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391.00 KB
- 文档页数:60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
教育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人类是一种有意识的动物,而人的认知能力是学习的关键。
因此,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中,重点放在了课堂中,营造出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操作自己的认知过程来解决问题。
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者是一个由大量的认知过
程构成的个体。
学习者会使用基于注意力,记忆和知识存储等认知过程来处理教育信息,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因此,这个理论中的教育重点是如何激活信息加工过程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另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还区分了学生的差异。
这种差
异不仅可以从基因,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历史,还可以从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和情况来设计教育方案和课程,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关注。
当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采取了许多有益方法。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和材料进行教学。
让学生保持积极的体验,并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使他们对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訂立清晰的課程目標對學習效果至關重要。
只有
當學生明確知道他們該學習什麽,以及該達到哪種表現水平時,他們才能更好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并且更有可能成功地學習。
总的来说,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非常实用和重要的
教育理论,它不仅可以适用于学校教育,而且可以应用到职业
培训、社区教育等众多领域。
只要我们明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并加以实践,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迎接更好的未来。
教育心理学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U6)几个重要概念⏹认知⏹表象⏹表征⏹结构⏹图式(Schema 格式)⏹同化和顺应⏹发展认知派学习理论⏹完形学习理论⏹符号学习理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接受同化学习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一、人物与实验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1.维特海默⏹格式塔心理学的奠基人⏹从“似动”、“错觉”研究入手⏹研究局限于知觉领域⏹提出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2.苛勒⏹Köhler苛勒(1887—1967),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要研究了知觉规律,提出知觉的格式塔原则;还进行了猿猴行为的研究,提出动物学习的顿悟理论。
194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5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3.卡夫卡⏹考夫卡·库尔特(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提出了行为环境的理论,认为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与物理场的因果关系。
⏹心理物理场具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这两极的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结构。
黑猩猩学习实验问题⏹为什么桑戴克的实验中,猫表现出试误规律;而苛勒的实验中,黑猩猩却表现出顿悟?⏹顿悟是一中什么样的体验?二、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
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
三、主要评价贡献⏹对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使认知派与联结派的区别明确化,并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局限⏹把学习完全归于有机体自身的组织活动,否认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把试误学习与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一、人物与实验托尔曼简介⏹托尔曼(1836—1959),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源自于心理学家Jean 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思考、探索和实验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它提出了带领学习者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学习者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并将知识连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和知识点的正确互联。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学习者在获得新知识和技能时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积极构建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实践中运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此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习者使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表达和解释新的学习内容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够将新知识巧妙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这意味着教学者需要了解学习者的个人特点,以便向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学习风格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技巧。
通过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信息,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同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学习者必须自己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不仅要被“灌输”新的知识,而是要鼓励学习者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探索和尝试掌握新技能。
教学者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构建知识、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更高效的学习成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原则包括了许多重要内容,其中包括:1. 学习者是主体: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要求学习者能够自主地学习并构建知识结构。
2. 知识重要:重视学习者所掌握的知识,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供实验、案例、研究等多种方式的课程设计,以展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3. 独立思考:鼓励学习者在学习中自主探索,量身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辨析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4. 多样化教学:要求教学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爱好。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基本理论(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一)苛勒的经典实验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至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一顿悟说。
(二)完形一顿悟说的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一发现说或认知一-结构论。
(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其学习兴趣。
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2)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
(3)要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一)意义学习的实质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引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指一种关于人类学习和认知活动的观点,强调了学习的主体是个体自身,学习是一种内在的理解和知识建构过程。
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接触新的信息,思考、理解并加以应用,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与发展。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几个基本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几点:•主动性和建构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动的,他们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和认知结构来建构知识。
•理解和内在化: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接收过程,更是对信息的理解和内在化过程。
•个体差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每个学习者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就也会有所不同。
•反馈与调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反馈和调节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反馈学习者可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当时心理学界开始关注学习和认知活动之间的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随后,弗洛姆(Jerome 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的重要性。
另一位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芬德(David Ausubel)提出了“先导知识”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跟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有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
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分析、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学习和协作学习等。
结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重要性,倡导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和自主性,对于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1.4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二章:学习理论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4 社会文化理论第三章:学生心理与教育3.1 学生的认知发展3.2 学生的情绪情感与人格发展3.3 学生的动机与自我调控3.4 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特殊需求第四章:教师心理与教育4.1 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心理健康4.2 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策略4.3 教师的课堂管理技巧4.4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第五章:课堂教育过程与实践5.1 课堂教学设计5.2 教学方法与策略5.3 课堂教学评价5.4 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第六章:学习动机与教育6.1 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6.2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6.3 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6.4 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果的关系第七章:学习策略与教育7.1 学习策略的定义与分类7.2 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与培养方法7.3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7.4 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八章:记忆与教育8.1 记忆的认知过程与结构8.2 记忆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8.3 记忆技巧在教学中的应用8.4 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实践方法第九章:情绪、情感与教育9.1 情绪、情感的定义与分类9.2 情绪、情感的影响因素与作用9.3 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教育9.4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与方法第十章:挫折、压力与教育10.1 挫折与压力的概念及其对个体的影响10.2 挫折、压力产生的原因与应对策略10.3 教师在学生面对挫折、压力时的支持与引导10.4 挫折、压力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第十一章:个体差异与教育11.1 智力差异与教育11.2 性格差异与教育11.3 能力差异与教育11.4 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第十二章:群体心理与教育12.1 群体心理概述12.2 群体动力与群体行为12.3 同伴关系与社交技能教育12.4 班级管理与管理策略第十三章:跨文化教育心理学13.1 文化差异与教育13.2 跨文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3 跨文化教育实践与策略13.4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心理挑战第十四章: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4.1 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14.2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14.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第十五章: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15.1 当代教育心理学面临的挑战15.2 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15.3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15.4 未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育心理学》教案全面覆盖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实践应用和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学习理论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章:学生心理与教育3.1 学生的认知发展3.2 学生的情绪与管理3.3 学生的个性与教育第四章:教师心理与教育4.1 教师的认知与教学能力4.2 教师的情绪与管理4.3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第五章:课堂管理5.1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5.2 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方法5.3 课堂管理的实践与应用第六章:学习动机6.1 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6.2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6.3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七章:教学设计7.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7.2 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7.3 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第八章:教学评价8.1 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8.2 教学评价的实施与改进8.3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保障第九章:特殊教育心理9.1 特殊教育心理的概念与特点9.2 特殊教育心理的诊断与干预9.3 特殊教育心理的支持与促进第十章: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0.1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0.2 教育心理学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10.3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补充和说明: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过程、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和课堂管理等方面。
研究方法多样,如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教育过程中心理因素的认识逐渐深化。
2. 第二章:学习理论补充和说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内部认知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这三个理论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各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3. 第三章:学生心理与教育补充和说明:学生认知发展涉及思维、记忆、解决问题等方面,情绪与管理关注如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以促进学习,个性与教育探讨如何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目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学生心理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第二节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第三节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第三部分学习理论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及其理论发展第二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第二节知识的组织结构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第二节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第三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第一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第四部分学习心理第八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理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情境因素第九章知识建构第一节知识概述第二节知识的学习第三节知识迁移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第三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四节创造性第十一章自我调节学习第一节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第二节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第三节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第十二章品德学习第一节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第三节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第四节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第五部分教学心理第十三章有效教学第一节有效教学与教学计划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教学模式第四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第十四章课堂测评第一节课堂测评概述第二节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三节非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四节课堂测评的使用第十五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的物理环境第三节课堂的社会环境第四节课堂管理涉及与特殊方法第五节学生的行为管理第六部分教师心理第十六章教师心理第一节理想教师第二节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三节教师的心理健康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U6)几个重要概念⏹认知⏹表象⏹表征⏹结构⏹图式(Schema 格式)⏹同化和顺应⏹发展认知派学习理论⏹完形学习理论⏹符号学习理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接受同化学习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一、人物与实验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1.维特海默⏹格式塔心理学的奠基人⏹从“似动”、“错觉”研究入手⏹研究局限于知觉领域⏹提出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2.苛勒⏹Köhler苛勒(1887—1967),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要研究了知觉规律,提出知觉的格式塔原则;还进行了猿猴行为的研究,提出动物学习的顿悟理论。
194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5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3.卡夫卡⏹考夫卡·库尔特(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提出了行为环境的理论,认为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与物理场的因果关系。
⏹心理物理场具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这两极的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结构。
黑猩猩学习实验问题⏹为什么桑戴克的实验中,猫表现出试误规律;而苛勒的实验中,黑猩猩却表现出顿悟?⏹顿悟是一中什么样的体验?二、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
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
三、主要评价贡献⏹对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使认知派与联结派的区别明确化,并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局限⏹把学习完全归于有机体自身的组织活动,否认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把试误学习与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一、人物与实验托尔曼简介⏹托尔曼(1836—1959),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