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紧凑度测度(下)
- 格式:pdf
- 大小:373.11 KB
- 文档页数:3
城市紧凑度测度及驱动力分析【摘要】本文首先根据紧凑城市的核心内涵,从人口紧凑度、经济紧凑度、产业紧凑度、用地紧凑度、交通紧凑度及城市紧凑趋势六个方面构建城市紧凑度的综合测度模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近年来西安城市紧凑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通过逐步回归法得出西安城市紧凑程度主要是经济带动力、产业拉动力及城市的自组织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紧凑城市;城市紧凑度;主成分分析Urban compactness and driving forces of Measure - Case of Xi’an CityYang Xiaokun ,Zhang Haiming(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San Xi Xi’an 710055)【Abstract】Build a comprehensive measure of the compact city,based on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mpact city,from the factors of population、economic 、industrial land use,urban transport and the compact trends,then,analyze the urban compactness b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inally, obtain the compact driving forces of Xi’an city are economic driving, industrial pulling power and the urban self-organization.【Key words】Compact city ;urban compactnes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1.引言西方学者Dantzing G和Satty T于1973年提出的紧凑城市理念[1],主张通过集中设置公共设施、有效缩短交通距离、减少污染物排放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内部紧凑度综合测度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戴怡婷,王耀武摘要:本文基于紧凑城市的主要内涵,即以高密度、形态紧凑、功能混用、城市效率高为主导因素,以设施布局完善、交通结构顺畅的深圳市南山区为例,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综合指标体系法,通过对收集到的人口、建筑、用地等单项指标及综合指标体系测度,综合衡量南山区内部各街道城市内部紧凑度。
通过对测度与规划预期发展的横向对比,结合差异问题,提出南山区内部紧凑度现状特征。
关键词:紧凑城市,内部紧凑度,指标体系,综合测度,南山区1引言随着我国大中型城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及日益增长的人地矛盾导致城市紧凑发展成为唯一选择。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城市建成区无序的蔓延、耕地和自然环境被侵蚀、大量城中村的出现以及交通、空气污染。
为探寻合理的城市紧凑程度,对“紧凑”度量与评价研究正逐渐兴起,衡量城市紧凑程度的“紧凑度”测度成为目前规划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城市地理研究中,“紧凑度”是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外提出“紧凑度”概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1年Richardson、Gibbs,1964年Cole分别提出了紧凑度计算公式[1];《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中空间分布测度篇中给出的紧凑度的定义:“紧凑度是描述区域形状特征的一种测度值”[2]。
这种理解可以算作“紧凑度”的狭义定义,单指“紧凑”的空间属性;李琳、黄昕珮将“紧凑度”定义为“对城市空间相对土地利用效率以及相对市民行为质量的衡量。
”[3]这种说法相比较更全面一些,它强调空间属性(客体)与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祁巍锋认为:“城市紧凑度是指在城市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产业、资金、交通、技术、人才等物质实体按照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
[4]”这种说法可以算作是“紧凑度”的广义定义,包含各种城市生产要素,适用于城市及城市群级别的“紧凑度”。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第七章_城市与城市化含解析(2) 2-7-3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2年浙江名校联考)城市周边轮廓形态的紧凑性被认为是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形状密实度的计算公式为:C=2πA/P,其中C表示城市的密实度,A 表示城区,P表示城市轮廓的周长。
下表显示了中国三个城市的形态紧凑度变化数据。
阅读表格和图表,完成问题1~2。
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三个城市依次是()a.广州、沈阳、北京b.广州、北京、沈阳c.沈阳、北京、广州d.北京、广州、沈阳2.城市紧凑度的大小影响城市发展。
对城市发展利弊的正确评价是:(a)城市紧凑度低,有利于城市管理;B.城市紧凑度高,降低了城市生活质量;C.城市紧凑度低,不利于城市车辆运行;D.城市紧凑度高,各功能区利用效率低【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信息,沈阳紧凑度最高,图中丙新建成区与原城区的变化最小;广州紧凑度下降,与乙相符。
第2题,城市紧凑度高,各功能区利用效率高,但降低城市生活质量环境;城市紧凑度低,不利于市区行政管理,但有利于市区汽车运行。
[答:]1 d2。
B读英国伦敦的城市扩展示意图和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3~5题。
一3.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伦敦地区的城市化特点是()①城市占地面积扩大②城市人口增长③城市绿地增加④城市功能区增多A.① ② B② ③ C③ ④ D① ③ 4.伦敦城市化最快的时期是()A.公元前18世纪19世纪C.20世纪中早期D.20世纪末5.20世纪中后期,伦敦市中心区人口减少较多,主要原因是()a.出生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b.城区人口老龄化,死亡率升高c、中心地区的生活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向外迁移。
经济危机导致中部地区经济衰退【解析】第3题,图示信息显示伦敦地区城市化的特点是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长。
第4题,借用数学的直线斜率来判断速度快慢,从图中可看出20世纪中前期斜率最大。
中国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作者:黄永斌董锁成白永平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03期摘要运用熵值法和超效率DEA对2001、2005和2012年中国279个地级以上城市紧凑度和城市效率进行测算后,通过象限图法分析二者的关系,探讨各地区、各规模等级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通过分析中国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关系,探讨中国城镇紧凑发展可持续性问题。
研究表明:①城市紧凑度整体小幅提高,反映出城市高强度与高密度的开发程度有所增强;而城市效率波动提升且普遍偏低,城市效率评价值低于0.6的城市占比高达90%以上;②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非同步演进,城市紧凑度下降时,城市效率下降较明显,而紧凑度的提升不一定有效提升城市效率;③二者关系整体上以低级协调为主,大多数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较低,其次为紧凑优先、高级协调和效率优先型。
区域尺度上,二者关系类型的区域差异明显,低级协调型城市连绵分布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高级协调和紧凑优先突出,其中高级协调型城市团块状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④二者关系存在较弱的规模等级递增效应,城市规模等级越高,紧凑优先型的比重越大。
大型城市紧凑度较高,而城市效率较低,说明其集聚不经济现象突出,应合理疏导城市功能外移,形成大都市-都市区-城镇群的空间组织模式,核心引领周边区域发展的同时,降低大型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提高城市效率;中小城市城市紧凑度较低,其城镇建设用地开发模式粗放低效,应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提升中小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经济密度和利用效率,推动中小城镇集聚紧凑发展。
关键词城市紧凑度;城市效率;时空特征;紧凑城市;地级以上城市中图分类号 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3-0064-10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300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特征,但城镇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导致城市空间对周边农用地的侵占以及水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加重了中国的资源环境压力。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紧凑度测度(下)2020年01月15日表2 城市紧凑度测度指标统计性描述指标类别指标2005年平均值2015年平均值指标类别指标2005年平均值2015年平均值数值标准误差数值标准误差数值标准误差数值标准误差空间利用效率A14292210.343538172.43城市运营效率C1 1.070.04 4.160.12 A2335931316.53309171695.18C26126337.43252201310.16A3106354.5494552.34C312.980.4214.680.42A4 3.280.338.900.57C4120150.456869.00A58.020.578.900.57C576 1.80101 2.07A6 1.700.00 1.750.00C663 3.74100 6.56A7148.8510.64264.4316.29物质流通效率B17.580.3313.480.58生态环境协同D119.092.9053.373.23 B2 2.100.12 5.270.25D212.45 1.4025.072.08B30.790.080.320.02D30.690.020.950.01B40.480.020.310.02D40.950.020.970.00B5 1.340.040.800.03D535.20 1.7287.450.66B60.630.070.560.04D660.56 2.3893.770.742.不同等级城市的紧凑度具有显著分异本文利用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城市等级名单将264个城市划分为六个等级,来比较不同等级城市间的紧凑度差异。
城市等级是通过对城市的商业资源聚集程度、交通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等多方面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进行的城市分级。
六个等级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从高至低依次为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和五线城市。
安徽省城市紧凑度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马保文【摘要】紧凑城市作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对安徽省经济、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概况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紧凑城市的核心内涵,通过修正邻近度指数测算了安徽省16个城市的紧凑度并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紧凑、较为紧凑、一般紧凑、不紧凑四种类型,安徽省城市紧凑度整体水平较好,空间特征明显,大致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皖江城市带上的城市高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另外,从自然条件、城市规模、铁路建设、汽车保有量、公交网络以及开放空间六个方面对城市紧凑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年(卷),期】2018(018)008【总页数】6页(P118-123)【关键词】紧凑城市;城市紧凑度;影响因素;安徽省【作者】马保文【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快速蔓延式的城市扩张推动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5年的56.10%,城市化速度相当于西方国家近200年的进程,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耕地保护的约束不够、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比例失调、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紧凑城市以防止城市过度蔓延、实现土地与能源的节约,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目的,对实现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紧凑城市首先由Dantzig G.和Satty T.在1973年在《紧凑城市——适于居住的城市环境计划》中提出[1],20世纪70年代后期与80年代,有关紧凑城市的研究较少,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指导未来发展的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引起了政府之间、国家政府和当地政府的政策制定的重视,紧凑城市理念才逐渐在西方获得广泛关注,特别是1990年,“紧凑城市”在欧共体委员会(CEC)发布的城市环境绿皮书(Green paper on the Urban Environment)中作为“一种解决居住和环境问题的途径”(路易斯·托马斯等)提出,将其定义为始脱于“传统的欧洲城市,强调密度、多用途、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的城市。
第36卷第2期 2017年4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Vol.36 No.2Apr. 2017东北三省城市紧凑度分布特征与空间关联分析韩刚,袁家冬(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春130024)摘要:紧凑型城市发展是相对于分散型城市发展较为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
为探索东北三省城市紧凑度现状及特征,首先,从土地利用紧凑性、经济紧凑性、人口紧凑性、基础设施紧凑性,环境协调等方面切入,建立紧凑度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紧凑度进行了评价,并从空间和数量统计角度,应用SPSS 软件,归类分析了城市紧凑度的分布特征;其次,以计算得到的紧凑度指数为基础,借助GIS软件,运用空间全局/局 部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东北三省城市紧凑度分布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加权分析方法,对紧凑度与影响紧凑度分布的主要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城市紧凑度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极化分布现象,不同主因子对紧凑度分布影响的差异性显著。
关键词:紧凑度;分布特征;空间关联;东北三省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志码:A中国城市正经历着变革,工业和人口规模集聚于城 市,城市正在逐步取代乡村,成为人类聚居的高级形式。
在我国,城市化推动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产生了众多城市问题[1]。
紧凑型城 市建设的重点在于限制农村地区的开发,保护耕地,提 高城市密度,加速用地功能混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T0D模式推进节点处城市开发[2]。
也就是说,建设紧凑 型城市目的是限制城市无节制对外扩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效率。
东北三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经历 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规模、社会文化繁荣 程度都处于中等城市化水平阶段,城市发展的一系列问 题也逐渐凸显,如何更好地推进城市化建设、把握发展 方向是东北三省各级城市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本研究 尝试在东北三省城市发展进程中引人“紧凑”理念,认清 城市发展现状,明确紧凑度的分布特征。
11【作者简介】仇保兴,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经济学/工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2-09-01【文章编号】1002-1329 (2012)10-0011-08【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摘要】城市的紧凑度和多样性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
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因素,并着重分析了城市多样性的五种类型,回顾了城市紧凑度的发展历史,给出了提高城市紧凑度和多样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紧凑度;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ABSTRACT: Considering that urban compactness and diversity are two core element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ey factors related to urban compactness and the fi ve primary models of urban diversit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urban compactness evolvement, and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urban compactness and diversity.KEYWORDS: compactness; divers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construction综观国际城市化的历史,确保城市的紧凑度和多样性无疑是每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核心要素。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史实,从影响我国城市紧凑度和多样性的现象和原因分析入手,并着重分析城市路网多样性、空间肌理多样性、城市与自然结合的多样性和市民构成多样性等,给出了提高城市紧凑度和多样性的政策建议。
第2章紧凑城市的研究进展-紧凑城市的综合测度与调控研究第2章紧凑城市的研究进展-紧凑城市的综合测度与调控研究紧凑城市的综合测度与调控研究第2章紧凑城市的研究进展“紧凑城市”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性程度均较高的跨学科学术难题。
只有在全面了解国内外“紧凑城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才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本章从国外“紧凑城市”理念的提出入手,对“紧凑城市”的概念内涵与主要特征、学术争论与融合、城市紧凑度的测度方法、空间结构模式以及相关案例与政策进行总结和评述。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紧凑城市”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实证分析以及政策引导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1紧凑城市研究的国际进展2.1.1理念的提出紧凑城市(compactcity)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被提出。
根据现有文献,紧凑城市首先由DantzigG.和SattyT.在1973年提出,其出版的专著枟紧凑城市———适于居住的城市环境计划枠,应该是紧凑城市理念最早的专著,这里所指的城市环境并不是狭义的环境内涵,而是整个复杂的、具有内在关联的和高度动态的城市系统(urbansystem)(DantzigG.等,1973);同年DantzigG.在theOrsaNewOrleansAddressonCompactCity的演说词中,谈到对紧凑城市的研究始于1968年,并阐述了采用紧凑城市理念的原因、紧凑城市的17个优点以及需进一步加以研究的工作领域和方法等内容(DantzigG.,1973)。
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开始实施紧凑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如荷兰、英国、西欧等。
尽管从学术角度对“紧凑城市”策略有效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仍有学者对紧凑城市政策的盲目崇拜提出了警告。
但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阿姆斯特丹,德国的柏林、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城市仍然实施了紧凑城市发展战略,并成为广为关注的成功案例。
城市新区规划中空间紧凑测度方法研究--以黄石、宁波、南京新区规划为例卢锐;朱喜钢【摘要】Relative to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compact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during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China.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mpact spac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built-up area instead of planning space and is limited to the analysis on spatial form, which lacked a comprehensive study based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mpactness. This paper proposed to build a compact measurement system of spatial planning & distribu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lative location, spatial form and urban function, taking transport accessibility, compactness ratio and Moran’s I index as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inally, this paper mad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ree new districts planning, giving optimizing proposals of planning guided by the target of constructing compact new districts.%相对于粗放式发展,紧凑发展是我国城市转型过程中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
城市紧凑度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影响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标与问题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城市紧凑度的概念与测度 (5)2.1 城市紧凑度的定义 (7)2.2 城市紧凑度的测度方法 (7)2.3 城市紧凑度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8)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概念与测度 (10)3.1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定义 (11)3.2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测度方法 (12)3.3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13)四、城市紧凑度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影响机制 (14)4.1 城市紧凑度对交通网络的影响 (15)4.2 城市紧凑度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16)4.3 城市紧凑度对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影响 (18)五、城市紧凑度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实证研究 (19)5.1 研究区域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20)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5.3 结果讨论与政策建议 (22)六、结论与展望 (24)6.1 研究结论 (25)6.2 政策建议 (26)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28)一、内容概要城市紧凑度的概念及其衡量标准,包括城市扩张模式、建筑密度、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研究。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定义和重要性,阐述其对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
探讨城市紧凑度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影响机制,分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不同城市紧凑度下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差异,并探讨影响因素。
提出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提高可达性的策略建议,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城市紧凑度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之间的关系,为城市规划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利用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紧凑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
城市紧凑度:基于广东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分析陈章喜;许倩【摘要】建设紧凑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经济发达地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少,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从形态紧凑和功能紧凑两方面,运用突变级数法分析广东省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紧凑度.研究显示:深圳、东莞、广州是广东省城市紧凑度最高的城市,广东省城市紧凑度的平均数与中位数接近,且各地级市紧凑度呈现出强不均衡性特征.应坚持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尤其是城际轨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紧凑度,加大力度推进中低梯度城市\"三旧\"改造工程,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Buildinga compact cit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land resources availablefor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carce in developed region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intensity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urban land use have become important tasks for cities in those developed regions. This paper uses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to calculate the city compactness of the c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pace form and function.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city compactness of Shenzhen, Dongguan and Guangzhou are the highest in Guangdong province, of which the average compactness is close to its median. The compactness for each city is highly imbalanced. Accordingly, Guangdong province should adhere to the land use pattern which is public transport oriented. It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ailtransportation to improve regional traffic compactness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towns, factories and villages of less developed cities,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to revitalize the stock of land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9(059)001【总页数】11页(P63-73)【关键词】紧凑城市;突变级数;土地集约利用【作者】陈章喜;许倩【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一、引论紧凑城市最先由Dantzig和Satty于1973年提出。
2021届高三地理期末培优拔高城市外围轮廓形态的紧凑度被认为是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形态紧凑度计算公式是:c=2/P,公式中c指城市的紧凑度,A指城市面积,P指城市轮廓周长。
下表为我国三个城市的形态紧凑度变化资料。
读表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三个城市依次是A.广州、沈阳、北京B.广州、北京、沈阳C.沈阳、北京、广州D.北京、广州、沈阳2.城市紧凑度的大小影响城市的发展。
其对城市发展的利弊评价,正确的是A.城市紧凑度低,有利于市区行政管理B.城市紧凑度高,降低了城市环境质量C.城市紧凑度低,不利于市区汽车运行D.城市紧凑度高,各功能区的利用效率低济宁市区划调整尘埃落定“一城五区”蓝图确定。
经过多年努力,济宁市成功实施部分区划调整,撤并济宁市市中区、任城区,设立了新的任城区;撤并兖州市,设立济宁市兖州区。
新设了济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对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进行扩容提升。
读济宁市区划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3.下列关于济宁市区划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城区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B.兖州区和泗水县都是行政区C.高新区是按照自然要素特征划分的D.嘉祥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没明确的界线4.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近10年济宁市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应该是()A.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B.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C.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D.第二三产业比重呈反向变化苋菜,茎叶可作为虢菜食用,叶色丰富主要供观赏。
根、果实等可入药,有明目、利湿、去寒热的功效。
苋菜喜温暖,较耐热,生长适温23-27℃,20℃以下生长缓慢。
要求土壤湿润,但不耐涝。
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某区域等高线及等潜水位示意图,图示区城有一条大型河流流经。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表述,正确的是A.①地潜水流动速度最大B.②地潜水由西北流向东南C.③地看不见观景台D.④地潜水埋藏深度可能为4米6.图中四地最适合种植苋菜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7.图示季节A.河流水补给潜水B.河流携带泥沙量较多C.苋菜生长缓慢D.日落时观景台影和河流基本垂直纳马夸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0毫米,却有超过3000种植物,其中多肉植物超过1000多种。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紧凑度测度(下)2020年01月15日表2 城市紧凑度测度指标统计性描述指标类别指标2005年平均值2015年平均值指标类别指标2005年平均值2015年平均值数值标准误差数值标准误差数值标准误差数值标准误差空间利用效率A14292210.343538172.43城市运营效率C1 1.070.04 4.160.12 A2335931316.53309171695.18C26126337.43252201310.16A3106354.5494552.34C312.980.4214.680.42A4 3.280.338.900.57C4120150.456869.00A58.020.578.900.57C576 1.80101 2.07A6 1.700.00 1.750.00C663 3.74100 6.56A7148.8510.64264.4316.29物质流通效率B17.580.3313.480.58生态环境协同D119.092.9053.373.23 B2 2.100.12 5.270.25D212.45 1.4025.072.08B30.790.080.320.02D30.690.020.950.01B40.480.020.310.02D40.950.020.970.00B5 1.340.040.800.03D535.20 1.7287.450.66B60.630.070.560.04D660.56 2.3893.770.742.不同等级城市的紧凑度具有显著分异本文利用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城市等级名单将264个城市划分为六个等级,来比较不同等级城市间的紧凑度差异。
城市等级是通过对城市的商业资源聚集程度、交通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等多方面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进行的城市分级。
六个等级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从高至低依次为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和五线城市。
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的城市间紧凑度特征显著分异,城市紧凑度与城市等级呈U型分布特征(图5)。
具体表现为一线城市平均紧凑度在2005年和2015年均居首位,其次为新一线城市,最末位为四线城市,而等级最低的五线城市平均紧凑度高于四线城市。
对比测度分项可以看出(表3),空间利用效率和物质流通效率分项均与城市等级呈现U型关系。
城市运营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分项得分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性,即等级越高的城市得分越高。
并且在2005-2015年,在所有分等级城市紧凑度测度分项中,仅有五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物质流通效率分项平均值下降。
这说明最初四线和五线城市多为单中心、集中式空间结构,从而物质流通效率较高,但在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中,大量“蛙跳式”扩张的工业园区、城市新区使城市空间更为分散,增加了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的敷设成本,因而小城市的物质流通效率分项虽然初始得分较高,但随后显著下降。
这进而说明虽然中小城市的紧凑度具有更高的增长速率,但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土地形态呈现分散化、破碎化的趋势,具有更高的城市蔓延风险。
图5 不同城市等级的城市紧凑度比较表3 不同等级的城市紧凑度测度分项得分平均值城市等级空间利用效率物质流通效率城市运营效率生态环境保护20052015200520152005201520052015一线城市0.0950.1110.0340.0340.0350.0640.0670.088新一线城市0.0510.0650.0240.0280.0300.0580.0590.083二线城市0.0430.0500.0240.0260.0270.0520.0600.081三线城市0.0370.0430.0260.0250.0200.0410.0540.080四线城市0.0310.0370.0290.0240.0200.0390.0470.080五线城市0.0370.0450.0470.0330.0200.0410.0390.077 3.城市紧凑度空间聚集特征本文利用2005年和2015年264个城市的空间紧凑度得分分别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检验。
首先,零假设为城市紧凑度分布不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取显著性水平为0.01,用统计量Z来进行检验。
当Z>2.58且统计显著时,表示城市紧凑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即空间聚集。
当Z<-2.58且统计显著时,表示城市紧凑度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即空间分散。
当Z=0时,代表城市紧凑度的空间分布是独立且随机的。
2005年城市紧凑度全局Moran's I指数为0.16,Z=3.66,2015年城市紧凑度全局Moran's I指数为0.29,Z=6.55。
该结果表明,城市紧凑度具有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现象,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并且自2005年至2015年空间聚集程度逐步提高。
进一步地,为分析城市紧凑度的聚集区域,本文对城市紧凑度的得分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并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高—高分布(H-H),即该城市同临近城市的紧凑度得分均较高,为高紧凑度聚集区域;低—低分布(L-L),即该城市同临近城市的紧凑度得分均较低,为低紧凑度聚集区域;低—高分布(L-H)或高—低分布(H-L),即该城市的紧凑度水平与邻近城市有差距,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
图6显示了2005年和2015年各城市的集聚类型。
其中,2005年共有17个城市表现为高—高分布,形成三个高紧凑度聚集区域,分别为新疆北部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珠三角地区;23个城市表现为低—低分布,形成四个低紧凑度聚集区域,分别为黑龙江东部地区、内蒙古东部地区、鲁豫苏交界地区以及闽浙交界地区;2015年,共有16个城市为高—高分布,在原有的三个高紧凑度聚集区域基础上,增加了长三角地区;低—低分布的城市有37个,集中于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两大区域。
具体来看,2005-2015年期间,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紧凑度提升,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由于其人口增长迅速,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的紧凑度显著高于周边城市;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城市,由于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城市扩张的制约条件较少,土地扩张速度超越人口和经济的增速,是城市无序蔓延的风险地区;嘉峪关市、克拉玛依市、武威市等西部地区城市具有较高的城市紧凑度,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城市可建设用地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扩张的规模,并且这些城市多为资源型城市,人口密度低但地区经济生产总值较高,因而测算出的城市紧凑度较高;相较于2005年,2015年低—高和高—低分布的城市数量增加,空间分布更加分散,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该类型城市数量增加,说明中西部地区城市间紧凑度的差异性加大。
总体来说,城市紧凑度的空间分布体现出高紧凑度聚集区向东南沿海地区集中,低紧凑度聚集区向东北地区、中原地区移动,中西部地区城市紧凑度差异性增大的特征。
图6 2005年和2015年城市紧凑度局部Moran's I显著性水平此外,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三大主要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紧凑度的影响作用: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均属于高紧凑度聚集区域,呈现扩散效应,也就是由于如深圳、上海等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建设用地已达饱和,人口总量巨大,对于新增经济投资和人口迁入的准入门槛也相对较高,因而大量投资转而投向其周边城市,带动周边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建设水平提升,也促进了城市紧凑度的提升;并且时间维度上高—高分布区域的变化反映出,随着城市群发育程度的提升,中心城市对外围地区城市紧凑度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与周边城市的紧凑度呈现极化效应,也就是北京相较于周边城市对于资本和劳动力更具有吸引力,在有限的城市用地条件下,城市空间组织效率提升,而周边城市由于人口流失、城市过度建设等问题,导致城市紧凑度降低。
结论六 结论第一,2005-2015年期间中国城市紧凑度整体上有所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驱动城市紧凑度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从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和城市空间结构来看,紧凑度呈现下降趋势。
由于当前中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阶段,大量飞地式开发的城市工业区、大学城以及各类城市新区带动了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但同时这种过于分散、粗放的城镇化扩张模式降低了城市的交通物流效率,提高了城市市政建设成本,并且占用大量耕地和生态土地,对城市及周边地区带来了严峻的环境压力。
第二,不同等级的城市间紧凑度具有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城市紧凑度与城市等级呈U型分布特征,即大城市的城市紧凑度高于中小城市,等级最低的五线城市的紧凑度高于四线城市。
中小城市虽然在2005-2015年期间其城市紧凑度显著提升,但城市存在超前建设、过度建设的问题,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分散化、土地利用呈现破碎化的趋势,因而具有更高的城市蔓延风险。
第三,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紧凑度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高紧凑度城市聚集于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部分西部资源型城市,低紧凑度城市聚集于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中西部地区城市紧凑度差异性增大。
同时,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紧凑度的变化特征与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相符,长三角、珠三角两个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紧凑度具有扩散效应,而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对周边城市的紧凑度具有极化效应。
参考文献:[1]吴正红,冯长春,杨子江.紧凑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理念[J].城市问题,2012(1):9-14[2]方创琳,祁巍锋.紧凑城市理念与测度研究进展及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7(4):65-73[3]戴雄赐.英国紧凑城市政策历程回顾与近期展望[J].世界建筑,2016(3):116-119[4]韩笋生,秦波.借鉴“紧凑城市”理念,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国外城市规划,2004(6):23-27[5]马奕鸣.紧凑城市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7(4):10-16[6]刘亚微.中国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紧凑城市”内涵解读[C].广东东莞: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7:9[7]戴雄赐.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D].清华大学,2016:275-279[8]燕月.城市紧凑性测度指标研究及典型城市分析——以南京、苏州建设用地紧凑度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3(5):733-742[9]乔培森.我国大城市新区街区紧凑度测度研究[D].东南大学,2017:27-49[10]张卫枚,方勤敏,刘婷.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城市紧凑度评价——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问题,2016(10):37-43[11]李健,夏帅伟.中国特大城市紧凑度测度及多重效应相关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6(11):109-116[12]黄永斌.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紧凑度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4(5)531-538[13]吕斌,孙婷.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研究[J].地理研究,2013(6):1057-1067[14]宋敏.从“扇叶城市”到“紧凑城市”[D].东南大学,2017:172-235[15]陈海燕,贾倍思.紧凑还是分散?——对中国城市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方向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5):61-69[16]Morrison N. The compact city: theory versus practice—The case of Cambridge[J]. Netherlands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1998(2): 157-179[17]Ewing R. H.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effects of sprawl: A literature review[M]. Berlin: Springer, 2008: 519-535[18]Hamidi S., Ewing R.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anges in urban sprawl between 2000 and 2010 in the United Stat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128): 72-82[19]Schneider A., Woodcock C. E. Compact, dispersed, fragmented, extensive? A comparison of urban growth in twenty-five global cities using remotely sensed data, pattern metrics and census information[J]. Urban Studies, 2008(3): 659-692[20]Batty M., Longley P. A. Fractal cities: a geometry of form and function[M]. Cambridge: Academic press, 1994: 58-71[21]Gao B., Huang Q., He C. How does sprawl differ across cities in China? A multi-scale investigation using nighttime light and census dat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6(148): 89-98[22]Terzi F., Kaya H. S. Dynamic Spatial Analysis of Urban Sprawl through Fractal Geometry: The Case of Istanbul[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011(1): 175-190[23]Huang J., Lu X. X., Sellers J. M. A glob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form: Applying spatial metrics and remote sens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4): 184-197[24]Galster G., Hanson R., Ratcliffe M. R. Wrestling Sprawl to the Ground: Defining and measuring an elusive concept[J]. Housing Policy Debate, 2001(4): 681-717[25]Tsai Y. H. Quantifying Urban Form: Compactness versus ‘Sprawl'[J]. Urban Studies, 2005(1): 141-161[26]Frenkel A., Ashkenazi M. Measuring Urban Sprawl: How Can We Deal with It?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008(1): 56-79[27]Debbage N., Bereitschaft B., Shepherd J. M. Quantifying the Spatiotemporal Trends of Urban Sprawl Among Large U. S. Metropolitan Areas Via Spatial Metrics[J].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 2017 (3): 317-345[28]马丽,金凤君.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紧凑度评价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8):1014-1020[29]白永平.陇海—兰新—北疆铁路沿线城市紧凑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2(7):37-42+49[30]Frankhauser P. From Fractal Urban Pattern Analysis to Fractal Urban Planning Concepts[M]. Berlin: Springer, 2015: 13-48[31]Mcgarigal K., Cushman S. A., Ene E. FRAGSTATS v4: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program for categorical and continuous maps[EB/OL]. /landeco/research/fragstats/fragstats.html,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