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沟通

组织行为学-沟通

组织行为学--沟通

信息沟通 一、信息沟通的意义与模式 二、沟通的方式与网络 三、沟通相关理论 四、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日益频繁,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就变得非常重要。据有关研究,企业管理人员80%的时间是花在信息沟通上。一位智者曾说到:“人生的幸福就是人情的幸福,人生的成功就是人际沟通的成功”。 一、信息沟通的意义与模式 信息沟通指意义的传递与理解,即将一个人或组织的意思和观念传递给他人并让他人理解。在心理学中,沟通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类的沟通不同于依靠天然神经机制实现沟通的动物,它主要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语言、文字、符号、动作等,并应用随技术发展不断出现的现代化通讯设施,不断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组织行为学着重研究组织中的人际信息沟通,不仅包括组织和工作的信息沟通,还包括人的情感、态度、思想和观点的沟通。 (一)信息沟通的意义 一个工作群体或团队,要能高效完成组织的任务和目标,其成员之间的沟通更为重要,它是一切分工和合作得以开展的基础。有效的沟通,不仅能 够加强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与忠诚度,还能帮助组织解决矛盾,处理工作中的难题。信息及时、顺畅的传递,是当今强调效率的工作管理理念得以实现的保障。 具体而言,信息沟通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沟通是组织决策的基础。现代管理理论告诉人们,管理的核心即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的搜寻、控制与管理的过程。毫无疑问,决策的合理性、正确性和科学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所掌握信息的多寡。 2、信息沟通有助于组织的协调与控制。通畅的信息沟通能够协调组织各部门、群体各成员之间的工作内容,处理分歧与矛盾;同时,及时的信息反馈能使组织及时调整其战略、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3、信息沟通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信息沟通的过程是信息从一个人或一些人传送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的过程,这种人与人之问互动的过程可以把许多独立的个人、群体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基本前提。 (二)信息沟通的一般模式 进行信息沟通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源)、信息接受者和所传递的信息内容。由发送者将信息内容传递给接受者,这就构成了思想、观念、想法或事实、现象等交流的过程。 信息沟通的过程可分为5个步骤: 1、信息发送者获得了某些观点、想法或事实、现象,并有传送出去的意向。 2、发送者通过某种方式将所要发送的信息表达出来,即编码。或以言词来表达,或以非语言方式来表达。 3、根据信息表达的方式,寻找适合的传送媒介传递到接受者一方。 4、当接受者通过传送媒介接受到信息后,对信息进行“解码”,接受者通过自己的主观理解将信息“还原”成发送者的观点、想法等。 5、接受者在理解发送者的信息后,进行思考、判断,并将这一信息反馈绐发送者,从

组织行为学中的沟通障碍及如何应对.doc

组织行为学中的沟通障碍及如何应对障碍理解沟通障碍,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沟通。 什么是沟通? 交际学方面的定义: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沟通具有三大要素和四大原则:三大要素:1、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2、达成共同的协议;3、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四大原则:ⅰ准确性原则;ⅱ完整性原则;ⅲ及时性原则;ⅳ非正式组织策略性运用原则。 其次,什么是沟通障碍。 所谓沟通障碍,是指信息在传递和交换过程中,由于信息意图受到干扰或误解,而导致沟通失真的现象。在人们沟通信息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使沟通受到阻碍。 沟通障碍来自哪里? 沟通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发送者的障碍、接受者的障碍和信息传播通道的障碍。 1、发送者的障碍 在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的情绪、倾向、个人感受、表达能力、判断力等都会影响信息的完整传递。障碍主要表现在: ⅰ表达能力不佳,无法准确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ⅱ信息传送不全,及信息过滤,令人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ⅲ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适时,信息传递要及时,就如军事上的情报,不在正确的时间传递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ⅳ知识经验的局限; ⅴ对信息的过滤,无用的信息的传递会造成接收者不能准确及时的得到所需的信息,会受到无用信息的干扰。 2、接受者的障碍 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看,影响信息沟通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ⅰ信息译码不准确,打个比方:相当于用错误的密码去开保险箱; ⅱ对信息的筛选,及选择性认知,接收者会在沟通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兴趣和期望; ⅲ对信息的承受力,及信息超载,每个人都有其处理信息的上限,超过上限的信息就无法处理; ⅳ心理上的障碍; ⅴ过早地评价; ⅵ情绪,当人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对同一信息的解读会截然不同。 3、沟通通道的障碍 沟通通道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沟通通道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沟通媒介不当。比如对于重要事情而言,口头传达效果较差,因为接受者会认为“口说无凭”,“随便说说”而不加重视。

组织行为学第十一章 沟通案例分析

[问题] 1.很多老板都被认为是“差劲的交流者”。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答:很多老板都被认为是“差劲的交流者”是因为没有与人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具体原因如下: ①许多老板不积极与员工沟通,总是高高在上,与员工地位不平等,对员工不屑一顾,不懂得尊重和迁就别人; ②不善于积极倾听,不能倾听员工的意见与想法,有点独断专行; ③不能正确使用沟通的方式,比如案例中虽然使用非言语表达,但詹姆斯不能正确使用,音调经常显得惺惺作态,让信息接受者员工不能准确理解接受领导的意思; ④许多领导者不注重双向沟通,通常使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不注重反馈; ⑤大多组织结构设计的纵向层级太多,过滤信息的机会越多,最后传到老板的信息可能出现失真,影响老板的判断和决策。 2.这个案例显示了强化理论和沟通之间的什么关系? 答:沟通贯穿于整个强化过程中,对理想行为的强化过程能激发员工的动机,而这些过程均离不开沟通。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沟通具有激励的功能,主要途径是通过明确告诉员工做什么;如何做;没有到达标准时应如何改进工作。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的观点,强化可以塑造行为,强化模式主要由“前因”、“行为”和“后果”三个部分组成。“前因”是指在行为产生之前确定一个具有刺激作用的客观目标,并指明哪些行为将得到强化,“行为”是指为了达到目标的工作行为。“后果”是指当行为达到了目标时,则给予肯定和奖励;当行为未达到目标时,则不给予肯定和奖励,甚至给予否定或惩罚。 企业在确立目标时,如果目标不清晰,员工对工作的认识不准确,必然导致努力程度降低。员工采取一定行为达到目标后,如果企业所设置的奖励不合理或不清晰时,员工的积极性也不会太高,重复行为的可能性就降低。信息反馈的过程也是沟通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人在实施了某种行为以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这样简单的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如果领导者对这种行为不予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像案例中詹姆斯对员工做的好也不给予语言上的强化,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下降,下次重复这样行为的可能性减小。 反过来,如果领导者通过一定的沟通方式使员工的的行为得到强化,对绩效带来正效应,那下次可能领导者还会采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去激励员工,反之,如果采用的沟通方式带来的是负效应,会迫使领导者转变自己的沟通方式进而达到激励员工,使其行为得到强化的效果。 总之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3.你认为,为了提高沟通技能,詹姆斯特别需要做些什么? 答:所谓沟通技能,是指管理者具有收集和发送信息的能力,能通过书写、口头与肢体语言的媒介,有效与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亦能较快、正确地解读他人的信息,从而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詹姆斯要想挺高沟通技巧应意识到必须转变自己的沟通风格,特别需要做到: (1)主动沟通,管理者应多主动与员工进行沟通,这样既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也有利于工作的展开; (2)积极倾听,倾听是成功沟通的关键,积极倾听员工的心声,获得更有效的建议与意见,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发生,有利于提高绩效; (3)控制情绪,一个管理者情绪的好坏,可以影响到整个公司的气氛。如果管理者经常由于一些事情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士气和工作效率。 (4)重视反馈,反馈是有效管理沟通的检验和保证,通过反馈,组织及其员工可以将

组织行为学:Downward communication

组织行为学:Downward communication “下行沟通”,又称“下向沟通”,说简单点就是“上司对下属的沟通”,其最重要的形式有三,下达指令、听取汇报和商讨问题。能否充分有效地进行这些沟通,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 Downwar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flows from any point on an organization chart downward to another point on the organization chart. That is, communication flows from one level downward to a lower level on the organization chart. For example,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manager and his subordinates is one kind of downward communication. 下行沟通是指资讯的流动是由组织层次的较高处流向较低处,通常下行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指示、激励及评估。其形式包括管理政策宣示、备忘录、任务指派、下达指示等。 This type of formal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relates primarily to the direction and control of employees. Job-related information that focuses on what activities are required, when they should be performed, and how they should be coordinated with other activities with the organization must be transmitted to employees This downward communication typically includes a statement of organizational philosophy, management system objectives, position descriptions, and other written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the importance, rationale, and interrelationships of various departments. 与下属沟通是管理沟通的重要内容,其形式有三,下达指令、听取汇报和商讨问题。能否充分有效地进行这些沟通,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 下达指令 下达指令是上对下沟通的一种基本的形式。指令内容,下达的方式、方法不同,可能会

组织行为学题库完整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 2.知觉: 3.沟通: 4.群体: 5.气质: 二、简答题 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方式是什么? 2.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3. 气质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5. 霍桑试验中,为什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产效率都提高? 6.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 7. 根据角色(维护角色、任务角色)将群体分类,并说明如何这些群体的管理? 8.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区别是什么? 9. 分析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什么?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企业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是什么? 11. 精神激励应注意哪些问题? 12.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什么? 13. 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 14. 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 15. 群体规的功能是什么? 16. 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什么?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知觉: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3.沟通: 沟通:沟通是指信息在传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交换的过程。 4.群体: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说,群体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1)他们拥有一定的规,在行为上相互制约;(2)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5.气质: 气质: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 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方式是什么? 答:“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其主要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往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2)工业革命以来,专业化分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失去了在的乐趣而趋于单调,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 (3)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对人具

组织行为学的管理作用

浅析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读后有感组织行为学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行为来进一步改进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和协调组织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规范企业组织行为的方式,实现组织的目标。从精神上引导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探索如何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有效的提高组织运作的绩效。 关键字:组织行为、个体与群体、组织结构,管理作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组织行为学的基本问题,发展阶段,和知识来源。第二部分是个体行为,从知觉和个体决策、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工作激励理论与应用来加以阐述。第三部分是群体行为,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工作团队与管理,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冲突与管理,工作压力管理,并延伸到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组织沟通与管理。在宏观方向上介绍了个体与群体,群体与团队,以及个体与群体在组织行为上的应用与管理。从而在心理层次上提高管理者对企业中针对人的特质进行的管理研究。在微观上,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个体知觉、个性心理与行为、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等等。 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研究,确切的说,就是研究个体的社会心理侧面,即个体自身独特的心理共性和在特定的社会部门或组织系统中,因其所处的角色地位而表现的心理现象。包括个人行为的传记特点、能力、人格特征、学习、感觉与知觉、社会知觉、影响知觉准确性、价值观与管理、态度与管理、工作满意度与管理等。个体行为则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具体行为。通过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目的在于探讨个体内在的能力,激发个体的工作潜能,实现管理科学化。 个体又是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的,每个个体之间表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