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全科医疗体系
- 格式:wps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德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全科医生培养教育体系与全科医学服务体系的国家之一,较早建立了全科医生医生制度,并且是世界最完善的制度之一。
本文主要归纳在德国学习中的培训、考核体系,以期为我国的全科医师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更新提供参考。
1、德国全科医师培养过程德国医学院学制6年,包括前3年的基础医学和后3年的临床学习,最后1年是临床实习阶段。
所有学生必须参加3阶段全国统一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毕业时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从2005年起德国全科医师培训周期为5年,全科医学专业培训课程是以自身培训需要出发来制定课程,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政策及规章。
在医院接受2年内、外、妇、儿及精神心理科、舒缓医疗方面的培训,以及辅助检查如超声、化验技术等,在全科诊所培训3年,在诊所除了医疗学习外,还要接受诊所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
全科医师在培训过程中,实行导师负责制,注重科研启发,学位结合培训。
每位培训学员都必须由指定的Oberarzt(高级医师)担任指导的教师,相当于国内的硕士或博士生导师,培训学员可以在临床学习、科研上请教带教指导教师,并在培训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指导临床课题的研究和鼓励培训学员发表论文并主动积极参与科室定期举行的讲座。
学员在培训期间撰写论文并通过答辩,可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2、CanMEDS课程设置德国全科医师是以CanMEDS框架(CanadaMedicalEducationDirectionSystem)为基础的学习模式,CanMEDS最终是为了使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达到社会需求,主要是想提高其服务水平。
CanMEDS框架强调了全科医师培养目标所需的岗位胜任力:沟通者、专业人士、医学专家、学者、健康促进者、合作者和管理者。
其中,医学专家是最关键的岗位能力,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与技能、知识及素养融会贯通,并且具备向每一个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恰当传达患者病情的能力和技巧。
另外,全科医生需要协调医疗与商业利益,与全科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及其他机构合作,发挥核心作用,确保患者免受过度治疗、治疗不到位或错误治疗的影响。
德国家庭医生制度
德国家庭医生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家庭医生制度:德国的每个社区都有一名全科医生,也就是家庭医生,负责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服务。
家庭医生的工作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转诊等。
2. 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德国的每个居民都需要参加医疗责任保险,以确保能够获得医疗保健服务。
医疗责任保险的费用通常包含在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中。
3. 培训体系:德国的医学教育分为医学院校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教育包括5-6年的本科学习和3-4年的硕士学习。
继续医学教育包括临床实践、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以上制度,德国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及时的医疗服务,保证了德国医疗保健的高水平。
同时,德国家庭医生制度也有利于家庭医生与居民建立长期的健康关系,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全科医生培养的中德对比及借鉴分析全科医生培养的中德对比及借鉴分析全科医生是一种为人们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性医生,他们能够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急危重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负责日常的健康管理和预防工作。
在中德两国,全科医生培养方式存在一些显著差异,各有其优势和不足。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全科医生培养进行对比,并分析其中的借鉴意义。
在德国,成为一名全科医生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培训和实践。
在医学院完成基础医学教育后,德国医学生会选择继续本科医学教育,通常需要6年时间。
在此期间,他们将学习各个专科的基础知识,并有机会参与临床实践。
在完成本科教育后,医学生还需要参加一年的社区全科医学培训,其中包括接触社区医疗中心和全科医生的实践工作。
与之相比,在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的路径相对较短。
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全科医学的培养地位相对较低,很多大学生并不选择全科医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通常情况下,医学生在医学院完成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育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相关的专科进行进一步学习,如内科、外科或儿科等。
全科医学培养的机会较少,导致了全科医生的相对匮乏。
从培养方式上看,德国的全科医生培养更加注重实践和实习经验的积累。
通过在社区医疗中心和全科医生身边的实践工作,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熟悉全科医学的特点和要求。
这种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使医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并且培养起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和热情。
而在中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更多地依赖于理论教育,实践机会有限,导致医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不足。
此外,在全科医生的培训过程中,德国还注重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德国的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医学生会时常参与到真实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中,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不仅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医疗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起医患之间的信任和良好的沟通关系。
而在中国,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的患者接触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德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全科医生体制--案例分析报告摘要:德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全科医生培养教育体系与全科医学服务体系的国家之一,有着世界范围内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
德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二是一般医疗服务体系。
其中,全科医生体制归属于一般医疗服务体系,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构成开业医生,属于私人开业者,是德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石。
分析德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全科医生体制的优缺点,总结其发展全科医疗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探讨对完善我国全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关键字:医疗卫生;全科医生;先谈谈德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德国有着世界范围内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拥有着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始于1883年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法。
德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二是一般医疗服务体系。
其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传染病监测与控制体系,是由政府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完成的,其中分为联邦、州、县三级。
一般医疗服务体系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开业医生,开业医生一般由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构成,属于私人开业者,是德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石,主要负责一般门诊检查、咨询等。
二是医院,不提供门诊服务,负责各种形式的住院治疗,分为公立医院、私立非营利性医院和私立营利性医院三类。
三是康复机构,负责病人经医院治疗后的康复。
四是护理机构,负责老年以及残疾者的护理。
整个医疗服务体系采取公共合同形式,日趋发展完善,具有诸多特点,值得借鉴。
如下:一是政府与市场的高效配合,德国施行强制性的法定医疗保险与自愿性的私人保险的医疗保险双轨制,政府与市场化的保险使德国达到近乎百分百的覆盖率。
在德国,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竞争以控制费用,节约资源。
二是互助共济,公平性与可及性高。
德国在医疗保险上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
德国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与区域之间差异不大,布局均衡,医疗制度通过改革基本一体化,且开业医生覆盖范围广,参保人群可就近看医,医疗待遇相同,享受均等化服务,确保了所有参保人员的权益。
完善的德国医疗体系和医保制度杨佩昌各位群友:下午好!我是杨佩昌,结合我在德国的经历,今天和大家聊聊德国医疗方面的话题。
第一,为什么要谈德国医疗?为什么要介绍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呢?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德国的医疗体制相对比较完善,原因在于西医诞生在德国,因此德国的医疗从业人员的经验丰富、素质很高、医疗设备、医疗条件等各个方面实力都比较强。
其次是德国有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对德国人的日常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这个体系全世界都在借鉴。
再次,这也是德国比较独特的:德国人是一个系统思考的民族,尽管它是西医的发源地,但却不排斥中医,而且中医在德国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点在德国的医院可以看到,无论在德国的大医院还是小诊所,墙上一般都挂着中国的经络图或是太极图。
德国人这种对外来文明的包容、学习、吸收、借鉴、归纳,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德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保险发源地是德国,来自俾斯麦时期。
1883年,德国首先颁布了医疗保险法,这个法律的颁布,开创了现代社会保险的先河。
更早时期,英国的济贫法,也是社会保障的内容,这个法的局限性在于有选择性地提供保障,不是普适性的。
换言之,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
而德国的社会保险体系,涵盖了每个人,不分别身份,地位,职业,所有的人都必须上。
第二年,也就是1884年,德国建立了伤残保障法。
1889年,又颁布了退休养老法。
这三大法律,三大保险制度的建立,构建了现代社会保障的基础,这也是德国——西德没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战结束后德国在路径的选择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大家都知道,尽管西德地区在美国,英国,法国的占领之下,但西德的社会主义力量还是比较强的,也就是说,德国共产党、社民党在西德地区影响非常大,如果西德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为什么最后西德完全排除了社会主义体制?保险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安全阀作用。
发展到今天,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了,无论是医疗保险,还是退休、失业保险等等,都已经建立起来,而且很完备。
德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怎么样在国外留学,最害怕的就是头疼脑热、小病小痛的。
如果国家医疗体系不完善的话,生病后的治疗可是个很大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德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德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介绍德国的医疗保障体系非常的好。
拥有遍布全国的高水平医生的德国健康体系是全球最好的健康体系之一。
假如您的孩子遇到就医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将会获得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几乎无法超越的完美解决。
想要到德国留学的学生都必须购买医疗保险。
在出发前往德国之前确认您的孩子是否具有医疗保险是非常重要的。
也有可能您的孩子在本国上的保险在德国也适用。
例如拥有欧洲医保卡(EHIC)的人在德国也同样拥有医疗保险。
如果您孩子在本国上的医疗保险不被承认,那么他必须在德国购买保险。
这种保险在一个合法的医疗保险公司大约是每月65欧元左右。
学校外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会很愿意为您的孩子解答医疗保险方面的问题,并给他们一些建议。
通常学校附近都会有合法的保险公司的办公室。
您的孩子可以很快的并且非常简单的解决保险问题。
在德国上了医保的人如需到医生那里看病,每个季度只需交10欧元的诊疗费。
出现意外事故的时候还可以获得急救,并且到医院紧急住院。
拨打免费电话112 可以全天任何时候联系急救医生和叫救护车。
需要注意的是:在德国只能在药店买药。
德国的药剂法规是非常严格的。
某些药品在您的国家可能是非处方药(如抗生素),在德国则必须凭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
在德国留学会得到怎样的照顾您的孩子不会孤单无助,当他遇到任何组织上的问题时都会获得相应的支持。
所有的学校都设有外事处或者国际处(International Office),这些机构都会照顾外国学生。
外事处的工作人员正是负责解答外国学生在出国准备方面具体问题的直接负责人。
在这里您可以找到关于具体课程、入学条件、学业准备、语言考试、实习、筹措学习经费及具体的学习计划方面的信息。
外事处还会在学生入学后继续帮助他们。
您的孩子一到德国就可以从这里获取所有必要的信息。
德国和中国的医疗体系有何异同?在德国和中国这两个不同国家的医疗体系中,存在许多显著的异同之处。
从医疗资源到医疗服务、医保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进行解析,并做出具体比较。
一、医疗资源1.医院数量德国医院数量相对较少,约有2,000家医院,而中国医院数量相对较多,估计有超过20,000家医院。
2.医疗人员德国医护人员数量相对稳定,近年来保持在390,000人左右;而中国医护人员数量从2011年到2019年增加了约470万人。
3.医疗设备德国医院采用的医疗设备相对先进,而中国在医疗设备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也在不断发展。
二、医疗服务1.医疗服务类型德国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广泛,包括综合医疗、康复医疗、疗养等多种类型;而中国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康复医疗和疗养中心。
2.预约挂号德国患者可通过专业预约系统看病,而中国部分就诊需要排队挂号。
3.医生工作量德国医生的工作量相对较少,每天约为8-9小时;而中国医生的工作量较大,有的医生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三、医保体系1.保险制度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可减轻经济负担,而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居民医保和企业职工医保制度,不同类型的保险标准有差异。
2.报销比例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可以报销高达90%的医疗费用,而中国医保的报销比例较低,一些救治费用未得到资助。
3.基金来源德国医疗基金来源多样,包括工作人员或雇主、政府和政府颁布的费用;而中国医保基金主要来源于个人缴费。
综上所述,德国和中国的医疗体系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从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医保体系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对于了解不同国家的医疗护理服务,对于改善医疗资源开发以及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全科医疗体系
主讲题材:全科医疗体系
主讲单位:医学美容教育网
时间:2015年03月28日
地点:公开场所
简要:全科医学包含了对各年龄层、各种类、各形式的健康问题的诊治处理,并伴随患者终生。
全科医生不仅要处理患者的健康疾患问题(包括生理上、精神上、社会上等多方面因素带来的问题或危害),还要评估医疗治理能力决定是否由其他医生、健康领域其他专业成员参与处理。
全科医学整合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学、精神和社会援护,包含健康咨询、疾病的早期发现、急慢性病的处理、康复措施的引进,全科医生还要负责与患者健康管理相关的人员机构合作、支持社区健康促进活动、积累患者重要的医学资料。
德国全科医学的定义
2011年10月16日,德国巴伐利亚州医生公会指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规则对全科和家庭医学(以下简称全科医学)进行定义:
全科医学包含了对各年龄层、各种类、各形式的健康问题的诊治处理,并伴随患者终生。
全科医生不仅要处理患者的健康疾患问题(包括生理上、精神上、社会上等多方面因素带来的问题或危害),还要评估医疗治理能力决定是否由其他医生、健康领域其他专业成员参与处理。
全科医学整合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学、精神和社会援护,包含健康咨询、疾病的早期发现、急慢性病的处理、康复措施的引进,
全科医生还要负责与患者健康管理相关的人员机构合作、支持社区健康促进活动、积累患者重要的医学资料。
德国的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教育模式
在德国,医生职业的教育模式分为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均为限制性专业,学制12个学期至少6年,毕业学位相当于我们的硕士学位,均须参加国家考试。
须参加国家考试的学科在于未来的雇主是国家机构,除了医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以外心理学治疗师、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师、药剂师和兽医也要参加国家考试。
临床医学的学习分三阶段,即临床前的基础医学学习阶段、临床课程学习阶段和临床实习阶段。
临床医学学生须参加两次国家考试,第一次考试在完成基础医学学习后进行,第二次考试的笔试在临床课程学习结束后,口试在完成临床实习后进行。
通过前面的考试是继续学习及以后考试的前提,通过最后一次国家考试即获得全德国认可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
德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医生获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可以自动成为公法的法人,即区域/州医生公会的成员。
这些医生公会联合在一起构成医生公会的工作联合体,即联邦医生公会,德国医生个人只是区域/州医生公会的成员。
仅获医学博士学位不能执医
不少医学生在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后开始进行医学博士的科研工作,其中相当部分医学生在毕业前后通过博士论文审查、学位考试或论文答辩,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但医学博士学位和上述获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后从事医生职业无直接关系。
在德国大约80%的医生具有医学博士学位,这并不等于其医术一定高于20%无博士学位的医生。
少量外国医生在德国获得医学博士,而在未获得德国国家执业医师资格或外国医生的临时医生职业许可之前不能在德国从事医生工作。
德国全科医学课程的开设
1966年,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开设首个全科医学课程,霍伊斯勒(H?ussler) 教授在乌尔姆大学医学院获得德国首个全科医学大学执教资格。
全科医学1989年在原西德地区被列为必修和考试课,在2002年6月执业医师许可规则第12次修订中被纳入阶段实习和国家考试的主科,完成此阶段实习是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的前提条件,2012年起医学生必须在家庭医生诊所做4周的见习工作。
全科医学在医学院的临床实习中为选修科目,目前德国正在讨论是否将其纳入必修科目。
全科医生规培为必须
按照德国2008年制订的临床医学住院/助理医生规培(5~8年)分类的一级学科为33个,全科医学是其中之一,完成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后可获得全科医学专科医师资格(由于全科医学在德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医学专科,因此被称为全科医学专科医师)。
全科医生规培在大学学医实习结束、通过全部考试并获得德国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后方可开始,为期5年。
规培结束,在指定的医生公会通过口试后方可使用全科医生的职称。
只完成了大学学习、获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而未参加5年的全科医生规培并通过考试获得全科医学专科医师资格者不能称为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须在具备培训资格的医院/诊所做住院/助理医生60个月,时间分配如下。
36个月接受内科住院医生基础规培,其中18个月可选修在内科诊所进行(也可以每3个月分段进行)。
24个月在家庭医生诊所规培,其中最多可含6个月选修在外科工作(也可以每3个月分段进行)。
80个学时按照规培规则进行心身医学基础医疗课程学习。
德国全科医生分布特征
德国统一后20多年来医生分布的变化发展趋势如下:医生集中于大中城市,农村及边远地区尤其是德东地区存在医生荒;医生平均
年龄增高;医生中女性比例增加;联合开诊所和受雇于医院诊所的医生增加;来自东欧、原苏联等外国医生到德国和德裔医生外流向瑞典、挪威、瑞士、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增多。
在职的具有全科医学专科医师资格者43248人,占德国医生总数的12.1%,其中33780人自己开诊所,3573人受雇于开诊所的医生,2440人在医院工作,1274人在官方、社团、法人机构工作。
14385位具有全科医学专科医师资格者未从事医生工作。
全科医生年龄大多分布在40~65岁,其中40~49岁、50~59岁、60~65岁的全科医生分别为11417、16066、9122人。
德国医生与医疗保险
德国的医疗保险分两大类:约90%的大众参加法定(强制)保险,少数高收入者、企业雇主及公务员等购买保险费用较高和服务较好的的私人保险。
专科医生(参加完5~8年规培,通过专科考试者)在申请获得法定医保报销资格后,签约成为合约医生,此类医生组成的法定医保医生联合会代表合约医生的利益。
每位合约医生(以前称医保医生)同时自动成为法定医保医生联合会公法的法人,即区域/州法定医保医生联合会的成员。
在德国,获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可以立刻开办私人诊所(注意:这和国内所说的私人诊所在概念含义上有明显区别)。
医生在参加完规培、通过考试取得专科医师职称,但没有申请成为合约医生
前不具有法定医保公司报销资格,只能接诊私人医保患者或自费患者。
按照联邦法定医保医生联合会截止2013年12月31日的统计显示,德国参加法定医保系统的全科医生有35056人,其中合约医生31263人,817人受雇于合约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