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18
你了解癔症病吗分离(转换)性障碍[dissociative(conversion )disorders]是一类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和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以解离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
解离症状又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是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
介绍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症状体征该病多起病于青年期,35岁以上初发者少见,常在心理社会因素刺激下,急性起病,可有多次发作,尤多见于女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解离性(精神障碍)和转换性(躯体障碍)两种障碍,由于它既可有运动,感觉障碍,又可表现为类自主神经功能,意识,记忆障碍,甚至精神病性障碍,因此临床上易造成误诊,本病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分离障碍临床表现为意识及情感障碍,意识障碍以意识狭窄,朦胧状态为多见,意识范围缩小,有的呈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意识障碍时各种防御反射始终存在,并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关,可以有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情感暴发症状,有时呈戏剧样表现,讲话内容与内心体验有关,因此容易被人理解,这一类型起病前精神因素常很明显,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摆脱困境,发泄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和注意,或得到支持和补偿,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按照临床特点,这一类型又可区分为以下类别,DSM-Ⅲ和Ⅳ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神游,多重人格,人格解体障碍及非典型分离性障碍等。
(1)分离性遗忘症(dissociative amnesia):属于心因性遗忘,患者没有头,脑外伤等器质性损害,而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突然失去记忆;被遗忘的事件往往与精神创伤或应激性事件有关,并非由于偶然原因而想不起来,如果只限于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不能回忆,称局限型(local form)或选择性遗忘;对以往全部生活失去记忆者则称为广泛型(generalized form)遗忘。
癔症——分离转换障碍癔症是指一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和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不快心情,并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
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
本症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
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
青岛心理咨询中心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社会心理因素癔症的发病和临床类型,同病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
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者,以及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具有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暗示性高、富于幻想、寻求别人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或接受暗示后容易发生癔症。
2.生理机制有学者认为,意识改变是癔症发病的基础。
随着病人意识解离,有注意、警觉性、近记忆和信息整合能力等方面的损害,病人自我意识减弱、暗示性增高。
个体受到生物、心理或社会因素威胁时,会出现类似动物遇到危险时的各种本能反应,如假死或返回儿童期的退行性行为等。
也有人认为,有害因素作用于弱神经类型者,使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间的皮层和皮下功能解离,结果第一信号系统与皮层下功能过盛,导致弱化状态的皮层受刺激和迅速进入超限抑制,而皮层下活动增强。
临床表现为情感暴发、抽搐发作、本能活动增强和植物神经症状。
同时强烈持久的情绪紧张,又可在皮层产生兴奋灶,使皮层的超限抑制向四周扩散,结合负诱导引起皮层下抑制,产生感觉缺乏、肢体瘫痪等症状。
青岛心理咨询中心3.心理机制(1)躯体化作用,是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心理痛苦的病理心理过程。
(2)转换,是病人对挫折的一种适应方式。
病人一旦发现这类症状可减轻其困难处境,则症状可能强化、持续,或在以后遇到困境时再次出现,所以癔症症状是习得性反应。
分离性障碍主讲人:耿昆地点:放松治疗室时间:2012-5-24 18:00 一、概述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状,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二、流行病学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
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发者少见。
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
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
三、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一)发病危险因素1、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素质和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
所谓表演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
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癔症[F44解离(转换)障碍]癔症指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本障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
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
[症状标准]1 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下列1项综合征:①癔症性遗忘;②癔症性漫游;③癔症性多重人格;④癔症性精神病;⑤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⑥其他癔症形式;2 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诈病。
[说明]1 癫痫可并有癔症表现,此时应并列诊断;2 癔症性症状可见于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假如有分裂症状或情感症状存在,应分别作出后两者的相应诊断。
40.1 癔症性精神障碍[F44.8其他解离(转换)障碍]40.11癔症性遗忘[F44.0解离性遗忘][诊断标准]1 符合癔症诊断标准;2 对曾经是或仍然是创伤性或应激性事件有部分或完全遗忘;排除器质性遗忘,如头部外伤后的遗忘和意识障碍(中毒、癫痫发作,或其他急性器质性障碍)恢复后的遗忘。
40.12癔症性漫游[F44.1解离性漫游][诊断标准]1 符合癔症诊断标准;2 在觉醒状态,作无计划和无目的漫游;漫游中能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以及与陌生人简单交往(如搭车,问路),与其不深入的短暂接触看不出有精神异常;3 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但不是癔症性多重人格;4 事后有遗忘;5 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40.13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F44.81多种人格障碍][诊断标准]1 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2 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并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3 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4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5 排除分裂症用其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疾病名:分离(转换)性障碍英文名:dissociative(conversion)disorders缩写:别名:歇斯底里症;癔症;癔病;hysteria疾病代码:ICD:F44.9概述:分离(转换) 性障碍[dissociative(conversion )disorders]原名歇斯底里症(hysteria),由于这一名词在非医学界广泛用作贬义词,给患者留下不良的烙印(stigma),遂译为癔症。
历来将分离(转换)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 归入癔症(hysteria)的不同类型。
ICD-10 和DSM-Ⅳ都取消了“癔症”这一名称,理由是它的含义太多且不确定,建议最好尽量避免“癔症”一词。
在国外精神病学界则从1980 年以后逐渐废弃了这一病名。
我国CCMD-3 仍然保留了“癔症”一词,但在临床描述、分型等方面也注意和ICD-10 的分类一致。
早在公元前1900 年,埃及就有歇斯底里症这一疾病的记载。
Hysteria 源于希腊文υδτερα,表示子宫的意思。
当时的医生们认为这类疾病是妇女所特有的一种疾病,是子宫(hysteros)在妇女体内游走而致病,曾设法驱使子宫复归原位以治疗本病。
其后希腊史学家Herodote(484 ~425 B.C) ,医学家Hypocrates(460~377 B.C)对本病的起因也沿袭了类似的看法。
直到 19 世纪后期才开始对本病进行科学的研究。
19世纪对癔症研究最有影响的是Charcot和他的3个学生:Babinski(1857~ 1932)、Janet 和弗洛伊德。
Charcot 详细描述了癔症的临床症状,特别是抽搐大发作,后人称之为“Charcot大发作”,他强调情绪诱因对癔症发作有重要作用。
Charcot 强调暗示与自我暗示在本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Babinski 指出本病的症状可由不正确的病史询问和检查方法引起;他建立了一些神经系统检查方法用以鉴别器质性疾病与癔症。
癔症也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由于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者自我暗示等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个体所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其中,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则是指精神刺激所致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出现躯体症状,情绪反应便会褪色或者消失,此时躯体症状称为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
下面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癔症的相关知识。
一、引起癔症的原因:(1)生物学因素。
①遗传因素。
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由Kraulis在1931年完成,其以1906年至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为调查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患者父母中9.4%左右曾经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6.25%曾患癔症住院,而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1/3的人伴有人格障碍。
②素质和人格类型。
通常情况下,有癔症个性的人容易患癔症。
癔症个性就是说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暗示性高,富于幻想。
国外学者还有性挑逗、要挟、不成熟等一些描述。
③躯体因素。
临床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例如,脑外伤、散发性脑炎、多发性硬化以及颞叶局灶性病变等都可能引起癔症发作。
(2)心理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作用。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学者认为其也会影响癔症的发病率。
二、癔症的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有哪些?(1)癔症的分离症状主要包括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情感暴发、假性痴呆、双重和多重人格、精神病状态以及分离性木僵等;(2)癔症的转换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痉挛症状、抽搐、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感觉障碍以及各种奇特的肌张力紊乱、肌无力、舞蹈样动作(但无法证实器质性改变)。
三、临床诊断癔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2)有以下症状任何一个者:①癔症性遗忘;②癔症性漫游;③癔症性双重或者多重人格;④癔症性精神病;⑤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⑥其他癔症形势;(3)症状妨碍社会功能;(4)有充分根据可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的精神病。
分离转换障碍别名:癔症,歇斯底里症英文名称Dissociative disorder就诊科室临床心理科常见病因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性格,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多因素遗传常见症状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等病因1.心理因素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
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
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
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
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
临床表现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
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
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
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
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
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
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
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