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83.54 KB
- 文档页数:63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大学语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第一讲《登楼》》拓展实践: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拓展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尝试运用: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篇9)【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怀,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自然的熏陶。
【重点】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难点】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敬畏自然》中写道: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恶魔的美食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论理学家,他对大雁是这样,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二、课前热身1、生字识记:雾霭(ǎì)缄(jiān)默狩(shòu)猎凋(diāo)零2、词语识记:目空一切弥漫滑翔迁徙筹码3、预习效果反馈: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素养。
2. 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大学语文概述教学重点:了解大学语文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区别。
2. 第二章:文学作品欣赏教学重点: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手法和艺术特色。
3. 第三章:实用文书写作教学重点:掌握实用文书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第四章:中国文化常识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5. 第五章:审美与鉴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书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和审美实践,提高实际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引入相关文学、艺术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5. 实践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活动。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六、第六章:古代诗词鉴赏教学重点: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评价: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实践活动。
由于篇幅原因,无法为您提供50篇大学语文优秀教案,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篇关于《出师表》的教案,供您参考。
《出师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了解《出师表》的背景,理解其历史意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出师表》的结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忠诚报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1. 《出师表》的内容及其背景;2. 《出师表》的结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出师表》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相关的历史资料;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出师表》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 引导学生回顾《出师表》的背景,了解其历史意义。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难关。
2. 让学生分析《出师表》的结构,了解其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三、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出师表》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欣赏与感悟1. 让学生欣赏《出师表》中的优美语句,体会其语言魅力。
2.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忠诚报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坚定信念,积极面对困难。
2. 教师总结,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出师表》的特点及其价值。
七、课后作业1. 背诵《出师表》;2. 写一篇关于《出师表》的读后感。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出师表》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色,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篇一:大学语文课程教案】第一章先秦文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先秦诗歌概述、《秋水》的写作特色难点:《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概述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
按照通常的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
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
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古代歌谣主要保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诗经》原来叫《诗》,编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中创作和流传的民歌和文人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在当时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
它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有160篇;雅分“小雅”、“大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音乐,共40篇。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年级:大学一年级授课对象:非中文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2. 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2. 文学作品的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一段经典文学作品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
2. 介绍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课程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堂讲授1. 诗歌鉴赏- 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格律、韵律、意象等。
- 分析一首经典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2. 散文鉴赏- 讲解散文的基本知识,如题材、结构、语言等。
- 分析一篇经典散文,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 鼓励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 小说鉴赏- 讲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情节、主题等。
- 分析一部经典小说,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 鼓励学生进行小说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挑选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说进行鉴赏,并撰写鉴赏报告。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作品,互相点评,提高鉴赏能力。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鉴赏报告和创作作品,评价其质量。
3.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案:《大学语文》课程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分析:对课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
3. 写作技能培养: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句子结构、段落组织、文章结构等方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文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阅读理解训练(15分钟)1. 提供阅读理解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写作技能培养(10分钟)1. 提供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现场写作。
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探讨写作技巧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讲解、阅读理解训练和写作技能培养等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方法】多角度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尝试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四步读书法:“掀书皮--啃书瓤--品书香--悟书道”。
二、掀书皮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三、啃书瓤1.默读课文、正音正字。
训诫耸(sng )立迂(yū)回啜(chu)泣瘦骨嶙(ln)峋( xn ) 头晕目眩(xun ) 小心翼翼2.复述故事情节。
导航: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我”犹豫不决--爬上石架--陷入险境--心惊肉跳 --父亲鼓励--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脱险。
3.整合写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冒险、陷险(1-13)。
第二部分:脱险 (主体部分)(14-22)。
第三部分:感悟(23)。
4.归纳主旨。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一、品书香1.多角度探究课文。
(1)“我”的角度。
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明确: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明确: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篇:论语文的基础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语文的概念、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的作用,强化语文基础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提升语文素养。
4.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语文,提升实用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1.语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语文基础教育的意义及其实际运用。
3.语文素养的培养。
4.语文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演示等方式,介绍语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重点讲解语文基础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3.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语文基础教育的实际运用,探讨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
4.练习——以真实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
应用语文。
5.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强调语文作为基础
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评价
1.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情况。
2.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实际应用效果。
3.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应用情况的评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语文,探讨语文基础教
育的意义及其实际运用,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此外,本节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第一次课论语五则
第二次课晋公子重耳之亡(节选)
第三次课淮阴侯列传(节选)
第四次课为学与做人
第五次课金岳霖先生
第六次课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第一次课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第二次课原毁
第三次课诸葛亮舌战群儒(节选)
第四次课给青年的忠告
第五次课女人
第六次课谈生命
第七次课大人格与小人格
第一次课有所思
第二次课恨赋
第三次课代悲白头吟
第四次课闺怨
第五次课题桃花夫人庙
第十一次课乡愁四韵
第十二次课怀念萧珊
第十三次课倾城之恋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第一次课山中
第二次课把酒问月
第三次课花非花
第四次课蝶恋花
第五次课后赤壁赋
第六次课渔家傲·秋思
第七次课少年游
第八次课雪花的快乐
第九次课呼兰河传
第十次课边城
第十次课江南小镇
第一次课渔父
第二次课《放言五首》之一、三
第三次课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第四次课像山那样思考
第五次课生死疲劳(节选)
第六次课梵·高的坟茔
第七次课个狗主义
第八次课民主是个好东西。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文学常识: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
2. 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吗?为什么?2. 引导学生谈谈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 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三、课堂讨论1. 提问:这篇作品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二、课堂讨论1. 提问:如何将所学到的品质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课堂写作1. 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文学作品”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看法。
2.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写作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是否到位。
大学语文教案
∙Posted: 2014 年11 月10 日
∙/ By: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团委新媒体学习小助手
∙/ In: 大一语文/ 期末考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
教案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院 (系、部)中文系
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
授课班级2013级财务、国贸等班
授课教师昌庆志
职称职务副教授
教材名称《大学语文》(赖力行主编)
知识的追求,能不断激起新的欲望,导致欲望对人的主宰,从而降低人的精神境界。
五、老子认为,过度的物欲享受给人带来精神和肉体伤害。
人们应摒弃物欲追求,选择俭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抑扬顿挫,跌宕多姿。
开头自由舒展,音调较缓;第二段写庐山风光,音调提高,昂扬而圆润;随后,调子陡然降低,表达归隐求仙的亲情逸致;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