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英文)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6
第十章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ICD-11中采用了一组新的诊断类别,即躯体不适或躯体体验障碍(bodily distress disorder,BDD或bodily experience disorder,BED),取代了ICD-10中的躯体形式障碍类别。
这个诊断类别下包括躯体不适障碍或躯体体验障碍、身体一致性烦恼两个特征类型。
这一变化的内涵与2013年发布的DSM-5相似。
由于ICD-11尚未公开发布疾病描述和操作性诊断标准,故本章疾病类别名称和诊断标准内容以DSM-5作为基本依据。
第一节躯体症状障碍一、概述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描述的是当患者有一个或多个躯体症状时,产生对这些躯体症状的过度困扰,出现过度的情绪激活和(或)过度的疾病相关行为,并由此导致显著的痛苦和(或)功能受损。
患者的躯体症状既可以用一个已识别的医学疾病解释,也可以不符合任何医学疾病的诊断。
也就是说,躯体症状障碍的识别和诊断并不强调躯体症状本身能否由器质性或功能性躯体疾病解释,而是强调当身体出现症状后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等精神症状的特征、规律和后果。
关于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的研究资料较少,据之前对躯体形式障碍的研究推测,躯体症状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4%~6%,在初级诊疗中的发生率为5%~35%。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更多,生活质量更差,使用医疗资源更多。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女性、低受教育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童年慢性疾病史、虐待或其他创伤、共病躯体疾病(尤其老年患者)、共病精神障碍(尤其抑郁或焦虑障碍)、慢性病家族史等。
二、病因因素及心理病理机制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和心理病理机制仍不清楚。
已知人对躯体症状的感知会受到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的影响。
尤其当个人对躯体健康存在不切实际的观念、错误假设以及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灾难化想象时,容易在出现躯体症状时激活过度的焦虑,这又令患者对躯体症状的感受更加敏感,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变态心理学讲义河北大学杨志刚SynRhine@变态心理学讲义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障碍(Somatoform and Dissociative Disorders)躯体形式及分离障碍一、概述二、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y疑病症(hypochondriasis)y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y转换性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y疼痛障碍(pain disorder)y身体畸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三、分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y人格解体障碍(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y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y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y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Breuer’s case of Anna O.anddisorder Abnormal psychology头痛,脖子和肢体麻痹,严重的咳嗽,吞咽和说话困难。
但没有可查的物理原因。
4概述癔症的历史y癔症(Hysteria),亦译作歇斯底里y中世纪认为癔症是由于妖魔作怪、精灵附体.y18世纪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异常y19世纪末,夏柯()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碍造成的,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机冲突所致y自1980年,DSM-III取消了神经症(neurosis)这个疾病名称。
同时取消了“癔症”这个疾病单元,改为转换和分离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的比较相似之处y都找不出真正的器质性损伤,只是在意识层面上存在障碍。
y两类障碍都模拟了真正的神经病性障碍的形式。
y两类障碍都可以看作是“神经症”。
差异y分离性障碍表现为高层次认知功能的障碍y转换性障碍表现的是感觉、运动功能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