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早期认知学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51
第五章: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第二节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第三节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一、桑代克其人以及其学习理论的理论背景(一)桑代克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创建了教育心理学。
(二)理论背景1达尔文进化论影响2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联想和习惯的机制来解释心理活动。
二、桑代克所做的经典实验三、桑代克的学习观(一)学习的过程: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
(二)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联结说1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情境与反应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情境是引起反应的原因,而反应则是由情境引起的结果。
四、学习律(一)主律1准备律:只有当有机体准备接受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才能够成为令人满意的事物。
2效果律:情境与某反应间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3练习律:指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使用律),不经常使用其力量会减弱(失用律)。
(二)对主律的修正1准备律应该与效果律结合在一起,准备律构成了效果律的一部分。
2效果律中将惩罚的作用取消。
3练习律取消,纳入到效果律中。
(三)副律1多重反应律:某一反应不能导致令人满意的结果时,将进行另外的反应,直到有一种反应最终导致满意的结果为止。
2心向或意向(定势律):学习者自身条件影响联结的形成。
3选择反应律:对情境中的某些因素进行选择性反应。
4类化反应律:在新情境中出现与最类似情境中的反应。
5联结转移律:逐渐的变化情境中的刺激,直至使反应与新情境形成联结。
五、评论(一)贡献1.首创动物的学习实验研究,影响后来者的研究范式;2.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学习定律和原则;3.打破了理智与本能、人类与动物的二元论,将动物学习研究方法用于人类学习者;4.在运动技能学习和社会行为的学习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五:认知学习5.1 背景与内容任何一位学习理论研究者回顾20 世纪的学习理论的时候,都无法忽视认知学习理论的巨大影响。
它产生于联邦德国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继而受到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早期认知理论的韦特海墨、考夫卡、苛勒、勒温和托尔曼,以及现代认知学习学派的布鲁纳、奥苏伯、加涅尔等。
正是因为如此众多富有创造力的认知学习家们的成果,才使得认知学习理论取代以往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认知学习理论兴起的背景一般认为,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早期认知理论的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
但是,认知学习理论的真正形成却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
从认知学习理论兴起的社会背景来看,它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二次大战之前,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的研究都局限于实验室,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霸占了学习领域。
当时对于学习的研究,仅仅涉及到动物和人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到人的内部心理历程。
然而,二次大战中涌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对之提出了挑战,战争对人的认知与决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次大战之后,信息时代,以及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加强调对于人们的信息选择、接受,以及信息编码、存贮、提取与使用过程的研究。
这些实际的社会需要,直接刺激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兴起。
从认知学习理论的科学技术背景来看,它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取向。
很多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观点,都与这些学科有不解之缘。
如,加涅的累积学习的一般理论模式,就直接借鉴了控制论与计算机科学的某些重要的思想。
又如,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57 年对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的《言语学习》一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强调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以及人的语言的先天性与生成性,他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很多学习研究者开始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主义。
当然,认知学习理论也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内容摘要】认知主义者主张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所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心理学家所讲的认知结构。
个体在学习情境中运用其已有认知结构去认识、辨别、以至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扩大或提升自己的认知结构。
因此,在认知主义人士看来,学习的产生是内发的、主动的和整体性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本章在论述早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传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时,不但强调揭示其内在的发展线索,更注重阐述其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
【核心概念】顿悟、认知地图、潜伏学习、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认知表征、接受学习、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初级学习、高级学习、先行组织者、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思考题】1.简要谈谈你对顿悟学习和潜伏学习的看法。
2.请举例谈谈布鲁纳结构教学观在教育上的应用。
3.请运用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思想谈谈你对讲授法的认识。
4.请谈谈如何根据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有效地组织教学。
5.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看法。
6.当你预知到学生有可能会将你所授内容建构成四不像的“鱼牛图”时,你一般会运用什么有效办法来尽量避免此种事情的发生?7.简要述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8.请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有关思想谈谈你对“高分低能”的看法。
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认知学习理论的超越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0.“什么是仁?”针对不同学生的提问,孔子给出的答案不同,并未给“仁”下一个统一的定义。
有人说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明显缺陷,也有人说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具体体现,请谈谈您对此问题的看法及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依据。
11.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哪些人更看重直接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其核心观点是干什么?有哪些人更看重间接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其核心观点是什么?您对此有何评价?12.什么是先行组织者?什么是抛锚式教学模式?二者之间有何同与异?行为主义者将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到的主要是可以观察、测量到的外显反应,而该反应之所以成为习惯是由于后效强化所致;学到的个别反应经组合之后而成整体行为,这样,学习的产生是外控的或外铄的,是被动的,是积少成多的,也是渐进的。
《学习论》学习心得袁浩勤对《学习论》的阅读,使我在探索读书方法以及学习效率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包括制定计划,专注高效阅读,随时记录以及有的放矢等等。
其中,我对《学习论》其中的两章比较有感触。
第五章早期认识的学习理论——格式塔-场论前四章主要阐述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第五章是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合集,其内容包括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韦特默、苛勒和考夫卡的学说,以及勒温的认知-场论。
韦特默反对采用分析的方法,在他看来,把意识分解成它的各个部分,会歪曲其中大部分的意义。
他是采取能动的方法研究意识中完整的形式。
他认为,我们实际所看到的情境,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只有通过人为的分解过程,才有可能把这一整体分解为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碎片。
这同样适用于思维。
我们的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各种映像的组合。
这种观点来源于他对“似动现象”的研究。
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在一张纸的正反面各画一个笼子和一只鸟,利用笔帽把笔插在纸上(任何可以为轴的东西都可以),快速的转动,会发现你所看到景象是一只在笼子里的鸟。
不是一个笼子+一只鸟,而成为了一个整体。
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一条是“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通过顿悟获得的理解,不仅有助于迁移,而且不容易遗忘。
顿悟学习的核心是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的细节。
我在很多单词书上也看到过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还给出了会产生最高效率的时间建议,可是我仍不可避免的没有记住单词本身,反而会通过上一个或下一个的提示想起单词。
也就是没有理解所背的单词,即没有经过认知重组,因而无法迁移,更不能保持长久。
而前几天哲学课上老师询问我们是否知道马克思的出生日期时,我瞬时间回到了高中开学典礼上,校长曾经打了个比方,马克思的生日就是“一巴掌一巴掌乎得资本主义呜呜的哭”,即1818年5月5日。
在我看来,这才是不会遗忘的真正的学习。
第八章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学习理论重在研究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信息)的内部加工过程与机制,而不限于外显的刺激与反应。
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的心智活动,是内在认知表征的形成丰富或改组的过程,而不简单是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
认知理论发端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以法兰克福大学的韦特海默为首。
认知学习理论包括两种倾向:(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为加涅和安德森。
(2)认知结构理论。
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儿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人是如何加工保持信息的?——阿特金斯和谢夫林提出了记忆模型。
而后加涅提出了学习模型。
我们开始解释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学习和记忆包括一系列的信息加工流程,包括从外界接受和采集信息,进行识别编码和保存,在需要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加以应用。
人对信息加工流程进行不断的执行控制时,通过各种策略来调节,促进对记忆信息的获取编码存储提取。
具体过程为:1环境信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进入感觉登记器,形成感觉记忆。
信息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时间很短,在此时间内,人对信息进行最初步加工,通过与具体感觉相仿的具体形象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编码。
在进入感觉登记器中的众多信息之中,人只对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给于注意,进行知觉识别,赋予意义,这些信息便进入了短时记忆,新信息得到暂时保存和加工,并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包括抽象的语义和具体的感觉形象)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认为只有5~9个信息块,每个信息块可包含很多有联系有组织的信息,人通过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单元可扩大短时记忆中保持的信息数量。
(这种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的单元的过程称为组块)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很短,但学习者不断对信息进行重复,就可以使信息保持激活的状态从而在短时记忆里保持更长的时间。
通过对信息的复述,以及对信息进行意义解释,从而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就可把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以便在以后需要时再回忆起来。
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指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它们对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的发展背景、关键理念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背景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中期形成的,一方面是受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作出的反思。
在行为主义学派看来,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实现的,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意义的过程,涉及到个体的思考、组织和理解。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性作品。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幼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在前操作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来代表对象;在具体操作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在形式操作阶段,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域发展”和“近似发展”这两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学习和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渐掌握文化工具和思维模式。
区域发展指的是个体在成人的辅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和问题,而近似发展则指的是在成人指导下,个体能够完成的任务和问题。
四、两种理论的关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存在一些共同的理念。
首先,两者都认为学习和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通过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其次,两种理论都将发展看作是与社会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社会交往的促进。
五、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具体操作的机会,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问题相联系。
其次,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潜能,并通过个体化的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