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古典园林赏析共4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49 MB
- 文档页数:40
简述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
余荫山房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袁枚所建的园林别墅,位于苏州市西山风景区内。
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精华,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情趣,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魅力。
余荫山房的布局注重了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结合。
整个山房依山而建,借助周围的山水风景,形成了“山水相依、苍翠清幽”的布局特色。
余荫山房的建筑布局也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势,将园林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因势造景”的理念。
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突出了人文情趣和文化内涵。
庭院中的建筑结构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平衡与协调,以及对天地人和谐的追求。
园林内还布置了众多文学艺术品,在山石、树木之间点缀着各种文化艺术的景观,如碑刻、诗词等,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余荫山房的布局还注重了空间的变化和层次的分明。
从整体布局上看,余荫山房依山而建,梯级而上,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
余荫山房内的每一个空间都经过精心设计,从大到小、从远及近的空间变化营造了丰富多样的景致,给人以层次分明的视觉享受。
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追求,突出了自然环境与人文情趣的结合,呈现出了独特的园林美学魅力。
这种布局特色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优雅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赏析1. 前言- 简述“余荫山房”的背景和历史- 引入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2. 象征意义- 解析余荫山房的建筑布局和园林构造- 探讨余荫山房所代表的意义和精神内涵3. 美学价值- 分析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特点和美学理念- 探讨余荫山房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和启示4. 园林意境- 描述余荫山房的园林场所和景观特征- 探索余荫山房所创造的园林意境和氛围5. 当代意义- 总结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分析余荫山房对当代传承与发展的意义6. 结束语- 对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引发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思考第一章:前言余荫山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青龙山下。
余荫山房的历史悠久,其建成始于明嘉靖年间,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成为一个集休闲、观赏、研究、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建筑。
余荫山房园林在其建筑布局、园林构造、景物设置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卓越的造园技艺,引领着中国园林建筑的时代潮流。
余荫山房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园林建筑之一,也是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通过对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的赏析,揭示其美学价值和象征意义。
第二章将从象征意义出发,解析余荫山房的建筑布局和园林构造,探讨余荫山房所代表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第三章则将聚焦于余荫山房的美学价值,分析其造园艺术特点和美学理念,探讨余荫山房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本文将进一步揭示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的内涵和价值。
第二章:象征意义余荫山房的建筑布局和园林构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象征意义深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
余荫山房的建筑布局主要是园林和房屋构成,园林构造则是园林内山水构造、动植物景观的安排,建筑和园林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意象和艺术元素。
从象征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余荫山房,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地风水的象征余荫山房的建筑规划是以大地风水的原理进行布局,按照阴阳五行的学说进行规划,主要包括五大类建筑:门观、参道、庭院、厅堂和楼阁。
简述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摘要】余荫山房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位于中国扬州市。
其整体布局特色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理念和美学,包括庭院布局、厅堂布局、厢房布局和园林景观设计。
庭院布局以空间层次感和通透性为特点,并结合了中式园林的设计元素。
厅堂布局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对称性,展现出尊重自然、注重人文的设计理念。
厢房布局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家庭生活的情感纽带和室内外空间的连接方式。
园林景观设计则融合了山水画中的意境,营造出宁静优美的环境。
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和生活哲学,同时也对今后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为人们提供了在现代社会中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余荫山房、布局特色、建筑历史、地理位置、庭院、厅堂、厢房、园林景观设计、传统文化、美学、启发意义。
1. 引言1.1 概述余荫山房的建筑历史余荫山房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建立于清代乾隆年间。
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余荫山房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至18世纪,由当时的知名官员陈廷敬在他的家乡苏州兴建而成。
陈廷敬是一位对于园林建筑十分热爱并且有着丰富经验的官员,他将自己对于园林建筑的理念融入到了余荫山房的设计之中。
余荫山房的建筑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多位建筑大师的传承和衍化,成为了今天令人赞叹的园林建筑代表作品之一。
余荫山房的建筑历史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深厚底蕴和灿烂文化,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介绍余荫山房的地理位置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余荫山房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园林建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狮子山脚下。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幽静,被周围的山水环绕,是一处远离喧嚣的清幽之地。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其园林建筑以"拙、俭、乾净、雅致"为特色,而余荫山房则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广州余荫山房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合称广东四大园林,是岭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余荫山房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1 余荫山房建筑风格及布局特点1.1 建园历史广州番禺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坐落在广州市番禺区。
余荫山房建成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历时五年建成。
园主人邬彬,字燕天,是番禺南村人。
清同治六年考中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为七品员外郎,他的两个儿子也先后中举。
为光宗耀祖之事,所以有意大置居室。
于是邬彬在邬氏宗祠旁花费了近三万两白银建造了余荫山房,并给此园取名为“余荫”,意为承祖宗之余荫,及今日及子孙后世之荣耀。
园中有园主人自提的点题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
对联的开头两字不仅映衬了园子的名字,也道出了这座岭南名园的深厚的园林特点与魅力。
1.2 建筑布局风格传说园主人为建造此园,借鉴吸收了京城、江南及岭南各地各类型园林的多家特色,在园子的建筑布局及建筑构造上颇具巧思,独具匠心。
该园占地仅1598平方米,但园中布局紧凑小中见大,设计极为巧妙精致。
园中亭、堂、楼、榭应有尽有,山、石、池、桥及各类植物搭配得恰到好处,令人没有一丝狭小凌乱之感。
由此可见,其建筑布局设计、景与物之间搭配得精妙绝伦之处(图1)。
2 余荫山房主要建筑及其特色2.1 深柳堂深柳堂是园主人的会客之所,也是余荫山房内最为重要的核心建筑,其取名源自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深柳堂面阔三间并带有深远的前廊,建筑主体包括厅堂、书斋、卧室。
厅堂宽敞明亮,可以通过厅堂的玻璃窗把屋内与窗外景色连接起来,使坐在厅堂内能感觉到眼图1 余荫山房正门图2 深柳堂图3 深柳堂内暗室【作者简介】吕洁(1987—),女,助理馆员,硕士,现就职于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筹备办公室,研究方向:园林历史文化、教育。
广州余荫山房建筑浅析吕洁(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 100072)摘 要:岭南四大园林,也被称为“广东四大园林”,是岭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它们分别是佛山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和番禺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大雅含宏”余荫山房,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古迹。
它不仅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名胜旅游区,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建筑。
其中最为著名的部分就是“大雅含宏”了。
这是一个庄园式的建筑群,它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和现代建筑理念,展现出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据史料记载,余荫山房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它是一座私家庄园,原主人为清朝翰林、礼部尚书陆游的后裔陆紫林。
他将余荫山房打造成了一座集园林、藏书楼、书院为一体的文化庄园,更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中“大雅含宏”就是陆紫林先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创建的。
“大雅含宏”是余荫山房的主要建筑,它占地约三亩,由假山、亭台、水池等多处构成。
整个建筑群被布置得极为精致,每一处景致都体现了陆紫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建筑形制上,“大雅含宏”全面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又融入了近现代的建筑技术和装饰手法,给人一种古朴中带有浓郁现代气息的感觉。
游览“大雅含宏”,首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一座假山。
这座假山造型优美,细节处理精湛,岩石上苔藓丛生,树木郁郁葱葱,仿佛便是一幅大自然的画卷。
假山的脚下便是曲折的小径,两侧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一条小溪潺潺流过,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
再往前走,就是一座亭台建筑了。
这座亭台四角攒顶,檐牙飞翘,雕梁画栋,给人一种华丽、富丽堂皇的感觉。
亭台的一侧就是一座水池,水池清澈见底,荷花和睡莲点缀其间,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除了风景如画的园林景致,“大雅含宏”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比如诗会、书画展、古乐演奏等。
这些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参与。
余荫山房还设有讲解员,他们可以向游客详细解说“大雅含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使游客更好地了解这座建筑的意义和价值。
“大雅含宏”是余荫山房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更融合了现代的审美理念,成为一处集观光、体验、学习为一体的文化景观。
简述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余荫山房位于江苏无锡市惠山区太湖南岸,是清代文人袁枚的别墅,也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
它的布局特色包括:层次分明、景物取胜、意象独特、风格典雅等几个方面。
首先,余荫山房的布局非常层次分明,整个园林按照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每个部分又按照虚实、动静、高低等原则划分出多个景点和功能区,布局有序、有规可循。
例如沙、池、草、台、轩、楼等建筑物和景致,按照“虚”“实”“高”“低”“水”“陆”“园”“苑”等删节,组合成为一系列特点各异的景点,使其成为了一副生动的山水画。
其次,余荫山房的景物取胜,不仅有厅堂、花园、走廊等建筑景观,更有曲径通幽、湖景、悬崖峭壁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点缀,让人叹为观止。
例如后园所建的“清风阁”,重点营造的就是自然景观方面的景观取胜特色,利用陡峭景致、明察疏远、曲径含着迷等技法,把建筑与自然、水景与山岳、空灵与厚重、古典与现代、文艺与自然等层次相互映衬,又有“水榭山房”的风光美景,以及多处山、水、塔、庵、石、树的氤氲神韵。
同时,余荫山房的意象独特,其造园技艺具有独特的意境特质,余荫山房“绮怀”式的意象是分明的,通过造型、用材、色彩等表达多种主题、多种情绪,同时表达出时代的特殊精神情感。
例如,余荫山房的景物多是由书中表现的文学意义和景物形象转化而来,既有历史文化的气息,又具代表时代的文化内涵。
最后,余荫山房的风格典雅,体现在它的建筑样式、雕刻特点和装饰风格方面。
在建筑样式上,余荫山房引入了中州风格的特征,体现了“虚以待物”、“色彩多变”、“造化无穷”等建筑理念。
在雕刻特点方面,余荫山房的雕刻匠师讲求雕刻的浓重温润、包容内隐,使得雕刻意境深邃,手法考究,呈现出风雅之韵。
在装饰风格方面,余荫山房不仅在考究细节的精致之处有所体现,在色彩配合方面也特别讲究。
其色彩不落俗套、独具特色,以淡雅为主,清新脱俗,令人心旷神怡,别具一格。
总体来说,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通过层次分明、景物取胜、意象独特、风格典雅等特点的相互影响,组合成为一幅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江南园林。
余荫山房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
余荫山房为清代邬彬的私家花园,建于清代1866年,距今已有145年历史。
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
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
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
园中之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雅之风。
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顿使满园生辉。
而园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使游人大开眼界。
在面积并不大的山林里分别建筑了深柳堂、榄核厅、临池别馆、玲珑水榭、来薰亭、孔雀亭和廊桥等,,浓缩了园林的主要设施和景致,使有限的空间注入了幽深广阔的无限佳景。
余荫山房园地虽小,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
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池北为主厅深柳堂。
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雨,十分绚丽。
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
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
东半部的中央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珑水榭”,原是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盛开、石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之八角玲珑。
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水榭东北点缀着挺秀的孔雀亭和来薰亭。
周围还有许多株大树菠萝、腊梅花树、南洋水杉等珍贵古树。
“来薰亭”半身倚墙而筑,“卧瓢庐”幽辟北隅,“杨柳楼台”沟通内外,近观南山第一峰,远接莲花古塔影。
东西两半部的景物,通过名叫“浣红跨绿”的拱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此外,余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瑜园。
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
1 余荫山房的园林文化4余荫山房的园林文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古典园林艺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花木文化特色.......................................................................................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植物造景的花木.................................................................................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园中标志性花木................................................................................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园主表现自我的花木........................................................................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4接福镇宅的风水花木........................................................................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避火的装饰文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简述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1. 引言1.1 介绍余荫山房的背景余荫山房,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鼋头渚景区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的古代园林建筑。
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作为乾隆皇帝的别墅,余荫山房拥有着雄厚的历史背景和皇家血统。
其建筑风格典雅华丽,庭院布局精致优美,陈设摆设豪华瑰丽,被誉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珍品之一。
余荫山房不仅是乾隆皇帝的行宫,更是一座展现中国传统园林和古典建筑魅力的代表作品。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味到古代皇帝的奢华生活和文化修养。
余荫山房的独特韵味和历史价值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也为中国园林建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整体布局呈现出典雅与自然的特色余荫山房的整体布局呈现出典雅与自然的特色。
在整体布局上,余荫山房依山而建,借景造景,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的优势。
从外部看,整个建筑群横卧山峦,错落有致,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
在院落的布局上,采用了传统的“四合五天井”造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庭院景观,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雅致的氛围。
余荫山房的建筑风格注重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体现出一种淡雅典雅的气质。
整体布局中所展现的典雅与自然的特色,表现了主人对自然美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
整体布局的设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使余荫山房成为一处风景如画的园林建筑。
2.2 庭院布局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在余荫山房的庭院布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庭院是传统园林的核心,也是人们休憩、赏景的主要场所。
余荫山房的庭院布局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原则进行,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
在庭院的布局中,余荫山房注重营造自然的景观,通过树木、假山、池水等元素的组合,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中。
在庭院的设计中遵循了“远近有序、曲径通幽、虚实结合、弯弯曲曲”等原则,让人在其中游赏时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美妙。
岭南园林瑰宝_余荫山房评析余荫山房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南村,距广州市区17km。
该园是晚清的作品,园主邬彬,字燕天,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
其长子和次子亦曾先后中举,故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美誉。
后园主看破红尘,告老隐居,建造此园。
园门题“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为岭南园林第一联,表明不求园广,但求福荫。
该园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
1922年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在南面更立一园,名瑜园,俗称小姐楼,与清晖园的小姐楼一样为两层的船厅,其布局更加巧妙,建筑更加紧凑。
现已归属余荫山房。
两园并在一起,起到了辅弼作用。
1余荫山房布局与欣赏余荫山房是岭南四大名园(即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它不仅传承了岭南庭院小巧玲珑的风格,而且直接遗传了岭南先民的装饰风格。
余荫山房不称“园”而叫“山房”,一来因其地处偏僻(这也恰恰使其得以成为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一个),二来因其是园主隐摘要:简要阐述了位于广州市的余荫山房的历史沿革和整体布局,分析其造园手法与艺术特色,并以此为例,归纳了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余荫山房;岭南园林;造园手法;艺术特色;广州市吴棣飞(浙江温州)岭南园林瑰宝——余荫山房评析居的地方,取个较为朴素的名字以示清高。
该园占地面积1598m2,坐北朝南,以“浣红跨绿”廊桥为界,分为东、西两大景区(参见图1)。
园林的轴线非常明显,中轴线上布置了两池一桥一榭。
东池八方,西池四方,由荷池上单拱石风雨桥相连。
条石起拱,桥栏朱红,堤栏紫褐,桥廊高于堤廊,歇山顶,南北连走廊。
玲珑水榭矗立环池中,东向、卷棚歇山顶,平面呈八角形,宽、深均为8.5m。
前后分别题额“浣红”、“跨绿”,故称浣红跨绿桥(图2)。
这座拱桥是桥、廊、亭“三合一”的杰作,表现了设计者的独到构思和造园者的高超技艺,为岭南园林经典,这一美景称为“虹桥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