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诊治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39.72 MB
- 文档页数:56
脑梗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因脑部血液发生供应障碍,导致脑缺血及缺氧现象发生,从而造成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该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等特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所以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分析,可为临床治疗探寻有价值的有效依据。
本文中简单讲解了关于治疗时机以及溶栓药物等多方面的内容,给脑梗死患者治疗提供一些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溶栓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研究;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急促,并且患者的症状表现呈现多样化的特征[1]。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大约会新增1,500万左右的脑梗死患者,其中20%的患者会由于脑梗死死亡,并且其中也有50%的患者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在我国每年的脑梗死患者,发病率大约在120万至150万,患者5年复发率高达41%。
在欧美国家,脑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约可占到所有疾病的第3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癌症。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对患者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查,能够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为患者建立合适的治疗方案,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对于患者后续的病情恢复和治疗工作开展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2]。
脑梗死急性期在目前临床上不仅发病率较高并且致残致死率均较高[3-4]。
而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由于进展性脑梗死死亡的患者,大约占我国所有脑脏病死亡患者的10%~20%左右。
对患者进行治疗在目前临床上依旧建议选择药物方式进行保守治疗,而用药选择成为了医务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1.缺血性脑梗死的血清标志物研究脑梗死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加剧社会负担和医疗资源的消耗,医学上将脑梗死与冠心病和癌症并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所以及时有效的确诊,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来说至关重要,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时,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估,有助于开展后续的治疗工作,而采用单一或多种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能够有助于医生对脑梗死的病情判断和分型,这样能够在最佳的时间内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6]。
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和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并列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
在所有的脑血管病患者中以脑梗死为最多见,关于其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新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多,下面就目前较流行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恢复脑灌注脑梗死的治疗有效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迅速的恢复脑灌注。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学者就开始了脑梗死的溶栓,恢复脑灌注的研究。
近几年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急性脑梗死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有一个可逆和不可逆的转换过程。
脑缺血2~3h内再灌注可有效的保护脑组织,采用溶栓及早恢复缺血半暗带区的供血及神经元功能。
1.1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时间是发病后越早越好,最晚不宜超过6h[1],最好在3h内进行[2,3]。
1.2 常用溶栓药物临床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5种: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4]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甲氨苯甲酰化纤维蛋白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scu-Pa)[5]。
t-Pa 及rscu-Pa具有更强的纤溶活性和更短的半衰期,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肯定,且出现再梗死或出血倾向者明显减少。
其他常用药物有蛇毒制剂,巴曲酶[6]等,后者不仅有溶栓作用,而且还有对脑缺血再灌注时降低一氧化氮(NO)的神经毒性作用,减轻脑水肿程度,对缺氧后损伤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7]。
脑缺血再灌注时NO含量明显升高,它具有典型的双重性,少量可扩张脑血管,调节脑血流,改善微循环及抗血小板黏附、聚集,过量则以自由基的形成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8]。
1.3 用药途径和方法在溶栓治疗中,给药途径有全身静脉给药和局部动脉给药溶栓两种。
早期局部给药疗效肯定,通过动脉插管把药物直接注射到梗死部位,再通率达52%以上[9,10]。
蒙医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的范畴。
它是指各种因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
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黏度升高、组织缺氧、血管病变、自由基介导的脂质氧化损伤组织细胞等因素有关。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的类型,脑梗死的发生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75%—80%。
因此加强对脑梗死的研究,对于降低人口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近年对蒙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治疗脑梗死方面的优势也逐渐体现。
关键词:蒙医;脑梗死;临床研究1蒙医病因蒙医理论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失调,琪素与希拉亢盛,突然上冲至脑,损伤脑部黑脉而破裂出血或堵塞继而引起白脉受损所致。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将本病发病机制归纳为:“是因众多外因所致体内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失调,赫依与琪素相搏而引起白脉之海——脑之受损而致病”,而《蒙医内科学》又阐明:“萨病病因为黑脉硬化所致”,故蒙医认为本病以恶血为本,气血运行受阻,因瘀致损,有损而发病,病位在脑。
中老年人多见,患病日久,体质虚弱,或年迈体弱者遭风吹受寒、劳累过度、兴奋至极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
2萨病的辨证分型及症状蒙医学对萨病的辨证分型不统一。
《四部经典》将“萨病”归属于“阿达病”范畴,分为嘎拉萨及乌笋萨;《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2002年版)将“萨病”分为“嘎拉萨、乌笋萨、赫依萨、希瑞萨”四种类型;《兰塔布》和《蒙医内科学》(2011版)根据病情将“萨病”分为“嘎拉萨、乌笋萨、赫依萨、希瑞萨、敖克特日贵萨”五种类型。
现代蒙医学认为将“萨病”分为以上五种类型比较全面而科学。
2.1嘎拉萨起病突然,病情较重,发展较快,体温升高,面色潮红,口干舌燥,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偏瘫,头疼,失语,意识障碍,血压较高,其蒙医三诊(脉、舌、尿三象)为脉象洪大,舌苔黄厚,尿黄,味大。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杜恕平打王保爱21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0;2山西省汾阳医院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SCI)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类型之一,对其进行早期识别和治疗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主要措施。
ASCI的发病机制包括低灌注、穿支动脉病变、栓子脱落引起动脉-动脉栓塞;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前循环梗死时的运动感觉缺损、失语、忽视等皮层症状,后循环梗死时的共济失调或视野缺损症状;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可用于血管狭窄程度的判定,而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用于评价狭窄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特征;治疗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和支架治疗。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诊治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0.16.031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0)16-0111-04脑血管疾病是是全球人类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017年我国脑血管病占城市居民疾病死亡比例的20.52%,占农村居民死亡比例的23.18%。
其中,缺血性卒中占脑血管疾病的70%~80%,且复发率高,首次卒中后1年的复发率高达17.1%[]。
最新国内缺血性卒中亚型分类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SCI)最常见。
有研究显示,亚洲人、黑ASCI的原因动化(ICAS)多见,而欧美人则大多为颅外动脉粥样硬化(ECAS)[]。
在中国,ICAS的发病率约占缺血性卒中的44.6%,整体发病率呈现出“北高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1]。
动脉粥样硬化(AS)性狭窄会造成相应供血区域血流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是降低ASCI患者病死率及复发风险的主要手段。
本文对ASCI的临床诊治进行综述。
1ASCI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1.1发病机制许艺兰等[]的研究显示,颅内外AS引起梗死的发病机制在病理学上存在差异。
脑梗塞中医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5.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标签:脑梗塞中医研究进展脑血管病是老年人三大主要死因之一,其中脑梗塞占脑血管病的43%~65%,病死率为15%~25%,脑血栓形成占出血以外脑血管病的9/10。
因此,脑梗塞的防治已成为社会和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中医治疗脑梗塞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中医对脑梗塞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偏枯”等范畴。
王永炎院士等[1,2]认为中焦气机不通、痰热腑实可生内风。
此乃阳明经脉气机下行不畅,阳明胃腑传化物失司,不能导胃气下降,浊气不能排出,浊毒内蕴,上扰清窍则神明不精,或由脾肾不能敷化津液,津聚为痰,痰湿或化火伤阴,或阻滞气机使脏腑气血升降失常,或從阳化热,痰火上扰易与风邪裹邪游窜上扰络脉,而致中风神昏之症。
钟氏[3]认为患者起居失宜,情志失调,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亏虚或阴亏于下,肝风内动,挟痰挟火,致痰与瘀互结阻于经络而发病。
梁氏[4]认为本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中犯脑,形成脑脉闭阻之征。
张氏[5]认为中风急性期病机为气血瘀滞,造成经络不通而发病。
涂正凡指出[5],因虚致瘀是中风发病的根本原因,瘀血闭阻脉络是卒中的主要矛盾,并认为/血瘀证贯穿始终。
王永炎院士曾撰文[6]强调毒邪致病在中风病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瘀毒、热毒、痰毒互结可破坏形体,损伤脑络,包括浮络、孙络与缠络。
中风急性期所产生的这些毒性病理产物不仅参与了脑神经元损伤链的病理反应过程,而且是中风病病情险恶,难以治愈的关键,在治疗用药方面以解毒为大法,及时清除及抑制这些有毒物质的产生,可有效提高中风治愈率改善预后。
孙西庆[7]认为痰瘀互阻,肝风内动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而肝风内动之病理实际是痰瘀共同作用的结果,说明了痰瘀与风的关系。
脑梗死诊治进展论文【关键词】脑梗死脑梗死是人们所关心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及致残率都很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以往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缺乏有效方法,经过科研人员及临床工的不断努力,目前对该病的诊治有了很大进展,尤其在影像学的早期诊断及早期、超早期溶栓治疗等方面。
1 诊断对于该病的诊断,由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特点,提供了第一手重要的诊断依据。
目前更为突出的是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完善、发展,使早期、超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1.1 CT 目前,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头颅CT平扫检查是常规影像检查,因其能迅速而敏感地发现脑出血的存在,进行第一步最重要的鉴别诊断。
先进的CT设备可在卒中发生数小时内提供诊断信息,最常见的CT改变为大脑中动脉闭塞时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其他的早期缺血改变包括豆状核密度下降、岛带消失、半侧脑沟消失和半侧脑实质密度下降,后两种CT异常提示了梗死面积大、预后不良及进行溶栓治疗的危险性增加[1~3]。
近年,随着螺旋CT的发展,CT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1.1.1 CT血管成像(CTA)CTA为通过静注碘化造影剂后,经螺旋CT扫描进行血管重建成像,其成像质量正在接近常规血管造影。
这项技术可以检测颅外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形态,还可以可靠地检测颅内血管狭窄、栓子和中等大小或一些更大的动脉瘤。
因可较直观地看到脑的血液循环情况,故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1.1.2 CT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技术,主要通过团注碘对比剂显示毛细血管内对比剂通过时引起的脑组织密度变化状态。
在急性脑缺血早期,特别是发病2~4h的超早期,常规CT平扫改变轻微或无异常改变,一旦出现低密度病灶,就被认为是缺血性梗死形成,代表形态结构的破坏。
而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灌注异常区,对估计侧支循环和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4,5]。
近年来,多层CT 灌注成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可快速、准确、无创和三维地评价脑循环内血流动力学变化[4]。
脑梗塞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中风。
它是由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的缺血缺氧脑组织,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可显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麻木、身体平衡障碍的发生率。
具有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目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超早期溶栓、脑保护、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破裂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康复锻炼,以尽可能降低致残程度。
关键词:脑梗塞;中医药;治疗进展1中医辨证施治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中医临床诊疗的精髓。
辨证论治。
通过文献复习发现,脑梗死卒中的辨证分型很多,但以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肝阳上亢、肝风痹阻、闭证为主。
1.1气虚血瘀证清代医家王庆仁认为,脑梗死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虚血瘀”《伊林盖错》中明确提到,人体内气功的丧失是疾病的根源。
人体气虚是指血液供应不足,血管内无气虚,导致血瘀。
强调由于人体“气虚”而逐渐形成的血瘀是脑梗塞、脑梗塞的根本原因。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的常用方剂。
国内许多研究表明,其疗效非常显著。
通过对120例脑梗死患者的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川芎嗪注射液。
通过对60例脑梗死后遗症的分析,发现补阳还五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
研究证实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具有改善血液粘度等指标的作用,且疗效优于常规组。
采用黄芪、茯苓、白术、当归、川芎、法班夏、丹参行、红花、丹参、香附、全蝎、僵蚕、甘草等配伍前列地尔治疗脑梗死116例。
发现芪苓祛瘀方能明显提高西药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1.2痰瘀证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脉象结合疗法》中有“侯黑散治风”之说,开创了以痰瘀论治中风的先例。
朱丹溪提倡痰瘀兼治。
他说,“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汁、姜汁”是用来治疗中风患者偏瘫的。
在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前20位的药物包括川芎、红花、丹参、全蝎、法班夏、瓜蒌皮等。
中风通脉汤(黄芪、党参、丹参、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赤芍、桂枝、柴胡、酸枣仁、生山楂、芝士、陈皮、地龙、桑蚕)是治疗脑梗死最有效的药物。
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急诊治疗现状与趋势摘要: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持续进展,具有阶梯式加重表现,且致残致死率高于急性脑梗死。
本病早期并无严重症状表现,但病情进展快,能否及时开展治疗干预将对患者预后产生直接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就其急诊治疗方法等展开综述,希望为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急诊治疗;现状;趋势急性脑梗死是指脑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一种病症,主要是因为脑部供血突然中断造成,本病发病机制通常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而引起急性脑供血匮乏问题。
根据文献报道,在脑血管疾病总发病率中,急性脑梗死所占比重达到了75%左右,其中10%的患者因此死亡,另有接近一半的患者残疾,且治疗后复发率极高[1]。
作为急性脑梗死的一种严重亚型,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在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为26%~43%[2]。
患者发病后具有阶梯式加重表现,病情持续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可达数天。
动脉硬化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血小板则被认为是始动因素,同时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
随着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血管内斑块破裂后可导致内皮下胶原组织大量暴露,受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刺激,血小板大量黏附在破裂部位,继而活化并将二磷酸腺苷、凝血酶以及血栓素A2等物质释放入血,血小板聚集率提升,并且和纤维蛋白交联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
血管狭窄影响正常血流速度,进一步导致管腔狭窄加重,梗死部分慢慢增加[3]。
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限性脑缺血持续进展,患者神经功能持续减退,有较大几率导致残疾且加重残疾程度。
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通常与血管壁、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液成分等指标的异常变化存在相关性,而糖尿病、高龄、高血压、肥胖、风湿性心脏病以及高血脂均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4]。
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摘要:脑梗死又被称之为缺血性的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出现供应障碍,使脑部组织出现局部的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引起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
现在为了能够更好的治疗脑梗死,我们对脑梗死的治疗进行研究。
关键词:脑梗死;治疗现状;研究进展现在,脑梗死对患者造成了重大的伤害,其中脑卒中有80%的患者都是由于脑梗死造成的,并且脑梗死有着很高的复发率,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残疾,更严重的会出现死亡[1]。
脑梗死在我国是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致残率在各种病情中排在首位,致死率仅仅在心肌梗死、癌症的后边,位列第三[2]。
脑梗死的出现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给我国的医疗机构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所以,现在这种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3]。
现在我们对脑梗死病情的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1治疗现状1.1基本治疗1.1.1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正常。
在病情的急性期,要对患者进行呼吸道的护理,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在必要的时候,给患者提供机械通气,保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处于正常值以上。
?控制患者的体温[4]。
患者的体温大于39°或者患者的意识不清楚,要了解患者的发热原因,对患者及时的采取降温措施,或者给予患者抗生素的治疗,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正常的水平。
?控制患者的血压。
患者在急性期血压往往会升高,当患者的血压大于210/120毫米汞柱时,要对患者进行降压措施,并且要时刻的观察血压的变化,防止患者血压变化过快[5]。
④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监测。
少数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会出现肌钙蛋白增高的状况,要及时的处理这种情况[6]。
1.1.2维持患者的血糖保持平稳,并且保证水电平衡[7]。
出现急性脑梗死的病患要时刻注意体液的控制,每天补充液体1500毫升左右;要严格控制患者的血液中钾的浓度和钠的浓度。
脑梗死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概率较低,但是,低血糖会导致脑部出现缺血损伤,并且会发生水肿,所以要尽快的调整患者的血糖浓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