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493.00 KB
- 文档页数:108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大学语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第一讲《登楼》》拓展实践: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拓展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尝试运用: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篇9)【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怀,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自然的熏陶。
【重点】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难点】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敬畏自然》中写道: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恶魔的美食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论理学家,他对大雁是这样,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二、课前热身1、生字识记:雾霭(ǎì)缄(jiān)默狩(shòu)猎凋(diāo)零2、词语识记:目空一切弥漫滑翔迁徙筹码3、预习效果反馈: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大学语文优质教案大学语文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学语文》教材第二章“诗词鉴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诗经》选读、《离骚》选读、唐诗宋词赏析等,着重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及其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诗经》、《离骚》、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的优美画面,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赏析《离骚》的浪漫主义风格,探讨屈原的爱国情怀。
(3)解读唐诗宋词的意境、格律、用典等,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艺术特色,分享各自的心得。
(2)例题讲解:以一首《静夜思》为例,分析其意境和艺术手法。
(3)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诗词,并进行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大学语文》优质教案2. 内容:(1)诗词鉴赏方法(2)《诗经》艺术特色(3)《离骚》浪漫主义风格(4)唐诗宋词意境、格律、用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词,阐述其艺术特色。
(2)以“月夜”为题,仿写一首古体诗。
2. 答案:(1)例:《登鹳雀楼》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意境高远,对仗工整。
(2)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素养。
2. 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大学语文概述教学重点:了解大学语文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区别。
2. 第二章:文学作品欣赏教学重点: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手法和艺术特色。
3. 第三章:实用文书写作教学重点:掌握实用文书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第四章:中国文化常识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5. 第五章:审美与鉴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书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和审美实践,提高实际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引入相关文学、艺术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5. 实践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活动。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六、第六章:古代诗词鉴赏教学重点: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评价: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实践活动。
大学语文教案大学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学语文》教材第三章“诗词鉴赏”部分,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背诵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诗词吟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味,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a. 介绍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b. 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创作背景。
3. 诗词鉴赏:a. 学生朗读诗词,体会其节奏和韵律。
b. 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c. 讲解诗词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一句名句,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句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b.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2. 答案:a. 背诵部分: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杜牧的其他诗词作品。
b. 课后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古典诗词吟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讲解与应用。
3. 作业设计中的鉴赏文章写作。
一、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1. 抓住关键词: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这些关键词揭示了诗词的意象。
大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头表达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程设置1.经典文学欣赏与解读2.文言文选读与写作3.现代文学与阅读4.古代文化与古籍阅读5.现代写作与文学欣赏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于经典文学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古籍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现代写作和文学欣赏能力。
3.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学阅读和理解能力。
•如何向学生传授古代文化和古籍的知识。
•如何提升学生的现代写作和文学欣赏能力。
1.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语文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开展讨论课和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组织语文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评价1.经常性的日常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等方面的评价。
2.定期的考试和测验,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
3.个人报告和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4.课堂问答和讨论,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语文课本和教辅材料。
2.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
3.文学作品、文化资料和古籍文献。
六、教学进度安排课时教学内容讲授方式作业1经典文学欣赏讲授阅读理解2文言文选读与写作讲授写作练习3现代文学与阅读讲授阅读理解4古代文化与古籍阅读讲授阅读理解5现代写作与文学欣赏讲授写作练习6经典文学欣赏讨论阅读理解7文言文选读与写作课堂活动写作练习8现代文学与阅读论述阅读理解9古代文化与古籍阅读小组合作阅读理解10现代写作与文学欣赏讨论写作练习结语通过以上教学安排,我们旨在引导学生对于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篇一:大学语文课程教案】第一章先秦文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先秦诗歌概述、《秋水》的写作特色难点:《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概述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
按照通常的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
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
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古代歌谣主要保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诗经》原来叫《诗》,编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中创作和流传的民歌和文人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在当时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
它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有160篇;雅分“小雅”、“大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音乐,共40篇。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年级:大学一年级授课对象:非中文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2. 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2. 文学作品的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一段经典文学作品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
2. 介绍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课程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堂讲授1. 诗歌鉴赏- 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格律、韵律、意象等。
- 分析一首经典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2. 散文鉴赏- 讲解散文的基本知识,如题材、结构、语言等。
- 分析一篇经典散文,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 鼓励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 小说鉴赏- 讲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情节、主题等。
- 分析一部经典小说,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 鼓励学生进行小说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挑选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说进行鉴赏,并撰写鉴赏报告。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作品,互相点评,提高鉴赏能力。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鉴赏报告和创作作品,评价其质量。
3.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方法】多角度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尝试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四步读书法:“掀书皮--啃书瓤--品书香--悟书道”。
二、掀书皮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三、啃书瓤1.默读课文、正音正字。
训诫耸(sng )立迂(yū)回啜(chu)泣瘦骨嶙(ln)峋( xn ) 头晕目眩(xun ) 小心翼翼2.复述故事情节。
导航: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我”犹豫不决--爬上石架--陷入险境--心惊肉跳 --父亲鼓励--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脱险。
3.整合写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冒险、陷险(1-13)。
第二部分:脱险 (主体部分)(14-22)。
第三部分:感悟(23)。
4.归纳主旨。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一、品书香1.多角度探究课文。
(1)“我”的角度。
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明确: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明确: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篇:论语文的基础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语文的概念、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的作用,强化语文基础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提升语文素养。
4.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语文,提升实用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1.语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语文基础教育的意义及其实际运用。
3.语文素养的培养。
4.语文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演示等方式,介绍语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重点讲解语文基础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3.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语文基础教育的实际运用,探讨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
4.练习——以真实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
应用语文。
5.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强调语文作为基础
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评价
1.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情况。
2.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实际应用效果。
3.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应用情况的评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语文,探讨语文基础教
育的意义及其实际运用,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此外,本节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大学语文》全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的基本情况。
2.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语文》全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
2. 作品的作者及其生平、思想、艺术特色。
3. 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教学难点:1. 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表现。
2. 作品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语文》全本及其重要性。
2.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二、课文讲解1. 第一单元:古代文学- 课文:《诗经》、《楚辞》等- 重点: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掌握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 难点: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2. 第二单元:唐宋文学- 课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重点:了解唐宋文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 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
3. 第三单元:明清文学- 课文:《红楼梦》、《西游记》等- 重点:了解明清文学的特点,掌握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 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4. 第四单元:现代文学- 课文:《呐喊》、《彷徨》等- 重点: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 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
三、课堂讨论1. 针对每篇课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作品进行解读。
四、课后作业1. 阅读指定作品,撰写读书笔记。
2. 对作品进行鉴赏,撰写赏析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发言积极、观点独到。
2. 作业完成情况:按时提交作业,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3.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阅读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4.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语文课程概述。
2. 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文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文学作品选段。
3. 课堂讨论话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自己,并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程概述1. 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
2. 强调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 分析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哲学、历史、艺术等。
三、文学作品阅读方法与技巧1. 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类型,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2. 讲解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如理解主题、分析人物、把握情节等。
3. 通过具体作品选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阅读能力。
四、文学素养的培养1. 介绍文学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析文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如阅读经典、欣赏名篇、参加文学活动等。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社团、阅读会等,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课堂讨论1. 提出讨论话题,如“你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对你有什么帮助?”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阅读指定的文学作品,并撰写读书笔记。
2.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阅读会,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七、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课程概述、阅读方法与技巧、文学素养培养、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1.1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掌握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定义和分类。
(2)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古代诗歌的欣赏和分析。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美感。
1.4 教学准备:(1)教材:《大学语文》。
(2)参考资料:相关古代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1.5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
(4)欣赏:分析古代诗歌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2.1 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掌握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欣赏现代诗歌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2.2 教学内容:(1)现代诗歌的定义和分类。
(2)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现代诗歌的欣赏和分析。
2.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现代诗歌的美感。
2.4 教学准备:(1)教材:《大学语文》。
(2)参考资料:相关现代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2.5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讲解:讲解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诗歌。
(4)欣赏:分析现代诗歌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3.1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欣赏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3.2 教学内容:(1)散文的定义和分类。
(2)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散文的欣赏和分析。
3.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文学常识: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
2. 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吗?为什么?2. 引导学生谈谈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 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三、课堂讨论1. 提问:这篇作品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二、课堂讨论1. 提问:如何将所学到的品质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课堂写作1. 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文学作品”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看法。
2.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写作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是否到位。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古典文学鉴赏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红楼梦》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红楼梦》原著、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红楼梦》第一章至第五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一章至第五章,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2. 分析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
3. 讨论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关系。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提出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红楼梦》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文学鉴赏1. 分析《红楼梦》的文学特色,如语言、结构、人物塑造等。
2. 学习古典文学鉴赏的方法,如抓住关键词、分析人物心理、理解作品主题等。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红楼梦》中的片段进行鉴赏,并分享鉴赏心得。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如何将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文学素养。
2. 分析《红楼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典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第六章至第十章,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和文学鉴赏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大学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2. 古代诗歌鉴赏3. 现代散文阅读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2.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3. 现代散文的阅读技巧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意境理解2. 现代散文的审美体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高中语文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
2. 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二、中国古代文学概述1.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文学特点。
2.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
三、古代诗歌鉴赏1. 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2. 以一首古代诗歌为例,讲解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2. 分组汇报,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散文的特点。
二、现代散文阅读1. 介绍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如自由、真实、个性化等。
2. 以一篇现代散文为例,讲解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现代散文。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篇现代散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
2. 分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2. 拓展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课后阅读。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练习等表现。
大学语文(第一章)教案一、课题《论语》四则二、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重点章句,积累名言、成语三、教学内容要点孔子“仁”和“礼”的核心思想四、重点、难点1.理解孔子思想中的“仁”、“礼”,对孔子的学说有自己的认识。
2.能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对孔子学说有辩证的看法。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原文翻译方面以自学为主,教师点拨。
2.课文意思理解方面以实例引导理解为主,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理解孔子核心思想方面以辩论为主,通过辩论理解孔子提倡的“礼“、“仁”在政治方面的作用。
六、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七、课堂教学(一)复习提问提问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1.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和《论语》2.试着背一背你所记得的《论语》。
(二)讲授新课(含其间的讨论、练习、实作、问答等)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怎么理解?学生可简要说说自己的想法。
2.请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可讨论。
翻译:(1).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这就是仁。
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要做到仁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它的详情。
”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违反礼法的话不要听、违反礼法的话不要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做。
”【评析】对本章,大家往往只注意“克己复礼为仁”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却忽视了孔子最重要的要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红楼梦》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红楼梦》的作者、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 《红楼梦》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 对《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理解。
2. 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红楼梦》原著、相关研究资料、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红楼梦》原著、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引导学生回顾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2. 提问:你对《红楼梦》有什么了解?请简要谈谈。
二、课文讲解1. 作者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清朝著名小说家。
2. 背景: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
3. 主题: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中心,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
4. 艺术特色:介绍小说的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5.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如贾宝玉的叛逆、林黛玉的才情、薛宝钗的贤良等。
6. 情节结构:讲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贾府的兴衰等。
三、课堂讨论1. 提问:你对小说中的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为什么?2. 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复杂,请举例说明。
3. 讨论:小说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四、写作练习1. 主题:以《红楼梦》中的人物或情节为素材,写一篇短文。
2. 要求:字数不限,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学习《红楼梦》,你有什么收获?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完成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