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七章沟通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21
组织行为学中的沟通技巧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沟通技巧沟通是组织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员工满意度等,而沟通不畅则可能导致误解、冲突以及工作失误。
在组织行为学中学习和掌握沟通技巧对于任何一个组织中的个人和团队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组织行为学中的沟通技巧并给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有效倾听有效倾听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它要求我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要做到有效倾听,我们应该避免打断和偏见,给予对方足够的关注和尊重。
此外,在倾听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回应对方的信息,如点头表示同意、提问寻求进一步解释等,以显示我们的关注和理解。
二、清晰表达清晰表达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为了确保信息能够被准确传递和理解,我们应该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行业术语或复杂的词汇。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语速和语调的把握,以及非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运用。
在组织中,书面沟通同样重要,我们应该注意文档的格式和语法的准确性,确保信息的清晰和准确。
三、积极反馈积极反馈是激励员工和改进绩效的重要工具。
通过积极反馈,我们可以强调员工的优点和成就,鼓励他们进一步努力。
给予积极反馈时,我们应该具体而具体地表达我们的赞赏,避免模糊不清和笼统的表述。
此外,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员工改进自己的表现。
四、灵活应对在组织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不同性格、背景、文化的人。
为了有效沟通,我们应该学会灵活应对,适应对方的沟通风格和需求。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方式,以便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借助适当的沟通媒介,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沟通需求。
五、解决冲突冲突是在组织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在处理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冷静地倾听和理解各方的观点和利益,不偏袒任何一方。
通过开放和诚实的对话,我们可以帮助各方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并促进和谐的工作氛围。
组织行为学中沟通的技巧组织行为学中沟通的技巧包括有效倾听、清晰表达、积极反馈、非语言沟通和构建关系等。
以下是对这些技巧的详细说明。
首先,有效倾听是沟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有效倾听包括专注、探询和确认。
专注意味着全神贯注地聆听对方的讲话,并尽量避免干扰。
探询是通过提问来深入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见,展示出对对方的关注和尊重。
确认则是通过回应、复述和总结来确保对对方的理解准确无误。
清晰表达是另一个重要的沟通技巧。
清晰表达要求使用简练、明确和具体的语言,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词汇。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注意语速和语调,尽量使对方容易理解。
此外,非语言沟通如姿态、面部表情和手势也是清晰表达的一部分,需要与语言相一致。
积极反馈可以增强沟通的效果。
积极反馈是指给予对方肯定和鼓励的回应,使对方感到被重视和被理解。
积极反馈可以通过诸如肯定和赞扬的话语、微笑和握手等肢体语言来表达。
通过积极反馈,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促进信息的流动和共享。
非语言沟通在组织行为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非语言沟通包括身体语言、姿势、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
研究表明,约有60%至70%的沟通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
因此,在沟通中要注意姿态的开放性、面部表情的真诚性和肢体动作的适度。
此外,眼神交流也是非语言沟通中的重要因素,通过注视对方的眼睛可以传递出尊重和关注的信息。
最后,构建关系是沟通的长期目标之一。
构建关系是指通过沟通来建立和增强人际关系。
在组织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信息共享和团队合作。
为了构建关系,需要建立信任、尊重和共同理解。
通过积极倾听、清晰表达、积极反馈和非语言沟通等技巧,可以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提升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综上所述,组织行为学中沟通的技巧包括有效倾听、清晰表达、积极反馈、非语言沟通和构建关系等。
这些技巧能够帮助个体在组织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提升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的参考资料第一章(一道简答题)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P2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雨果·芒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
(由于太繁琐相关内容请看课本第二页)二.什么是组织行为学?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P12-13实验法,这是研究者有目的的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造一定条件的环境中,诱发被实验者产生某种心理想想或行为,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经验总结法,这是研究者根据实质工作者的经验,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研究方法。
现场研究法,是现有组织的环境范围之内进行的研究,通常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共同完成。
案例比较法,是对一个组织进行的详尽分析,并将若干案例比较后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测验法,即采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一道简答题)一.社会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P23-251.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实质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3.整体性,实质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4.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恒常性。
二.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是什么?P39-40影响个人的决策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有知觉、思维方式、气质与性格、情绪与情感、情景以及周边群体( 家庭、朋友、组织)的影响。
1.知觉,决策方案的制定、选择及实施过程均受到决策者知觉过程的影响。
2.思维方式,思维关窗与决策的整个过程,对决策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而且决策本身也是一个思维过程,良好的决策思维是有效决策的前提和关键3.气质与性格,个人的决策行为往往与其气质和性格相联系4.情绪与情感,决策还受到决策者情绪和情感的影响。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七章1. 引言本章将介绍组织行为学中的第七章内容,主要涉及团队及其管理。
团队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组织的效能和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团队的特点、类型以及团队管理的关键要素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2. 团队的概念和特点团队是由一群有共同目标、相互依赖、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成员组成的。
与个人工作相比,团队工作具有以下特点:•目标共享: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
•互相依赖:团队成员相互依赖,需要合作、协调和交流才能完成任务。
•分工合作: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责任,并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
•集思广益:团队成员可以共享不同的观点和经验,通过集思广益来解决问题。
•共同绩效:团队的绩效是由整个团队共同实现的,而不仅仅是个体的绩效。
3. 团队的类型团队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其中常见的分类包括:3.1. 功能性团队功能性团队是根据员工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来组成的团队,旨在完成特定的任务和职能。
例如,技术团队、销售团队等。
3.2. 项目团队项目团队是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而组成的团队,它由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组成,并在项目完成后解散。
项目团队的成员通常在项目开始时被专门选择和组合。
3.3. 跨部门团队跨部门团队是由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组成的团队,它们跨越组织内的不同部门,通过合作和协调来解决组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跨部门团队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提高组织的绩效。
3.4. 虚拟团队虚拟团队是由分散地工作在不同地点的成员组成的团队。
他们利用科技手段如网络和远程协作工具进行交流和合作。
虚拟团队的成员通常来自不同的时区和文化背景,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来实现团队目标。
4. 团队管理团队管理是指组织通过合理的决策和有效的激励手段来管理和引导团队,以实现团队的目标。
以下是团队管理中的关键要素:4.1. 团队目标团队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和可量化的,所有团队成员都清楚这个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