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又:“齐湣王已益弱”),等等。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古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
由於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在这一节里,我们准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1]这里所讨论的只限於用如一般的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见下文。
①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九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1]这些,同样适用於观察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使动或意动,见下文。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古汉语通论 ( 十一 ) 词类的活用要点:词类活用的定义,现象,状况(起码要背一个例子)词类是依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分出来的类型。
区分词类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也就是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构造。
文言文的词类区分与现代汉语是基真同样的。
先秦汉语的词类也能够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古今不一样的是,先秦汉语的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种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必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常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常常用作谓语,形容词常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
这些状况,古今是同样的。
可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又能够依照必定的语言习惯灵巧运用,在句中暂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任其余词类,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是不一样的。
词类活用的是指某些词在详细的上下文中暂时改变它的词性,拥有暂时性的特色,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原来就拥有两类或三类词性,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拥有常常性的特色。
如:燕雀怎知青云之志哉!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以上二例中的“知”就是词的兼类现象,不行以为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拥有某些修辞作用,能够使得语言运用更为灵巧。
比方使动用法是用动宾式的构造表达兼语式的内容,语言表达更为精练(比较“局势喜人”和“局势令人喜”)。
从修辞上说,使动用法常常能使谓语所述的内容从静态变为动向,使词语的表达能力获得加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词)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绿”字使“春风”的力量突出地表现出来;“愁”字使“江晚”的风景拥有能动性;“舞”和“泣”表现了客人吹箫的声音拥有多么大的动人力量。
词类活用的现象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铁了心” 、“枪毙”、“丰富词汇” 、“正直思想”等,可是远没有古代汉语那么广泛。
古书中比较常有的词类活用出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又:“齐湣王已益弱”),等等。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古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
由於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在这一节里,我们准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1]这里所讨论的只限於用如一般的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见下文。
①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九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1]这些,同样适用於观察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使动或意动,见下文。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通论(十二)1、代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2、人称代词a、第一人称:“吾”“我”“予”(余)a、“我”“予”(余)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b、“吾”用做主语、定语,通常不用做宾语。
但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提早,可以用“吾”。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大胜若,若不吾胜。
b、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而”“实乃”无法用做宾语。
通常也不用做主语。
常用并作定语。
例如:必欲烹而翁/乃翁。
且而与其从建为人之士(主语)c、第三人称:“其”“之”a、“其”只并作定语,“之”只并作宾语。
b、要注意:“其”不能用作主语。
当“其”代替的是名词加“之”字时,从语法结构上看,“其”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
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牛之无罪而就死地)c、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做主语。
或者用名词搞主语,或者省略主语。
例如:孔子下,欲与之言。
(直奔舆)趋而辟之,(孔子)严禁与之言。
d、“之”“其”可以灵活运用:有时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是指称对话人。
如:谏而不入,而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前一个“之”是指对方,后一个“之”是自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而,与。
其上,你们的上司)e、有时,“其”字就是命令代词,“那”、“那样的”。
例如“其人”“其道”“其地”“其民”。
d、复数a、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
并不像后代用“我等”“汝等”“彼等”。
b、“吾侪”“若属”,等于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e、谦称与尊称a、胡少安替代了第一人称,称呼替代了第二人称。
都就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
不受到代词规律的制约,却又则表示了“我”或“你”。
b、谦称有:寡人、不b、臣、小人、老妇、仆、愚c、尊称有: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d、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通论(十一)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如“秦师遂东”。
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词类活用的情况。
2、名词用如动词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
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A、动词的使动用法a、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
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是使远人来)b、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比较少见: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
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只在意义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子将朝王(纯及物)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
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C、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
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通论(十三)1、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如:是故质的张而弓矢焉。
(“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于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况”,何况。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虽”,虽然,即使)A、“而”a、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性质)朝济而夕设版焉。
(行为)b、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c、注意:“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由“与”和“及”连接)。
连接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作谓语带有描述的性质,如“蟹六跪而二螯”。
d、顺接与逆接:这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
1)顺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
顺接的“而”有时可译为“而且”,有时可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这要看具体的上下文。
更多的情况是:现代口语不用与“而”字相当的连词,现代书面语仍旧沿用“而”字。
如:美而艳。
任重而道远。
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2)逆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
逆接的“而”可以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而”用在一句话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细玩文意,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
如:十人而从一人者,……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4)有时候,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
这种用法仍然和逆接的用法相通。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 、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 、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古代汉语部分】一汉字一、汉字的形体结构(一)六书(二)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二、汉字形体的演变[1]甲骨文(契文、卜辞、龟甲文学、殷墟文字)、金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大篆[2])、篆文[3]、隶书[4]、楷书(真书、正书)[5]三、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就汉字的时代性而言的,写古字时今字尚未产生,与本有其字而借用它字的通假不同,如反——返昏——婚道——导2,异体字:异体字间差异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义符不同(3)声符不同如裤衣夸3,繁简字:(二)假借字,通假字1,假借字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2,通假字(1)定义: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特点: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关系:(1)联系: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2)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A: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
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
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
“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
B: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
(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
(《列子·汤问》)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子房前。
(《史记·留侯世家》)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
“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沛公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庄子·盗跖》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厌,堵塞。
)《荀子·修身》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如: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通常是使动或意动。
如: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
(《荀子·儒效》)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驻扎)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蚕:养蚕。
)请勾践女女于王。
《国语·勾践灭吴》(女于王:给王当婢妾)商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盐铁论·相刺》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识别: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一般动词和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一般是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带宾语,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要从语言环境即意义上来鉴别。
使动是“使宾语怎样”,是客观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看法或意念。
第二节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例如:荘公窹生,惊姜氏。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功曰:“良医也。
”厚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晋侯梦大厉》大车无棿,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故远人不服,则修文以来之。
《论语·季氏》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时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有时宾语被省略,参照前后句即知。
如上例。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身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做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如:武丁朝诸侯。
《孟子·公孙丑上》使动用法孟子将朝王。
《孟子·公孙丑下》一般动词欲因此降武。
《汉书李广苏建传》使动用法涉间不降楚。
《史记·项羽本纪》一般动词以上两例形式上没有区别。
为了区别二者,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做使动的某些及物动词改变读音(破读),但是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改变读音;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还有如下: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饮yìn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
(屈原《离骚》饮yìn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食sì,见xiàn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从,使……跟从,无破读。
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现象造成了一些特殊现象。
例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字用做一般的及物动词,“败”字是使动用法。
第三节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其中名词用做使动和意动的并不多,而用做一般动词的较为常见。
(一)名词用做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用做一般动词:踵门而告文公。
《孟子·许行》樊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后汉书·班超传》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左右欲忍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史记·廉颇》城朔方城。
《汉书·武帝纪》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汉书·苏武传》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此时名词做谓语,后面往往带宾语或者介宾结构;前面往往有助动词“欲”、副词“不”“能”、特殊代词“所”等。
方位名词也可用做一般动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膑》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二)名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前四例),或者发生与该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后二例)。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僚,为专诸所杀)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今欲并天下,……治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然得而腊(音西)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痢。
(柳宗元《捕蛇者说》)吴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三)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云》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论》)(四)名词用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可直接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较少见。
而古代汉语中则相当普遍,可认为做状语是名词的经常性的功能,本不属活用,为了叙述的方便放在此处介绍。
普通名词用做状语,所起的作用多种多样,有的还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例如:1.表示处所或方位。
以下前六例普通名词表处所,后三例方位名词表方位做状语。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寓言四则·黎丘丈人》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童子隅坐而持烛。
《礼记·檀弓上》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追日》)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史记·商君列传》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用……”或“依照……”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