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的概念
- 格式:pdf
- 大小:143.33 KB
- 文档页数:3
1.1心境障碍的概念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特征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轻重程度不一,轻者无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轻,重者可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重;多为间歇性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
1.2心境障碍类型按ICD-10分类,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性抑郁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
1.2.1躁狂发作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
发作应至少持续1周,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躁狂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
若躁狂反复发作,按ICD-10归类为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表现:1、情感高涨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基本症状。
典型的表现为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心境轻松、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
其高涨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言语诙谐幽默,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短,易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患者联想的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反应敏捷。
语量大,语速快,口若悬河,有些自感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速度。
联想丰富,概念一个接着一个的产生,或引经据典,或高谈阔论,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3、活动增多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所作为,因而活动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有的表现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爱与人开玩笑,爱接近异性;注重打扮,行为轻率和莽撞,自控能力差。
心境障碍---- 诊断与治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徐四清心境障碍的概念情感:是对人或事物的内心体验。
情绪:是一种常伴有躯体反应的情感体验。
心境:是一种持久的情绪状态。
所谓心境障碍则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包括情绪高涨与低落,为主要临床相,并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的一种精神疾病。
该病有反复发作倾向,间歇期精神活动正常;发作症状较轻者并未达到精神病性程度。
疾病名称的演变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提出躁狂症与抑郁症二个术语;1898 年,德国精神科医生Kraepelin 正式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心境障碍的流行病学西方国家:随年代不同及诊断标准不同其患病率有所差异我国1982 年流调为5.5 心境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家系调查:具有家族聚集现象。
先证者亲属中的患病几率为5.7% ,是一般人群的10―30 倍。
其中一级亲属62.% ,二级亲属28.8% ,三级亲属9.2% 。
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33―86% ,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16―38% 。
寄养子研究:患情感性障碍的子女,从小就寄养在正常的、没有血亲关系的家庭里,其发病率仍然高于一般人群。
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儿茶酚胺假说:躁狂症是中枢受体部位的NE 相对或绝对增多;抑郁症是中枢受体部位的NE 相对或绝对减少。
5- 羟色胺假说:躁狂症是中枢受体部位的5-HT 含量增多;抑郁症则是中枢受体部位的5-HT 含量减少。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5-HT 缺乏是躁狂抑郁症共同的生化基础,构成了遗传的易感素质;当NE 功能亢进时,就表现为躁狂发作;当NE 功能不足时就表现为抑郁发作。
几种有关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心境障碍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5- HT 和NE 的神经通路5- HT 和NE 的神经通路调节不同的功能1,2 递减脊髓传导的调节疼痛的反应1,2 这些通路的异常可引起抑郁的情绪和躯体症状 2 心境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神经内分泌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甲状腺轴功能异常。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它涉及情感的高涨和低落,包括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类型。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可能导致自杀和其他自我伤害行为。
因此,了解心境障碍的概念、症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式非常重要。
1.抑郁发作抑郁发作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愉悦感、疲劳、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
这种状态可能持续数周到数月不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
2.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涉及情感高涨和低落的疾病。
患者可能会经历情绪的极端波动,从极度兴奋到极度低落,甚至在两者之间快速切换。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自我伤害、自杀和暴力行为。
3.持续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是一种涉及长期情绪低落或高涨的疾病。
患者可能会经历长期的情感不稳定,包括情绪的波动和情感的极端变化。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社交和职业功能的严重受损。
病因学心境障碍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生化、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据统计,50%-80%的心境障碍患者有家族阳性病史。
生化因素方面,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与心境障碍的发生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等也影响心境障碍的发生。
4.诊断与评估诊断心境障碍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理评估等。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家族史、生活事件、情绪变化和其他症状,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治疗治疗心境障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电抽搐治疗等。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抗抑郁药、抗躁狂药等。
心理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偏好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电抽搐治疗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严重抑郁发作和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6.预防与康复预防心境障碍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压力和增强社交支持等。
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锻炼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心境障碍,这是一个在精神健康领域相当重要的概念呢。
简单来说呀,心境障碍指的是一组以情感显著而持久的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
这里面包含了好几种不同的情况哦。
就拿抑郁症来说吧,这是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一种心境障碍。
得了抑郁症的人呀,那心境是极度低落的。
他们可能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以前喜欢的东西现在都觉得索然无味。
比如说,曾经热爱绘画的人,现在看到画笔和画布都不想再碰一下。
他们常常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使是一点点小的错误也会无限放大,在心里不断地谴责自己。
早上醒来的时候,没有那种迎接新一天的活力,反而觉得很沉重,甚至连起床都变得无比困难。
这种低落的情绪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可能会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呢。
而与抑郁症相反的是躁狂症。
处于躁狂状态的人呢,心境那是相当高涨的。
他们精力充沛得有些过分了,感觉有用不完的劲儿。
他们的思维也变得特别快,嘴巴就像机关枪一样说个不停,而且话题转换非常迅速,旁人可能都跟不上他们的节奏。
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比如大肆购物,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购买欲。
还可能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能够完成一些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双相情感障碍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心境障碍,它就像是在抑郁症和躁狂症之间来回切换。
患者有时候处于抑郁状态,情绪低落、消极,而有时候又会突然进入躁狂状态,情绪高涨、兴奋。
这种切换可能是有一定周期的,也可能是比较突然的。
这对患者的生活影响非常大,他们很难维持一种稳定的生活状态,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关系都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心境障碍的成因也是相当复杂的。
从生理方面来看,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说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如果它们的水平不正常,就可能影响人的情绪。
从心理方面来说,长期的压力、创伤经历,像童年时期遭受的虐待或者是成年后经历的重大打击,都可能引发心境障碍。
1.1心境障碍的概念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特征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轻重程度不一,轻者无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轻,重者可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重;多为间歇性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
1.2心境障碍类型
按ICD-10分类,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性抑郁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
1.2.1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
发作应至少持续1周,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躁狂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
若躁狂反复发作,按ICD-10归类为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表现:
1、情感高涨 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基本症状。
典型的表现为患者自
我感觉良好,心境轻松、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
其高涨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言语诙谐幽默,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
短,易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患者联想的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
子聪明,反应敏捷。
语量大,语速快,口若悬河,有些自感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速度。
联想丰富,概念一个接着一个的产生,或引经据典,或高谈阔论,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3、活动增多 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
所作为,因而活动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
终。
有的表现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爱与人开玩笑,爱接近异
性;注重打扮,行为轻率和莽撞,自控能力差。
患者无疲倦感,严重时可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
4、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 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盛气凌人。
严
重时可发展为夸大
妄想,但内容多与现实接近。
5、睡眠需求减少及其他症状 睡眠明显减少但无困倦感,食欲增加、
性欲亢进、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等。
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1.2.2 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depression episode)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三低”症状,目前认为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等。
发作应至少持续2周,并且不同程度的损害社会功能,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的后果。
抑郁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
1、情绪低落 患者自觉情绪低沉、苦恼忧伤、兴趣索然、痛苦难熬,
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自称高兴不起来、活着没意思等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常有无望感、无助感和无用感。
情绪变化有晨重晚轻的特点。
2、缺乏/快感缺失 患者对以往感兴趣的各种活动兴趣显著减退甚至消
失,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不能从平日里的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部分患者也能参与一些看书、看电视活动等,但其目的是为了消磨时间或希望从悲观失望中解脱。
3、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的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愚
笨,思考问题困难。
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慢,活动减少,动作缓慢,严重者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状态。
激越者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4、自责、自罪和自杀 患者对以往自己一切的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自
责,严重者达到罪恶妄想,回顾过去自感一无是处,罪孽深重。
甚至认为生活本身都没有意义,以为死是最好的归宿,可有自杀计划或行为,反复寻求自杀。
5、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
躯体疼痛不适,乏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等。
1.2.3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俄明显改变,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
发作间期通常完全缓
解。
最典型的形式是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
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如已于心境伴以连续数日至数周的活动过度和言语迫促,躁狂心境伴有激越、精力和本能活动降低等。
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也可快速转换,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
如果在目前的疾病发作中,两类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突出,则应归为混合性发作。
1.2.4 持续性心境障碍
1、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a)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
心境波动通常与生活事件无明显关系,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每次波动极少严重到轻躁狂或轻度抑郁的程度。
这种心境不稳定一般开始于成年早期,呈慢性病程,可一次性持续数年,有时甚至占据个体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不过有时也有正常心境,且一次稳定数月。
如果没有相当长时间的观察或是对个体既往行为较充分的了解,很难作出诊断。
2、恶性心境(dysthymia)原称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而不出现躁狂。
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持续2年以上,期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如有缓解,一般不超过2个月。
患者有求知欲求,生活不受严重影响。
它通常始于成年早期,持续数年,有时终生。
恶劣心境与生活事件和性格都有较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