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痿病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3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3]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
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Ⅲ重度激进型,Ⅳ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证:面色晄白,言语不清,咽下困难,抬颈无力,四肢倦怠无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泄久痢,小便清长,或浮肿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痿症的治疗方法发表者:赵东奇 1663人已访问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
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
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
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
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
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肺热津伤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
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
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
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
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痿病的诊疗方案一、概念痿病是由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经脉失养,以肢体软弱无力,经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症。
多见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肌萎缩侧束硬化,周期性麻痹等。
二、诊断标准1.疾病诊断标准1.1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为,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
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3)常有久居湿地、涉水淋雨史。
或有药物史,家族史。
(4)可结合西医相关疾病做相应理化检查,如有条件应做CT、磁共振等。
(5)应注意与痹证、风痱、震颤等鉴别。
1.2 一般分期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3 西医诊断标准(1)急性脊髓炎①急性起病,病前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
②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的脊髓横断性损伤,即包括了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③脑脊液压力正常,常规、生化检测可见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可轻度增高。
④MRI检查可见脊髓内节段性长T1、长T2信号。
(2)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①急性起病,常有感染史。
②肢体远端呈手套、袜套样分布的对称性感觉障碍及弛缓性运动障碍,对称性植物神经障碍。
③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④肌电图可见去神经性变性。
2. 中医证候分类标准1、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麻木不仁。
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脾胃虚弱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
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少华。
舌淡,苔白,脉细缓。
3、肝肾亏虚:病久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
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4、气滞血瘀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疼痛感。
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三、观测指标(一)安全性观测1.一般体检项目。
痿病(格林一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发病特点①具有感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
有外感温热疫邪或涉水淋雨,居处湿地或接触、误食毒物;有饮食不洁或房劳、产后体虚或情志失调;有禀赋不足,家族遗传或劳役太过或跌仆损伤。
发病或缓或急。
②多以上肢或下肢,双侧或单侧出现筋脉弛缓,痿软无力棋至瘫痪日久,肌肉萎缩为主症。
也可首先出现眼睑或舌肌等头面部位的肌肉萎缩。
③男女老幼均可罹患。
温热邪气致痿,发病多在春夏季节。
(2)临床表现肢体痿弱无力,其则不能持物或行走。
肌肉萎缩,肢体瘦削,有时伴见肌肉斶动、麻木、痒痛。
可出现睑肌、面部肌肉瘫痪或舌肌痿软,严重者可导致祚咽、尿便障碍,呼吸困难,肌力下降,肌肉萎缩或假性肥大。
必要时肌电图、肌活检和酶学检查可辅助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吉兰-巴雳综合征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 43 (8):583〜586)。
(1)常有前驱感染史,呈急性起病,进行性,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
(2)对称性肢体和延髓支配肌,面部肌肉无力,重症者可有呼吸肌无力,四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3)可伴轻度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5)电生理检查提示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F波异常、传导阻滞、异常波形离散等。
(6)病程有自限性。
(二)证候诊断1.湿热浸淫证:病起发热,热退后或热未退即出现肢体软弱无力,身体困重,进展迅速,心烦口渴,便干,尿短黃,舌质深红,苔薄黄,脉细数。
2.脾胃虚弱证:病情稳定,肢体痿软无力,时好时差,其则肌肉萎缩。
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瀟,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痿病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尚不明显,属实证;而起病缓慢,渐进加重,病程长,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者,多属虚证。
2、辨脏腑发生于热病过程中,或热病之后,伴咽干咳嗽者,病变在肺;若面色萎黄不华,食少便溏者,病变在脾胃;起病缓慢,腰脊酸软,遗精耳鸣,月经不调,病变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1、独取阳明即指治痿病应重视调理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来源于脾胃的生化,只有脾胃健运,津液精血之源生化,才能充养肢体筋脉,有助于痿病的康复。
所谓调理不尽属于补益,脾胃虚弱者固当健脾益胃,而脾胃为湿热所困者,又当清胃火去湿热,皆属治阳明调理之法。
所谓“独取”,乃重视之意,不应理解为“唯独”之法。
2、泻南补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即指治痿病应重视滋阴清热,因肝肾精血不足,不独不能濡养筋脉,且阴虚则火旺,火旺则阴更亏,故滋阴可充养精血以润养筋骨,且滋阴有助降火;外感热毒,当清热解毒,火清热去则不再灼阴耗精,有存阴保津之效。
若属虚火当滋阴以降火。
若湿热当清热化湿而不伤阴。
3、治兼夹怔在调理脾胃、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对痿病的兼夹证要予以兼顾治疗,视其所夹湿热、痰湿、瘀血、积滞等,分别治以清湿热、化痰浊、祛瘀血、消积滞或清郁热等,辨证论治,才能收效。
4、慎用风药因治风之剂,皆发散风邪,开通腠理之药,若误用之,阴血愈燥酿成坏病。
至于因七情六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改善,百脉皆通,其病可愈。
即吴师机所谓“气血流通即是补”之理。
三、分证论治肺热津伤症状:病起发热之时,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清燥救肺汤。
方中以人参、麦冬、生甘草甘润生津,益气养阴;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火麻仁宣肺清热,润燥降逆;蜜炙枇杷叶、阿胶、炒胡麻仁润肺滋阴清燥。
痿病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学说中医关于痿症的研究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痿症与五脏皆相关,按照五脏之所主,痿症亦分为五种,“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素问》,对应为筋痿、脉痿、肉痿、痿躄(皮痿)、骨痿。
痿症发病皆责之于脏气热而伤阴,阴津耗伤无以濡养其所主,故发为五痿。
筋痿责之于“肝气热”,伤及肝阴,无以濡养筋膜,“筋急而挛”,不得舒展,故称为筋痿。
脉痿责之于“心气热”,血热上行,下脉空虚,“枢折”(膝关节)抬举不利,小腿及踝关节痿软无力,发为脉痿。
肉痿责之于“脾气热”,脾者体阴而用阳,热则伤阴,脾阴不足则阳失所守,转输精微失司,脾热传于胃,胃干而渴发为脾约证,肌肉失于濡养而不仁,故称为肉痿。
痿躄责之于“肺热叶焦”,盖与其他四脏四痿相关,又总督津液输布,灌溉三焦,其症状不仅仅局限于皮毛,故不称为'皮痿’而异名'痿躄’,躄者泛指四肢无力,以下肢症状为重。
肺者朝百脉,主气,输布津液,脏腑官窍皆依赖肺之濡养,肺热伤津,所求不得,宣降失常,失其所主,致脏腑官窍皆不足,故称肺为“脏之长也”,肺热者亦可痰凝,痰热互结,阻塞三焦百脉,多属重症。
骨痿责之于“肾气热”,阴精暗耗,肾阴不足无以养骨,肾精不足无以养髓,故“骨枯而髓减”,精髓失养,督脉不充,周身痿软,颈项无力,发为骨痿者多病症后期。
痿病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痿症的基本病机是五脏气热,究其原委或可有三,一则感于六淫外邪,尤以湿邪伤脾、热邪伤津为重;二则七情内伤,尤以气机失常伤及五脏为重;三则劳伤过度,尤以房事不节伤及阴精,损及肝肾。
故外因湿热,内因脾虚,累及五脏,本虚标实,阴津亏耗是痿症的基本因机。
就其五脏所伤,必见于所主,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感受温热毒邪,甚或气营两燔,伤津耗气,肺热叶焦,津液不得输布,五脏失其濡养,热病后发为痿证,属于肺热津伤,津液不布之证型。
痿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痿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Zack8痿证一、概述1.痿证的定义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辟足)”。
“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辟”是指下肢软弱无力,能步履之意。
2.瘿证的源流《素问·痿论》中已对痿证作为专题论述,指出本病主要病理为“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产生痿软证候。
并据其病因、证候的不同,将痿证分为皮、脉、筋、肉、骨五痿。
在治疗法则上,《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
同时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说明湿热也是痿证发病原因之一。
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明确指出“痿跫证属内脏气不足之所为”的病机特点,这是对《内经》诸痿的概括。
《儒门事亲·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把风、痹、厥证的证候与痿证作了鉴别,又对《素问》内热熏蒸,肺热成痿的病机作了进一步探讨,提出:,’痿病无寒”。
朱丹溪则更扩充子和之说,纠正“风痿混同”之弊,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痿原则,而在具体辨证施治方面又分列湿热、湿痰、气虚、瘀血之别。
《景岳全书·痿证)指出痿证非尽为火证,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衰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
”补充了痿证悉从阴虚火旺之所未备。
《临证指南医案·痿》总括前论,明确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说明四脏气血津精不足是导成痿证的直接因素。
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局限性或全身性的肌无力,常从一组肌肉开始,逐渐累及其他。
疲劳试验,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阳性,电刺激、肌电图可协助诊断。
二、病因病机1.痿证的常见病因(1)感受温毒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或温病高热不退,皆令余热燔灼,伤津耗气,“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
痿症护理措施1. 什么是痿症?痿症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脊髓损伤、肌肉疾病等原因导致的肌肉无力、萎缩或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疾病。
痿症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合理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 痿症护理的目标痿症护理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和提高功能,促进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痿症护理措施:3. 痿症护理措施3.1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痿症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并配合专业的理疗师进行治疗。
运动疗法可以帮助恢复肌力,改善患者的肌肉控制能力。
3.2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对于痿症患者来说,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开关电灯、刷牙洗脸、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的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自理能力,减轻对他人的依赖。
3.3 睡眠护理痿症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对于康复很重要。
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室内的安静和适当的温度,调整床垫的硬度,都能够提高睡眠质量。
3.4 饮食护理对于痿症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适当的饮食计划。
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脂肪,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抵抗力,促进康复。
3.5 环境适应为痿症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家居设施的改造如安装扶手、坡道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生活。
同时,家人和护理人员也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
3.6 皮肤护理痿症患者由于长时间不能自主移动,容易出现压疮、溃疡等皮肤问题。
因此,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定期翻身,并注意疮部的护理是必要的。
避免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位置,使用软质、透气性好的床垫和床单也能有效减少皮肤问题的发生。
3.7 心理护理痿症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家人和护理人员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关怀,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4. 结语痿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恢复和提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痿病(脊髓损伤)诊疗方案2012年一、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为“痿病”进行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简称“ASIA”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1.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比较单纯,脊髓损伤多因外伤所致。
现代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为督脉所损。
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腧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督脉损伤则引起经脉阻滞不通导致“四肢懈惰、不仁不用”。
随之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涉及足太阳膀胱经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涉及手阳明大肠经出现大便功能失常。
2. 辨证论治⑴截瘫早期(伤后10天内)多为外伤跌仆,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宜活血化瘀,疏通督脉,疏筋壮骨,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赤芍15g、当归20g 、地龙20g桃仁15g 、川芎15g 、熟地黄20g、党参15g⑵中期(伤后10天至20天)肿痛减轻,腹胀消减,大便不畅,小便储留,治宜温经通脉,续筋接骨,用健脾温肾汤加减:党参15g 、黄芪30g 、山药20g、白术15g枸杞子15g 、山萸肉25g、白扁豆15g、补骨脂15g茯苓10g、诃子肉10g、五味子10g、吴茱萸15g⑶后期(伤后20天至3个月)多为脾肾阳虚,督伤络阻致腰背、四肢软弱无力,治宜助阳补火,温通经络,用归脾汤加减,另外气血两虚,应以大剂补益之品,固本培元,方用壮阳健肾丸或虎潜丸加减:黄柏25g 、龟板25g 、知母25g 、熟地黄25g陈皮25g 、白芍25g 、锁阳25g 、虎骨(用狗骨代,炙,30g)干姜15g、当归20g 、牛膝15g3.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痿病(脊髓损伤)可起到“疏通督脉,调理阴阳”的作用。
脊柱骨折应首先手术复位,待脊椎骨折愈合后才能进行针灸治疗,以防止脊柱骨折复发,重新压迫脊髓。
⑴肢体瘫痪:①夹脊电场疗法处方:脊髓损伤节段的上下端两侧各一对夹脊穴。
操作:针柄接电针仪导线,同1组导线连接同侧1对夹脊穴,正极在上,负极在下。
中医关于“痿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外感温毒、湿热之邪,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房事不节,及跌打损伤、接触毒性药物等,引起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发为痿证。
一、病因1.感受温毒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内热燔灼,伤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外来湿邪,郁遏化热,湿热浸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滋养而成痿。
正如《素问·痿论》所言:“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3.饮食、毒物所伤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思虑过度,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或饮食不节,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湿或湿热内生,阻于经脉,肢体失养,均可致痿。
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4.劳病体虚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伤及肝肾,精血亏虚,或劳役、房事太过而伤肾,耗损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满养,发为痿证5.跌仆瘀阻跌仆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肢体失养,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于濡润滋养,发为痿证。
二、病机1.痿证的基本病机为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而发痿证。
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各种外感内伤等致病因素,均可耗伤五脏精气,导致气血津液亏损,宗筋失养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2.病理性质以热证、虚证为多,亦有虚实夹杂者。
外感温毒、湿热所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故属实证;但日久肺胃津伤,肝肾阴血耗损,则由实转虚,或虚实杂。
内伤致病,脾胃虚弱,肝肾亏损,气血阴精亏耗,则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热、痰、瘀等病理因素,表现本虚标实之候。
得了痿病怎么办?关注4类痿病成因及13种常用中成药举例痿病需要确诊病因并对症治疗。
病情严重的应及时向医生求助。
药品关系健康,请勿自行随意服药。
必须在医师药师指导下服用。
严重的痿病让人失去自理能力,只能卧病在床靠别人照顾痿病系指机体受外感或内伤,致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本病以筋脉弛缓,肢体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证候特征。
有突然发病,病情逐渐加重者;有缓慢发病,病情持续稳定者;有时轻时重,病情呈周期性发作者;有疲劳后发病者,有睡卧后发作者,有出汗被风吹过之后发病者。
痿病一般以下肢发病多见,也有见于上肢、肩背者,有难于张嘴睁眼的,也有瘫痪在床的。
痿病刚开始发病时只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持续时间长了身体肌肉就会萎缩甚至丧失收缩能力。
西医学上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病,都可以参照中医学上的痿病进行治疗。
人体感受温热毒邪而发病,病时高热不退,或者病后没有及时清除邪毒余热,导致机体被余热燔灼,时间久了伤津耗气,令肺脉受损,不能布送津液润泽全身,导致四肢肌肉筋脉失养,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机体感受外界湿热之邪,或饮食无度导致损脾伤胃,脾不能运化水湿而导致湿热内聚,如果没有及时排除湿热,肌肉会受到湿热的浸淫,导致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脉失养最终发为痿病。
3.脾胃受损,精血不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依赖于脾脏的温煦滋养。
如果平时身体虚弱多病,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脾胃受损,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气血化生不足,五脏失去润养来源,筋脉失其滋煦,故发为痿病。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平时属于肝肾亏虚的身体类型,因劳役太过而致肝肾亏损;或情绪失调,五脏火起耗灼精血,都能导致肝肾亏损。
肝损不主筋,肾亏不主骨,筋骨枯痿,肌肉也随之得不到荣养支撑,最终发为痿病。
肌无力不能自主站立凡起病急,发展迅速,肢体有力但是力弱,肢体拘急麻木,肌肉萎缩不太明显的,多属实证。
【教学要求】
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痿病的主要病机、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证治规律;熟悉痿病的定义及诊断要点;了解痿病的范围、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痿病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要点:掌握痿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定义】
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
《素问·痿论》:“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
●《内经》对痿病论述较详,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病因病机:《素问·痿论篇》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肺热叶焦”。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说明湿热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分类与命名:据五脏所主,提出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分类命名方法。
治疗大法:提出“治痿者独取阴阳”、“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而专题论述较少。
●金元时代:张子和对“风、痹、痿、厥”予以鉴别。
《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
指出:“夫四末之疾,动而或痉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壮未尝同也。
故其本源,又复大异。
”
●朱丹溪纠正“风痿混同”之弊。
1、指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2、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法,首创名方虎潜丸。
●《景岳全书·痿证》指出痿证非尽为火证,强调精血亏虚致痿:“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
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
”
●《临证指南医案·痿》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范围】
凡肢体痿软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
西医学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本病的主要证候特征,但有急缓与虚实的不同。
虚证──发病缓,病程长,多肌肉萎缩明显。
实证──起病急,发展快,多肌肉萎缩不明显。
临床上有以手足麻木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肢体力弱的,也有起病即表现为肢体无力的。
急性起病者,可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等感染病史。
病情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病因病机】
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是痿病发病的主要病机。
其发病原因与感受温热毒邪和湿热之邪有关,或素体脾胃虚弱、肝肾亏虚,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而致;病位常涉及多个脏腑经络,主要与肺及脾胃肝肾有关;病性为本虚标实,起病急者多以邪实为主。
病机重点为肺热叶焦、津液不布和湿热浸淫、经脉受阻,发病缓者多虚实互见,病久则以虚证多见,病机重点在脾胃肝肾亏虚。
在病程中,因正气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变化,常出现病机的转变,往往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若毒邪炽盛,正不胜邪,可迅速出现脏气虚衰之证。
痿病病因病机示意图
【诊断】
1.以肢体痿软无力,和/或肌肉萎缩为主症。
2.有感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缓慢起病或突然发病。
3.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肉萎缩,必要时做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辨证应分急缓与虚实。
起病急,发展快,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尚不明显者,多属肺热津伤或湿热浸淫之实证。
发病缓,进展慢,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者,多属脾胃肝肾亏损之虚证。
【治疗原则】
1.遵《素问·痿论》“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以调理脾胃为主,兼顾他脏。
多采用益胃养阴,健脾益气等法以补益后天之本,同时注意清阳明之热。
2.治疗痿病不可妄用风药,以防耗伤阴血。
肺热津伤
主要症状:始发热,或热退后肢体软弱无力,伴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
短赤,
便秘。
舌脉: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基本方药:清燥救肺汤。
湿热浸淫
主要症状: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
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
舌脉:舌胖,舌红,苔黄厚腻。
治法: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基本方药:加味二妙散。
脾胃亏虚
主要症状:肢体痿软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气短乏力。
舌脉:舌淡,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
基本方药:参苓白术散。
肝肾亏损
主要症状:起病缓,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伴眩晕、耳鸣、遗精早
泄,或经血不调,甚至步履全废,大肉渐脱。
舌脉: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基本方药:虎潜丸。
【转归预后】
【预防与调摄】
1.防潮湿,适寒温,调情志。
2.及时治疗外感热病,以防痿病的发生。
3.急病者,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神志昏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教学参考】
理论研究
1. 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刘氏认为“独取阳明”重在调脾胃,脾胃虚者益其损,脾胃实者调其气,针灸选穴要重视手足阳明两经。
在辨证治疗中,不论起于何因,在立法用药时均把顾护脾胃之气置于首位,将独取阳明与辨证治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调理脾胃始终贯穿于治痿全过程[山东中医杂志1986;(6):9]。
解氏对独取阳明作了以下几方面探讨:对“独取”两字的认识,“独取阳明”是否专用于补,“各补其荥而通其俞”与独取阳明的关
系,“各以其时受月”与独取阳明的关系。
指出:“治痿独取阳明”为临床指导治痿的根本
大法,但不可为“独”字所拘泥,应以阳明为主或不离阳明为要,还应根据各种不同的病机,并结合受邪之经及时令季节,而灵活治之。
既要重视后天之本,更应注意辨证论治,此乃《内经》治痿之实质[四川中医1990;(12):9]。
2. 治法研究胡氏认为治痿取中应悉两土之虚实,两土之治脾胃有别,痿之由虚者诚多,然而实者亦复不少,故取之法应随证而异:①中虚致痿补益之法脾胃有别:太阴虚寒,温补
脾阳;中气不足,健脾益气;脾阴亏虚,宜甘凉养阴;胃阴失充,治当甘寒养阴润燥为其大法。
②邪浊壅遏,治取中土泻其余:太阴寒湿辛温散寒,香燥化湿,佐以温阳健脾;阳明燥
热其治宜泻;湿热中蕴,清泄湿热。
两调脾胃为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疗效,值得医
者借鉴[辽宁中医杂志1991;(5):7]。
程氏就痿证的临床实际总结为清肺润燥、清利湿热、益气健脾、滋阴补肾、温阳散寒、理气活血、通腑泻热、消食导滞八法,作为治痿常用方法,灵活运用[陕西中医1991;(3):199]。
临床研究
1. 辨证论治郭氏以中医辨证治疗痿证400例,热型(本病初期)224例,用银翘散、知柏地黄汤、复脉汤加减等,针刺根据经络循行途径及患病部位取穴,用泻法重刺激,留针10~15分钟;肝肾亏虚型(久病体虚)136例,用黄精、玉竹、黄芪、牛膝、六味地黄汤、
虎潜丸等,针刺穴位同上,用补法轻刺激,留针15~30分钟;针刺治疗均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中药加针刺300例,单纯中药治疗100例,其结果:分别统计临床治愈240例、30例,显效50例、20例,好转0例、17例,无效10例、25例,总有效率99.66%、75%,中药加针刺治疗显著优于单纯中药治疗(P<0.01)[福建中医药1991;(1):4]。
2. 剂型改进孟氏用当归注射液治疗小儿痿证13例,以当归注射液2ml加10%葡萄糖20m1每穴注射1ml,1日1次,每次注射2~4穴,一侧肢体注射2个穴,15日为1疗程,取穴根据肢体患病部位和经络循行的途径而循经取穴。
结果痊愈8例(62%),好转5例(38%),平均疗程35.6日。
蔡氏以蝎毒膏贴穴治疗小儿痿证393例,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95.93%,治愈率81.6%,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29例患者治疗前后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治疗后患者血胆碱酯酶活力显著降低[中成药1992;(4):23]。
【复习自测】
1.痿病如何与痹病相鉴别?
2.“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的中医理论依据是什么?治疗中如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