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知识点归纳
- 格式:ppt
- 大小:178.00 KB
- 文档页数:6
二十三苏武传一、知识要点1、选自--------------。
是我国第一部------------------------,它与--------------------------------------------并称为“前四史”。
2、作者--------------,字孟坚,--------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因事株连,死于狱中。
《汉书》由他的妹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他的弟弟班超有投笔从戎的谈。
二、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2、与旃毛并咽之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4、前以降及物故5、蹈其背以出血8、何以女为见女:通“汝”三、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2、我丈人行也3、欲因此时降武。
4、武等实在5、稍迁至栘中厩监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8、此必及我9、会论虞常。
10、以货物与常11、卧起操持13、如惠语以让单于四、一词多义1、使(1)数通使相窥观(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3)单于使使晓武2、语(1)以状语武(2)如惠语以让匈奴3、引(1)虞常果引张胜(2)引佩刀自刺4、食(1)绝不饮食(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3)廪食不至5、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3)恐前语发6、乃(1)见犯乃死,重负国(2)恐汉袭之,乃曰7、见(1)见犯乃死,重负国(2)何以女为见8、及(1)及卫律所将降者(2)此必及我(3)及还,须发尽白9、会(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2)会论虞常(3)会武等至匈奴10、得(1)虞常生得(2)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11、如(1)事如此,此必及我(2)如惠语以让单于12、为(1)兄弟并为郎(2)汝为人臣子(3)匈奴以为神(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13、因(1)君因我降(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3)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4、以(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请毕今日之马雚马雚:通“欢”,欢聚(12)且单于信女女,通“汝”,你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副词,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位列将位:古义,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古义,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9)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靠近(亲密地接近)(10)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1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些许(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货币(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4)虞常果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15)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三、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高中语文苏武传知识点《苏武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创作的史传文。
这篇文章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苏武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苏武传知识点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请毕今日之马雚马雚:通“欢”,欢聚(12)且单于信女女,通“汝”,你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副词,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位列将位:古义,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古义,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9)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靠近(亲密地接近)(10)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1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些许(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货币(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4)虞常果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15)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三、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一、苏武的生平苏武出生在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个农家,他天生聪颖,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文学才华。
后来,苏武参加了汉武帝举办的乡试,一举中举,成为了一名官员。
但是很快,苏武便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因为他坚持以忠臣的态度维护自己的原则,不肯为了阿谀奉承而改变立场,所以他成了廷臣们的众矢之的。
最终,苏武被诬陷入狱,并被迫流放到了西域的边疆。
二、苏武在西域的生活在西域,苏武遭受了严苛的生活条件和残酷的对待。
但是,苏武一直骨子里都有一种勇敢坚毅的品质,在重重困难面前他从未低头。
他用自己的诗歌和音乐传达着自己的心声,也通过行动向人们展现了自己的高尚品质和坚定立场。
他在西域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为不朽的传奇。
三、苏武与羊群的感人故事苏武流放西域时,被派去照管一群羊群。
在西域荒凉的原野上,苏武和羊群度过了数年。
在这段时间里,苏武精心照顾着这群羊,不仅鼓励羊群寻找吃的和喝的,还时常给它们弹奏音乐,诵读诗歌。
就在这样一天,苏武得知了自己被朝廷特赦的消息。
但是,看到这群羊已经被自己当作朋友一样对待的情形,苏武便犹犹豫豫地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不忍弃羊群也”,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冀望的食言赴死。
四、苏武的忠贞不渝苏武的故事主要体现了他的忠贞不渝的品质。
在艰难的流放岁月中,苏武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追求。
相反,他用自己的言行向世人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忠臣形象。
所以,苏武的故事也经久不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中的一笔宝贵遗产。
五、苏武的影响苏武的故事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忠贞品质感染了许多后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中的一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武的故事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忠诚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苏武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传诵不衰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苏武是一位真正的忠臣和诗人,他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武传知识点《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经典传记,记载了苏武在匈奴坚守民族气节的事迹。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关于《苏武传》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与作品《苏武传》出自班固所著的《汉书》。
班固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体裁《苏武传》是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的品质和性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差不多,等同)(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3)我丈人行也(古义:长辈;今义:岳父)3、一词多义(1)使①数通使相窥观(使者)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出使)(2)发①方欲发使送武等(派遣)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起事)③恐前语发(被揭发)(3)因①因厚赂单于(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趁)③君因我降(通过)4、词类活用(1)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执、拄)(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三、特殊句式1、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2)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2、倒装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留在汉者匈奴使”)(2)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以何见汝为”)四、文章内容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时而缓和,时而紧张。
苏武奉命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以维护两国的和平。
2、苏武在匈奴的遭遇苏武到达匈奴后,副使张胜与匈奴缑王密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事情败露,苏武受到牵连。
单于派卫律审讯苏武,苏武宁死不屈。
3、苏武的坚守与气节苏武被囚禁在大地窖中,断绝饮食,他靠吃雪和毡毛维持生命。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一.生字词:1. 栘.中(y í)2. 厩监..(ji ù)(ji àn)3. 丈人行.(h áng )4. 阏氏..(y ān )(zh ī) 5. 单.于(ch án ) 6. 左伊秩訾...(y ī)(zh ì)(z ī) 7. 熅.火(y ún ) 8. 啮.雪(ni è) 9. 节旄.(m áo ) 10. 纺缴.(zhu ó) 11. 缴.械(ji ǎo ) 12. 檠.弓弩.(q íng )(n ǔ) 13. 扶辇.(ni ǎn ) 14. 斧钺.(yu è) 15. 汤镬.(hu ò) 16. 喟.然(ku ì) 17. 游弋.(y ì) 18. 干戈.(g ē) 二.通假字:1.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3.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 ǔ)”,收藏,储藏。
4. 空自苦亡.人之地\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5.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表现。
6. 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7.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辞别。
8.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三.词类活用:1. 胜、惠共止.之 止:动词使动,使……停止,阻止2. 宜皆降.之 降:动词使动,使……投降 3. 屈.节辱.命 屈:动词使动,使……折损;辱:动词使动,使……受辱 4. 驰.召医 驰:动词做状语,骑着马 5. 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着 6.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意动,认为……雄壮 7. 朝夕..遣人候问武 朝夕:名词做状语,早晚 8. 单于使使晓.武 晓:动词使动,使……明白,通知 9. 欲因此时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王必欲降.武 降:动词使动,使……投降 10. 剑.斩虞常已 剑:名词做状语,用剑 11. 空以身膏.草野 膏:名词使动,使……肥沃 12. 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 平:形容词使动,使……公平;斗:动词使动,使……争斗13.天雨.雪,武卧.啮雪雨:名词做动词,落下;卧:动词做状语,躺着14.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15.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柱着16.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卧起:动词做状语,睡下和起来17.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名词做动词,结网;檠:名词做动词,矫正18.虚.心欲相待虚:形容词使动,使……心虚19.空自苦.亡人之地苦:形容词使动,使……受苦20.扶辇下.除,触柱折.辕下:名词做动词,走下;折:动词使动,使……折断21.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22.推堕.附马河中溺死堕:动词使动,使……坠落23.兄弟亲近..亲近:形容词做名词,亲爱之臣24.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甘乐:形容词意动,认为……是甜美快乐的25.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6.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下:名词做动词,落下27.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28.单于召会.武官属会:动词使动,使……集会29.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强壮:形容词做名词,强壮的身体;白:形容词做动词,变白四.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⑴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⑵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2.被动句:⑴见犯乃死,重负国⑵皆为陛下所成就3.宾语前置句:⑴即谋单于,何以复加?⑵何谓相坐?⑶何以汝为见?⑷信义安所见乎?⑸子卿尚复谁为乎?五.古今异义词: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岳父)2.置币.遗单于(古:财物;今:货币,钱币)3.以货物..与常(古:一般财物;今:供出售的物品)4.召诸贵人..议(古:贵族;今:尊贵的人)5.皆为陛下所成就..(古:提拔;今:事业上的成绩)6.卧起操持..(古:拿着;今:料理,办理,筹划)。
《苏武传》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二、古今异义(1)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2)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3)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4)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5)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货币三、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必修四《苏武传》重点知识点总结《苏武传》,在这篇人物传记中,班固倾注心力,刻画了苏武这一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现小编整理了课文重要知识点,掌握好这些内容才能在文言文考试中运筹帷幄,包括通假字、诗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欢迎阅读!《苏武传》知识点梳理一、《苏武传》通假字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疆:通“强”,强壮。
二、《苏武传》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三、《苏武传》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3.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二十三苏武传一、知识要点1、选自《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因事株连,死于狱中。
《汉书》由他的妹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他的弟弟班超有投笔从戎的谈。
二、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2、与旃毛并咽之旃: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4、前以降及物故以:5、蹈其背以出血蹈:6、驰召毉毉7、头县北阙县:8、何以女为见女:三、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当:2、我丈人行也丈人:3、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4、武等实在实在:5、稍迁至栘中厩监稍: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遗: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8、此必及我及:9、会论虞常论:10、以货物与常货物:11、卧起操持操持:1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13、如惠语以让单于让:14、即谋单于即:四、一词多义1、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使:(3)单于使使晓武使:2、语(1)以状语武语:(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3、引(1)虞常果引张胜引:(2)引佩刀自刺引:4、食(1)绝不饮食食:(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3)廪食不至食:5、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3)恐前语发发:6、乃(1)见犯乃死,重负国乃:(2)恐汉袭之,乃曰乃:7、见(1)见犯乃死,重负国见:(2)何以女为见见:8、及(1)及卫律所将降者及:(2)此必及我及:(3)及还,须发尽白及:9、会(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2)会论虞常会:(3)会武等至匈奴会:10、得(1)虞常生得得:(2)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得:11、如(1)事如此,此必及我如:(2)如惠语以让单于如:12、为(1)兄弟并为郎为:(2)汝为人臣子为:(3)匈奴以为神为:(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为:13、因(1)君因我降因:(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苏武传》是西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汉使苏武在北匈奴牧羊十九年,坚守节操,不屈不挠,最终返回汉朝的感人事迹。
以下是《苏武传》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一、人物介绍1. 苏武:汉使苏武是本文的主人公,他忠诚于汉朝,不畏艰险,在北匈奴牧羊十九年,始终保持节操。
2. 卫律:匈奴的右谷王,他曾试图诱降苏武,但未能成功。
3. 李陵:原为汉朝将领,后降匈奴。
他曾与苏武交谈,试图说服苏武归降,但苏武坚决拒绝。
二、故事梗概1.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谁知适逢匈奴内乱,苏武被扣留。
2. 匈奴贵族卫律试图诱降苏武,但苏武坚决拒绝,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
3. 在北海牧羊期间,苏武历经艰辛,但始终坚守节操,不屈不挠。
4. 十九年后,匈奴国内局势稳定,汉朝与匈奴和亲,苏武终于回到了汉朝。
5. 苏武回到汉朝后,受到皇帝的嘉奖,被封为列侯,官至太傅。
三、知识点归纳1. 苏武的忠诚与节操:苏武在北匈奴牧羊十九年,始终坚守节操,不屈不挠,体现了他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崇高精神。
2. 匈奴的内乱与和亲:匈奴在苏武被扣留期间发生内乱,后来汉朝与匈奴和亲,为苏武的回国创造了条件。
3. 苏武与卫律、李陵的关系:苏武在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时,均能坚守节操,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忠诚精神。
4. 苏武的回国及其影响:苏武回国后,受到皇帝的嘉奖,被封为列侯,官至太傅,成为了汉朝的功臣。
他的事迹激励了后世许多忠诚于国家、民族的人。
四、篇目特点1. 人物塑造:通过对苏武的形象刻画,展现了他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
2. 情节安排:以苏武的回国为主线,穿插了他的牧羊经历和与卫律、李陵的交往,使故事富有波澜。
3. 历史价值:本文是研究汉朝与匈奴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4. 文学成就:《苏武传》以其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佳作。
总结:《苏武传》讲述了苏武在北匈奴牧羊十九年,坚守节操,不屈不挠,最终返回汉朝的感人事迹。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苏武传》是中国古代名篇,讲述了汉朝时期辽东郡人苏武被匈奴俘虏,并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坚守信念,最终成功逃离匈奴的故事。
这个故事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1.苏武的背景和家庭:苏武出身贫寒,但家境清白,父亲常教诲他要坚守信义,以身作则。
2.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匈奴是古代游牧民族,对汉朝构成了威胁。
为了稳定边疆,汉朝与匈奴进行了外交往来,通过赐给贡品和双方公主的婚姻联姻来维持相对和平。
3.苏武的生活在匈奴:苏武被俘虏后,被迁往匈奴,过上了与汉朝完全不同的游牧生活。
他面临艰苦的环境,但依然坚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4.苏武与匈奴的关系:苏武在匈奴中受到排挤和迫害,有时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然而,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睿智赢得了匈奴的尊重和信任。
5.苏武的忠诚和信念:苏武始终保持对汉朝的忠诚,并且坚守信念,不轻易妥协。
他被迫签署的投降书,却始终没有放弃回信的机会。
6.苏武的坚持:尽管苏武遭受了酷刑,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
他用鲜血签下的汉朝三个字“报国书”成为他坚持的象征。
7.苏武的智慧:苏武利用自己的智慧来获得匈奴人的尊敬和信任。
他通过驯服野马来打败了匈奴人对他的质疑,使他们对他产生了敬意。
8.苏武的大公无私:苏武不仅将自己的节食贡献给了同被俘虏的人,而且帮助那些饥饿和虚弱的人,显示了他的慷慨和同情心。
9.苏武的逃亡:苏武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计划,成功逃离了匈奴的魔掌。
他踏上了回到汉朝的旅程,并最终成功归国。
10.苏武的影响:苏武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并激励他们坚守信念和勇敢面对困难。
这个故事通过对苏武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苏武传》,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等方面的重要知识。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在道德教育和中国历史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读者可以通过苏武的故事,感受到中国古代人物的智慧和勇气,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