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探索溶解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上的教材内容紧密围绕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展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了解溶解的三个阶段,以及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然而,对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如认为所有液体都能相互溶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误区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了解溶解的三个阶段,以及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的三个阶段,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2.教学难点:溶解速率的计算,影响溶解速率的具体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等),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等。
2.教学课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教学素材:有关液体溶解现象的实验报告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液体混合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溶解现象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和理解溶解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知道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溶解过程中的现象观察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溶解现象的原因,总结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4.知识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液体之间溶解现象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5.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所学知识,巩固溶解现象的理解。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7.拓展延伸: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探究更多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溶质溶剂的性质•实验观察: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情况•结论:溶解过程中,溶质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液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库车县第十三小学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
水利溶解了
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1.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2.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3.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4.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5.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
吗
6.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
7.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四年级科学液体之间的溶化现象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提到溶化,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化在水中。
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化在水中。
这一课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液体——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观察、比拟它们在水里的溶化情况,发觉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并进一步深化溶化的概念。
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对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能简单地制定方案、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猎取证据〕的能力。
本班学生的难点在与如何合理填写实验汇报及如何精确地口头描述所观察到的溶化现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化现象可以发生在液体和液体之间,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化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化现象。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拟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化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依据溶化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简单溶化与不简单溶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化现象。
教学反思在本堂课中,我让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确定研究的主题,在实验中验证,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质疑,经过剧烈的争论和验证得出结论,最终到达科学研究的目的。
而对于学生未提到的、与本课教学关系并不紧密的内容,则怀着“授之以渔〞的心态放手让学生自己依据习得的方法去研究。
所以,我们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处理,取舍课程资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想要的学习,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有用武之地,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培养和开展。
“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知道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有关,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科书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溶解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机械》这一单元,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才能更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可能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让学生知道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究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究溶解现象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搅拌棒、滴管等)。
2.课件、教学素材。
3.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菜汤中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吗?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呈现(10分钟)呈现教科书第75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为: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水和酒精,然后分别将糖块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糖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速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糖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速度。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是教科版(2001)小学四年级上册关于溶解这一单元中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盐、糖等固体在水中溶解后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
而这部分内容则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液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对溶解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还能为后续学习不同物质的混合、分离等知识奠定基础。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通过几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来展示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例如,把少量酒精倒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混合情况;把少量食用油倒入水中,比较与酒精和水混合的不同之处。
这些实验简单易行,现象明显,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液体之间相互混合时的不同表现,从而区分哪些液体之间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知道有些液体能相互溶解,有些则不能。
②能够准确描述酒精和水、食用油和水混合时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4.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观察并准确描述酒精与水、食用油与水混合时的现象。
②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哪些液体之间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科学探究:经历牛奶、油等一些液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比较它们的不同,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细致、客观地观察习惯、比较溶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在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活动中,重点指导三点:1、液体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2、液体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3、搅拌静置之后,液体溶解了吗?教学准备:每组学生: 5毫升ep管4个,分别装牛奶、油、糖浆、红酒各5毫升;50毫升烧杯5个,内装30毫升水,玻棒一根等。
教师准备:烧杯、玻棒、小药勺、各种液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调查前概念1、谈话:你知道咱们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的特色饮料吗?2、简介:傣族泡鲁达。
3、制作一杯泡鲁达:将椰子粉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椰子粉的溶解情况。
讨论:还需放入牛奶,会发生什么现象?4、揭示课题(二)实验探究,建立新概念1、直观操作,积累感性认识(1)出示油、牛奶、咳嗽糖浆、红酒,请学生观察液体特点。
(2)猜测:以上四种液体倒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3)讨论实验方法:倒入后要怎么观察,观察倒入液体的哪些方面?需要搅拌吗?怎么搅拌?搅拌后,需要静置吗?为什么?(4)教师示范搅拌方法。
(5)小组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6)逐一汇报实验现象。
(7)视频展示:水银倒入水中的实验。
2、分析归纳,形成科学概念(1)请按照实验和视频中液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把液体进行分类,并说说为什么?(2)教师小结:像牛奶那样放入水中会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就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像油那样放入水中不能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就是液体之间没有溶解。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探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溶解的基本概念,对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掌握溶解的基本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溶解的基本规律。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液体和固体试剂,如水、酒精、盐等。
2.实验仪器:烧杯、试管、量筒、滴管等。
3.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液体和固体试剂,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这些液体之间会发生什么现象?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液体之间的溶解规律。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药、制饮料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和溶解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实验,观察和记录家庭中的溶解现象。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
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
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