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27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数据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来说,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学会有效地收集和整理数据,为日常工作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一、数据收集的重要性数据收集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数据收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与我们相关的事物,并基于此做出正确的决策。
数据收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支持决策制定:收集到的数据可以为决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分析和比较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并在制定决策时做出准确的判断。
2. 发现问题和机会:数据收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机会。
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潜在问题,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提高效率和效果:通过数据收集,我们可以对工作流程和业务运营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效果。
二、数据收集的方法数据收集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常见的数据收集方式: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收集方式。
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我们可以获取被调查者的意见、看法和行为习惯等信息。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需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和样本的选择,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采访访谈:采访访谈是一种深入了解受访者观点和经验的方式。
通过与受访者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可以获取到更加具体和详细的信息。
在进行采访访谈时,需要注意问题的提问方式和沟通技巧,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通过亲自前往研究对象所在的现场进行观察和记录的方式。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我们可以获取到直接的数据和信息。
在进行实地观察时,需要注意观察对象的选择和观察内容的记录,以便后续的整理和分析。
4. 网络调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调查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教案之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数据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收集数据。
2.能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能够利用数据表和图形展示数据结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利用数据表和图形展示数据结果。
三、教学难点1.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如何有效地使用数据表和图形展示数据结果。
四、教学准备1.数据收集的实验材料。
2.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工具。
3.数据展示的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数据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收集数据的方式,引出数据收集整理的重要性。
2. 数据收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实验,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记录和整理收集到的数据。
3. 数据整理与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引导学生探讨数据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4. 数据展示教师示范使用数据表和图形展示数据结果,鼓励学生动手尝试使用数据展示工具。
5. 拓展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据收集整理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数据整理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数据实验和数据分析,以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数据收集整理》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引言概述: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是数据分析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从各种渠道获取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清洗的过程。
本文将从数据采集的重要性、数据采集的方法、数据整理的步骤、数据整理的工具以及数据整理的注意事项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数据采集的重要性:1.1 数据采集是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惟独获得准确、全面的数据,才干进行有效的分析。
1.2 数据采集能够匡助我们了解和掌握问题的本质,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 数据采集还可以发现问题和机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数据采集的方法:2.1 问卷调查:通过编制问卷并向受访者发放,采集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2.2 实地调研:亲自到现场进行观察和记录,获取真正的数据。
2.3 数据挖掘: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实用信息。
三、数据整理的步骤:3.1 数据清洗:去除重复、缺失、错误等无效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数据转换:将数据从一种格式或者结构转换为另一种格式或者结构,方便后续分析。
3.3 数据归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将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组,便于分析和比较。
四、数据整理的工具:4.1 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可进行数据清洗、转换和归类等操作。
4.2 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ySQL,可对大规模数据进行高效管理和查询。
4.3 数据整理工具:如OpenRefine,专门用于数据清洗和转换,提供丰富的功能和扩展性。
五、数据整理的注意事项:5.1 数据安全性:在数据整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数据的安全,避免泄露和滥用。
5.2 数据一致性:在不同数据源或者不同时间点采集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要进行一致性检查和处理。
5.3 数据质量: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总结: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是数据分析的基础,它涉及到从各种渠道获取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清洗的过程。
通过合理选择数据采集方法、正确进行数据整理步骤以及使用适当的工具,可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调查等;3.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将数据以表格、图形等形式进行呈现;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和数据整理能力;5.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纸张、铅笔、尺子、计算器等;2.教学工具:电子白板、幻灯片等;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如身高体重、家庭成员数等,让学生思考数据的含义和重要性,并与他们进行简单的讨论。
2.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10分钟)向学生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等。
并举例说明各种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3.进行数据的观察与记录(15分钟)以学生喜欢的动物为例,让学生观察班级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物,并记录下来。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确数据的观察对象和观察要点,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4.进行数据的调查与统计(15分钟)以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为例,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并将结果统计出来。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调查方法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培养他们的调查能力。
5.数据的整理与展示(15分钟)引导学生将已经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将数据以表格或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并培养他们的数据整理能力。
6.数据的分析与应用(20分钟)通过分析整理好的数据,让学生回答一些与数据有关的问题,并将数据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7.总结与扩展(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课后观察、调查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五、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活动,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2.引导学生使用电子设备和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3.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科学实验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大班数学教案最近,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各个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教育领域中,大班数学教案的制定离不开准确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本文将探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大班数学教案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一、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收集是为了获取相关信息和统计数据以支持教学活动和教学决策。
在大班数学教案中,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小组讨论和标准化测试等。
首先,课堂观察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收集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例如,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等,教师可以获得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有价值的数据。
其次,学生作业也是收集数据的重要来源。
学生的作业可以反映他们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程度。
通过仔细审查学生的作业,并记录他们的表现情况,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此外,小组讨论也可以用于数据收集。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等方面的有用数据。
最后,标准化测试可以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
这些测试由专业机构设计和实施,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
通过定期进行标准化测试,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整理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以便更好地支持教学决策和制定教学计划。
在大班数学教案中,数据的整理可以通过整理表格、绘制图表和进行统计分析等方式进行。
首先,整理表格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整理方式。
可以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特点和内容,设计合适的表格,将数据按照不同的分类指标进行整理和总结。
例如,可以按照学生的姓名、学习进度、错误类型等来整理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与方法目录:一、数据收集的定义二、数据收集的目的和意义三、数据收集的过程四、数据收集的方法与技巧五、数据整理的定义六、数据整理的步骤七、数据整理的方法与工具一、数据收集的定义数据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过程。
这些数据可以是定量的、定性的,也可以是主观的、客观的,用于统计分析、研究调查、市场研究等目的。
二、数据收集的目的和意义数据收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帮助做出决策、解决问题、优化业务等。
数据收集的意义在于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可以揭示潜在的问题、趋势和规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数据收集的过程数据收集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需求、制定计划、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步骤。
首先,确定数据收集的目的和具体需求,然后制定详细的收集计划,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收集,接着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最后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来得出结论。
四、数据收集的方法与技巧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网络爬取等。
在选择方法时,需要考虑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效率和成本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如合理设计问卷、选择合适的访谈对象、准确观察和记录等。
五、数据整理的定义数据整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类、筛选、清洗和转换的过程。
通过数据整理,可以将分散、混乱的数据整合成有组织、可利用的形式,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六、数据整理的步骤数据整理的步骤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归纳、数据筛选和数据转换等。
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重复、错误和不相关的数据;然后,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建立合适的数据框架;接着,在需求和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筛选,选择出符合要求的数据样本;最后,根据实际需要,对数据进行转换和格式化,以满足分析和应用的需要。
七、数据整理的方法与工具数据整理的方法包括手工整理和自动化整理两种。
手工整理是指人工逐项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适用于数据量较小、结构简单的情况;自动化整理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适用于数据量较大、结构复杂的情况。
统计与概率领域:统计第十四节:统计与概率(一)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1】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丫丫练习1分钟跳绳的成绩如下。
(单位:下)48505254455452504944 43525455485251485658整理以上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丫丫练习一分钟跳绳的统计表成绩(下)次数(次)思路引导所统计数据中最大值是58,最小值是43,并且56以上的数据只有2个,可以按照每5下为一组,分为45以下、46-50、51-55、56及以上,分段整理数据。
整理数据时,可以采用写“正”字的方法,以免重复和遗漏。
正确解答:成绩(下)45及以下46-5051-5556及以上次数(次)3692研究问题往往需要调查足够多的数据。
当整理的数据有很多时,为了避免重复和遗漏,我们常常采用写“正”字或画“V”等方法统计。
【变式1】(2022六上·武汉汉江)1. 下面是新兴小学六(1)班学生在收集塑料袋活动中,每个学生一周收集塑料袋的个数。
128165186205197136200167157142 167153129149127139195156173163 135176158179170143152174201155请对上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新兴小学六(1)班学生一周收集塑料袋数量统计表_____年_____月个数/个()()()()()合计人数()()()()()()统计表、统计图【例2】要表示几座大山高度的情况,选择用()统计图更合适。
A.条形B.折线C.扇形思路引导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从图中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清数量的多少,还能通过折线的上升和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据此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正确解答:要表示几座大山高度的情况,选择用条形统计图更合适。
掌握各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一、任务介绍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采集各种类型的数据,并将其整理成有组织的形式,以便于分析和使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采集和整理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数据采集的步骤1.明确采集目标:在开始数据采集之前,需要明确采集的目标和目的。
这有助于确定需要采集的数据类型和范围。
2.确定数据来源:根据采集目标,确定数据的来源。
数据可以来自多个渠道,如调查问卷、数据库、文献研究等。
3.设计数据采集工具:根据采集目标和数据来源,设计合适的数据采集工具,如问卷、调查表、观察记录表等。
4.采集数据:根据设计好的数据采集工具,开始采集数据。
可以通过面对面访谈、电话访问、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5.数据验证和清洗:在采集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可以通过检查数据的一致性、逻辑性和缺失值等进行验证和清洗。
三、数据整理的步骤1.数据分类和编码: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为每一个数据项分配惟一的编码,以便于后续的整理和分析。
2.数据录入和转换:将纸质数据或者非结构化数据录入电子表格或者数据库中,并进行必要的格式转换,以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3.数据清洗和处理: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处理缺失值、处理异常值等,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4.数据整合和合并:将多个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合并,以便于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5.数据归档和备份:将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归档和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同时方便后续的查阅和使用。
四、数据采集和整理的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采集目标群体的意见、看法和行为数据。
2.观察法:通过观察目标群体的行为和活动,采集相关数据。
3.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采集实验数据。
4.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采集相关数据。
五、注意事项1.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在采集和整理数据时,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回忆与思考字母表示数【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3. 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
目标达成: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出示小题【创境激趣】提供便于学生感受需要使用一般性符号表达事物的实例。
如:“一支青蛙一张嘴,两支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想方法用一句歌词将它唱完整。
【自学导航】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利用图形解答以下问题〔利用电脑或投影仪〕问题〔一〕【合作探究】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①按上述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__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__根火柴棒。
②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③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待学生解答完以上问题后,出示引申题:④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学交流?【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提供教材上的实例,师生共同活动。
要求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强化训练】①要求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其他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式中字母可表示什么数。
②练一练:1、小明步行上学,速度为v米/秒,亮亮骑自行车上学,速度是小明的3倍, 那么亮亮的速度可以表示为_______米/秒.2、如图, 用字母表示图中阴影局部的面积是_________3、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是a, 十位数字是b, 百位数字是c, 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____【归纳总结】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方面的。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按照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根本模式展开教学,课堂显得生机勃勃。
1、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核心环节〔第二环节〕均由学生在动手、动脑与小组交流中成教学目标,学生表现兴趣盎然,在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了认识事物、寻求规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掌握知识、开展能力的同时促进了积极的情感形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正确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
3.能够使用简单的图表展示数据。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制作简单的图表。
2. 教学难点•数据的分类和整理。
•制作图表的正确形式和规范展示。
三、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为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知识: 1. 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2. 数据的收集方法。
3. 数据的整理与分类。
4. 制作图表展示数据。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通过举例或图片展示数据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数据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1.用简单的语言介绍数据的概念,如“数据就是各种事物的特征或属性”。
2.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观察等来收集数据。
3.教授数据的整理与分类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第三步:练习让学生尝试收集一些简单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喜好、体重等,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第四步:总结通过学生的练习,汇总数据,并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柱状图或饼图展示数据。
六、课堂作业1.同学们收集更多的数据,并制作图表展示。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未来的教学需要逐步加深数据的运用与分析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应用场景。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的重要内容。
它是后续学习数据的描述、数据分析以及统计推断的基础。
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感受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首先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的必要性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学生在这个阶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来探索新知识。
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和途径。
(2)学会用表格、统计图等方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
(2)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步骤。
(2)学会用表格和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
2、教学难点(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
(2)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测试卷(一)姓名: 班级: 得分:1.下表是一(1)班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
(6分)节目西游记喜羊羊与灰太狼加菲猫葫芦娃蓝猫人数 6 10 3 7 9(1)在下面的格子里涂色表示看各种动画片的人数。
(2)一共调查了________人,喜欢看________的人数最多,喜欢________的人数最少。
(3)喜欢看《西游记》和《喜洋洋与灰太狼》的一共________人。
(4)喜欢看得最多的和喜欢看的最少的相差________人。
(5)你还知道哪些信息?2.下面是晨星文具店3月份的销售情况。
(5分)品种合计数学本作文本英语本数量113本(1)卖出的英语本比作文本多84本,英语本卖出了多少本?(2)卖出的数学本是作文本的2倍,卖出了多少本数学本?(3)将上表填完整。
3.李老师调查了三年级部分同学不喜欢吃的蔬菜的情况。
(4分)(1)不喜欢吃( )的人数最多,不喜欢吃( )的人数最少。
(2)不喜欢吃洋葱的人数是不喜欢吃木耳人数的( )倍。
(3)通过表格,你有什么建议?4.学校举行2分钟跳绳比赛,比赛成绩如下:(6分)(1)2分钟跳绳比赛成绩最好的是多少个?最差的是多少个?这两个成绩相差多少个?(2)跳绳比赛成绩在145个以上(包含145个)的有多少人?成绩在145个以下的有多少人? (3)通过比赛成绩,你想说什么?5.春蕾小学同学们植树节植树的情况如下:(6分)二年级:22棵三年级:35棵四年级:66棵五年级:58棵六年级:61棵(1)将上面的数据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2)( )年级植树的棵数最多。
( )年级植树的棵数最少。
(3)春蕾小学同学们植树节共植树多少棵?6.小明调查了全年级每天晚上学习时间超过4个小时的同学,并把结果记录了下来。
(4分)(1)每天晚上学习时间超过4个小时的同学的人数最多的是第( )组,最少的是第( )组。
(2)全年级每天晚上学习时间超过4个小时的共有多少人?(3)通过小明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7.某超市为了促销,将食品打包成礼品盒出售,每个礼品盒里有鸡肉400克、鲤鱼100克、带鱼200克、青菜450克、茄子200克、芹菜150克、辣椒200克、牛肉400克、羊肉300克、猪肉400克、苹果400克、香蕉300克、橙子300克、鲫鱼200克。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丰富的数据世界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区别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难点区别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一、导入新课收集你所在班级全班同学的性别、身高、体重、左右眼视力、肺活量、立定跳远成绩、课间操成绩、美术成绩、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及一周内每天到校所用时间等数据,并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整理.二、探究新知1.收集数据小亮收集了他所在班级全班同学的上述数据,并将部分数据整理得到表6-1.表6-1七(1)班全班学生部分数据表学号性别身高/cm体重/kg立定跳远成绩/cm美术成绩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到校所用时间/min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1男16544180优步行15151516152男14836154良自行车12101010103女15960165优电动自行车988884男17360172中私家车1010101095男16451183优电动10109101025女16257165中私家车171515151526女15951152优步行5555527女16651150优自行车101010101028女16866150优电动自行车6666629男15543180良步行77777 30女17260163优步行1313131313(1)你能从表6-1中得到哪些信息?(2)根据表6-1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用表中的数据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吗?2.整理数据对于表6-1,如果关注全班学生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及到校所用时间,那么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1)全班学生上学采用了哪些不同的交通方式?如何表示全班学生上学所采用交通方式的情况?(2)学号为1的学生周一至周五每天到校所用的时间相同吗?预测一下,他下周一到校需要多长时间?其他学生有类似的规律吗?与同伴进行交流.对于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及到校所用时间,你还有什么发现和建议?与同伴进行交流.3.分析数据对于表6-1,如果关注全班学生的身高,那么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1)全班学生最高身高是多少?最矮呢?出现次数最多的身高数据是哪个?全班学生身高的平均数是多少?(2)你能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全班学生的身高情况吗?在你画的统计图中能找出(1)中要求的各个数值吗?(3)图6-1和图6-2都是根据表6-1中的身高数据画出的统计图.你能从这两幅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这两幅图与你画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三、课堂练习下面哪些数据是定量数据,哪些数据是定性数据?(1)全班同学所穿鞋子的尺码;(2)河南省2023年空气质量情况;(3)某市初中学生平均每天阅读的时间;(4)端午节期间市场上粽子的质量情况.【答案】定量数据为(1)(3),定性数据为(2)(4)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教材P166“随堂练习”;2.教材P166习题6.1第1,2题.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6.2数据的收集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等基本概念;2.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3.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4.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重点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等基本概念.难点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设计调查问卷.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美称的袁隆平爷爷,为了寻找理想的水稻育种材料,他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观察了数不清的稻田,他对水稻生长的土壤肥沃情况、植株生长高度、植株的产量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了系统地收集,然后进行比较,最后筛选出了满意的材料,培育出了深受农民喜爱的杂交水稻.教师:要想发现一个事物的规律,就需要我们收集大量的数据,从中发现它们隐含的规律.教师:在生活中,我们会从报纸、电视或者网络上见到很多的数据,它们是信息的载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和数据打交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收集数据.二、探究新知1.数据的收集教师:为更好地了解全班同学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体育委员小刚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对全班4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如果由你来策划这次活动,你将如何进行调查?学生合作探究,然后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教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同学们参加什么样的体育活动;第二步:明确调查对象——全班每位同学;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第四步: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填写问卷;第五步:记录结果,分析数据;第六步:得出结论.教师:这次调查问卷是如何设计的?你知道如何来设计调查问卷吗?教师总结: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目的,然后根据调查的对象、目的,决定调查问卷的内容与问题,设计的问卷中,还应注明问卷收交的方式和时间等.调查问卷1.你最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是什么?(单选)A.篮球B.足球C.排球D.乒乓球E.羽毛球F.跳绳G.跑步H.游泳I.其他2.你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多少?A.0~1 h B.1~2 h C.2~3 hD.3~4 h E.4~5 h F.5~6 hG.不少于6 h根据调查结果,小刚绘制出图6-3和图6-4.(1)该班学生最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什么?(2)该班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3 h的学生有多少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如果你们班准备按男女生分别组织体育活动,为了使活动受到更多人欢迎,你准备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你设计的调查问卷和小刚设计的有什么不同?(1)为得到“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50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你打算如何收集这个数据?(2)如果想了解我国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你打算怎么做?(3)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师: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做了逐一调查,像这种为某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比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人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教师: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你能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下面的信息吗?你准备如何调查?与同伴进行交流.(1)我国七年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2)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3)一批电视机的使用寿命.三、课堂练习教材第169页“随堂练习”.课件出示问题1:要调查下面的问题,你觉得用什么调查方式比较合理?(1)调查你们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2)调查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3)调查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4)调查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教师:采用什么调查方式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定.在解决问题(1)的过程中,不但要同学们动手调查,并且对全班所有学生都要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普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数据的收集需要全面调查吗?学生:如人口普查、调查本班同学的出生年月、调查某班学生50米跑成绩等.课件出示问题2:下列问题适合采用普查方式来收集数据吗?(1)了解某批次炮弹的杀伤半径;(2)了解某一天全国牛肉的平均价格;(3)一批罐头产品的质量检查;(4)对某条河的河水的污染情况的调查.学生讨论、分析,并举手回答,教师点评.课件出示问题3:(1)电视台准备在某市调查一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需要对所有看电视的人进行全面调查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2)对本年级同学是否喜欢某电视节目调查的结果,能代表学校全体同学的意见吗?如果不适用,应如何改进调查方法?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课件出示问题4: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1)为了考察某学校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2)为了解一批电池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10节进行试验.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强调:总体、个体、样本都是指统计的数据,而不是调查的对象,不能混淆,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的个体数目,无单位.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73页习题6.2第1~2题.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及其注意的事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收集数据的过程要有组织性,体会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第2课时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1.让学生明确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懂得抽样调查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2.会设计恰当的抽样调查方案.重点让同学们懂得抽样调查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难点会设计恰当的抽样调查方案.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放学回家后是否帮父母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你们认为家务活都包括什么?你常在家干什么?每位同学统计自己每周干家务活大约有多长时间.教师:要想了解你在家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相对于你们班其他同学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你该开展哪些调查工作?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二、探究新知1.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为了解你所在地区7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亮三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小明:我们小组在公园里调查了100名70岁以上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小颖:我们小组在医院调查了100名70岁以上老年患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小亮:我们小组调查了10名70岁以上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1)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2)为了解该地区7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与同伴进行交流.(3)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70岁以上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归纳: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的一部分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可以进行随机调查:按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调查,即总体中每个个体被选中的可能性都相等.例: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对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2.活动探究某校七年级共有16个班,每个班50名学生.为了解该校七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从全部8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0%作为样本进行调查.(1)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你认为应该怎样抽取样本?(2)下面分别是三个小组的抽样方法,你能理解他们的做法吗?他们得到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吗?①将800名学生的学号做成号签放入盒中,从盒中无放回地连续随机抽取80个号签,对应的80名学生即为抽取的样本.②从每个班级随机抽取5名学生,汇总得到80名学生即为抽取的样本.③七年级全体学生会议前,在会议室门口从第1个进入会议室的学生起,每隔9人抽取1名学生,得到的80名学生即为抽取的样本.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72项“随堂练习”.2.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 D )A.在公园调查了8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B.在医院调查了8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C.调查了2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况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5%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回顾你经历过的统计活动,在数据收集环节你积累了哪些经验?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74页第3,4,5,6题.本节课是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后,进一步学习数据调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例,让学生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通过实例的辨别,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恰当的抽样调查方案.体会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疑惑,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6.3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1.会依据已知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重点会依据已知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难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一、导入新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能使人不断进步.为办好学校阅读周的活动,校图书馆计划购买200册图书,奖励在阅读周各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图书馆张老师想了解现在同学们更喜欢读什么类型的图书,以便购买的图书受同学们欢迎.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点评.教师:要想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先设计调查问卷,利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今天我们将学习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收集到的数据.调查问卷A.文学B.历史C.科普D.军事E.艺术F.其他调查结果如下表:最喜欢阅读文学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的图书类型人类36242712129(1)如果让你协助张老师买书,你会提出什么购买建议?你是如何考虑的?(2)喜欢文学类图书的人数占调査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喜欢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类型图书的人数占调査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是多少?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你能尝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二、探究新知1.扇形统计图的特征教师:大家在小学已经学过扇形统计图,有印象吗?是怎样的一个图?学生发表看法,教师点评.课件出示一个扇形统计图(如图),提出问题:(1)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2)哪种球类运动最受欢迎?哪两种球类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3)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用圆和扇形分别代表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作扇形统计图,它的作用是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教师:你能总结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得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1)圆代表总体.(2)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2.制作扇形统计图课件出示导入问题中的调查结果,按如下方法绘制扇形统计图.调查结果如下表:最喜欢阅读文学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的图书类型人类36242712129 提出问题:(1)计算各选项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2)计算各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并填在下表中.最喜欢阅读文学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的图书类型百分比30%20%22.5%10%10%7.5%对应的圆108°72°81°36°36°27°心角度数(3)在图6-7的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3.扇形统计图的应用思考一、观察图6-8,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哪个扇形表示总体的25%?(2)如果用整个圆表示你们班的人数,那么扇形B大约表示多少人?3)如果用整个圆表示9 hm2稻田,那么扇形C表示多少公顷稻田?思考二:图6-9是甲、乙两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小刚认为就全年食品支出费用来说,乙家庭比甲家庭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答:不同意,因为两个家庭全年食品支出费用不同,虽然乙家庭所占比例较高,但不一定花费的钱就越多.思考三:小亮对全班40名学生进行了“你对哪些课程非常感兴趣”的调查,获得如下数据:语文20人,数学25人,英语18人,生物学10人,信息科技34人,其他12人.他想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却发现6项的百分比之和大于1,为什么会这样呢?答:因为有的同学不光对单独的课程感兴趣,可能有同学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①根据所给的各部分量和总量,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②用360°乘相应百分比,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度数.③画一个半径适当的圆,根据圆心角度数画出对应扇形(注意各部分扇形加起来必须是整个圆);④分别在各个扇形中标出对应部分的名称和百分比.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78页“随堂练习”.2.某市3月天气状况的统计表如下:(1)计算晴天、阴天、雨天的天数和它们各自占总天数的百分比(精确到0.1%);(2)绘制扇形统计图.【答案】2.(1)晴天有11天,占比为1131 ×100%≈35.5% 阴天有12天,占比为1231 ×100%≈38.7% 雨天有8天,占比为831×100%≈25.8% (2)略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 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85页习题6.3第1~2题.学生在小学里重点学习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在本节课中,明确学习了扇形统计图的概念,知道是用圆和扇形分别代表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通过实际问题,能说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探索扇形统计图中圆心角的求法,了解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并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决策.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第2课时 频数直方图1.理解频数直方图的概念,会绘制频数直方图; 2.能根据频数直方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重点理解频数直方图的概念,会绘制频数直方图. 难点能根据频数直方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一、导入新课教师: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种表示数据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材第178页表格,提出问题:(1)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学生的美术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学生处于哪个等级吗?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学生的课间操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学生处于哪个分数段吗?分数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第(1)题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美术成绩优良中人数(频数)225 3教师:我们能不能借助美术成绩的表示,来表示课间操成绩呢?引导学生回答:将课间操成绩每10分为一段分组,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得到下面的表格和统计图:课间操60~7070~8080~9090~100成绩/分人数(频数)1518 6教师点评,并讲解(课件出示教材第180页图6-11):例(课件出示教材第180页例题)解:(1)确定所给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上述数据中最大值是26.8,最小值是2.2.(2)将数据适当分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26.8-2.2=24.6,组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对数据整体状况的了解.考虑以4为组距(每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24.6÷4=6.15,可以考虑分成7组.(3)统计每组中数据出现的次数:(4)绘制频数直方图.要求学生动手绘制后给出答案,教师点评.归纳:当遇到大量的数据或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可以制作频数直方图直观地反映整体的分布情况.思考:你认为频数直方图有什么特点?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哪些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三、课堂练习教材第182页“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什么是频数直方图?它有什么特点?3.怎样绘制频数直方图?五、课后作业1.教材第186页第3,4,5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学习过利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表示,在小学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通过表格描述数据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学生在看到一组数据后会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为本节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频数直方图的定义及其特点,明白使用频数直方图的优越性.利用实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得出绘制频数直方图的步骤.能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6.4统计图的选择1.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2.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重点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学过哪些表示数据的方式?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二、探究新知1.统计图的选择课件出示教材第182页图6-14,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1:从统计图中,我们可知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学生2:我们还可以看到从1957年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概念,能够说出数据的一般收集方法。
2.能够运用调查方法,有序地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
3.掌握用数据表达事物数量的方法,运用其表示实际事物或情况。
4.能够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形成初步结论。
二、教学重点1.数据的概念及收集方法。
2.数据的整理与表达。
三、教学难点1.运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制作简单的数据表格。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数据表格、调查问题。
2.学生准备: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解释数据的概念,为学生打开思维。
2. 知识讲解1.数据的概念:数据是描述事物或情况的各种符号、数字或文字,并介绍数据的分类。
2.数据的收集方法:讨论数据的收集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取数据。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调查:老师给出调查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2.数据整理与表达:学生们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并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
4. 比较分析1.数据比较:学生们就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数据的特点和联系。
2.得出结论:根据数据的比较分析,学生们形成初步结论,展示出数据的价值和意义。
5. 练习与检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全程指导和纠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技能和表达方法。
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整理一组自己感兴趣的数据,并用数据表格表示出来。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知识点。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大班数学教案)导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规律,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以大班数学为背景,将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
1. 数据的收集首先,我们需要向学生明确数据的概念。
数据是指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所得到的事实或数字。
数据可以是数量、时间、温度等等。
活动一:找寻身边的数据(实物活动)让学生到班级周围或校园内寻找各种数据,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喜欢的颜色、家庭成员数量等等。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并记录下这些数据。
活动二:收集同学的数据(互动活动)让学生与同桌、同学合作,向彼此收集数据。
例如询问同学的年龄、兴趣爱好、家乡等等。
学生可以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更多的数据。
2. 数据的整理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关联。
活动三:数据的分类整理(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之前收集到的数据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整理和分类。
例如,选取“喜欢的水果”为主题,让学生将水果的种类进行分类,制作条形图或饼图进行展示。
活动四:数据的图表展示(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选择适当的图表进行展示。
例如,可以选择柱状图、折线图、扇形图等等。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在图表中正确地表示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数据的应用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据应用于解决问题。
活动五:数据的问题解决(课堂互动)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利用之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解答。
例如,“班级中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家乡的男生和女生比例是多少?”等等。
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预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六:数据的分享与讨论(整理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整理过的数据分享给全班,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通过分享与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数据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数据的收集知识点1.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① (问卷调查、投票选举)② ③ ④ (报纸、电视、电话、网络)例1.小明想了解今年杭州各普高的录取分数线,他需要通过 的方法获得这些数据. ①测量;②查阅文献资料、互联网;③调查; ④直接观察. 练习1.下列调查最适合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数据的是( ) A .班级推选班长 B .本校学生的到校时间C .2014世界杯中,谁的进球最多D .本班同学最喜爱的明星知识点2.从事一个统计活动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①确定 ;②确定 ;③选择 ;④实施 ;⑤收集 ;⑥分析例2.在数学、外语、语文3门学科中,某校初一年级开展了同学们最喜欢学习哪门学科的调查(初一年级共有200人). (1)调查的问题是什么? (2)调查的对象是谁?(3)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调查方法?(4)如果被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40人最喜欢学语文,60人最喜欢学数学,80人最喜欢学外语,其余的人选择其他,根据调查情况,把一年级的学生最喜欢学习某学科的人数及其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填入右表:(5)根据上表,你得出什么结论?练习2.为了解我区各社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的情况,需对相关信息进行调查统计,请运用所学统计知识,对下列统计的主要步骤进行合理的排序(只填序号): . ①利用统计图表对数据加以表示;②在各个社区随机抽取部分居民发放《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调查问卷》,调查相关信息; ③分析并作出判断; ④对收集的数据信息加以整理语文 外语 数学 其他 人 数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6.2普查和抽样调查知识点1调查方式的选取:(1)适合采用普查的:①;②;(2)适合采用抽样调查的:①;②;③;④.例1.下列调查运用哪种调查方式合适?(1)了解神州十二号零部件的质量情况(2)调查初一二班每个学生的鞋码大小.(3)调查某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4)为了了解一批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进行调查;(5)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全国八年级男生的身高情况进行调查;(6)为了了解全国的“甲流”疫情进行调查;练习1.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全面调查(普查)方式的是()A.调查某校九一班45名同学的身高情况B.检验某厂生产的电子体温计的合格率C.调查开封市民对菊花的喜爱程度D.了解某品牌木质地板的甲醛含量情况知识点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定义①总体:②个体:③样本:④样本容量:(没有单位)例2.为了考察某市1万名初中生视力情况,从中抽取1000人进行视力检测,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分别是什么?练习2.某市今年共有7万名考生参加中考,为了了解这7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了1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有()个①这种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②7万名考生是总体;③每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④1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总体的一个样本;⑤1000名考生是样本容量.A.1B.2C.3D.46.3数据的表示1.扇形统计图(1)扇形统计图的概念用圆和扇形来表示的关系,即用圆表示总体,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面积的大小表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扇形统计图.(2)扇形统计图的优缺点扇形统计图的优点:是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缺点:是在不知道总体数量的条件下,无法知道每组数据的具体数量.(3)画法:第一步:计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体数量的百分比;第二步:计算出各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第三步:绘制扇形图;第四步:标明各部分的名称和相应的百分比.例1.在大课间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小丽在全校随机抽取一部分同学就“一分钟跳绳”进行测试,并以测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如图所示的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从左到右依次分为六个小组,每小组含最小值,不含最大值)和扇形统计图,若“一分钟跳绳”次数不低于130次的成绩为优秀,全校共有1200名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四小组有10人B.第五小组对应圆心角的度数为45°C.本次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为50D.该校“一分钟跳绳”成绩优秀的人数约为480人练习1.如图,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下面对全年食品支出费用判断正确的是()A.甲户比乙户B.乙户比甲户多C.甲、乙两户一样多D.无法确定哪一户多例2.如图是七年级(1)班参加课外兴趣小组人数的扇形统计图,则表示唱歌兴趣小组人数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是()A.36°B.72°C.108°D.180°练习2.如图是某市第一季度用电量的扇形统计图,则三月份用电量占第一季度用电量的百分比是()A.55% B.65% C.75% D.85%例3.根据下表所列数据,制作扇形统计图表示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项目时间/h所占的百分比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睡觉9活动4学习8吃饭1其他2(1)计算各项目的百分比并填写在表格中;(2)计算各项目对应的扇形圆心角,并填写在表格中;(3)利用给出的圆画出扇形统计图.练习3.某校举行全体学生“汉字听写”比赛,每位学生听写汉字39个.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的听写结果,绘制成如图的图表.组别正确字数x人数A0≤x<810B8≤x<1615C16≤x<2425D24≤x<32mE32≤x<40n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统计表中的m=,n=,并补全条形统计图;(2)扇形统计图中“C组”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是;(3)已知该校共有900名学生,如果听写正确的字的个数少于24个定为不合格,请你估计该校本次听写比赛不合格的学生人数.2.频数直方图(1)频数直方图频数直方图也是描述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频数直方图能直观地了解各组数据中的频数分布情况.(2)频数直方图的优缺点频数直方图的优点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缺点是无法显示每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多少.(3)绘制频数直方图的步骤.第一步: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找出数据的变化范围第二步:决定组距与组数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 .组数=第三步:决定分点第四步:列频数分布表第五步:画频数直方图(频数直方图的橫轴由数据组成,纵轴由频数组成)例1.在某长途汽车站,一社会调查小组随机调查了50名旅客的候车时间,获得如下数据(单位:分):16,2,37,25,18,7,14,7,22,34,40,25,31,19,15,8,26,23,19,21,38,30,24,21,18,20,24,26,18,23,5,12,19,27,20,21,24,35,18,27,9,17,26,31,8,4,22,20,17,30.(1)将数据适当分组,列出频数表.(2)根据所列频数表,候车时间在17~21分钟(含17分钟和21分钟)的候车者约占百分之几?练习1.某学校开展居家体育训练,倡导学生在家开展体育锻炼.返校后,校学生会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就“平均每天开展体育锻炼所用时长”进行了调查,以下是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的统计图的一部分: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在本次随机抽取的样本中,调查的样本容量为;(2)m=,n=;(3)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4)如果该校共有学生2000人,请你估计“平均每天开展体育锻炼的时长不少于30分钟”的学生大约有多少人?练习2.某校想了解学生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情况,随机调查了部分学生,对学生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x (单位:小时)进行分组整理,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不完整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扇形统计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2)求扇形统计图中m的值和“E”组对应的圆心角度数;(3)请估计该校3000名学生中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不小于6小时的人数.6.4统计图的选择知识点1.根据三大统计图特点选取适当的统计图①条形统计图:②折线统计图:③扇形统计图:例1.某单位有5名司机,分别用A,B,C,D,E表示,某月各位司机的耗油费用如下表:司机A B C D E 耗油费用110元120元102元150元98元根据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为了更清楚地比较每位司机的耗油费用,应选择()A.条形统计图B.扇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D.以上都不对练习1.2019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中国武汉举行.要清楚的反映各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多少,应该绘制()A.扇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条形统计图D.复式统计图例2.要反映我市一周大气中PM2.5的变化情况,宜采用()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D.以上都行练习2.小明想制作一种统计图表清楚地反映近几日气温的变化情况,最好选择()A.折线统计图B.扇形统计图C.频数分布直方图D.频数分布表例3.为配合学校文学艺术节活动,校团委对全校学生阅读兴趣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要反映学生感兴趣的各类图书所占百分比,最适合的统计图是()A.折线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D.频数分布直方图练习3.为配合学校文学艺术节活动,校团委对全校学生阅读兴趣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要反映学生感兴趣的各类图书所占百分比,最适合的统计图是()A.扇形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D.频数分布直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