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病理组织处理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32
病理组织制片技术基本流程病理组织制片技术是病理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将病理标本切片、染色和覆盖玻片,使得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能够被显微镜观察和分析。
这项技术在医学诊断、研究和教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下面将介绍病理组织制片技术的基本流程。
1. 标本采集与固定病理组织制片的第一步是标本采集与固定。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组织或细胞标本进行采集。
常见的标本包括切除标本、活检标本等。
采集后,标本需要立即进行固定,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的稳定。
最常用的固定剂是10%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
2. 组织处理与包埋固定后的标本需要进行组织处理与包埋。
首先,将固定的标本进行去除固定剂的处理,然后用乙醇逐渐脱水,最后用苯麻油进行透明处理。
透明处理后,标本需要被包埋在石蜡中,以便后续的切片操作。
3. 切片与染色石蜡包埋的标本需要进行切片与染色。
首先,使用组织切片机将石蜡块切割成薄片,通常厚度为4-6微米。
切片后,将切片浸泡在水中,使其展开。
然后,将切片依次浸泡在染色剂中,进行组织染色。
不同的染色剂可以突显不同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例如血液常规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
4. 脱脂与覆盖玻片染色后的切片需要进行脱脂与覆盖玻片。
首先,将染色后的切片依次浸泡在醇中,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然后,使用透明剂将切片与玻片粘结在一起,使其固定。
最后,将覆盖玻片放在切片上,使用压力将其压平,使切片与玻片紧密结合。
5. 干燥与封装覆盖玻片后的切片需要进行干燥与封装。
将覆盖玻片的切片放置在干燥箱中,通过温度和时间控制,将其彻底干燥。
干燥后,将切片放置在干燥剂中,以防止切片吸湿。
最后,将切片放入切片盒中,进行封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
病理组织制片技术的基本流程包括标本采集与固定、组织处理与包埋、切片与染色、脱脂与覆盖玻片以及干燥与封装。
这一流程确保了病理标本的形态结构得以保留,并使其能够被显微镜观察和分析。
病理组织制片技术的应用广泛,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病理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病理学教学大纲:教学组织与方法
1、实施机构: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执行。
2、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3、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自学为辅,使用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实验教学:实验类型以自我观察为主,实验提供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和病理学网络实习课件;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小结。
(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4、考核办法:
(1)考试目的
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课程的考试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掌握情况;同时通过考试督促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对课程内容进一步消化掌握,为进入临床医学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考试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复习考试对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及常见的重要疾病的名词概念、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等知识要点均能较清楚地掌握。
(3)考试内容与范围
考题内容以教学大纲重点内容为主,一般内容为辅,不超出病理学课程内容范围。
(4)考核分理论和实习考试两部分。
总分100分
考试采用理论闭卷笔试(期末占80%);实验标本考试(占10%);平时成绩(占10%)。
引言:概述:《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是病理学课程的进阶部分,侧重于探索更深入的疾病机制和相关的实验室技术。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一、病理学原理与方法1.细胞和组织学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组织学染色技术及其应用2.病理学与免疫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分子病理学技术和应用分子病理学在疾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4.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理生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5.实验室病理学技术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在实验室病理学中的应用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2.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过敏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征3.代谢疾病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学变化遗传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相关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其他系统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5.肿瘤病理学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病理学特征常见肿瘤类型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病理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涵盖了病理学的原理、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深入学习该课程,学生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实验室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的医学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教学大纲适用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一、课程简介《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并联系相关功能,具体地熟悉胚胎的发生过程,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熟悉受精卵发育过程和胚胎各系统器官的发生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理学》课程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由基础医学跨入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和医学教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侧重从形态上观察和研究疾病,并联系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它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习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证,而且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形态表现及主要疾病时的形态改变;在正确理解和掌握病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病理学的观察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使病理与临床有机结合,形态和功能密切联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其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是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技术、病理学及技术和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当今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在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相互渗透,技术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时代要求综合素质人才辈出的今天,《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的兴起尤为必要和重要。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重要器官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学结构、病理学变化并联系相关功能,从而在形态上观察、机能上分析、综合上判断和科学上研究疾病。
同时联系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关系。
为由基础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篇病理技术操作常规1.病理标本接收、固定及登记常规2.病理标本的描写、收费常规3.组织标本脱水常规4.石蜡包埋操作常规5.石蜡切片操作常规6.冰冻切片操作常规7.细胞学操作常规8.苏木素-伊红染色常规9.冷切片染色常规10.细胞学染色常规11.病理报告登记及发送常规12.特殊染色操作常规13.免疫组化操作常规14.心、肺活检组织标本快速石蜡切片操作常规15.病理资料保存归案及借用、借阅常规作常规1.病理标本接收、固定及登记常规1.1.收检标本时必须仔细检查:a. 送检的标本和送检单上所写的是否符合(常规、冷冻、细胞学检查或其他);b. 送检标本容器上是否贴有病人的姓名(或送检单联号)和病案号及部位的标签;同一患者同时取有数种组织,或同一组织由不同部位取出,是否应分盛容器,分别注明。
是否在病理送检单上注明送检标本的份数及部位。
c. 标本是否已固定,固定液的种类和量(固定液的量一般为标本的5~10倍)是否合适。
d. 送检单是否安要求逐项填写清楚,字迹是否清晰易于辨认。
若发现有错误、疑问或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查询清楚或做适当处理。
e. 合格者即签收,如标本已干涸或腐败,则不应接收。
1.2.固定:普通病理检查标本一般用10%的甲醛固定液固定,细胞学检查标本用95%酒精固定。
冷冻切片的标本一般不固定。
1.3.对当日送检整体脏器或大件新鲜标本由当日值班医师进行适当处理,使标本保持良好的形态和充分固定:a. 食管、胃、肠管:食管沿纵轴,胃沿大湾,肠管沿系膜附着纵行剪开;若该部位有病变时,应从无病变或病变较轻处剪开,按自然状态平辅在木板上固定。
b. 脾:循脾长轴切开数片,每片约为1.5~2cm固定。
c. 肺叶:从支气管灌入适量的10%福马林液,放入标本缸中固定。
d. 子宫:于前壁做“Y”形切开,下达宫颈管口,上端分别达二侧子宫角,放入标本缸中固定。
e. 乳腺:沿乳腺最长径经乳头切开,在分别向两侧每隔1.5~2cm切开数片,放入标本缸中固定。
常规病理技术特殊染色技术理论及操作手册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化染色技术2005年3月第一篇常规标本制作程序第一节组织标本收集取材和固定一、标本收集和查验程序二、活检组织取材(一)取材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二)各种器官取材的方法第二节尸体解剖的受理和规则一、中华医学会规定尸检受理规则二、尸体解剖须知三、尸体剖检的一般常识四、一般尸体解剖的主要步骤与要求五、尸体剖检的取材和固定六、科学研究材料的取材第三节组织固定(一)固定的作用(二)固定的目的(三)固定的注意事项(四)固定液的使用第四节病理常规制作程序一、常规石蜡切片制作法(一)组织脱水(二)组织的透明(三)组织浸蜡(四)组织块包埋(五)蜡块的修切(六)石蜡切片(七)裱片(八)烘烤切片(九)切片的普通染色(十)苏木素的种类及其配制法(十一)伊红染液的配制二、超声波快速石蜡制片法三、快速石蜡制片法第五节冰冻切片(一)冷冻切片的种类(二)冷冻切片的目的(三)冷冻切片的制作方法(四)冷冻切片的快速染色法(一)MW固定组织(二)MW快速石蜡制作法(三)MW技术的特殊染色法(四)MW技术的免疫组化染色法各种组织特殊染色法一、胶原纤维染色法1、Van Gieson染色法2、Masson氏三色染色法二、网状纤维染色法1、Gomori’s氨银法2、Godon和Swet氏法3、Wilder氏法4、Foot氏法三、弹性纤维染色法1、Weigert氏雷锁辛品红法2、Gomori醛品红法3、Unna地衣红技术4、Verhoff氏酒精苏木素技术四、横纹肌染色法1、磷钨酸苏木素染色法(PTAH)2、Masson氏法染色法3、Van Gieson氏法五、基底膜的显示1、六氨银显示法2、PAS显示法3、Masson氏三色染色法4、AFOG法5、六氨银——AFOG联合染色法六、纤维素染色法1、MSB的改良法2、PTAH法七、细菌染色法1、Warthin-Satamy氏法显示幽门螺杆菌2、甲苯胺蓝染色法3、Wade-Fite氏抗酸菌染色法4、Grocott-Gomori氏六氨银改良法显示真菌5、六氨银改良法显示组织胞浆菌八、病毒包涵体染色法1、Macchiaello氏改良法显示SARS病毒包涵体2、Giemsa法显示多种病毒涵体3、伊红和甲基蓝显示合胞和巨细胞病毒包涵体九、淀粉样物的染色法1、甲基紫法2、改良的刚果红甲醇法十、神经系统染色技术(一)苏木素VG法染中枢神经(二)神经细胞尼氏体染色(三)改良的Masland、Glees方法(四)改良的Palmgren氏法染神经纤维(五)改良的Eger’s氏法染变性轴索(六)改良的Loyez氏法染神经髓鞘第三篇组织化学及其显示法一、色素显示法1、硫酸亚铁法2、Masson Fontana氨银法二、含铁血黄素显示法1、Perls亚铁氰化钾法三、脂褐素显示法1、PAS法2、Schmorl氏法四、钙盐显示法1、硝酸银法五、脂类染色法1、苏丹III·IV联合法2、油红法3、苏丹黑B法4、Schultz法显示胆固醇与胆固醇酯六、糖类1、PAS显示法2、AB法3、AB——PAS七、核酸1、Feulgen显示DNA法2、核仁组成区和糖多糖复合显示法3、粘多糖和核仁组成区双染法八、酶组织化学1、改良的Gomori氏硝酸铅法2、改良的Gomori氏硝酸铅法3、Gomoris钙钴法4、α-磷酸萘脂法5、磷酸奈酯AS-TR(或AS-BJ)法6、酸、碱性磷酸酶双染色法第四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一、免疫组织化学的意义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概况(一)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二)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三)非标记抗体酶法(四)亲和细胞化学法(五)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六)免疫金银法(七)LSAB法(八)EnVision TM Systems法(九)真空负压LSAB法三、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一)ABC法(二)LSAB法(三)真空负压LSAB法(四)Envision TM Systems法(五)免疫组化双染色法(I)(六)免疫组化双染色法(II)(七)细胞培养片免疫荧光染色法(八)真空负压、免疫荧光染色法染细胞培养片四、抗原修复(一)为什么要进行抗原修复(二)用什么方法进行抗原修复1、真空负压抗原修复法2、微波辐射抗原修复法3、高压抗原修复法4、隔水热抗原修复法5、电炉加热抗原修复法(三)抗原修复必须注意的问题五、作好免疫组化染色必须注意的问题六、免疫组化阳性病例的评判及相关问题七、常用抗体的应用范围及选用(一)常用上皮细胞及肿瘤标记物(二)常用的时间叶源性组织及其肿瘤的检测抗体(三)肌组织及其相关肿瘤的常用抗体(四)淋巴组织及相关肿瘤检测的常用抗体(五)神经和神经内分泌及其相关肿瘤抗体(六)其它八、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癌中的应用第一篇常规标本制作程序第一节组织标本收集取材固定一,标本收集和查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