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神话传说与活态民俗印证下的三星堆器物符号的彝文化元素
- 格式:pdf
- 大小:165.78 KB
- 文档页数:8
三星堆的官方文字很可能是古彝文考古人员,专家学者,一个一个,抱书死读,不会历史。
自从西周高举中原大旗,提出蛮,夷,狄,戎论后,诸夏方国就不复存在了。
自从西周把诸夏方国视为蛮,夷,狄,戎后,三星堆,这个曾经的诸夏方国共同祭祀中心,也随着诸夏方国一起被封印了起来。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是多民族互相融合的民族史。
三星堆的定位,是诸夏方国的共同祭祀中心。
夏、商、周都是诸夏方国的成员,直到秦始皇扫六合,书同文,天下一,这才重构了诸夏方国。
早在秦始皇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一位帝王,团结了诸夏部落,各个民族,来到三星堆共同祭祀。
这位帝王,就是三星堆大立人,帝喾。
帝喾以“昊天上帝”理念成功联合了各个民族,这是诸夏方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三星堆出土文物有多震撼人心,诸夏方国的这段历史就有多辉煌。
同样是天下归一,帝喾是用“昊天上帝”祖先崇拜理念,秦始皇是用以战止战。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帝喾,成功联合各个民族,共建三星堆祭祀中心。
9个民族,9个祭祀坑,祭祀9位先帝。
《山海经》记载的“建木”,是三星堆。
《山海经》记载的“都广之野”,是成都平原。
《山海经》记载的“九丘之地”,是三星堆9个祭祀坑。
从新闻看,只发掘了8个祭祀坑。
但是还有第9个祭祀坑没被发现。
《山海经》:“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龙生九子,三星堆九丘之地,诸夏方国共同的祭祀中心,9个祭祀坑。
9个祭祀坑,分别祭祀9个民族的9位先帝。
祭祀形式,是燎祭。
汉族中元节,烧香、烧纸钱、纸房子、纸车等等等,把这些物品上放上沉香块点燃,香烟袅袅直冲天庭,祖先在天堂就收到了这些物品,祭祀完毕后,把这些灵魂已升入天堂的物品砸毁埋入地下!其历史文化渊源,正是三星堆9个祭祀坑之燎祭。
三星堆的官方文字很可能是古彝文之前讲过,《山海经》不需要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作证明材料,恰恰相反,只有通过《山海经》才能解读三星堆。
三星堆上部分文字可用古彝文破解三星堆上部分文字可用古彝文破解~新华网成都11月24日电(记者孙阳)三星堆遗址位于我国西南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1929年三星堆出土的第一块玉器被当地农民发现,1980年我国正式开始发掘三星堆。
1986年伴随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金器、青铜器、玉器、陶器、象牙等文物横空出世,三星堆因此轰动全球并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三星堆考古文物的发现,给国内外文物考古研究人员带来了极大的疑惑:三星堆文化源起何方?其神秘器具有何作用?繁盛王朝为何消失中断?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无法解释。
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存在着许多神秘的文字和符号,这些文字、符号到底在述说着一个什么故事?它们能否帮助我们解读三星堆之谜?用古彝文可以解读三星堆神秘字符阿余铁日--一个地道的彝族人,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调研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彝文古籍翻译、整理工作。
他认为,三星堆文化与古彝人有着深厚的渊源,用古彝文可以解读三星堆的很多神秘符号,三星堆很有可能是古彝人安葬祖灵的二次灵魂葬处,其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和玉像可能是古彝人的"祖灵偶像"。
阿余铁日告诉记者,他到三星堆参观之前听很多彝族同胞说,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玉制人像与彝族人的传统形象很相似。
2001年阿余铁日第一次来到三星堆,在赞叹三星堆出土文物精美至极的同时,他惊讶地发现三星堆出土的人像的确与彝族人及其传统头饰、服饰十分相似。
当看到散落在不同文物中的7个符号后,他一眼识别出它们就是古彝文单字,并毫不费力地将它们读了出来。
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天地阴阳""两个""人""眼睛""祖先""人的脸"和"智慧"。
阿余铁日说:"这7个符号在古彝文中经常出现,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上,有7个符号用在同一件文物上的,也有分别出现在不同文物上的。
彝族学者破译“巴蜀图语”神秘字符被外界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三星堆遗址中“千古之谜”中的神秘字符是“巴蜀图语”、“宗教符号”,还是“巴蜀文字”抑或是“古巴蜀族徽”?近日,凉山两位彝族古文字学者胡成荣和窝底子确,经过多年实地田野考察并亲自与凉山10位彝族著名毕摩(彝族人的祭司)甄别对照和解读,两人声称已破译三星堆博物馆里陈列的神秘文字符号是古彝文“一诗”与“三书”,是四体古彝文字!两学者破译三星堆“神秘字符”据胡成荣老人介绍,他和窝底子确从2009年4月8日开始研究三星堆的神秘字符,其间参照了《三星堆之谜与彝族文化渊源》《龙腾鹰翔虎啸蜀》等有关三星堆文化和凉山文化的书籍,他们先后在凉山的6个县市请教过数10位名气很大、很专业的彝族毕摩和能准确识别古彝文的民间人士,他们都能够对照毕摩经书对三星堆博物馆里陈列的这62个字符进行了识读和释义。
经过8个多月的鉴别识认后一致得出结论,这些字符是早年的巴蜀古彝文,“只是每一个人识读的字数多少不等而已,我自己也能识读与诠释的就达44个字”。
胡成荣说,对于三星堆博物馆里陈列的62个字符,他们都能够在自己的经书里可以找到原始的字形和读音。
“一诗”“三书”系记事诗和军事侦查手段?胡成荣老人和窝底子确共同努力,通过认真地对巴蜀古文和古彝文进行对照解读、破译后认为,三星堆博物馆里陈列的这62个“巴蜀古彝文”应该分两个段落来解读,前一段应该是一首彝文记事诗(胡、窝将之称为“一诗”),而后一段的意思应是古代一种侦查结案制度的官方或专家导语(胡、窝将之称为“三书”),或说是一种重要的法度,抑或说是一种军事命令与管理制度,是具有巴蜀古彝文特有属性的“一诗”与“三书”。
62个神秘字符是古巴蜀四体古彝文字?胡成荣认为,上述这些巴蜀古彝文字,考古界因不识其字,不知其体,更不懂其所书写的内容,故称其为“巴蜀刻符”或者“巴蜀图语”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这些巴蜀古彝文与今西南彝文之间的字形、字音、词义和语法均属相同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原始文化。
古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A. 半坡蓝田B. 仰韶三星堆C. 蓝田半坡D. 三星堆仰韶2.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工艺可媲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A. 夏商时期B. 商周时期C. 周秦时期D. 秦汉时期3.2016年9月24日,“青铜文明与科技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铜陵隆重召开。
进一步挖掘青铜文化内涵、开发利用青铜文化资源是与会者一致关心的问题。
作为一种历史存在,下列属于已发现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A. 司母戊鼎B. 四羊方尊C. 青铜盘D.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4.三星堆遗址距今4800——2800年,是四川境内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力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
“三星堆”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下面有关表述正确的有()①三星堆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②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③三星堆文化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③三星堆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A. ①②③④B. ③C. ②④D. ②③5.在我国“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用极薄的金箔贴饰的精美“金器”.黄金可以被做成极薄的金箔,主要是因为黄金的()A. 延展性好B. 硬度大C. 弹性好D. 密度大6.公牛背上一跃(如图)的真正含义至今无法解读,类似的未解之迷在克里特文明还有()①迷宫的主人②双刃斧③线文A④线形文字B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7.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
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A. 姜寨遗址B. 炎黄传说C. 二里头遗址D. 尧舜禹传说8.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①善于培养自己的考古兴趣②努力打好自己的文化知识基础③在考古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④认真而执着地进行工作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9.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在商周时期盛行一种独特的“三星堆”文明(如下图)。
古代神秘的象征三星堆发掘中的符号与象征物古代神秘的象征:三星堆发掘中的符号与象征物在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神秘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三星堆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
在这座古代遗址中,人们不仅发现了丰富的实物遗迹,还发现了大量的神秘符号与象征物。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象征物的意义与价值。
1. 三星堆的发现三星堆是在1986年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的。
通过对遗址的挖掘,人们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如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这些文物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给我们揭示了古代神秘文化的一角。
2. 三星堆的符号在三星堆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符号,包括图形、文字和符号组合等。
这些符号被刻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上,成为人们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线索。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神树”、“神人”和“神兽”。
神树被认为是古代人们崇拜的对象,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它通常被描绘成独特的形态,如高大的树干和扩散的枝叶。
这些符号显示出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神人是另一个重要的符号,它被描绘为拥有神奇能力的人类形象。
这些神人通常被描绘为面目姣好、身披华丽衣物的形象,手持权杖或其他神器。
这些符号显示出古代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与崇拜。
神兽是三星堆遗址中常见的符号之一。
这些神兽通常被描绘为巨大的动物形象,如龙、鸟、兽等。
它们被认为是神圣的生物,传递着吉祥和守护的寓意。
3. 符号与象征物的意义这些符号与象征物的出现,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社会结构。
神树象征着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力的祈福;神人则体现了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敬仰和依赖;而神兽则寓意着吉祥和守护的祝福。
此外,这些符号与象征物也反映了古代人类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
在三星堆的文物上,我们可以看到精湛的雕刻和绘画技艺,展现出古代艺术家的才华与智慧。
4. 象征物的传承与价值三星堆发掘中的符号与象征物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对古代智慧和美学的珍贵见证。
重述中国:为什么古彝文可以解读三星堆发现的原始文字?三星堆考古再度发掘,最期待有文字的发现。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文字的消息。
早先的发掘曾发现有七个原始文字。
这些原始文字出自陶器碎片和金器上。
原始文字包括刻符、岩画以及文字画、图画字。
三星堆的原始文字属于刻符图画文字。
三星堆发现原始文字的地方,是古彝人聚居地,因此有专家判断,这些原始文字可能是古彝文。
古彝文专家破解这七个字,图画的意思是“阴阳结合的面容”,作为文字组合的涵义是“天神护国”。
中国彝族古文字,可与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至今还在使用。
从《彝族毕摩经》到今天的彝文出版书籍,可上溯九千年的历史。
彝族学者且萨乌牛,在他的学术著作《彝族古代文明史》对此作过详尽考证。
彝经《物始纪略》中说:“在天下凡间,若不造文字,苍天不光彩,大地无光明,人唯保性命”。
有了文字后,“苍天有光彩,大地见光明,人生根势大”。
彝族经师对文字创立后的形象描绘是:“像太阳,放光芒,明晃晃。
”中华文明起源并不只在中原,而是满天星斗。
各个民族的先民,都为中华文明的创生发展作出贡献。
彝族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万年,彝文则有九千年的历史。
世界上最早发明的文字,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古彝文算是一个。
古彝文古彝文也是夏代官方文字。
夏王朝灭亡后,彝人被逐步驱赶到云贵川高原山区,这造成彝文应用受到局限,走向沦落。
成都金沙遗址,文物上的铭文许多都是彝文。
殷商汉甲骨文以及先秦六国古文里,也存在大量彝文。
随着考古发现的扩大和丰富,已证实在中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覆盖90%以上国土,都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古彝文。
写于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记述了古代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其中专门提到:“虽学者亦丰引彝经。
”就是说当地人谈论和撰文,就是大学问者引经据典,有一半内容来自彝经。
根据彝文经书的记载,古彝人曾经是夏王朝的统治者,商王朝的贵族。
无论是武王伐纣,还是周公平叛,胜利的周人都没有把殷商贵族当成战俘和亡国奴,“那些不愿意臣服于周的,则任其远走他乡,其中一部分,据说跨过白令海峡,成为印第安人的先祖。
动物雕像则可能是代表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
有的学者认为其中还有来自良渚文化的神像[注5]。
从总体上看,三星堆文化是以本地文化因素为主发展起来的,而外来文化的加入又大大促进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发展进程。
各种文化往来的时间和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型宗教活动的吸引力产生的强大凝聚作用或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星堆古城大约己经成为了一个多方朝觐的宗教圣地,它以祭祀活动的形式实现了文化的融合和社会的繁荣。
正是多元文化的撞击和融合,才创造出如此光彩夺目的三星堆文明.二、神奇的造型艺术杰作。
三星堆文化的这些精神内涵,是用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具体的艺术造型表现出来的。
由此产生的一大批造型艺术的杰作,具有神奇的形态和强烈的感染力,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留下灿烂的篇章。
三星堆文物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数百件大小青铜雕塑作品,包括立人像、小人像、人头像、人面具、神树和各种动物造型。
通高2、6米的青铜立人像(K2②﹕149、150),人体身高1、7米,比例匀称,端庄严肃,身披法衣,站于祭台之上,是指挥整个祭祀活动的群巫之长,也可能就是国王。
这是一件写实主义的园雕精品,己具有高座纪念碑式的艺术效果[注6]。
通宽1、38米的大型铜面具(K2②﹕148),则用变形夸张的手法,使五官特别是眼睛极度突出,表现了它作为神像的特有气质,是一件浪漫主义的杰出作品.高达4米的神树(K2②﹕94),不仅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高的单体青铜器之一,而且用飘摆的枝叶、骄健的巨龙、欲飞的神鸟、鲜熟的果实等奇物加以装饰,突出了该树作为天梯和圣界的特殊功能。
动物的造型神态各异,而且都充满了灵气,其中有一件雄鸡昂首长鸣,形态极其生动优美(K2③﹕107)。
从雕塑的种类来看,三星堆文物中包括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片状挂饰等种,还有线刻、透雕、装饰附件等其他一些艺术表现形式。
立人像、人头像、铜树等是圆雕作品的代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瞻。
人面具是一种半圆形的高浮雕,可以高高悬挂起来,供人们从宽阔的视角进行膜拜。
三星堆的青铜文化与神秘符号解读古代巴蜀人的信仰与智慧在四川盆地的中国西南部,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遗址叫做三星堆。
这个遗址发现于20世纪上半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石器等文物,其中包含了令人困惑而神秘的符号。
这些符号似乎代表了古代巴蜀人的信仰与智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解读。
一、三星堆的历史与背景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三星堆的历史与背景。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距离成都市约40公里。
这个遗址发现于1929年,之后进行了多次发掘。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座遗址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约2800年,距今已有约4800年的历史。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集聚区,内部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
上区主要发现了祭祀、居住和墓葬遗迹;中区是重要的制造中心,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石器;下区则包含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和宫殿建筑。
二、三星堆的青铜文化巴蜀地区是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三星堆则是巴蜀地区青铜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三星堆的中区,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器物精美绝伦,工艺精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铜面具。
青铜面具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物,在三星堆遗址中共发现了500多件。
这些面具满足了古代巴蜀人对生命与死亡的崇拜与需求。
它们以精湛的工艺和神秘的装饰,赋予了持有者丰富的精神与宗教寓意。
三、神秘符号的解读在三星堆的青铜器和石器上,经常出现一些神秘的符号。
这些符号通常由圈、点、线等简单的几何形状组成,形成了复杂而精细的图案。
这些符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象征性,代表着古代巴蜀人的信仰与智慧。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解读这些符号的含义,但考古学家们已经做出了一些猜测。
有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可能代表了古代巴蜀人的宗教观念和宇宙观。
圈代表天空和宇宙,点代表星辰和能量,线代表人类与自然的联系。
除了几何符号,一些动物形象也经常出现在三星堆的文物上。
这些动物包括牛、犬、象等,很可能代表了古代巴蜀人对自然界的崇拜与敬畏。
彝族神话传说与活态民俗印证下的三星堆器物符号的彝文化元素3单江秀 杨甫旺(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摘 要:史料证明彝族是开发我国大西南的重要民族之一,也是创造古巴蜀文明的重要民族之一。
从鱼凫时期和杜宇时期不难看出古蜀文明史的源头与彝族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以三星堆出土的实物为证,青铜纵目人面具让“蚕丛纵目”的典故定格下来,并与《查姆》中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阶段吻合,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在彝族经籍和民俗活动中可找到其对应,青铜神树和青铜雄鸡可运用彝族史料、彝族神话传说及鲜活的文化民俗来解读其中所蕴涵的彝文化基因。
关键词:神话传说;活态民俗;器物符号;彝文化元素中图分类号:K2811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0)02-0050-08 彝族,古称带弓箭的大人(夷),自称“倮罗”、“诺苏”、“尼苏”、“纳苏”、“傈苏”等,其原始部落发源于西南地区,繁衍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传播了自己的巴蜀文明。
古蜀国“蚕丛国破”、“杜宇亡国,杜鹃啼血”的历史记载,证实了古夷人就是古蜀国的主体民族,也证明了古巴蜀国王杜宇就是彝人。
三星堆文物出土以来,有关三星堆文化的解谜正如它的苏醒一样犹如晴天响雷又似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结合彝族神话传说、彝文古籍史料及有“根”的至今仍存活于彝人生活中的文化习俗来解读三星堆文化,可领略到三星堆器物符号闪烁着彝文化元素之光芒,追溯其所承载的彝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史,聆听其所讲述的彝族神话故事。
一、青铜纵目人面具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面具中,尤以青铜纵目人面具最具特色,也是最宏伟的一具,有的说它是《山海经》中龙的形象,是千里眼、顺风耳的综合体;有的说它是史书中记载的蜀王蚕丛的遗像等等。
然而,在彝文古籍里,都能找出他们的原型,或可将他们同一些神话人物的形象对号,彝文文献《洪水泛滥》、《支嘎阿鲁》、《阿匹额索》、《诺沤曲姐》等都记录了“杜诺布”、“密那沓”、“恒摩诺娄则”三个形象,其中“杜诺布”意为能听清千里讯息;“密那沓”意为能看见万里的物和事;“恒摩诺娄则”意为耳能闻千里、眼能观万里的神人。
他们都长有奇特的眼睛和耳朵,都是天上的主神策耿兹(或作“策举祖”、“恩体古兹”)的使臣、使者。
这具最大的青铜纵目人面具,宽138厘米,高66厘米,估计约80公斤,是众多青铜面具中的佼佼者。
它最奇怪的地方就是那双凸出来的眼睛,从巨大的眼眶里伸出一对圆筒,那圆筒直径约8厘米,长约18第二十五卷第二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25 No12 2010年2月 JO URNAL O F CHUX I O NG NO R M AL UN I VERS I TY Feb12010 3收稿日期:2009-11-23作者简介:单江秀(1981—),女,云南通海人,楚雄师范学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厘米,圆筒中段有一个扣环,好像能旋动,能伸长缩短,恰如一副望远镜,又像是一对巨大的螃蟹眼睛。
额头正中有一个切割的方孔,专家们估计那可能是安装额饰的地方,可惜额饰未发现。
一对倒八字的眉毛,像两片柳叶,鹰钩鼻子高高隆起,那张嘴特别宽,唇又特别薄,两嘴角裂到耳根下,占了几乎整个下颌。
据说出土时还可见眼眉和嘴唇化了妆,有墨彩和朱砂涂其上,后来见了空气、阳光便氧化了。
耳朵与人的耳朵迥然不同,明显呈现出兽类特征,宽大地向两边展开着,形同张开的鸟翅或竖立起来的兽耳。
类似的这种纵目人头像面具铸有夔龙形镂空额饰。
[1](P54)在三星堆的文物出土之前,有关这类青铜人面具的形象只有零星的模糊的文字记载,但在彝文典籍中却可找到明确的记载,如流传于哀牢山彝区的《人类起源说》一书说:“人类曾经历了‘猴子变成人’、‘独眼变直眼’、‘横眼人’时代。
在云南的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查姆》中也把人类的进化分为‘独眼人’、‘直眼人’、‘横眼人’三个阶段。
”《黔彝古籍举要》一书也记载:“关于人类的进化,在《人类的产生》和《婚姻纪》中都提到了直眼人和横眼人。
直眼人时代‘木叶做衣裳,白泥当粮食,露水作水喝’。
过了若干代后才进入横眼人时代。
直眼人和横眼人的传说在彝族中广为流传。
”[2](P183)根据彝文古籍的记载和传说,古时候,最早的人是独目人,这些脑眉上长着一只独眼的人,大小长幼不会分,吃食不知道祭神,遇老不知道磕头,见小不知道作揖,众人无人来管理,普天之下乱纷纷。
独目人时代无文明,是一个蒙昧时代,后来独目人遭到天谴,随着独目人时代的结束,纵目人时代开始,纵目人时代,农耕已兴起,那时人们只讲耕种粮,一丛粮食重九斤,百姓只顾欢度日。
关于纵目人,彝族创世史诗《查姆》作了如下记载:“独目人头发白得像棉花,头上还有瓦崔窝,全身黑得像木炭,身上有麂子,脸像干树叶一样黄,眉毛长得像茅草蓬,眉毛丛中有野蜂,手指像竹节,手皮粗得像松树皮,脚像龙爪子,脚趾有筷子宽,脚裂里有麻蛇,脚板上有石蜂,穿的棕树皮,远看像屯箩。
罗塔纪仙女,对独目人讲:我给你带来四瓢水,你快拿去洗身子。
独目人接过四瓢水,一瓢水洗头发,白发变黑发;一瓢水洗手,粗手变嫩手;一瓢水洗脚,脚裂合拢了,行路似风响;一瓢水洗身子,污垢全洗净,独目人变成了纵目人,纵目人的鼻子剪刀样,下巴鸡蛋圆,嘴唇像鹦哥,脸上闪红光,老人变成少年郎。
”同时,与之相关的彝文典籍《阿普笃慕传》、《阿普笃慕若》、《笃慕世系》等都对古代彝族纵目人作了相类似的记载和描述。
从中可以看出彝族先民对人类社会初期的认识,特别是对人的具体认识有三个重要阶段,即独目人时代,此时代为原始的蒙昧期;纵目人时代,此时代为农耕兴起的时代;横目人时代,此时代为奴隶制时代。
是故,彝族把自己的始祖阿普笃慕视为横目人时代,从阿普笃慕开始至今一直认为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不变的时代(即人的横目至今不变)。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具是对文献中“蚕丛纵目”最形象的说明。
过去,人们对“纵目”的解释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它是额头正中多长出来一只眼睛,有人认为“纵目”即是眼睛竖向生长。
直到该面具出土,“蚕丛纵目”的典故才被正式定格下来。
传说中的蚕丛是古蜀先王中的一个,是蜀中教民养蚕的先驱,被古蜀人描绘为半人半神的“超人”角色。
《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
古蜀国的更迭先后经历了蚕丛时代、柏灌时代、鱼凫时代、杜宇时代和鳖灵时代。
有发掘报告认为,三星堆文化属于古蜀王杜宇时期的文化。
那么,杜宇之于彝单江秀 杨甫旺:彝族神话传说与活态民俗印证下的三星堆器物符号的彝文化元素族,之于彝族始祖阿普笃慕有何联系呢?文化交流、文化涵化的主要方式有战争、贸易、迁徙,最重要的是迁徙。
晋常琚《华阳国志・蜀志》说:“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
”《蜀王本纪》也说:“有男子曰杜宇,从天坠,止朱提,有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
”朱提即今昭通,滇川黔彝族传说史中,彝族的发源地正是昭通,彝族《指路经》其祖魂最后送达一站也是昭通。
陈英先生认为彝族为早期蜀人后裔,彝语中的“苏”即“蜀”,彝族自称纳苏、车苏、格苏等即自认为是蜀人。
彝语“以‘蜀’为中心词,有‘诺蜀’(彝人)、‘沙蜀’(汉人)、‘濮蜀’(仡佬)和‘哪蜀’(看守者)等称呼”,且他进一步认为彝族传说中的始祖阿普笃慕即杜宇。
“阿普”义祖先,“笃慕”即杜宇的另一记音。
彝族古代行父子连名制。
笃慕的儿子名叫慕雅枯、慕雅热、慕雅切、慕雅卧、慕雅克、慕雅齐,其字首都是“慕”。
[3]彝文文献记载,笃慕时期,发生了特大洪水,笃慕到洛尼山避洪水,洪水消退后,因天帝策更兹撮合,与三仙女对歌而成亲,生下彝族武、乍、糯、侯、布、默“六祖”,阿普笃慕为六祖分支的地方正是在昭通乐尼雪山。
古蜀传说中最大的一次洪水发生在杜宇统治的末期,《蜀王本纪》说:“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杜宇)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
”《华阳国志・蜀志》也说:“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
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
帝升西山隐焉。
时适二月,子鹃鸟鸣。
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巴亦化教而力农务。
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4](P180)往上推杜宇的祖辈为蚕丛,《史记・三代世表》指出蚕丛氏南迁:“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国破,子孙居姚嶲等处。
”蚕丛、杜宇时,其辖地包括朱提。
春秋时,受外来势力的侵袭,蚕丛氏之后裔,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其子孙溯金沙江而上迁到了“姚”———今金沙江南岸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嶲”———今金沙江北岸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
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文史记载,无论是阿普笃慕抑或杜宇,两者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阿普笃慕所遭遇的洪水泛滥约相当于西周末年的蜀洪水时期,与杜宇时代的洪水时间相近。
阿普笃慕迁徙的路线也与杜宇迁都的路线基本吻合,与彝族《指路经》中的祖魂回归的路线大致相似,两人有着相同的经历。
结合神话与史料记载,阿普笃慕即杜宇的推测并非无稽之谈,而杜宇恰恰与创造三星堆文明的古蜀人有着直接的联系。
那么,阿普笃慕与古蜀人,彝族之于三星堆文明的创造者当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窥一斑而知全貌,根据彝文文献和彝族神话传说,可以发掘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蕴含的彝族文化元素。
首先,从彝文典籍记载和传说来看,彝族是把阿普笃慕之前的人认定为是两类形象不同的人,即独目人和纵目人。
从出土的三星堆青铜面具中可以看到,除纵目人外,尚有一部分面具是在双目之上的额头开有一口,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为了便于铸造青铜面具的需要。
笔者认为,这个竖形的方框,正好印证了彝文古籍记载的可信度,可以说,这一方框,其表达的信息符号正是彝文古籍记载的独目人时代,而纵目则不言而喻,彝籍则有具体的形象描述。
更为奇特的是,这件最大的青铜面具,其额头仍有一个方框,因此,从彝族文化的元素来说,这是一件隐含着独目人的内涵而重点突出纵目人的青铜面具。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这具青铜面具除纵目这一主要特征与彝文文献和传说记载相同外,其青铜面具中的鼻子和嘴巴的造型和《查姆》史诗中的描述相一致。
《查姆》把独目人变成纵目人之后的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纵目人的鼻子形象地描述为剪刀,嘴形象地描述为鹦哥嘴。
这亦可以从青铜面具中找到答案,这一具青铜面具,其鼻子的造型就是一把倒置的剪刀,其嘴俨然一具鹦哥嘴的造型。
这也是后来许多汉文献对彝文典籍形象描述时总要说上那么几句“望目”、“鹰鼻”的原因。
[2](P108)青铜纵目人面具证实了“蚕丛纵目”的典故并将其定格下来,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对独目人到纵目人再到横目人的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过程的描述可作为蚕丛纵目的史料佐证,传说中的彝族始祖阿普笃慕其事迹与史料中对杜宇的记载有很多一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