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欧美医疗保障体制比较——对中国建立全面医疗保障体制的借鉴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392.18 KB
- 文档页数:8
中德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对比分析及启示摘要:德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医疗制度的国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德国医疗保障的经验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提供了借鉴。
本文分析了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对中德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比较,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医疗服务药品价格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德国是医疗保障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全民参保、预约就诊、逐级转诊、医药分营、实行“药品参考价格”、按病种分类收费等做法,有效解决了国民的就医问题。
本文通过中德两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对比,分析我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的制度缺陷,找寻破解“看病贵”、“看病难”的有效路径。
一、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德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其医疗保障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城乡医疗福利、商业医疗保险以及互助医疗等。
1.法定医疗保险的法律制度法定医疗保险的法律基础是《社会保险法典》第5卷中的《医疗卫生改革法》。
该法规定了有保险义务的人员范围、结构原则、缴费义务、待遇和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还颁布了《降低医疗保险费负担法》、《医疗卫生结构法》、《法定医疗保险第二调整法》等。
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调整医疗保险三方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规范各主体的行为。
法定医疗保险的主要原则为:实物原则、团结互助原则、自我管理原则、分门别类的医疗保险原则。
2.法定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制度从1977年以来,德国的医疗卫生政策致力于法定医疗保险中的费用控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1970年至1976年,平均费率从8.2 增长到11.2,1977年到1998年从11.2增长到1 3.6 ,涨幅已明显放慢。
但是20年控制费用的结果同时又表明:没有理想的方法来控制医疗保险的费用增长,只有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病人自费。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中有的医疗项目一直都规定很高的自费比例。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沈阳理⼯⼤学毕业设计(论⽂)题⽬:国外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摘要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中最复杂的⼀项,被称为“世界性难题"。
医疗保险制度改⾰是⼀项复杂的社会系统⼯程,关系改⾰、发展、稳定的⼤局。
由于涉及多⽅利益格局的调整,⼈们对其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问题。
医疗保障制度总的来说有国家医疗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和储蓄医疗保险模式四种典型模式,这⼏种模式各有利弊。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经历了两个时期——国家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现已初步建⽴起社会统筹和个⼈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
但是,同养⽼、失业保险相⽐,医疗保险制度的改⾰步履为艰,我国⽬前现⾏医疗保险体系尚不能实现全民医保,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改进。
本⽂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及发展背景,着眼于我国城镇医疗保险改⾰的现状,总结了国外医疗保险制度运⾏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根据当前的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启⽰,医疗保障AbstractMedical care insuran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 guarantee system,it is also the complicated item among various insurance systems. So it is called ‘international problem’. The reform of medical care insurance is a complex social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People are paying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than to others,because it involves the adjustment of multilateral benefits.Looking at the insurance mode worldwide it general has four typical patterns including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mode, social health insurance mode,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mode, and savings insurance mode, each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fter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of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and social health insurance, the basic medical care insurance system which combines society’s balance and personal account in cities and towns and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village in China have just begun. However, it still has a hard and long way to go compared with old-age pension and unemployment insurance.Beginning from the revolution and background of present urban medical care insurance system of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care insurance reform, and generalizes a series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failure lessons of medical care insurance system from abroad. According to our national situation, the thesis propose a policy to perfect the urban medical care insurance system.Keywords: system of medical care insurance, mode, enlightenment, medical security⽬录摘要.............................................................. I Abstract........................................................... I I 引⾔ (1)1 医疗保险制度概述 (2)1.1 医疗保险制度的概念及内容 (2)1.1.1医疗保险制度的概念 (2)1.1.2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2)1.2 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综述 (3)2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及经验介绍 (5)2.1 国外医疗保险模式特点 (5)2.2.1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医疗保险模式 (5)2.2.2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5)2.2.3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6)2.2.4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7)2.2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模式的主要问题及改⾰⽅向 (7)2.2.1国外医疗保险的主要问题 (7)2.2.2国外医疗保险的改⾰⽅向 (8)3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分析 (10)3.1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及演变 (10)3.1.1城镇职⼯基本医疗保险模式 (10)3.1.2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模式 (11)3.2 以辽宁省为例分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2)3.2.1医疗保险覆盖⾯不全 (12)3.2.2医疗保险费⽤增长过快 (12)3.2.3保险基⾦筹措不公平 (13)3.2.4医药卫⽣配套体制不完善 (14)4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 (15)4.1 医疗保险制度要与经济发展⽔平相适应 (15)4.2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法体系 (15)4.3 完善医疗保险的管理、资⾦筹措制度 (15)4.4 不断扩⼤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 (16)4.5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实现医药分业 (16)结论 (18)致谢 (19)参考⽂献 (20)引⾔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发展⾄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种经济社会制度,为维护⼈们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保障作⽤。
2009.11□褚亮当代四大医疗保障模式改革之比较及对我国医改的启示当今世界已有全民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强制储蓄账户制医疗保险四大医疗保障模式,分别以英国、德国、美国和新加坡为代表,另外还有北欧和加拿大、法国和日本、南非、智利作为次典型国家。
目前虽有学者对各种模式的绩效做过实证比较,〔1〕然而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疗保险体制是完美并可以被其他国家直接拿来效仿的,这从上述几个国家对各自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中可见一斑。
由于各国在卫生经济领域的理念不同,以及每种模式各具特点,所以各国在改革的起因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一、各国医疗保障模式改革的差异1.改革的起因除了英国医疗费用增长受到财政预算抑制外,其他国家进行医疗保障模式改革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缓慢引起的医保费用增长过快,医保基金入不敷出,政府财政出现赤字(具体数据可参见介绍各国医改的相关文献)。
各国政府虽然普遍认识到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是因为本国医保模式的某些缺陷导致其无法适应人口结构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所以弥补模式缺陷、提高其适应性是共同的改革动因,但是各国模式的具体缺陷(或者说外部环境影响模式正常运行的机理)却有所不同。
(1)德国、法国模式最大的缺陷是高福利妨碍和制约了国家总体经济的良性运转,使国家经济陷入“低增长-低工资-低保险金收入-高福利下的财政负担-低投资-低增长”的恶性循环,〔2〕人口老龄化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滚雪球过程。
(2)瑞典与德法类似,国家经济也陷入了“低增长-低工资-低税收-高福利下的财政负担-低投资-低增长”的恶性循环。
(3)美国政府通过工资税和普通税支持的公办医疗保险为老人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当老人医疗需求不断膨胀时,由于缺乏对保险机构有效的预付费办法,这种膨胀无法抑制,再加上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4)新加坡医疗保险模式属于自我积累型,因此,不受人口老龄化影响,但其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缓慢造成雇员工资低,在缴费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储蓄账户中注入的保险金不足以用来支付未来医疗技术进步带来的费用增长。
在医疗卫生方面,中国和德国的医疗体系有何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寿命延长,医疗卫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和德国分别是亚洲和欧洲地区经济发展最快、医疗卫生设施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虽然两国的医疗体系都十分先进,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多区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和德国的医疗体系不同之处。
一、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制度上,中国和德国有着显著的不同。
在中国,医疗保险分为公有和私有两种,其中公有医疗保险又分为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由政府控制和运营。
而在德国,医疗保险由社保、私人保险和自愿保险组成,同时也存在公共和私营医院。
与中国相比,德国的医疗保险开支相对更高,但是医疗服务质量也更高。
二、医疗服务质量在医疗服务质量上,德国的医疗体系更为完善,因为德国的医疗体系采用的是社会化保险制度,由公立和私人医疗机构、大型医院和诊所共同组成。
德国的医生们不仅拥有更高的职业认同感和培训水平,而且在疗效、技术和治疗方案等方面也更加专业化。
而在中国,由于医生收入过低,药品和医疗器械短缺等因素,导致许多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没有足够的实战经验和先进设备,医疗服务质量相对较低。
三、患者体验在患者体验上,德国的医疗体系会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人感受。
在德国,医生通常会在与患者沟通时询问他们的家庭和职业背景,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并且详细解释疾病治疗的各个步骤。
而在中国,医生通常在诊断时会匆匆忙忙地给出医嘱,也没有考虑患者的个人背景和情况,缺少人性化。
综上所述,中国和德国的医疗体系有诸多差异。
德国的医疗体系更加完善,医生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水平更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体验都更好。
而中国的医疗体系则正处于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医疗保险制度、医生培养和医疗技术等方面不断提高,以达到更好的医疗体系效果。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摘要】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完善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被称为社会的“减压阀”和“缓冲器”,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了几十年的从无到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构建起来,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地,它的社会保障制度被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国。
因此,选择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借鉴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目前我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目前仍面临着很多困难与问题。
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
但是欧债危机的产生,我们看到了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是没有缺陷的,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
分析、比较、借鉴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德国,100多年来伴随着其工业化进程而发展和完善起来。
其核心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主要形式是社会保险。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倡导者们认为,市场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社会还必须为那些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不能参与市场竞争的人提供一定的保护,这就要求国家通过社会保障体制来进行收入再分配,同时对因竞争而出现的社会不公和偏差予以合理校正。
当然社会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不影响或不损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及效率性为前提条件或是“临界点”的。
德国社会保险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四大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
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医疗保险体系,至今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但这套行之有效的保险体制发展到现在也浮现了一些问题,德国为了应对医疗保险面临的危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经验和教训,推动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向前发展。
德国医疗保险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德国于1881年颁布了《社会保险法》,1883年通过《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 年发布《工伤保险法》, 1889 年颁发《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 1911年又通过《联邦健康保险法规》,上述法律加之《孤儿寡妇保险法》,组成著名的《社会保险法典》。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德国是社会保险模式最典型的代表,社会医疗保险的最大特点是采取多渠道方式筹集医疗保障费用。
它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按一定的比例缴纳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雇员及其家属看病就医的一种医疗保险模式。
医疗保险的投保人主要有三大类:义务投保人、自愿投保人以及家庭联保人。
对于义务投保人来说,保险是一种强制义务,人们不考虑其本人以及雇主是否愿意,而且保险参预各方不能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约定解除该强制义务。
义务投保人主要是工人、职员以及正在接受职业培训的学徒 (如果他们的收入高于养老保险的计费界限的75% ,则被免除保险义务);领取失业保险金和失业救济金的失业者;农场主、林场主及其一同劳作的家属;艺人及新闻业者;从事工作的残疾人;大学生(条件是未修完第14个专业学期且年龄不超过30岁);法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领取者(条件是其工龄的后半段的90%是投保于法定医疗保险)。
雇主向医疗保险机构报告其接纳新雇员的情况,雇员自受雇之日起自动成为医疗保险的成员。
雇佣合同期满时,雇员的投保身份也随之终止。
自愿保险是相对于义务保险而言的,投保与否取决于投保人的个人意愿,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有权这样做,自愿投保得满足一定的条件:被免除强制保险义务的人,如果在免除义务之前的5年内至少投保了24个月,或者恰在免除义务之前连续投保了至少12个月;从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因收入超过计费上限而被免除保险义务的人。
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3.1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基本国情。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需要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之一,需要我们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繁荣和谐的角度来考虑,建立我国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目标,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更不可简单地套用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模式。
3.2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需要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率。
公民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障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构建社会全体成员参保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公平不仅是机会的均等而且应是结果的均等,个人自付的医疗负担必须与其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
医疗保险政策应建立纵向公平机制,以适当的不平等的方式对待处于不同等经济地位的人,使低收入人群同样能享受到同样的医疗服务。
现阶段中国医疗资源配置及不平衡,享受医疗卫生资源是既不公平、又效率低下。
需要在制度公平的同时,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解决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在现有条件下,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才能拿出更多的医疗资源为徐雪扬201230051 6 社会公众服务。
3.3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需要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同步。
医疗、医保和医药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三个方面协调运作,才能保障整个医疗系统正常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因此,建立医疗保障体系,政府对公立医院或其他非营利医疗机构要正确定位,通过适当的补偿机制转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
要下决心彻底解决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问题,扭转药品虚高定价的局面。
调整好医疗保险供、需、保各方利益。
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自我保健水平,减少疾病发生。
3.4 建立医疗保障体系需要多管齐下多途径保障。
医疗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医疗保险制度成为各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
不同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在设计和运作上存在差异,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可以帮助各国改进自身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由政府和雇主共同承担费用。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全民参保,所有居民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
这一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确保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减轻了个人的经济负担。
此外,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注重预防和康复,通过提供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与德国相比,加拿大的医疗保险制度也有其独特之处。
加拿大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保险,覆盖了所有居民。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医生和医院,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
加拿大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的同时,还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加拿大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长时间等待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等。
除了德国和加拿大,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NHS)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
英国的NHS是一种基于纳税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由政府提供资金和管理医疗服务。
这一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确保了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医疗保障。
此外,英国的NHS还注重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通过提供免费的疫苗和健康咨询等服务,帮助人们保持健康。
通过对这些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注重全民参保和预防康复,加拿大的医疗保险制度强调自由选择和公平性,英国的NHS则关注免费医疗和公共卫生。
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需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和人口特点进行调整和改进。
此外,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够实现医疗保障的目标。
德国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作者:罗华林周俊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09期[摘要]德国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发达国家,其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很多方面对我国都有借鉴意义。
本文先对德国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然后从覆盖范围、缴费制度、待遇水平及基金运营管理等方面作了对比,最后提出健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思考;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1F840.6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9-0044-03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稳定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的一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疾病威胁,“由病致贫”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屡屡发生。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中间层次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人们因疾病陷入困难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生活保障。
德国是现代医疗保险制度的发源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
对德国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提供参考。
一、德国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简要回顾1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简况。
1883年,德国议会通过《工人疾病保险法》,奠定了现代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律基础。
在其后的100多年里,德国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待遇水平及费用控制等方面经过多次改革,不断得到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德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德国医疗保险体系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保险费入不敷出、医疗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
从2004年开始,德国实施《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对医疗保险体系的主要支柱——法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
近年,德国医疗保险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医疗保险支出不断增长的势头终于得到遏制,找医生看病的人数明显减少,请病假的情况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此外,投保人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开始获益。
各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意识增强,纷纷推出向投保人让利的“折扣方案”。
德国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对比论文摘要:市场机制的市场竞争和效率原则可以促使医疗保险基金的不断增值,因此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障基金要引入市场机制。
同时,对于基金的监管,也要引人多元化的社会监管主体,打破基金“监守自盗”的体制弊端,筑起多道基金投资运营监管网。
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顺利,与社会保障是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稳定器”。
每天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会有人生病,疾病威胁着人类,医疗保险的社会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医疗保险为人们因疾病陷入困难的时候提供了基本医疗和生活保障。
德国是一个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
我国可以通过借鉴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来不断健全和完善我过的医疗保险制度。
一、德国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简要回顾1、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简况。
1883年,德国议会通过《工人疾病保险法》,奠定了现代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律基础。
在之后的100多年里,德国在多方面完善了医疗保险制度,比如在所覆盖的范围、人们受待遇的水平以及医疗费用等方面都做了多次的变革。
但这些变革也并非顺利的,随着德国的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德国医疗保险体系也面临着保险费入不敷出、医疗资源浪费、医疗工作效率低下、医疗服务差等挑战。
从2004开始,德国实施《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对医疗保险体系和法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
近些年,德国的医疗保险改革已初见成效,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之处不断减少,看病的人数和请病假的人数也越来越少。
各医疗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力增大,为了能有更多的客户投保,纷纷向投保人做出了折扣的方案,投保人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也开始收益。
目前,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通过法定医疗保险获得医疗保障,剩下的十分之一通过商业性质的医疗保险等形式获得医疗保障。
总的来说,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构建了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都建立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系统。
中德两国卫生服务供给与保障支付机制比较
中德两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大国,同时也是全球卫生服务水平较高的国家。
中德两国在卫生服务供给和保障支付机制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卫生服务供给方面,中德两国的体制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德国,医生和医疗机构是
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根据市场需求来提供卫生服务。
德国有五种不同的医疗保险,包括
法定医疗保险、私人医疗保险等。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健康需求选择不同的医
疗保险。
德国的卫生服务供给体系也非常分散,有各种医院、诊所、康复中心、药店等。
而在中国,卫生服务供给主要由公立医院来提供。
公立医院在卫生服务供给方面起着主导
作用。
中国还有一些私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规模较小。
在保障支付机制方面,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不同。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非常完善,是
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是强制性的,所有工薪阶层都必须参加。
德国
还有私人医疗保险供那些有经济能力的人选择。
通过医疗保险,患者可以享受到全面的卫
生服务保障,他们只需要支付一定的自付费用。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在医疗保障方面还存
在一些问题。
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相对滞后,还不够完善。
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仍然不高,一部分农民工和城市低保对象还未参加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也相对较低,患者
需要承担较高的自付费用。
德国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德国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2010-01-25 | 访问次数:598 | 编辑:rky | 【】2010-1-6[摘要]德国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发达国家,其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很多方面对我国都有借鉴意义。
本文先对德国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然后从覆盖范围、缴费制度、待遇水平及基金运营管理等方面作了对比,最后提出健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思考;比较分析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稳定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的一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疾病威胁,“由病致贫”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屡屡发生。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中间层次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人们因疾病陷入困难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生活保障。
德国是现代医疗保险制度的发源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
对德国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提供参考。
一、德国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简要回顾1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简况。
1883年,德国议会通过《工人疾病保险法》,奠定了现代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律基础。
在其后的100多年里,德国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待遇水平及费用控制等方面经过多次改革,不断得到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德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德国医疗保险体系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保险费入不敷出、医疗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
从2004年开始,德国实施《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对医疗保险体系的主要支柱——法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
近年,德国医疗保险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医疗保险支出不断增长的势头终于得到遏制,找医生看病的人数明显减少,请病假的情况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此外,投保人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开始获益。
各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意识增强,纷纷推出向投保人让利的“折扣方案”。
国内外医疗保障制度比较1、发达国家医疗保障制度(1)英国的医疗制度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为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医疗制度,属典型的全民医疗制度,是在1942年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基础上、移居英国“国家健康服务法”于1948年建立起来的。
由英国政府所设立且资助的国民健保制度,包括两个层级的医疗体系,即是以社区为主的第一线医疗网,第二层则为NHS的医院服务,由各科的专科医师督责并接手。
英国卫生服务完全是计划调节的模式,虽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及功能的实现,但有可能缺乏竞争和活力,出现低效率等问题。
英国医疗制度所需的经费投入,主要来源是政府的公共财政拨款,其比重占整个城市医疗经费的85%,另外15%分别来自于医院开设的特殊高级病房和提供的特殊护理。
因此,虽然英国作为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有着强大的财力作支撑,仍无法面对日益剧增的医疗经费支出的公共财政压力。
现有的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难以有效改善市民的医疗条件,医疗的服务质量开始明显下降。
(2)德国的医疗制度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拥有相对发达和完善的保险体系。
就医疗保险而言,目前德国医疗保险由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保险两大运行系统构成。
公民就业后可视其经济收入多少,在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之间进行选择。
由此可见,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主要取决于经济收入,而享受的医疗保险服务则不以缴纳费用的多少而有所不同。
这也是他们引以为豪的“高收入帮助低收入,富人帮助穷人,团结互助、社会共济、体现公平”的社会医疗保险宗旨。
(3)美国的医疗制度美国的医疗保障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它的保险体系以民间的商业医疗保险为主体,对老人、残疾人、低收入者辅以政府的公共医疗保险与补助。
民间商业保险覆盖了美国总人口的70%,而且大部分由企业为职工购买,是美国企业福利的主要组成部分,个体经营者与农民则自我负担加入民间商业医疗保险。
中外医疗体制改革比较来源:医食参考 2012年11期【摘要】医疗体制改革是世界各国的难题,促进与保护健康对于人类福祉和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但是疾病治疗的财政投入巨大,有时如同一个无底洞;医疗卫生经费的管理机制的有效建构又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对于一些人口相对较少的富国,医疗卫生体制建设比较成功,然而发达国家中也有不少国家的医疗卫生制度尽管比较先进,但是依然满足不了本国民众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更高要求,因此,不断进行改革。
冷战后发达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中医疗卫生开支居高不下,普遍遭遇政府财政无力支撑的困境,纷纷进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有些国家的改革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其中一些举措和经验,可供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借鉴。
尽管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的性质和服务水平不尽相同,但是中外医疗体制改革比较,可以有助于中国在全面建构小康社会过程中,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医疗体制时的参照。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Comparison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及其经验解读1.1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2010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5岁,2011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6.1/10万和12.1‰,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 但是整体而言,医疗卫生体制不够完善,卫生服务水平仍然较低,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不够协调。
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民生问题,直面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摆上议事日程。
1.2三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绩:三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我国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从2008年的87%提高到2011年的95%以上,全民医保框架基本建立,为近13亿居民构建了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安全屏障。
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国和德国的医疗体系有什么区别?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各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今天,我们将主要探讨一下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医疗卫生制度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是社会主义公共卫生事业制度,国家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医疗保险分为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商业医疗保险等。
医疗机构分为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四个层面。
德国的医疗卫生制度则是社会保险制度,由社会医疗保险、私人医疗保险等组成。
医院分为基层医疗机构、中层医疗机构以及高层医疗机构。
二、医生和护士的培训中国的医生和护士的教育主要在大学的医学专业,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
医生和护士的培训通常需要5-8年时间,并且备受严格的考核。
德国的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则从某些职业高中开始,以实践为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生和护士的培训需要6-13年的时间,同时德国还鼓励医生和护士继续深造学习。
三、医院的管理中国的医院管理通常由政府机构领导,医院之间的管理层次比较松散。
与此同时,由于医疗保障不稳定,患者流量大导致医院床位不足,长时间等待就医时间很长。
德国的医院管理固然也有政府机构的参与,但是更注重医院自我管理,通过引进新技术、完善医疗流程、招募优秀的医生和护士加强医院自我九管。
德国的医疗服务一般比较便捷,医疗资源分配更加公平。
四、医疗费用中国的医疗费用相对较低,50元左右能看到很好的医生,但在大城市医院,医生的费用相对较高。
由于医疗保障缺失,无法有效避免看病成本的不断上涨。
德国的医疗费用较高,慢性病和长期治疗的费用也为患者所负担,通过不同类型的医保策略,保险费用相对较高但能够全面保障患者的健康。
五、用药方式中国的用药方式较多,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更容易被处方和使用。
但是中国的用药习惯普遍较为跟风,不少常用药品存在副作用风险。
德国的用药方式较为严格,必须按照医生的处方购买药品,并且在政府严格监管下合理使用药品,从而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德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欧美医疗保障体制比较——对中国
建立全面医疗保障体制的借鉴意义
作者:郭小沙, Guo Xiaosha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西欧局,北京,100860
刊名:
德国研究
英文刊名:DEUTSCHLAND-STUDIEN
年,卷(期):2007,22(3)
被引用次数:10次
1.Teure Gesundheit 2006
2.Hintergrund-Kurze Jahrbuch des deutschen Gesundheitswesen 2006
3.Forschungsergebnis-Gute Notefuer das deutschen Gesundheitswesen 2006
4.Gesundheitsausgaben im internationalen Vergleich 2006
5.Teure Gesundheit 2006
6.Gesundheitsausreform-Berechnung-Teure Gesundheit 2006
7.Neue_kraftprobe_bei_Gesundheitsreform.html 2006
8.Europaeischer Apothekenmarkt im Umbruch 2006
9.Niederlande-Gesundheitssystem 2006
10.Frankreich-Gesundheitwesen 2006
11.Grossbritannien-Gesundheitswesen 2006
12.Schweden-Gesundheitswesen 2006
13.Daenemark-Gesundheitssystem 2006
14.Schweiz-Gesundheitswesen 2006
15.Vereinigte Staaten-Gesamtausgaben im Gesundheitswesen erreichten ein Sechstel vom Bruttoinlands produkte 2006
1.周全.叶沛霖.殷学平.孙逊.罗林.ZHOU Quan.YE Pei-lin.YIN Xue-ping.SUN Xun.LUO Lin德国医疗卫生服务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期刊论文]-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1)
2.胡宏伟.邓大松德国医疗保障对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的启示[期刊论文]-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1)
3.王丙毅.尹音频德国医疗管制模式的特点、改革取向及借鉴意义[期刊论文]-理论学刊2008(7)
4.胡宏伟.邓大松.HU Hong-wei.DENG Da-song新历史学派、德国实践与我国医疗改革——兼论我国医疗保障改革设想[期刊论文]-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21(4)
1.王琬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医疗保险制度优化[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 2010(5)
2.蒋虹丽.陈文我国城镇儿童医疗保险的筹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1(3)
3.马玉琴.张鹭鹭.刘源.杨国士中外军队医疗资源配置比较[期刊论文]-中国卫生经济 2009(3)
4.阎建军国际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趋同:对“第三条道路”的解析[期刊论文]-金融评论 2013(3)
5.秦娟国外部分国家卫生体制改革及其启示[期刊论文]-医学信息 2009(3)
6.王琬社会医疗保险组织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期刊论文]-河北学刊 2009(2)
7.马瑞霞.曹克奇国外医疗保险一体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期刊论文]-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3(1)
8.安伟.任益炯.张鹭鹭健康公平与上海市儿童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公平性[期刊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1)
9.马月丹.于娣.胡冬梅.于润吉.季成国外医疗保障模式的比较与启示[期刊论文]-现代医院管理 2008(6)
10.屈建医改与医药分开的探讨(三)[期刊论文]-今日药学 2009(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gyj20070300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