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86
外科学的发展史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1 秉承传统是进展创新的基础此外,明清时期尚有其他一些杰出的外科学家与著名论著。
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清陈士铎《外科秘录》、顾世澄《疡医大全》等有丰富的内容。
吴师机的《理骈文》专述药物的外治法,总汇了我国清末往常的外治诸法。
2 近半个世纪来中医外科学的继承、进展与创新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我国治疗烧伤的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抢救大面积重度烧伤病例的成功,表达了中医中药的巨大优势。
中医药在操纵烧伤感染、减轻中毒症状、降低败血症发生率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维持有效血循环与微循环、改善与恢复心肾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抗休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安全渡过休克、败血症期,从而降低了病死率。
烧伤恢复期应用益气健脾、扶正养胃中药,对促进体质复原,加速创面愈合,亦有重要的作用。
对中小面积烧伤的治疗,国内各地运用了许多不一致构成、不一致剂型的中草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药外敷治疗烧伤创面的特点是湿润暴露疗法,不仅具抗感染、减少渗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药形成屏障,有防止创面再感染的作用,更有促进创面愈合、促进上皮再生、减少疤痕的作用。
烧伤后疤痕增生,应用中药内外治疗后,血运改善,凸出的疤痕可逐步软化与平复。
在烧伤防治的实验研究方面,成绩亦是显著的,在理论研究上,湿润暴露疗法打破了西医学传统的、保持创面干燥成痂的概念。
湿润疗法这一理论,是结合中医“创伤、溃疡”论治思想与现代烧伤局部微循环研究理论提出的一种新概念,这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医药外敷治疗烧伤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
相信不久,湿润疗法的理论将更臻完善,随着这一理论的完善与实施,将为进一步发掘传统的中医药、单方、验方、祖传秘方开拓广阔的道路,烧伤后疤痕的防治亦将取得新的突破[4~7]。
微创外科的发展史王国政包荣广(搜集整理)微创外科从起步构想以至完整思想体系的形成,从零星仪器、器材的凑合以至成套设备的供应与不断改进,从个别动物实验和临床尝试以至在广大外科领域各个专科内的普遍应用,持续逶迤不下一百余年。
1901年德首用膀胱镜观察狗的腹腔。
1910年瑞典用腹镜检查人的腹腔。
1928年俄以额镜为光源,用陷凹镜观察孕妇腹腔。
1928年德用之作肝穿活检。
1938年匈发明安全气腹针。
二战期间,阻难频频,进展缓慢。
50年代,英发明柱状透镜,提高了光导效率。
60-70年代,德配套设计了气腹机、冷光源、热凝装置及其他专用器材,施行大量妇科手术。
1983年,英一位对泌尿内镜深有造诣的泌尿外科医生,首次提出了显微外科(,)的概念[1]。
使的诞生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条件均告具备。
至1987年,法成功施行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88年法连续完成了36例,并在翌年结合录像公布于世,引起哄动。
1990年以后,发展迅猛,在普外、胸外、妇产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等各个专科领域内遍获开花、增华。
整个90年代可称是得到全盛发展的时代:初期,已在外科各个领域中有所施展;中期,进入相对成熟期;后期,开始探索肿瘤的微创治疗。
一时间,彻底改变了外科界毫不问津内镜诊断治疗的局面,对长期统治外科医师头脑的:"切口越大,暴露越清楚;手术范围扩大,则治疗更彻底" 的传统理念提出了质疑。
于今,已无愧地成为外科发展史中,继麻醉、抗菌无菌、临床营养治疗学、器官移植后的又个伟大里程碑[2]。
微创外科在普外科中的应用本身不能被视作一门专科,而更代表一种外科新哲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工作手段,其主导思想是在保证获得最佳外科手术效果的同时,将病人在生理与心理上的创伤降至最低的程度。
简言之,的内涵是以腔镜外科及/或内镜外科来替代传统外科,以兼收微创、保效、省时、节用之利;广义地说,它还包括一切利用微小切口和微小创伤的外科治疗手段,如B超或引导下的穿刺/注射、射频、冷冻、热凝及微波等治疗技术,以及各种放射介入治疗等。
科普系列小儿外科学发展史科普系列小儿外科学发展史发表时间2010-09-17发表者耿伟民访问人次128科普系列小儿外科学发展史一、建国前我国小儿外科及同期国外情况一祖国医学在小儿外科方面的成就有人类以来婴儿出生时断脐由咬断俗称咬脐部到割断剪扎就反映了孩子对外科要求与实践同样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的跌打损伤、感染脓肿等小儿对外科的需要和实践更多于成人。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略举祖国医学中有关防治小儿外科疾病的一些文献记载如下秦汉以来就出现为人们熟知的阉人宦官。
quot七岁净身quot就是以睾丸切除为主的quot手术quot。
尽管这是为封建皇帝服务而摧残人的残酷quot手术quot但被害人能够大多数都活下来这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没有一套熟练的操作技术恐非易事。
从泌尿科角度来讲这可能是最早的睾丸切除术的记载了。
早在公元610年隋代巢元方著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关于脐炎的描述quot初生断脐因浴水入脐或尿湿包裹风邪侵入故疮久不痊风入伤经脉则变为痫quot形象地说明了脐炎发生的原因和并发破伤风的可能性。
对于膀胱结石巢氏亦有很好的观察quot小儿石淋者淋而出石也。
其状小便时茎中痛尿不能速出此时自痛膀胱里急砂石从小便道出。
甚者水道塞痛令人闷绝。
quot宋代著名儿科学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其中不少述及小儿外科疾病如丹瘤丹毒、嗓口、脐风破伤风等。
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一书中对于先天性畸形疾患如并指、缺唇、侏儒、肢废等都有阐述。
元代儿科学家曾世荣著的《活幼心书》中记有quot小儿瘰疬多生于耳后及颈项两旁。
初发只一枚次必连生大小十数缠绕项下累累如贯珠。
逐个先肿作脓穿破。
轻者可愈重者难除。
疮穴流脓终岁不干谓之瘘管quot。
明代医学家王肯堂著的《外科准绳》中也述及许多小儿外科疾病多属感染脓疡。
还有对肠套迭的描述quot儿生五月至七岁有结癖在腹成块如梅核大来去或似卵大常叫痛者左胁下名痃气右胁下名癖气如面黑目直视泻黑血口鼻手足冷不进食者死。
男科学的发展史男科学是研究男性生殖系统结构、功能、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学科。
医学史料中很早就有男科的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即有“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并明确提出“两精相合,构成胎孕”。
宋代岳甫嘉的<男科全编》(公元960 1270),惜已失传。
清代傅青主的《男科》一书,也因其内容甚简而未能流传。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著名科学家、哲学家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对男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了描述。
长期以来“唯精学说”和“唯卵学说”一直是生殖医学研究中争论的基本问题。
直到1677年荷兰学者Leeuwenhoek利用刚刚发明不久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男性生殖细胞——精子,这一报道震惊了当时的科学界,使男性生殖研究发生了一次从宏观到微观的历史性飞跃,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此后,法、英、德、比等国的生物学家相继开展了对精子的发生及受精过程的研究,然而在300年的漫长研究过程中,人们对精子的认识并没有突破性进展。
17世纪时,荷兰科学家斯瓦姆默丹推测:生殖细胞内含有由微型化器官构成的成体缩影,发育过程只不过是其逐渐长大而已。
1695年,另一位荷兰学者哈茨奥克根据这一推测而画出了“精子里的小人”,至今还能在一些中外遗传学教科书中查阅到。
这种“预成论”一直盛行到18世纪。
后来,人们在光学理论的支持下,声称观察到的结构的精细程度远远超过了显微镜的分辨力,认为“精子里的小人”是绝对不可能的。
同时,它与胚胎学的观察也完全不符:胚胎发育并不是结构已经完整的各个微型化器官的逐渐长大,而是成体结构逐渐发生、发育、发展的过程。
18世纪德国胚胎学家沃尔弗用实验证明鸡卵内没有“预成的鸡的缩影”。
1775年Spallanzani利用狗进行了人工授精的研究,首次证实了精子使卵子受精,证实生殖生理“精卵结合学说”,这是男性学的雏形,也是人工受精的先驱,是生殖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入院病历姓名赵大强工作单位职别上海面粉厂工人性别男住址本市唐山路599弄27号年龄62岁入院日期1992-3—6婚否已婚病史采取日期1992—3-6籍贯上海市病史记录日期1992—3—7民族汉病情陈述人本人主诉间歇性无痛性眼观血尿半月余。
现病史于1992年2月19日上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眼观血尿,呈粉红色,内含血凝块,但无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亦无发冷、发热。
当日下午到区中心医院就诊,肌注安络血后,血尿未见好转.次日来我院诊治。
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30~50/HP,白细胞2~5/HP。
摄腹部平片未见异常。
用安络血10mg,维生素K38mg肌内注射.每日2次,2天后血尿消失,但此后眼观血尿时有时无。
于1992年3月4日来我院行膀胱镜检查,发现距左侧输尿管口上主1cm处,有2。
5×2.5×2.5cm菜花样新生物1个,拟诊膀胱肿瘤入院.过去史平素身体健康。
8岁曾患“麻疹"并发“肺炎”,6周治愈.1984年患“前列腺肥大症”,已在治疗中,否认有其他急、慢性传染病史及皮肤病史,未曾接种卡介苗、牛痘苗及其他疫苗。
外伤及手术史:1960年行包皮环切术。
无严重外伤史。
中毒及药物等过敏史:无.个人史出生于上海,未曾去过外地.嗜烟,每天约吸20支,不饮酒。
28岁结婚,妻今58岁。
育二子一女。
家庭史父因肺癌于1969年去世,母因高血压脑病于1974年病故。
无兄弟姐妹。
妻及子女3人,身体均健康.体格检查一般情况体温36.8℃,脉搏84/min,呼吸18/min,深浅节律正常,血压17.9/10.6kPa(134/80mmHg),身高173cm,体重70k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自由体位,思维清晰,应答切题,体检合作.皮肤色泽正常,弹性良好,无水肿、多汗、紫癜及黄染。
淋巴结左颌下可扪及3个约0.8×0。
7×0.8cm淋巴结,表面光滑,可移动,无触痛。
全身其他部位均未扪及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