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优质课新教材1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43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课题: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 通过快速阅读法和复述法,迅速把握并复述主要情节。
2. 细读文中描写女娲的语言,认识女娲的“神性"人性”和“母性"形象。
3. 初步了解神话的内涵,通过对《风俗通》中女娲造人记载和课文的比较阅读,体会联想与想象的魅力,尝试改写。
教学重点认识女娲的“神性”“人性"和“母性”形象。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体会联想与想象的魅力,并认识和学会改写。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复述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三、细读文章,理解女娲形象四、对比阅读,体会改写方法五、作业布置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丰富想象,那么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1. 由题目《女娲造人》,你会想到哪些问题呢?预设:女娲的样貌?女娲为什么造人?女娲如何造人的?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问题的答案。
2. 关注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以此为提示划分文章结构。
①1-4段:起意造人②5-12段:抟土作人③13-14段:力不暇供④15-16段:引绳为人⑤17-18段:置姻婚配3. 根据时间顺序,复述女娲造人的故事。
1.女娲作为神,文章通过哪些神奇的文字来表现女娲的神通广大?①一天变化七十次②抟土造人③挥洒泥点儿造人2.女娲是神,但在文章中又处处彰显人的特点,请在文章中圈画表现女娲人性的语句。
①拥有人类的神态②拥有人类的情感3.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女娲像一位母亲?①像母亲一样享受天伦之乐②勤劳无私地工作③忧心人类的生存和生命的延续1.对比阅读《风俗通》关于女娲造人的故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①天地开辟后的环境描写②造人动机的心理描写③人类初生的场景描写④女娲动作神态描写⑤置姻婚配的心理描写⑥对人类的不同称呼想象既是大胆的,又是合情合理的,作者赋予女娲人的情感——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生字词,识记作家作品,了解神话这种文学体裁。
过程与方法目标:熟练掌握记叙文的概述方法。
深刻体会神话的想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从文本中提取、整合信息,深刻体会神话的想象特点。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身为一名邯郸人,如果让你给别人介绍邯郸地区的名胜,你会说什么?有同学说到了娲皇宫。
说起娲皇宫,知道娲皇是谁吗?没错,就是女娲,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和女娲有关的文章看看。
女娲究竟为人类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而使后人如此虔诚的信奉、并为其修宫建庙?让我们一起走进袁珂先生的《女娲造人》。
二、检测预习1.重点生字:莽莽(mǎng)榛榛(zhēn)澄(chéng)澈(ch è)掺(chān)和绵延蓬勃2.作家作品,袁珂,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等。
3.文体常识,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用记叙文六要素的方法来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盘古开天辟地后的一天,女娲在原野上行走,看到景象荒凉没有生机,感到十分孤独,便想造一种有生机的生物,于是她便用泥造人并区分男女,最终人类越来越多。
过渡语: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同学们的概述,我们一起来把文章的思路理清,看看女娲造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是怎样造更多的人的?女娲是如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的?明确:天地无人、黄泥捏人、洒泥造人、区分男女。
四、再读课文,重点探究女娲造人的过程非常神奇,整个过程是真实的吗?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是真实的,是神话,人们想象的。
古代科学水平不发达,对人类的诞生无法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只能借助奇特大胆的想象来解决自己的困惑,但在丰富的想象中,情节也合情合理。
第21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1女娲造人》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神话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三、教学设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袁珂的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2.介绍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诵读训练(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粗的字注音女娲(wā)莽莽(mǎng)榛榛(zhēn)澄澈(chéng chè)掺和(chān huo)蓬勃(péng bó)揉(róu)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绵延:延续不断。
女娲造人教案一等奖这是女娲造人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女娲造人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课前准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
请同学们浏览屏幕上中国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
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教师:投影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夸父逐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等);学生:说出名称。
教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说说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学生:说(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天我们重点欣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及女娲造人画像。
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学生读一读《风俗通》的记载文字,然后说说大致意思,再朗读课后练习一中的译文。
2、学生与作者对话。
A、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作者回应。
(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B、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
作者:袁珂这是作者听了刚才同学们的评价后反应,那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先复述给班里的同学听听,好不好?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准备2、一位学生复述学生评议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父母兄妹听听。
五、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的魅力。
教师引导: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
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及其特点。
2、体会想象手法的运用。
(重点)3、初步培养想象力。
(难点)【教法学法】对话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自学“五部曲”(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及其特点。
2、体会想象手法的运用。
(重点)3、初步培养想象力。
(难点)二、知识积累1、了解神话及其特点。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充满奇妙的想象。
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
2、字词积累。
(《课时练》P88-P89)3、我会提问。
由学生向老师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内容?三、比较阅读1、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
2、合作分析, 体会想象手法的运用。
3、出示名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爱因斯坦四、想象练习学生阅读下列材料,任意自选一处发挥想象。
有趣的数字对话一天0和8在街上相遇,0不屑地看了8一眼,说:“胖就胖呗,还系什么裤腰带啊!”8耸了耸肩,说:“老弟,(1 )”你来猜猜看:0碰到9,大吃一惊:“(2 )”0碰到10,看了它一眼,同情地说:“(3)”0碰到101,无比同情地说:“哎,这个更惨,(4)!”0(5)对5说:“你该把肚皮收收了!”5回家叫来了1,1对0说:“(6)!”6和9一言不合吵了起来,6说不过9,只得转身走人,谁知9还在后面说:“(7)”8看见3,边哭边跑过去抱住它:“(8)”……五、小结(一)学习本文后,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可见,想象和幻想是神话创作的灵魂。
(二)你来试试看(任选一题)1.仿照课文的写法,请同学们展开大胆、新奇、合理的想象,选择一则我国古代神话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
2.你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吗?教师展示:传统的古猿进化说、海猿说、海陆双祖先复合说、外星人说、尘埃说……【板书设计】女娲造人造人原因造人过程方法繁衍生息神通广大勤劳、智慧、伟大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想象大胆、新奇、合理。
21 女娲造人一、导入新课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升月落、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人们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
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女娲造人》。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情节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复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明确:她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创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3.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明确: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4.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明确: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目标导学二:分析女娲形象、探究写作手法1.在文中找出描写女娲的语句,分析女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女娲⎩⎪⎨⎪⎧神性——神通广大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2.品读课文,理解夸张的作用。
找出文中的夸张句子,试着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第十五自然段,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女娲的神通广大。
3.品读课文,理解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和补充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丰富了以下几个情节: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补充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确定人的形象,第一个人被造出来后的情形以及女娲怎样想办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明确: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
《女娲造人》优质课教学设计《女娲造人》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女娲造人》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女娲造人》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创意说明】主要采用对话式阅读方法,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以主问题带动对全文的个性化研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母爱,学会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认识、评价神话。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
【教学设计】一、读课文,讲神话故事二、研读主问题,感悟母爱1、主问题: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表达个人见解,并拟出发言要点。
2、抓住女娲是母亲这个形象,联系学生实际,激起他们对亲情的关注,对母爱的珍视。
教师导引:女娲用泥捏人也会有种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你能想像你的母亲在十月怀胎之后把你生下来的那种感受吗?请说说关于你和妈妈的故事。
教师小结:不管是神话中的女娲,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妈妈,都是可爱、可亲、可敬的。
母亲创造了人类,含辛茹苦地哺育了我们,作为儿女,我们也要细心地关爱妈妈,报答妈妈。
三、探究生命起源,认识神话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
通过交流,讨论,激起学生探究生命的欲望,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人类的起源。
2、主问题:凭我们现在的知识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
可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请以本文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四、畅想未来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想像人类的未来,描绘一幅有关未来生命的科学的而又充满美好感情的蓝图。
教师导引:在神话里,人是神的儿女。
到了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我们对人的认识更深入了,人又有了许多新的概念,如机器人、克隆人、外星人;同时,生物也将不断地进化那么,多少年以后,人这一高等动物在外形、内心情感等方面,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你展开想像,谈谈未来人的进化和发展的趋向。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的魅力。
2.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4. 分析女娲的形象,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
5. 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分析女娲的形象,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1)理解神话故事中蕴含的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听过很多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这些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探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个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板书课题)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想知道些什么呢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造人后发生了什么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袁珂。
(展示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他著述颇丰,1950年出版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奠定了他的学术声望。
之后,他又撰写了多部与神话相关的著作。
2.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本文是作者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神话的特点。
(展示神话的定义和特点)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与同学交流。
2.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女娲(wā) 寂寞(jìmò) 蓬勃(péng bó) 澄澈(chè) 掺和(chān huo) 揉团(róu) 泥潭(tán) 绵延(mián) 神通广大眉开眼笑莽莽榛榛3. 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本文讲述了女娲为了让世界变得热闹,用黄泥捏人、用藤条甩人,并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