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教案(之三十四)——赫克托耳之死35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35
普高专升本大学语文(小说戏剧)模拟题2019年(13)(总分150,考试时间120分钟)选择题1. 《赫克托耳之死》节选自( )。
A. 《赫克托耳》B. 《荷马史诗》C. 《奥德修斯》D. 《浮士德》2. 在《荷马史诗》中,赫克托耳是在与( )交战时阵亡的。
A. 阿伽门农B. 俄狄浦斯C. 阿喀琉斯D. 帕里斯3. 下面并没有出现在《赫克托耳之死》的人物是( )。
A. 赫克托耳B. 阿喀琉斯C. 雅典娜D. 奥菲利娅4. 以下对《赫克托耳之死》情节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特洛亚人被追逐进城之后,阿开亚人侧着他们的盾牌向城墙的方面来进攻。
赫克托耳留在城外斯开亚门前他原来立脚的地方了。
B. 天父把他的金天秤拿出来,在两个秤盘上都放上死刑的判决,一盘给阿喀琉斯,一盘给那驯马的赫克托耳,然后他拿住秤杆的中心把它擎起来。
那支秤杆向赫克托耳的方面倾倒下去,表示他被判定了死刑。
C. 赫克托耳之绕着普里阿摩斯的城市被阿喀琉斯追了三匝。
D. 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决战之前,曾经提出条件:如果我把你杀了,会把你的尸体交给阿开亚人去;如果我被杀,阿喀琉斯也应该如此。
阿喀琉斯答应了他的条件。
5. 《伊利亚特》结构紧凑、布局巧妙,全部情节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就是( )。
A. 阿基琉斯的愤怒B. 争夺美女海伦C. 如何取得胜利D. 金苹果的传说6. 《伊利亚特》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核心人物是( )。
A. 奥德修斯B. 阿伽门农C. 海伦D. 阿基琉斯7. 关于《伊利亚特》,说法正确的是( )。
A. 《伊利亚特》描写了海伦被帕里斯拐到特洛伊的经过。
B. 《伊利亚特》最后描写了特洛伊城的陷落。
C. 《伊利亚特》中描写了赫克托耳之死。
D. 《伊利亚特》中描写了阿基琉斯之死。
8. 下列关于《伊利亚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伊利亚特》描写了10年战争中的51天战事和其他活动B. 《伊利亚特》是由荷马独立创作完成的C. 《伊利亚特》表现了英雄主义精神D. 《伊利亚特》堪称古希腊生活的百科全书9. “戴着闪亮的头盔,像个战神的模样,雄赳赳的准备着战斗。
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本科预科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2016年2月《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一年制)一、前言语文是一门承载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重任,同时兼具知识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
它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与文学知识;它注重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它具有人文性,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人文素质、塑造健全人格、传承人文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
经历了小学、中学阶段的汉语文教育,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汉语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因此,预科阶段的大学语文课在教授汉语文知识的同时,侧重汉语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再训练,通过补、预结合的方式,继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传承文学经典,增强文化修养,培养人文精神,达到本科各专业对语文能力及素质的要求。
二、教学目的预科阶段的大学语文要承接中学语文教学,重视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学生通过学习与训练,既要巩固、整合以前所接受的知识及所获得的能力,又要在正确、熟练地运用汉语方面获得提高。
预科阶段的大学语文选取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文学、历史、哲学、政治、民俗学等,精粹而具体地展现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这门课程既要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又要将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正确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民族文化素质。
大学语文蕴涵人类生动、浓郁、美好的思想情感,它可以感染人,陶冶人,塑造人。
它将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渗透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发展个体内在的优雅和卓越,形成高尚健康的人格,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要求掌握必要的汉语文基础知识。
能够熟练地阅读、理解一般现代文(包括诗歌),并具有一定的质疑、释疑和评析能力。
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授课题目:赫克托耳之死教学时数:2课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该课程的系统讲授和指导学生阅读作品,使学生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线索和了解有关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提高其文学鉴赏及理解水平,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丰富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目的。
本单元的目标:1.关于作者的介绍。
2.了解《荷马史诗》的相关内容。
3.作品简介,主题及形象特点。
4.《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及艺术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史诗的相关内容,学习本文通过场景、动作和对话去刻划人物的性格,描写人物的心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品的叙事方式及对人物具体性描写的特点。
参考资料: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教学引入:由电影《特洛伊》导入课文。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一、作者简介荷马生活在希腊氏族社会解体,奴隶制开始形成的时代,经他记载留下了两部长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最早的诗歌,因此,荷马被称为欧洲诗歌的鼻祖。
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人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
荷马是个盲乐师,古代的职业,乐师往往是盲人,荷马也许就是这样一位专业艺人。
二、《荷马史诗》故事梗概公元前12世纪末,在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阿凯亚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了一次为时十年的战争,最后希腊人毁灭了特洛伊城。
《伊利亚特》的故事就是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第十年里的51天的事情,以赫克托尔的死结束。
此后,战争又持续了很久,最后希腊联军将领、伊塔克岛之王奥德修斯设“木马计”攻下了特洛伊城,结束了这场历时10的战争。
战后,希腊人各携财宝、奴隶还乡,有的一帆风顺回到家园,有的长年在海外漂泊。
根据神话传说,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如下:阿基琉斯的父母举行盛大婚礼时,邀请了所有的神,单把争吵女神厄里斯遗漏了。
请认真阅读《大学语文》(一年制下册)第五单元《伊利亚特》(节选·赫克托尔之死),结合《西方文学十五讲》第二讲中的相关内容完成对下列问题的分析及思考:简要分析阿喀琉斯及赫克托尔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中你更欣赏谁?请阐述你欣赏的理由。
作为古希腊史诗中最杰出的一部,《伊利亚特》因其广阔的社会背景、奇特的想象、精彩的场面描写、细腻的人物刻画而成为古代叙事史诗的代表作。
这部史诗又被称之为英雄史诗,因为它描写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在这些英雄中,有两个英雄让我记忆深刻:第一个就是阿喀琉斯,他是爱琴海女神忒提斯和人间的国王佩琉斯结合生下的孩子,有着太阳神般的鬈发、刚直的鼻子、坚强的下巴以及魁梧有力的身躯和非常高强的武艺,他是参加特洛伊战争的一个有着强烈冒险精神的半人半神的英雄。
先知的警告让他的母亲担忧从而将他化装成女孩子但是却被俄底修斯轻易认出,或许从出生就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第二个是普里阿摩斯王的儿子、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的哥哥赫克托耳。
他是特洛伊第一勇士,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墙”。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各自命运的悲剧。
作为一敌一我,他们俩注定会在战场上相见,最后赫克托耳在和阿喀琉斯决斗时死在阿喀琉斯的手里,而阿喀斯也因“阿喀琉斯之踵”而被帕里斯之箭射死。
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一句话:长篇史诗的人物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充分代表,但主人公要以自己的个性表现民族力量的充沛、民族的根本精神的全部诗意。
不仅荷马的阿喀琉斯是这样,我认为赫克托耳也是如此。
下面,我就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形象特点进行简要分析:阿喀琉斯形象分析:一、英勇善战作为古希腊第一勇士,伟大英雄帕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后代,而且从小又接受着半人马喀戎的教导,阿喀琉斯的英勇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而在《伊利亚特》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共同展现出了一个英勇无畏的阿喀琉斯的形象。
从正面来说:阿喀琉斯武艺高强,在战场上连连获胜,以至于特洛伊士兵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心惊胆战、魂飞魄散。
——《史记·项羽本纪》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学习内容1、分析项羽的形象特征及塑造手法;2、了解世人对项羽的评价并作出自己的点评。
一、根据场面描写分析项羽的形象场面一:四面楚歌译文:项王的军队筑垒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和各路诸侯军队把它重重包围起来。
夜晚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在唱楚地歌曲,项王大为震惊他说:“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吗?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众多啊?”项王就夜间起来,在帐幕里饮酒。
有一个名字叫虞的美人,得到项王的宠爱,常常带在身边。
有一匹叫骓的骏马,项王经常骑着它。
于是项王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了好几遍,美人跟着他一起唱。
项王悲泣,泪下数行,左右侍从也都俯首哭泣,(悲痛得)不能抬头仰视。
第一段:垓下被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语言描写: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
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①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②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③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形象:多愁善感项羽“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地和乌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昔日勇冠三军、威猛豪迈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
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探究: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探究: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场面二:突围快战译文:于是项王上马(突围),部下壮士骑马随从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包围,向南飞驰而去。
山东省一般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十七〕第 I 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項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无分。
1.先秦诸子中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瓮”的论辩手法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答案:B2.李斯的《谏逐客书》选自〔〕。
A.《左传》B.《史记》C.《战国策》D.《国语》答案:B3.现代提倡诗要格律化,做到“三美”的诗人是〔〕。
A.胡适B.徐志摩C.闻一多D.艾青答案:C4.被誉为“儒林外史”的一部小说是〔〕。
A.《春之声》B.《伤逝》 C.《围城》 D.《席方平》答案:C5.宋代文艺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是〔〕。
A.苏轼 B.李清照C.陆游D.欧阳修答案:A6.“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说出这句话的是〔〕。
A.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B.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C.王蒙《春之声》中的岳之峰D.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
答案:B7.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玉茗堂四梦”的作品是〔〕。
A.邯郸记B.紫钗记C.牡丹亭D.西厢记答案:D8.《战国策》一书着重记录〔〕。
A.策士的活动B.侠客的活动C.武士的活动D.四君子的活动答案:A9.以下作家中,属于“月社”的是〔〕。
A.郁达夫和徐志摩B.郭沫假设和郁达夫C.闻一多和徐志摩D.郁达夫和闻一多答案:C10.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是〔〕。
A.欧阳修B.韩愈C.柳宗元D.王安石答案:B第 II 卷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11.《战国策》是西汉著名学者整理编订。
答案:刘向12.“,衣食足而知荣辱”。
答案:仓廪实而知礼节13.《苏武传》选自。
答案:《汉书》14.李商隐《无题》诗:“,东风无力百花残。
”答案:相见时难别亦难15.余秋雨的散文中,历史文化掌故俯拾皆是,事实上他的散文很多都是直接以历史文化掌故为题材的,所以被称为。
英雄、神明与秩序——理解赫克托尔的死亡刘麒麟【摘要】@@ 荷马的<伊利亚特>结束于赫克托尔的葬礼.赫克托尔的死亡令特洛伊失去支撑,也让荷马的歌咏徐徐收场.不仅如此,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尔的葬礼还是神明对人类事务的最后一次干预.荷马对史诗的如此编织,是否有着特别的隐喻或寓托?依循<伊利亚特>情节,赫克托尔的死亡源于命运中的两次重大"突转"--帕里斯携海伦来到特洛伊以及赫克托尔杀死帕特罗克洛斯,但从根本上讲,赫克托尔的死亡是宙斯实现计划、宇宙葆有秩序的必然.【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1(038)002【总页数】5荷马的《伊利亚特》结束于赫克托尔的葬礼。
赫克托尔的死亡令特洛伊失去支撑,也让荷马的歌咏徐徐收场。
不仅如此,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尔的葬礼还是神明对人类事务的最后一次干预。
荷马对史诗的如此编织,是否有着特别的隐喻或寓托?依循《伊利亚特》情节,赫克托尔的死亡源于命运中的两次重大“突转”——帕里斯携海伦来到特洛伊以及赫克托尔杀死帕特罗克洛斯,但从根本上讲,赫克托尔的死亡是宙斯实现计划、宇宙葆有秩序的必然。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赫克托尔的死亡不仅体现了荷马对赫克托尔与英雄、神明、秩序之隐晦关系的独特理解,更向泛希腊的听众暗示了人在城邦生活及宇宙秩序中的恰切位置。
一、赫克托尔的“出场”从《伊利亚特》中英雄人物的出场顺序看,荷马第一次述及赫克托尔的场合颇为玄妙。
他出现在阿喀琉斯怒斥阿伽门农的誓言中:“这是个庄重的誓言:/总有一天阿开奥斯儿子们会怀念阿喀琉斯,/那时候许多人死亡,被杀人的赫克托尔杀死,/你会悲伤无力救他们;悔不该不尊重/阿开亚人中最英勇的人,你会在恼怒中/咬伤自己胸中一颗忧郁的心灵”(《伊利亚特》卷1,第240-44行,下引仅注卷数、行码)①本文《伊利亚特》的中译采用罗念生、王焕生先生的《伊利亚特》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亦参Richard Lattimore 英译《荷马的伊利亚特》(The Iliad of Hom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1), A.T.Murray英译《伊利亚特》(Iliad/Homer,trans.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Wyat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第九章赫克托尔在构成史诗般的英雄世界的所有人格当中,只有一个纯粹的英雄,永远的英雄——赫克托尔(Hector),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Priam)的儿子,特洛伊城对抗由希腊人发动的种族灭绝大屠杀之潮的最后防御。
赫克托尔既是爱国者,又是一个父亲(father);爱国者(Patriot)和父亲(Pater)这两个词有着相似的发音,而且正如我们很快将揭示的,几乎有着相同的意义。
阿喀琉斯(Achilles)和他的丰功伟绩是伊利亚特的统治力量,但他的统治带着一种嗜杀成性的暴怒,这一暴怒无边无际,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鉴别能力。
他的勇气与力量无与伦比,却被狂傲自大腐蚀。
他英雄的荣耀也纠缠着一种病态,直到故事的结尾,他才在痛苦这剂良药的帮助下得以痊愈。
《奥德赛》(Odyssey)讲叙尤利西斯(Ulysses)冒险的故事。
但尤里西斯的冒险充满了狡诈,而且他的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上天赐予的天分——英雄必须毫无保留地付出的天分——隐藏了他自身才能的发挥,他事实上是自身才能的发明者。
在这里,英雄被功利主义玷污。
尤里西斯充当了自由市场法则的先驱,他的准则根本不是绝对奉献:他朝着现代世界的方向投下了惊鸿一瞥。
他还受到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尽管其方式是新奇而有意识的。
赫克托尔与他们不同。
当然,他并不是对诱惑毫不动心,但他能对抗愤怒,像那些奴役阿喀琉斯的愤怒;他也能抵御新异事物的诱惑,像那些勾引尤利西斯的诱惑。
他被女人的温情与理智深深吸引。
他所面临的诱惑绝对不是丑恶可耻的,而是以一种真正考虑了所有人需要的精神而奉献出来的。
然而,这些诱惑与他的职责世界背道而驰。
赫克托尔听到了爱与关怀的召唤,提议协商和谈。
他理解了女人们的动机并承认了她们的理智。
但他也拒绝了她们,为了一些不带任何道德偏见的理由。
我们在《伊利亚特》(Illiad)中发现的赫克托尔,被神奇的力量指引,但他并不是一个非理性的人物。
他言辞简洁,有着影响我们、打动我们的力量。
许多古代英雄所拥有的特质中,有一个是赫克托尔不具有的:他没有自大(hybris),或者说没有可以造成灾难的狂傲,这种狂傲使阿喀琉斯、阿伽门农(Agamemnon)的灵魂变得错乱;这种狂傲还使得尤利西斯在双眼已瞎、饱受磨难的塞露普斯(Cyclops)面前,无节制地放飞自己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