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网渔具选择性装置
- 格式:pptx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37
关于拖网以及拖网作业的认识A15海渔 150203105 裘泓杰所谓的拖网就是是利用船舶的运动,拖曳渔具在海底或海水中前进,迫使渔具经过水域中的鱼虾蟹等捕捞对象进入网囊,达到捕捞的目的。
作为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渔业作业方式,它不像刺网作业或钓鱼作业那样被动等待,而是自己主动出击。
通过发现渔场鱼群,并且及时的下网,拖曳,捕捉,收网,到达获得目标预期的渔获量,从而到达盈利的目的。
拖网按结构分为单片、单囊、多囊、有翼单囊、有翼多囊、桁杆和框架七个型。
按作业船数和作业水层分为单船表层、单船中层、单船底层、双船表层、双船中层、双船底层、多船七个式。
这七个型、七个式构成了庞大的捕捞拖网作业体系,拖网是一种适合深海作业,捕捞深海渔业资源生物的一种作业方式,不同的型、式对应不同的作业环境,适应不同的作用鱼群,选择合适的型、式,以达到捕捞效率的最大化,工作结构的最优化。
拖网作业虽然简单,放网收网,似乎就是拖网作业的全部,看似简单的作业方式,其实对于捕捞作业工作者对于鱼群、渔场有一定的认识,同时需要有综合性的判断。
哪里有鱼,哪里的鱼多,从什么时候下网最好,从什么位置下网刚好,收网的时间的把控,等等都是需要船长,渔业捕捞工作者有足够的经验作为支持。
拖网时间过短自然导致渔业资源还没有利用、捕捞完全,浪费了渔业资源;而拖网时间过长,导致其中一段或几段时间中并没有将鱼群捕捞入网,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拖网作业的优点很多,如拖网作业机动灵活,适应性强,有较高生产效率。
这些拖网作业的优势使得拖网作业存在至今,无论是渔具发展史上还是如今,拖网作业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渔业捕捞作业方式。
中国早在明代就有了“牵风”等船型的风拖网渔船。
19世纪末西欧首先研制了机动拖网渔船,后世界各地逐步开始制造。
20世纪50年代英国又研制尾滑道拖网渔船,已成为世界上拖网渔船的主要船型。
中国于1905年由张謇从德国引进了国内第一条机拖网渔船“福海号”;1912年自行建造了第一艘钢质拖渔船。
人类活动对海洋鱼群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海洋鱼群的影响。
从过度捕捞到污染物的排放,人类的行为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海洋环境,对鱼群的数量和种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类活动对海洋鱼群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1. 过度捕捞过度捕捞是人类活动对海洋鱼群最直接的影响之一。
大规模的商业捕鱼导致许多鱼类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包括一些重要的食用鱼类。
过度捕捞不仅导致某些鱼类灭绝,也破坏了整个食物链的平衡。
例如,过度捕捞大型掠食性鱼类,会导致食物链中更多小型鱼类的数量增加,进而对其他生物种群造成了压力。
解决办法:为了保护海洋鱼群,采取可持续的渔业管理至关重要。
这包括设定捕捞限额、禁止捕捞特定物种的繁殖期,以及推广可持续捕捞方法,如选择性捕捞和保护海洋设施。
2. 捕鱼工具和捕鱼方式捕鱼工具和捕鱼方式对海洋鱼群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些传统的捕鱼方法,如底拖网和爆炸捕鱼,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些捕鱼方式不仅捕获目标鱼类,还误伤和杀死其他无关的海洋生物,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解决办法:积极采用更环保和可持续的捕鱼工具和方式,如装置网、围网和渔具选择性。
限制或禁止使用破坏性的捕鱼方法对保护海洋鱼群至关重要。
3. 污染物的排放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染物排放也对海洋鱼群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水污染、河口污染和海洋污染导致了水质恶化,破坏了鱼类栖息地和食物链。
毒性物质的释放对鱼类的存活和繁殖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鱼群的数量减少。
解决办法: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控制是减少海洋污染并保护鱼类的关键。
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水排放以及加强监管工业废水的处理是可行的解决方案。
4. 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对海洋鱼群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海洋温度升高和海水酸化对鱼类的生存和繁殖条件造成了冲击。
一些鱼类无法适应水温的变化而迁徙或灭绝,而其他鱼类则受到疾病、寄生虫和食物短缺等因素的影响。
国外可持续捕捞渔业技术新进展1概况全球捕捞渔业产量近年来一直徘徊在9000万t左右,2011年达到了9050万till。
产量虽然维持稳定,但主要经济鱼种的捕获量波动明显,许多具有高经济价值的底层鱼类资源量明显减少。
据估算…纠,在过去20年里全球渔捞努力量( fish- ing effort)已增加了约20%。
虽然在许多发达国家捕捞船队规模最近已有减小,但在过去30年中全球捕捞船队规模翻倍,2010年达到了436万艘,其中配有各类动力的渔船数量约占60%。
由于过度捕捞,渔船在探测鱼群上所花时间更长了,而鱼群也趋于在更深的外海水域活动,因而必须使用更大的渔具,在更广更深的海域内作业,这种局面导致渔船捕捞能力的大幅提高,以及各类与渔业捕捞相关的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如今所使用的大部分捕鱼技术都起源于渔业资源丰富的年代,那时所花费的能源成本远比现在的水平低得多,捕鱼业对水体和大气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也较少关注。
事实上,每一种捕捞技术,每一种类型的渔具以及捕鱼方式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每一种渔具的适用性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要捕捞的目标鱼种和所在海域的作业条件H]。
渔具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总体上主要取决于渔具的物理特性,渔具的作业机制,渔具的使用地点、时间和方式,以及渔具的使用范围。
某一渔具对生态系统的某一方面可能有高度影响,对生态系统其它方面的影响却可能很低。
同样地,渔业捕捞的燃料消耗量也随所使用的不同渔具类型、捕捞方式、作业技术以及渔港和渔场之间的不同距离而有显著不同。
对渔具类型的燃油消耗模式的研究显示,被动渔具(如鱼篓、定置网、延绳钓及刺网等)的燃料消耗量通常低于主动渔具(如底层拖网等)。
而包括底层围网在内的以慢速拖曳一段有限的距离合围起来的围网渔具的燃油消耗量则介于上述两种渔具之间。
像中层拖网和围网等主动渔具捕捞具有一定密集度的目标鱼群,经短距离拖曳就能得到上百吨的渔获,因此,单位捕捞量下的燃油消耗通常较低,尤其是中层围网,它是最具燃料效率的捕鱼技术之一,虽然使用中层围网的渔船花在探测鱼群上的时间和消耗的燃料常常比实际捕鱼所花费的要多。
第七章拖网概论(trawl net general)第一节概况一、捕鱼原理拖网是目前海洋渔业生产中效益较高的渔具之一,属于过滤性的运动渔具。
它依靠机器、风力或人力为动力,拖曳具有一囊两翼或仅具有袋形的网具,利用船舶的运动,拖曳渔具在海底或海水中前进,迫使渔具经过水域中的鱼虾蟹等捕捞对象进入网囊,又不刺缠网目,达到捕捞的目的。
二、作业的特点1、拖网生产主动灵活,积极追捕鱼群,捕捞效率高,作业范围广;2、拖网的捕捞对象广泛,能捕捞海洋和内陆中比较比较密集的水产经济动物;如鱼类、甲壳类、头足类、螺、贝类等。
3、拖网类渔具型式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分布也比较广泛;4、产量高、产值大。
三、世界拖网渔业概况17世纪:风帆渔船—→19世纪后期:蒸汽机拖网渔船,采用直接式网板拖网(无袖)—→20世纪10年代:双船有袖拖网,采用扩展形网板—→1924年,采用V、D式网板拖网—→1954年,英国建造了第一艘大型冷藏加工单拖船(尾滑道拖网船,具有先进的渔航仪器)。
目前有70多个国家从事拖网渔业生产,大搞拖网生产的有:日本、前苏联、中国、美国、智利、秘鲁、印度等。
拖网所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5%以上,有的国家达75%以上。
目前,捕捞出现了过度现象,为此应综合利用资源,进行选择性渔具渔法的研究,同时减少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我国拖网渔业概况16世纪:浙江渔民采用“大对”作业,—→18世纪:广东用两船拖一网,拖网风渔业,—→1876年广东汕尾出现杵拖网渔业,—→1905年,从德国引进机轮单拖网,—→1925年:日本引进机轮双拖(特点:单一、数量少、马力小、性能差、单产低)—→1950年以后,开始发展,—→60年代以后,发展速度很快。
八十年代以后,中国拖网捕捞操作技术逐渐实现了机械化,出现了三大革命:1、渔探仪的出现:把盲目捕捞转变为瞄准捕捞;2、合成纤维的出现:改变了三天打鱼,二天晒网的局面,降低了生产成本;3、动力滑车的出现:减少了渔民的劳动强度。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具选择与使用海洋渔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进行捕捞和养殖的重要经济活动。
在海洋渔业工作中,渔具的选择与使用对于捕捞效率和资源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渔具类型和特点、渔具选择的因素、合理使用渔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渔具类型和特点1. 拖网:拖网是一种常用的捕鱼工具,特点是容量大、鱼类捕获面广。
拖网可以分为底拖网和水层拖网两种类型。
底拖网主要用于捕捞底居鱼类,水层拖网则用于捕捞游弋鱼类。
拖网的主要材料是聚酯纤维,具有抗拉强度大、耐磨损等特点。
2. 围网:围网是一种利用障碍物阻挡鱼类活动并逐渐收缩以捕捞鱼类的渔具。
一般由网布、浮球、沉球等组成。
围网采用环保型的聚乙烯材料制作,具有抗倾覆、阻挡效果好等特点。
3. 钓具:钓具是用来进行钓鱼活动的工具,主要由鱼竿、鱼线、鱼饵组成。
常见的钓具有手竿、海竿、钓桶等。
钓具根据所钓鱼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海竿适合捕捞大型海洋鱼类。
钓具一般采用轻质、抗拉强度高的材料制作,方便携带和使用。
二、渔具选择的因素1. 渔区环境:渔具的选择需要根据渔区的水深、海底地形等环境因素进行合理选配。
比如水深较浅的海域适合使用拖网,而水深较深的海域则适合使用钓具。
2. 目标鱼类: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和捕捞特点,渔具的选择应根据目标鱼类的大小、活动方式进行合理搭配。
例如,钓鱼时需要选用合适的钓竿和鱼饵,以吸引目标鱼类。
3. 捕捞效率:渔具的选择还受到捕捞效率的影响。
为了提高捕捞效率,可以选择具有大面积、高阻力、较高速度的拖网和围网。
而钓具则适用于针对性较强的捕捞活动。
三、合理使用渔具1. 捕捞季节:不同季节渔获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渔具的选择和使用应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
例如,在春季捕捞活动中,可以适当增加围网的使用以捕捞大量迁移的河流鱼类。
2. 捕捞限额:为了保护渔业资源,许多国家设定了捕捞限额。
渔民在选择和使用渔具时要对捕捞限额进行合理规划,避免超量捕捞。
3. 渔具维护:渔具的维护和保养对于延长使用寿命和提高捕获率至关重要。
浅析桁拖网渔具渔法调整技术目前,桁拖网拖虾生产已成为沿海渔区海洋捕捞的重要作业方式之一,其产值在整个海洋渔业产值中的比例年年上升。
由于该项作业方式属单船底层桁杆拖网作业,其网具设计、装配、操作调整以及渔场选择等各道环节的技术性都比较强,因此稍有疏忽就会影响拖虾生产。
尤其是桁拖网作业中的调整技术是捕捞生产技术中的关键,如在生产实践中大家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同样马力的渔船,使用同规格的网具,在同一渔场生产,但网产量相差十分悬殊,最高的近千斤,低的只有十几斤甚至空网。
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渔具、渔法的正确运用和调整技术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很重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来改进捕捞技术,提高了桁拖网捕捞效果,基本克服了过去生产中的不平衡性。
根据近几年来的实践和总结,现对桁拖网渔具渔网调整技术与生产体会介绍如下:一、网具规格选择及网具轻重调整由于桁拖网作业主要捕捞栖息水层低、游动能力弱的虾,兼捕蟹、鲆鲽等鱼,它具有主动灵活、积极追虾、适应范围广的作业特点,而近几年来随着拖虾强度的增大,作业桁场已逐步外涉深水渔场,海洋环境条件变得更加复杂,为提高海上生产的安全性,相应的渔船吨位、马力不断增大,网具设计也需不断更新改良,完善其性能。
根据上述情况和综合生产经验,我们认为选择桁拖虾网具合理性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1、要尽量提高渔船功率利用率。
有关实验证明,现行拖虾网具在作业时,渔船(80--150HP)消耗功率占额定马力的10%以下,而拖网作业的渔船功率利用率为30%--40%。
实践证明,小马力渔船较大马力渔船作业经济合算,因此,只有增大网具规格,使网具宽度变大,曳行时扩大扫海面积,提高渔船功率利用率和产量。
即支撑水平扩张的桁杆要加长,规格要增大,但它受实际操作条件等因素制约。
实际生产中,我们认为桁杆应采用外径110mm--159mm的无缝钢管,长度为渔船长度的0.9--1.1倍最为合适。
2、网口周长与网具长度比要合理。
拖网选购与使用方法拖网是一种常用的渔具,用于捕捞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
下面是拖网的选购和使用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拖网的选购方法1.了解拖网的类型:拖网可分为轮拖网和固定拖网两种类型。
轮拖网适用于较深的水域,通过拖曳来捕捞鱼类。
固定拖网适用于较浅的水域,通过将网固定在一个地方来捕捞。
选择拖网类型时要根据捕捞的区域和目标鱼类选择合适的类型。
2.了解拖网的尺寸:拖网的尺寸通常根据鱼类的大小和数量来选择。
较大尺寸的拖网适合捕捞大型鱼类,而较小尺寸的拖网适合捕捞小鱼。
要根据自身的捕捞需求来选择拖网的尺寸。
3.了解拖网的材质:拖网的材质通常包括尼龙、涤纶和棉线等。
尼龙和涤纶材质的拖网耐用且具有良好的拉力,适合捕捞大型鱼类。
棉线材质的拖网柔软且容易打结,适合捕捞小鱼。
要根据自己的捕捞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材质。
4.考虑拖网的价格和品牌:拖网的价格和品牌有很大的差异。
根据自己的预算选择合适的价格,同时在选择品牌时要选择有口碑和信誉的品牌,以确保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二、拖网的使用方法1.选择适合的捕捞地点:选择适合的捕捞地点是拖网捕捞的关键。
一般来说,水源充足且富有鱼类资源的地方是比较理想的捕捞地点。
可以通过与当地渔民交流或查阅相关资料来选择适合的捕捞地点。
2.正确使用拖网工具:使用拖网时需要配备合适的工具,如船只、拖绳等。
在使用拖网前,要检查工具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要熟悉工具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以防发生意外情况。
3.控制拖网的深度和速度:拖网的深度和速度是影响捕获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选择合适的深度和速度可以提高捕捞的效率。
可以根据捕捞目标和捕捞环境来调整拖网的深度和速度。
4.检查捕捞结果:在拖网捕捞完成后,要及时检查捕获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并根据目标鱼类的规格和质量来分类和处理。
如果有需要,可以将其出售或加工。
总结:拖网的选购和使用是捕捞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正确选择和使用拖网可以提高捕捞效率和捕获品质。
桁杆拖网网目选择性实验作者:张海鹏,李怡群,许玉甫,高文斌,王慎知,刘金珂来源:《河北渔业》 2018年第5期摘要:桁杆拖网属于黄渤海现阶段允许使用的过渡类型网。
为了解黄骅海域桁杆拖网的网目尺寸是否适宜,采用套网法研究了该网具不同网目尺寸的网囊渔获物组成及主捕对象葛氏长臂虾的选择性。
对比实验结果显示:网具实验渔获物种类共71种,主捕对象不明显、选择性较差;释放至套网的渔获物种类约46种,网囊网目尺寸越大,释放的个体和种类越多。
从幼鱼释放效果角度来看,网囊网目在25 mm及以下幼鱼释放效果很差,以秋季为例,15 mm套网对任何品种没有释放,25 mm套网只对葛氏长臂虾有28%的释放效果,其余的品种全没有释放。
从不同网目尺寸网囊葛氏长臂虾选择性曲线图可以看出,15 mm套网对葛氏长臂虾的捕获率为100%,25 mm套网对葛氏长臂虾起初是75%,体长接近35 mm时,对葛氏长臂虾的捕获率基本为100%,35 mm套网和45 mm套网,随着体长增加捕获率成线性变化规律,最后趋近于100%。
研究认为:目前河北海区常见的25 mm网囊网目的桁杆虾拖网会对渔业资源造成巨大破坏;如果以捕捞葛氏长臂虾为主,网目大小建议为35 mm。
关键词:桁杆拖网;网目选择;逃逸率桁杆拖网属于黄渤海现阶段允许使用的过渡类型网。
桁杆拖网原主要捕捞对象是虾类,但目前捕捞对象几乎没有对虾,主要是底层杂鱼、杂虾,葛氏长臂虾是其中的主要经济渔获物。
目前河北海区桁杆虾拖网网囊网目尺寸一般为25 mm。
为了解这种作业方式是否破坏渔业资源并使渔获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有必要对该地区适宜的网囊网目尺寸开展研究。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船和渔具实验渔船为“冀黄渔1492”桁杆拖网船,船总长26.5 m、型宽5 m、平均吃水1.30 m、主机实际功率为235 kW。
船的两侧装有横杆,每次作业拖拽8个桁杆拖网,拖速为3节左右,拖曳时间1 h。
实验网具为单船单囊桁杆虾拖网,网口桁杆长4.5m,网口周长13 m,网衣长6 m,网囊材料为PE,网囊网目分别为15 mm、25 mm、35 mm、45 mm;套网材料为PE,网目为15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