的生命产生危害。
那么,理解糖尿病人血糖波动范围就有必要。
糖尿病人血糖波动范围血糖波动是指血糖程度在其顶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
正常人在生理状态下,血糖也有一定波动。
由于人体有着非常精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使得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2-3毫摩尔/升。
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血糖调节机制受损,再加上饮食控制不当、降糖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使得血糖总体程度升高。
尤其是餐后血糖会显着升高,全天24小时血糖曲线波动明显增加,一天内的血糖差可能数倍于正常人。
减少血糖波动的措施既然意识到了血糖波动的危害,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就应该尽量减少血糖的大幅波动,提倡“平稳降糖”。
有学者提出,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使一天内的血糖波动控制在5毫摩尔/升以内。
详细措施包括:1、确定适宜的降糖目的2、选择恰当的药物3、控制餐后血糖过度增高4、防止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血糖波动的影响有短期和长期的影响,短期的影响主要表如今病症方面,比方头晕、视力模糊、口干、多尿。
长期来说,会对病人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造成影响。
糖尿病病人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本身就比拟差,假如血糖波动过大的话,β细胞功能衰退的程度就会加快,那么他将来的血糖控制就会更加的困难;第二个更长期的影响就是对他的并发症的影响,血糖的波动和血压的波动很类似,血压的波动能引起心、脑、肾等血管的硬化,甚至直接引起中风。
血糖波动也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长时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动脉硬化,血管功能下降,最后出现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慢性血管并发症。
在很多的临床研究里面也得到证实,血糖波动大的话,患者的心血管和脑血管患病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血糖波动幅度mage计算公式血糖波动幅度(MAGE)的计算方法如下:1. 数据收集。
- 首先需要收集患者一天内多点(通常为7点或更多点)的血糖监测值,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以及睡前血糖等。
这些血糖值按时间顺序排列,设为G_1,G_2,·s,G_n。
2. 确定波动值。
- 计算相邻血糖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即| G_i + 1-G_i|(i = 1,2,·s,n - 1)。
- 当相邻血糖差值| G_i+1-G_i|大于1个血糖单位(如1mmol/L或18mg/dl)时,该差值被视为有效波动。
3. 筛选有效波动值。
- 从所有相邻血糖差值中筛选出有效波动值,设为d_1,d_2,·s,d_m。
4. 计算MAGE。
- 计算这些有效波动值的平均值,即MAGE=(d_1 + d_2+·s+d_m)/(m)。
例如,某患者一天内的血糖值分别为空腹血糖G_1 = 5.0mmol/L,早餐后2小时G_2 = 7.5mmol/L,午餐前G_3 = 6.0mmol/L,午餐后2小时G_4 = 9.0mmol/L,晚餐前G_5 = 7.0mmol/L,晚餐后2小时G_6 = 8.5mmol/L,睡前G_7 = 6.5mmol/L。
- 计算相邻差值:- | G_2 - G_1|=|7.5 - 5.0| = 2.5mmol/L(有效波动)- | G_3 - G_2|=|6.0 - 7.5| = 1.5mmol/L(有效波动)- | G_4 - G_3|=|9.0 - 6.0| = 3.0mmol/L(有效波动)- | G_5 - G_4|=|7.0 - 9.0| = 2.0mmol/L(有效波动)- | G_6 - G_5|=|8.5 - 7.0| = 1.5mmol/L(有效波动)- | G_7 - G_6|=|6.5 - 8.5| = 2.0mmol/L(有效波动)- 这里m = 6,d_1 = 2.5,d_2 = 1.5,d_3 = 3.0,d_4 = 2.0,d_5 = 1.5,d_6 = 2.0。
低血糖风险评估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降至过低水平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
低血糖可能导致头晕、乏力、出汗、心悸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昏迷和死亡。
因此,对于患者进行低血糖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早发现患者的低血糖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低血糖风险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病史评估:了解患者的糖尿病病程、治疗方案、药物使用情况等。
糖尿病是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情况对于评估低血糖风险非常重要。
2. 血糖监测:通过测量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血糖控制不良是低血糖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3. 药物评估:评估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特别是降血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
某些药物可能增加患者低血糖的风险,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4. 营养评估:评估患者的饮食状况,包括饮食结构、饮食习惯等。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5. 运动评估:了解患者的运动情况,包括运动频率、运动强度等。
过度运动或不规律的运动可能导致低血糖,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运动情况进行评估。
6. 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包括焦虑、抑郁等情况。
心理压力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通过综合评估上述内容,可以对患者的低血糖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例如,对于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低血糖风险评估结果,调整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 饮食指导:对于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不合理的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血糖波动。
3. 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运动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帮助患者进行规律适量的运动,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低血糖。
4. 心理支持:对于心理状况不稳定的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减少血糖波动。
血糖波动:新共识,再认识母义明【摘要】2017年8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正式颁布了全球首部血糖波动共识——《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新共识对血糖波动明确了定义、影响因素、危害方面、监测指标等,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新共识做出全面的介绍和认识,也提出部分的局限性,借此更新、深化临床医生对血糖波动的认识.【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8(015)001【总页数】4页(P5-7,32)【关键词】血糖变异性;血糖波动;共识;糖尿病【作者】母义明【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糖尿病治疗不仅仅是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预防其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美国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均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值可以较好地预测糖尿病并发症,故作为关键控糖指标[1,2]。
同时DCCT研究也显示,仍有89%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独立于HbA1c[1],这说明在HbA1c以外尚有其他因素影响糖尿病的并发症。
近年来,无论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验,都让临床医生对血糖波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血糖波动已然成为血糖达标情况下并发症继续高发的重要解释原因之一。
2017年8月24日,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第十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CSE 2017,苏州)颁布了全球首部血糖波动共识——《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下文简称《共识》)[3]。
本文将结合该共识,从血糖波动的机制、危害以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解读。
1 血糖波动的定义和因素确定血糖波动(glucose fluctuation,glucose variation)也称为血糖变异性(glycemic variability)。
血糖监测技术评分标准1. 标准背景这个评分标准旨在评估血糖监测技术的质量和性能。
准确监测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评估血糖监测技术的准确性、稳定性、便捷性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 相关指标和评分2.1. 准确性- 血糖监测技术的准确性是衡量其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分将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偏离参考值的程度来进行。
- 评分标准:- 偏离参考值超过±5%:0分- 偏离参考值在±3%到±5%之间:1分- 偏离参考值在±1%到±3%之间:2分- 偏离参考值在±1%以内:3分2.2. 稳定性- 血糖监测技术的稳定性是评估其在不同条件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的指标。
评分标准如下:- 测量结果存在较大波动:0分- 测量结果波动较小:1分- 测量结果非常稳定:2分2.3. 便捷性- 血糖监测技术的便捷性是指使用技术的方便程度。
评分标准如下:- 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且步骤复杂:0分- 操作相对简单但需要专业指导:1分- 操作简单且无需专业指导:2分2.4. 数据处理能力- 血糖监测技术的数据处理能力是指技术自动处理、存储和分析血糖数据的功能。
评分标准如下:- 无数据处理功能:0分- 有基本数据处理功能(如存储、导出等):1分- 有高级数据处理功能(如统计分析、趋势预测等):2分3. 总评分和分类- 将以上各项评分汇总得出总评分,总分范围为0到9分。
根据总评分,将血糖监测技术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优秀:总评分为6-9分- 良好:总评分为3-5分- 一般:总评分为0-2分4. 结论本评分标准将帮助医疗机构和糖尿病患者选择适合的血糖监测技术。
血糖监测技术的准确性、稳定性、便捷性和数据处理能力是评估技术好坏的关键指标,通过本评分标准的使用,能够对不同血糖监测技术进行客观评价和选择。
血糖波动的研究概况作者:田盼盼张惠莉来源:《医学信息》2020年第20期摘要:血糖波动是血糖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尚无明确证据证实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血糖波动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关系密切。
已有研究证实,血糖波动可以代表体内过度的血糖游离,并由此预测高血糖或低血糖的风险。
本文主要从血糖波动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的影响,及其与认知障碍、外科术后感染、低血糖的关系等进行综述,旨在明确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波动;血管病变;糖尿病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89;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0.20.010文章编号:1006-1959(2020)20-0034-04Research Overview of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TIAN Pan-pan1,ZHANG Hui-li2(1.Qinghai University,Xining 810000,Qinghai,China;2.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hai University,Xining810000,Qinghai,China)Abstract: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blood glucose balance. Although there is no clear evidence that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s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diabetes complications,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iabetes-related complications.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s can represent excessive blood glucose free in the body, and thereby predict the risk of hyperglycemia or hypoglycemia.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effects of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s on diabetic vascular disease and neuropath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and hypoglycemia,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mpact of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s on diabetic patients.Key words:Diabetes;Blood sugar fluctuations;Vascular disease;Diabetic complications慢性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動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1]。
评价血糖波动的金标准
血糖波动一直是血糖控制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准确评价血糖
波动也是血糖控制成功的关键之一。
那么,评价血糖波动的金标准是
什么呢?下面我们详细分步骤阐述一下。
第一步,了解血糖波动
血糖波动是血糖水平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分为高血糖和低血糖。
高血糖是指血糖水平超出正常范围,低血糖则是指血糖水平低于正常
范围。
血糖波动可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需要对血糖波动进行准确的评价。
第二步,选择评价指标
评价血糖波动的指标需具有客观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常见的评
价指标包括:
1.平均血糖水平:是指24小时内所有测得的血糖值的平均值。
该指标能够反映出糖尿病患者整体的血糖控制水平。
2.血糖标准差:是指一组血糖值与平均数的差异程度。
血糖标准
差可以反映血糖波动的程度。
3.血糖波动指数:是指血糖波动幅度与平均血糖水平的比值。
血
糖波动指数越高,说明血糖波动越大。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血糖监测方式包括手指血糖、血糖仪、缝线传感器等。
不同的监
测方式在血糖波动的评价上有其优缺点。
如,手指血糖动态性强,但
对患者的要求较高;血糖仪准确性高,但是不能监测到血糖波动的快
速变化;缝线传感器可以在24小时内连续监测,但费用较高。
综上所述,评价血糖波动的金标准应该是综合使用上述评价指标,并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以获取客观、准确、敏感、特异的评价结果。
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中,准确评价血糖波动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血糖,保护患者的健康。
糖尿病测评标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为了准确诊断和评估糖尿病的病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测评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测评标准,包括诊断标准、病情评估指标以及血糖控制目标等方面。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和相关症状。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共同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1. 空腹血糖(FPG):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后测得的血糖水平。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应低于6.1mmol/L(110mg/dl)。
若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
2. 餐后2小时血糖(2hPPG):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进食第一口食物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得的血糖水平。
正常人的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mmol/L(140mg/dl)。
若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应低于6.5%。
若糖化血红蛋白≥6.5%,可考虑诊断为糖尿病。
二、糖尿病病情评估指标糖尿病的病情评估主要包括血糖控制水平、并发症风险和生活质量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糖尿病病情评估指标:1. 血糖波动: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一天内的变化幅度。
血糖波动过大可能导致低血糖或高血糖事件,增加并发症风险。
因此,评估血糖波动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如前所述,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通过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
3. 血脂水平: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如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
cgm质量控制措施、疗效判定标准、评估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临床基因组医学(CGM)技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引入CGM技朮,以更准确地指导治疗和提高患者的疗效。
在应用CGM技朮的过程中,质量控制、疗效判定标准和评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CGM质控措施、疗效判定标准和评估方法。
一、CGM质控措施1.实验室质控:在CGM过程中,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实验室应建立质控措施,包括内部质控、外部质控和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所得结论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样本采集和处理质控:CGM技朮的质量也受样本采集和处理的影响。
为了确保样本的质量,医护人员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并严格按照规定的采样和处理流程进行操作。
3.仪器设备质控:CGM涉及到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包括高通量测序仪器、生物芯片和数据分析软件等。
保持这些仪器设备的良好状态和定期的维护保养是非常重要的。
4.数据质控:CGM技朮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经过有效的处理和分析,这就需要建立合适的数据质控流程。
包括数据清洗、质量评估和标准化处理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疗效判定标准1.基因组医学特征评估:在CGM技朮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组医学特征来确定治疗方案。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标准,包括基因变异的类型、频率和临床相关性等。
2.疗效评估指标:针对不同种类的疾病,需要建立相应的疗效评估指标,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症状缓解情况、疾病进展速度、生存率等。
3.安全性评估:除了疗效评估,还需要对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包括药物副作用、治疗相关并发症等。
三、评估方法1.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估CGM技朮疗效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等方法,可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临床数据库分析:借助医疗机构的病历数据库,可以进行大样本的数据分析,评估CGM技朮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血糖波动不超过5,血糖波动有哪些评价方法
加入“中国糖医”,一起跟糖尿病死磕!
持续高血糖状态对人体的损害已被大家普遍认同,低血糖的危害也已经牢记心头,然而在糖尿病患者日常护理中出现的血糖忽高忽低的情况同样有不小的危害,看似很微小的事情,或许就是灾难的源头,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血糖波动情况。
血糖波动不超过5 血糖波动是指体内的血糖在高值与低值之间的不稳定状态。
通常来说,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而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糖调节受损者(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介于两者之间。
有证据表明血糖波动能激活体内氧化应激反应,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血糖波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学者提出,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使一天内的血糖波动控制在5mmol/L以内。
而造成血糖波动的因素很多,其中餐后血糖是日内血糖波动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中国人来说,源于饮食文化和传统的餐后血糖波动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且在发病机制和血糖谱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受损更为严重,餐后高血糖比例高达80%以上,且并发症患病率高。
大量证据证实,餐后高血糖引发的血糖波动
可影响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血糖波动的评价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指标包括点血糖,即空腹血糖(FPG)与餐后2 h血糖(2 h PG)、动态血糖监测(CGM)、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化白蛋白(GA)等,即所谓点、线、面,各个指标侧重有所不同,故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可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
1.基于点血糖的血糖波动评估指标根据每天8点血糖监测包括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 h PG、睡前及夜间血糖数据计算血糖变异性。
日内血糖波动参数主要包括血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 of blood glucose, SDBG)、校正的M值、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MAGE)、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variation,CV)。
日间血糖波动的参数主要包括评估FPG波动的参数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以及长期血糖波动的指标—HbA1c变异系数(CV-HbA1c)等。
SDBG计算公式为血糖水平的标准差。
代表患者所有血糖测定值偏离平均血糖水平的程度,反映血糖的离散特征,实用性较强,是评估血糖波动的重要简易参数。
但是,SDBG无法区别主要的和细小的血糖波动,无法体现血糖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的权重大小,也不能得知血糖波动的频率。
M值在对各血糖值相对于目标血糖水平(一般为糖耐量正常者的24 h平均血糖,如5 mmol/L)的偏移大小进行一定的统计转化后,取其平均值
计算而得。
M值实际上包含了整体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动两方面的信息,主要用于评估低血糖。
MAGE计算公式为:∑λ/x(当λ>ν时)。
其中,λ为每次有效血糖波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x为有效波动的次数;ν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一般取24 h平均血糖的1个SDBG。
MAGE可真正反映血糖波动的程度而不是离散特征。
MAGE的设计思路强调了采用'滤波'的方法,去除所有幅度未超过一定阈值的波动,统计有效血糖波动的频率。
由此可见,MAGE的优点在于将振幅未超过一定阈值的细小波动滤去,并且其变化不依赖于血糖的整体水平。
CV同日内血糖标准差与均数的比值。
作为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指标可以消除平均水平不同对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即主要反映患者血糖的离散程度。
CV-FPG同一患者不同日所测的FPG标准差与均数的比值,仅反映日间FPG波动变化的特征。
优点在于FPG重复性好,变异度小,且CV可消除平均水平不同对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因此可作为观察日间血糖波动的一个简便、有效的评估参数。
CV-HbA1c同一患者多次随访不同阶段所测的HbA1c标准差与均数的比值。
HbA1c本就是长期血糖监测的'金标准',其变异度可简便地评估长期的血糖波动的状况。
2.基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的血糖波动评估指标CGMS的日内血糖波动监测指标包括SDBG、M 值、MAGE、CV、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 LAGE),前四者上文已介绍。
由CGMS 监测计算的MAGE以及SDBG可作为首选参数,其中MAGE是目前评价血糖波动的'金标准'。
我们与国内多家医院合作,通过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推荐MAGE及SDBG 分别LAGE计算方法为日内最大和最小血糖值之差。
该指标可反映糖尿病患者日内单一的最大血糖波动。
缺点在于LAGE只取血糖的最高和最低值,并不能充分利用血糖监测值的全部信息。
CGMS的日间血糖波动指标是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ean of daily differences,MODD)。
由患者两个连续24 h血糖谱相匹配血糖间的绝对差的平均值计算得来。
其不依赖日内血糖的波动程度,可精确反映日间血糖的波动情况。
CGM显示MODD越大,提示患者有生活方式的不规律,因此分析CGM结果前需注意将患者的生活习惯与记录结果一起分析。
(参考资料: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6,08(12): 713-716.)【秀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