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
- 格式:docx
- 大小:17.34 KB
- 文档页数:5
1《梁书·居士阮孝绪》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居士阮孝绪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
父彦之,宋太尉从事中郎。
孝绪七岁,出后从伯胤之。
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
年十三,遍通《五经》。
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诫曰:“三加弥尊,人伦之始。
宜思自勖,以庇尔躬。
”答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
”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
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
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飧覆醢。
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
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
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
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
母得服之遂愈。
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初,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
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
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
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
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
”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卷第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宜思自勖勖:勉励B.竟获免竟:竟然C.累日不值值:遇,遇到D.诸甥岁时馈遗遗:给予,馈赠B.竟:终究,最终。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亲友因呼为“居士”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常逃匿不与相见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其室虽迩,其人甚远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木其衰矣其皆出于此乎D.副词,表揣测,译为“大概”(A.介词,因此/介词,经由,通过;B.介词,和/连词,和;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余庆临死除奸【原文】国子博士李余庆知①常州,强②于政事,果于去恶,凶人恶吏,畏之如神,末年得疾甚困。
有州医博士,多过恶,常惧为余庆所发③,因其困,进利药以毒之。
服之洞泄不已。
势已危,余庆察其奸;使人扶舁④坐厅事,召医博士,杖杀之。
然后归卧,未及席而死。
葬于横山,人至今畏之,过墓者皆下。
有病虐者,取墓土着床席间,辄差⑤。
其敬惮之如此。
【注释】①知:主持,管理。
②强:擅长。
③发:发现。
④舁(yú):轿子。
⑤差(chài):疾病痊愈。
【译文】国子博士李余庆担任常州知州时,擅长处理政事,敢于清除地方上的恶势力。
民间的歹徒,官府的恶吏,都像怕神灵一样敬畏他。
有一个州衙里的医药博士(即官聘医生),做过很多坏事,一直心怀恐惧,怕被余庆发觉,趁着他病得厉害,送上泻药毒害他。
余庆服后,腹泻不停。
他感觉身体已经不行了,也悟察出了医博士的奸谋。
余庆让人用轿子把自己抬到州府升堂,传讯医博士,叫人用杖打死。
之后就想回家躺着,但还没有回到床上就死了。
死后葬在横山,到现在人们都还敬畏他,经过他墓地时,都要徒步而行。
有患重病的人,从其墓上取土铺洒在床席之间,往往能使病有转机。
人们敬畏李余庆就到了这种地步。
【解词】①服之洞泄不已()②过墓者皆下()③取墓土着床席间,辄差()④其敬惮之如此()答案及译文见下期。
①服之洞泄不已(停止)②过墓者皆下(经过)③取墓土着床席间,辄差(就)④其敬惮之如此(像这样)王右军诈睡【原文】王右军年减十岁时①,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②。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③,诈孰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④,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于时人称其有智。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注释】①减:不足,不满。
②钱凤:王敦的下属。
《祁黄羊去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出师表(节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祁黄羊去私(节选)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①:“南阳无令②,其③谁可而④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⑤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
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⑥〔尉〕管理军事的官,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出去《吕氏春秋.孟春纪》【注释】①祁黄羊:名奚,字黄羊,晋国大夫。
②令:县官。
③其:语气词,无义。
④而:同“以”。
⑤居有间:过了些时日。
⑥尉:军事长官。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必能裨补阙漏()⑵悉以咨之()⑶其谁可而为之()⑷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2.用“/”为下面的断句(两处)。
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优选13篇】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阅读答案篇1钜鹿之战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
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曰:不然。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③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故不如先斗秦、赵。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
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
今将军诛乱。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
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
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篇1作为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⑴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⑴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⑴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⑴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⑴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螳螂捕蝉参考答案:1、⑴要;⑴旁边;⑴伸2、⑴树;⑴蝉;⑴螳螂;⑴黄雀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⑴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⑴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螳螂捕蝉参考译文: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篇2《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作者: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7《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执教: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文言文经典原文与解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表达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选取几个经典的文言文原文,并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孟子·离娄上》离娄上,朱雀之山。
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上下而神明通焉。
适我殷勤,足以报志。
我欲使南土之人,无隐乎天所与。
故告之以书,将以追事。
解析:这段文言文是《孟子·离娄上》的开篇,描述了离娄山上一位神秘的仙人的形象和特点。
通过使用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等形容词来描绘仙人的容貌,以及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等动词短语来揭示仙人的非凡能耐,展示了仙人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形象。
接下来的一句“适我殷勤,足以报志”表明作者想通过离娄仙人将自己的心意传达给南土之人,以期望能够使更多的人受益于此。
二、《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解析:这是《诗经·周南·关雎》的开篇,是一首古代民谣的片段。
通过使用重复的“关关”、“窈窕”等词语和韵律的运用,使得整个篇章音韵优美,给人以清新婉转之感。
从字面上理解,“窈窕淑女”指的是美丽、贞淑的女子,“君子好逑”则表示君子们都追求这样的女子。
这种表达方式古朴而抒情,通过简单、朴素的文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者,沛国高阳人也。
高阳既战国焉。
解析:这段文言文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的开篇,用简练的文字概括了平原君虞卿的出身和所在国家。
通过“虞卿者,沛国高阳人也。
”来介绍虞卿的姓名、籍贯,接着通过“高阳既战国焉。
”来描述高阳所处的历史背景。
整段文字简练明了,条理清晰,给读者一个较为清晰的背景信息。
通过对以上文言文经典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在表达方式上注重形容词的使用,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短语来描绘形象、烘托氛围等。
1、郭纯哭母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
使①检有实,旌表门闾。
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鸟争来食之。
其后数如此,鸟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注释】①使:刺史。
【2015湖南株洲中考】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1)群鸟争来食.之:(2)其后数.如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中文的画线句。
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3.概括文中的内容和主旨。
(1)内容:(2)主旨:翻译:东海郡有个叫郭纯的孝子,他的母亲去世后,每次思念痛哭母亲时,都有许多鸟雀聚集到他家庭院上课。
刺史调查后发现确实如此,,于是官府为这位孝子立牌坊,用来表彰(旌表:表彰,封建社会对所谓忠孝节义的人用牌坊、赠匾额等予以表扬)他这一族人(门闾:家庭)。
后来得到消息,原来是这位孝子每次痛哭前,就在地上撒上饼子,成群乌鸦争着来抢食。
以后多次这样做。
后来乌鸦听到哭声就认为是有饼子吃了(度:制度),没有不竞相赶来的(凑:趋,奔向),并非是乌鸦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
答案:1.(1)吃(2)多次,屡次2.(乌鸦)没有不争相赶来的,并不是(乌鸦)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
3.(1)本文叙述了郭纯在母亲去世后痛苦时,在地上撒饼引来鸟群,以至于让官府以为是孝心感动了上天的故事。
(2)抨击伪孝行为。
2、势利鬼吴生有吴生者,老而趋势。
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①,意色殊傲。
已而见主人待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②也。
吴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过半揖,但乞补还即可,勿复为劳。
”时人嗤之。
【注释】①酬其揖:鞠躬还礼。
②张伯起:张锋翼,明朝著名戏曲家,字伯起。
【2015上海崇明二模】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1)见.主人待之甚恭:(2)更.欲殷勤致礼:2.用现代汉语翻译中文的画线句。
时人嗤之。
3.吴生“略酬其揖”的原因是,“更欲殷勤致礼”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4.用哪个成语概括吴生对张伯起的不同态度最为准确?A.趋炎附势B.前倨后恭C.刮目相看D.见风使舵翻译:有一吴姓的人,总是趋炎附势.有一次参加一个盛大的聚会,见到一位比他来得晚、穿著粗布衣服的人,只是马马虎虎的向他鞠躬还礼,神情非常傲慢。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穿透它。
同时,他也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但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发生什么时,他无法回答。
因此,一个不可穿透的盾牌和一个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叫做“的尾”,每次都会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住了。
狗咬死了蛇,但XXX已经晕倒在地,毫不知情。
狗在路上哀嚎,徘徊不定,家人觉得奇怪,跟着狗走了过去。
XXX已经窒息,被家人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XXX的时候,狗始终没有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格外珍惜,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2.家人觉得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时刻保护主人,二是在主人生病时不离不弃,表现出忠诚和爱心。
XXX而学,夜以继日,是为求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左传》,形容古代学子为了求学而在夜晚点燃灯烛,不眠不休地研究。
这种精神也被称为“夜以继日”。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1.这句话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左传》。
2.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职业地位。
1.(1)度:测量尺寸的工具。
(2)操之:带着测量好的尺码。
(3)尺码:测量脚的尺寸。
(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意思是“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文言文阅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冉求问曰:“闻斯行诸?”子曰:“行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华怪之,“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
孔子曰:“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
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
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
”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蒉聩谋入孔悝家,与其徒袭攻出公。
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文本二:大子[注]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
子路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
”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
”大子闻之,惧,下。
石乞、壶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结缨而死。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五年》)[注]大子:太子,即蒉聩。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方孔悝作乱/子路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B.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C.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D.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8.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片言可以折狱.者狱:案件B. 宽以正,可以比.众比:使……亲近C. 与其徒.袭攻出公徒:弟子D. 结缨.而死缨:帽带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恭以.敬,可以执勇壹是皆以.修身为本B. 子路随而.入人而.不仁,如礼何C. 击断子路之.缨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 大子迫孔悝于.厕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10. 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公,爵位名。
经典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 阅读下文,完成 11-14 题(12 分) 有曹太守其人, 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 搜罗画家, 里人疾周①者, 入其姓名。
隶往摄之②,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
”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 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谒贵游③可勿往。
”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 更辱乎!”卒供役④而还。
【注释】 ①沈周,明代杰出书画家。
疾,恨。
②隶,差役。
摄,这里是“传唤”、“征 召”的意思。
③谒,拜见。
贵游;泛指显贵者。
④供役,当差,服劳役。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 分) (1) 不更辱乎( ) (2)卒供役而还(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 分) 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 12、下列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 分)。
A、沈周的书画造诣颇高,太守慕名召他前去。
B、沈周请差役不要吓到母亲,可见其孝顺。
C、客人认为,凭借沈周的声名本应得到礼遇。
D、沈周将太守的征召当作一次差役来接受。
13、客人和沈周对“谒贵游”的态度不同,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 A、客人的建议是为了拒绝太守的征召。
B、客人的建议是要借助显贵者的权势。
C、沈周的拒绝是不愿多事去得罪太守。
D、沈周的拒绝是根本不想攀附显贵者。
参考答案 10、(1)又/另/还 (2)最后/终于 11、太守不知道先生/您,怎么能轻视先生/您到这种程度呢? 12、A 13、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