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译诗的诠释学译论阐释——以英国浪漫抒情诗翻译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89.22 KB
- 文档页数:2
穆旦:翻译作为幸存王家新【摘要】作为中国上个世纪1940年代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穆旦在1950年代后转向了诗歌翻译.结合"诗人穆旦成为翻译家查良铮"的"外因"和"內因",从"翻译作为幸存"的角度,可深入考察和揭示穆旦转向诗歌翻译对他本人和整个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意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穆旦从事翻译具有了心灵寄托、"精神存活"和一个诗人曲折的自我实现的意义,他的才华没有像众多诗人那样遭到历史的扭曲和荒废,而是以"翻译的名义"侍奉于他所认同的语言与精神价值,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文革后期,诗人对英国现代诗歌的翻译,不仅促使了他一颗诗心的苏醒,也在那个时代恢复了中国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他的那些优秀译作和他的诗篇一起,已共同构成了"我们语言的光荣".u0000外因"和"內因",从"翻译作为幸存"的角度,可深入考察和揭示穆旦转向诗歌翻译对他本人和整个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意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穆旦从事翻译具有了心灵寄托、"精神存活"和一个诗人曲折的自我实现的意义,他的才华没有像众多诗人那样遭到历史的扭曲和荒废,而是以"翻译的名义"侍奉于他所认同的语言与精神价值,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文革后期,诗人对英国现代诗歌的翻译,不仅促使了他一颗诗心u0000苏醒,也在那个时代恢复了中国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他的那些优秀译作和他的诗篇一起,已共同构成了"我们语言的光荣".u0000外因"和"內因",从"翻译作为幸【期刊名称】《江汉学术》【年(卷),期】2009(028)006【总页数】10页(P5-14)【关键词】穆旦;壹良铮;诗人翻译家;诗歌翻译;现代性;价值【作者】王家新【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72穆旦生性敏感、多思,在中学时即显露出过人的文学才华。
论穆旦诗歌翻译对其诗歌创作主题内涵的影响作者:吕夏萌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4期摘要:穆旦诗歌的主题内涵,20世纪30、4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和他的人生际遇不无关系。
对于穆旦来说,诗歌翻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了其诗歌创作,并对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转变,既与作者人生磨砺相关,也与长期从事浪漫主义诗歌翻译工作相关。
关键词:穆旦;诗歌;主题中图分类号:I041;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60-02穆旦是我国著名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有人甚至认为穆旦在诗歌翻译中的成就要超过其在诗歌创作中的成就。
我们纵观穆旦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穆旦的创作呈现出一个断断续续的状态,在20世纪30、40年代曾经创作一批脍灸人口的作品,70年代中后期又创作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而在50到70年代,作者基本没有诗歌创作。
其主要原因就是在1953年诗人回国后,深感国内诗歌创作缺乏现代气息,而致力于诗歌翻译,希望把一些西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思想引入中国。
当然,这也与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从1957年开始,作者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陷入了一系列政治运动中,使作者不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舒缓自己的这种被压抑的状态,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诗歌翻译。
应该说,穆旦在这一时期开始致力于诗歌翻译而“忽略”的诗歌创作,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但也正是近20年的诗歌翻译工作,对作者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色彩,并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个人的最高境界。
比如,在当时诗歌界引起广泛关注的《春》、《夏》、《秋》、《冬》正是写于1975年,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冬》是穆旦的代表性作品[1]。
从数量上看,20世纪40年代是穆旦诗歌创作的高峰,但从质量上来看,70年代后期才是其诗歌创作的顶峰。
穆旦翻译风格述评勒菲弗尔视翻译为改写,提出翻译行为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要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掌控。
事实上,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并不简单是一个被动行为,而可能是几种力量的斗争之所。
伊格尔顿更是认为,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话语的体现。
不过,他并没有把文学视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应声筒,而是提出了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等多种概念。
这几种意识形态之间有合作也有矛盾、分裂与斗争。
从这个角度来说,把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置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文学翻译,便不会仅仅是主流意识形态掌控的产物,而有可能和意识形态展开合作、对抗、控制与反控制等等活动。
但是,当前国内的翻译意识形态研究多是对勒菲弗尔翻译意识形态研究的验证性研究,涉及二者之间这种张力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
基于此,本文试图整合勒菲弗尔与伊格尔顿有关意识形态的思想,以著名诗人、翻译家穆旦的诗歌翻译为例,来探讨意识形态和文学翻译之间的张力关系。
一、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间的张力关系勒菲弗尔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
改写主要受两个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不过这二者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简括地说,意识形态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单向的掌控与被掌控的关系;主流诗学与翻译之间则为双向的限制与反限制关系,不过后者这种张力关系的方向要取决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这种主流意识形态,伊格尔顿称之为一般意识形态。
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伊格尔顿提出了一般意识形态、美学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文本意识形态等一系列意识形态范畴[1]。
这里,我们主要关注一般意识形态和作者意识形态这两个概念。
伊格尔顿指出,在任何社会形式当中都存在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由一套连续性的价值话语组成,反映个体从属于社会状况的经验性关系。
它的作用是维持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伊格尔顿把它称之为“一般意识形态”。
所谓“一般意识形态”其实就是由各种意识形态所组成的支配性的总体,而不是意识形态一般性的抽象或者是意识形态的典型形态[1]。
穆旦翻译作品诗歌史的“显白教诲”与“隐晦教诲”一、“显白教诲”与“隐晦教诲”和年轻时候的激越多产相比, 诗人穆旦晚年的写作似乎平静而矜持, 出产量也难以与其为人熟知的“勤奋”品格相匹配。
对于这种令人遗憾的状况, 最通常的也并非全无道理的解释是, 诗人在1949年之后那压抑孤苦的境遇, 损害了他写作的热情和创造力;比他年长且成名更早的诗人, 如艾青、冯至、徐迟等人也是在这个时段里不断减弱乃至最终停止了诗歌写作, 因而穆旦不是孤例。
然而穆旦并没有停止过写作——在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意义上, “写作”意味着以文字来组织思想和情感的世界——由此角度观之, 翻译也可以视作一种“写作”。
穆旦在被压抑的岁月里, 留下了数量极为可观的翻译文字, 经由翻译也许可以探索穆旦文字与思想的更为丰富的也至今未为研究界所特别关注的一些面向。
作为中国新诗诗人, 1949年以前的穆旦热烈而又早熟, 既有深刻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又饱含着深沉的同情与爱意;他对战争、爱情、现代国家本质的透视, 都达到一种超越年龄的早熟与深刻;他对个体与国家、战争与暴力、集权与自由等关系的思考, 至今也仍具有未被穷尽的启示意义。
从这些方面而言, 穆旦已经是完成的。
他是一个具有以肉体思想、以血肉语言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痛苦个体经验的优秀的诗人, 一个能够凝结感性经验于客观意象的现代诗人。
然而, 穆旦似乎又是未完成的, 以其超于时代和同侪的才华、视野和关怀, 我们总对他的成就抱有更大的期待, 总愿意在历史的浩瀚中去拾取创作的遗珠(早年的轶文) , 并对他晚年总量欠丰的作品一再挖掘深意, 而忽略那巨大存在的珍珠。
这所谓的“珍珠”即是他后半生竭尽心力展开的西方(英语和俄语) 文学的翻译工作。
这些翻译工作包含着穆旦对于文学的理解, 也折射着他自身的文学抱负和雄心——从一个优秀深思的抒情诗人转向更为博大深沉的叙事诗人, 以史诗写作为目标的努力, 虽然这个目标似乎并没有完全实现穆旦的“叙事”追求, 既是他巨大的写作雄心在特定的历史境遇(迫害) 中的曲折表达, 也是对当时盛行的诗歌以抒情为唯一目的的主流诗学的隐晦抵抗;这一努力, 也许也辗转参与了1980年代以后中国新诗写作的进程, 包括“叙事与讽刺”“自嘲与反讽”的诗歌风格的普及, 以及严肃而执着的工作理念的深植人心。
以诗论诗--英国经典浪漫主义诗歌解读摘要:十八世纪末十九实际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当地兴盛起来,其新的诗歌体式以及创作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当时诗坛的文人,“自然”成为了当时作家创作的主要境界。
出于对“自然”的追崇程度不同,在当时的英国出现了两大诗派,一是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诗人,另外一个是以拜伦为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本文将以拜伦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为对象,从其发展历程、创作风格以及创作风格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创作风格;创作影响一、前言早在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运动在当时的欧洲各国就风靡一时,很多文人墨客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生演变,他们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思想,以追求自由和浪漫的创作风格,进而充分调动起来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力,结合那个年代百姓的朴素生活,为当时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一个新的氛围。
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历程在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动之后,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浪漫主义诗歌便在这时开始了萌芽,并通过渐渐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收获。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咋发展中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发展初期,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为主要代表的湖畔诗人最为活跃;另一个是以雪莱、拜伦、济慈为主要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他们的出现则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高潮。
(一)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初期在浪漫主义的浪潮袭来之时,华兹华斯等人便逐渐打开视野,他们的作品也相继登上了诗歌的舞台。
华兹华斯的作品中,不论是言语的表达还是体裁的运用,都打破了古典主义驾驭语言的常规,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高潮继湖畔诗人之后,雪莱、拜伦等人的出现,更是冲破传统语言和风格的主要力量,他们在华兹华斯的基础上,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其中济慈将古典主义的代表布瓦洛进行抨击,并称他是“一个由浮华和蒙昧主义培育的派系”,而拜伦被称为“恶魔诗人”,他们的作品中多追求自由浪漫和精神的* *,这毫无疑问是对古典主义的诗歌精神的冲击和挑战。
现代解诗学视野中的穆旦诗歌文广会【摘要】从现代解诗学的角度,考察穆旦诗歌在中国现代诗学的重要地位与其实际的诗学成就形成矛盾的深刻原因.通过对诗人穆旦的个案分析,在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中重新认识现代解诗学内涵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完善与补充.【期刊名称】《理论导刊》【年(卷),期】2010(000)010【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穆旦;诗学地位;现代解诗学;新诗【作者】文广会【作者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西安,7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中国新诗从1918年《新青年》发表胡适、刘半农等写作的第一批白话新诗到现在,已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历史。
就体裁而言,诗歌变革的步伐最为彻底,从文言到白话,从格律谨严到形式自由,新诗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道路。
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在对新诗历史的清理中我们发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新诗主潮相互融合又颉颃互竞。
在对现代性追求的矛盾与演进过程中,以往处于诗歌边缘的现代主义诗潮得到更多的重视和青睐,其发生、发展、变构的演进线索清晰可辨。
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潮渊源、发展趋势的研究则相对模糊、沉寂得多。
这或许是现代性视域下的研究视角造成的遮蔽。
现代主义诗潮以20世纪20年代李金发领军的象征诗派为肇始,历经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戴望舒为主帅的现代诗派、穆旦为旗帜的中国新诗派、再到新时期文学先声的朦胧诗、80年代众声喧哗的第三代诗等多个诗歌流派的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共同构成了流光溢彩、芬芳怡人的诗歌百花园。
而以穆旦为首的中国新诗派则在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像中国新诗派的诗歌理论家袁可嘉认为的那样,这群诗人们将时代风云、民族忧患和个人生命体验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人生与诗意交互叠合的“综合”效果。
这种综合即“象征、现实和玄学”的综合:“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
试论穆旦的爱情诗穆旦的爱情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其诗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其中,《诗八首》更是穆旦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穆旦的爱情诗不仅包含着对爱情独特的个体体验,更将思考上升到普泛的生命之思,用独特的诗艺表现来书写,体现出深邃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思。
标签:穆旦;爱情诗;独特性;诗八首穆旦的爱情诗是其诗歌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
其中,《诗八首》被闻一多先生收入《现代诗抄》,是其诗歌最高成就的重要代表。
他的爱情诗不论是深远的玄思、新颖的意象,还是诗艺的呈现,均不同于以往的爱情诗,表现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其中不仅包含着他对爱情独特的个体体验,更将思考上升到普泛的生命之思,用独特的诗艺表现来书写,体现出深邃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思,具有独特性。
一穆旦爱情诗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对爱情的颠覆性认识和书写上。
传统爱情诗多歌咏爱情的永恒和和谐,祈愿爱情双方的平衡和契合,信仰爱情无往不胜的力量。
而穆旦却用他深邃而辩证的思想去体会爱情,即便是书写爱的激情与喜悦,也带着一股冷静的节制。
袁可嘉说:“新诗史上有过许多优秀的情诗,但似乎还没有过像穆旦这样用唯物主义态度对待多少世纪以来被无数诗人浪漫化了的爱情的。
”穆旦力图揭示爱情的真相,在情思之外,他不忘理性的审视,他看到了爱情中的千变万化和其中错综复杂的矛盾,“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诗八首》其一),爱情双方在不断的变化,并且变化是永恒的,静止是暂时的。
你我的相爱源于爱上瞬间的彼此,而你我又是处于永恒变化之中的,爱情中没有什么不变的永恒。
在看到差异和矛盾的同时,他还看到冥冥中无形的不可抗力以及个体的无能为力,“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的子宫里/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诗八首》其二)他在审视中看到爱情的差异和对立,“相同和相同溶为倦怠,/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我制造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诗八首》其六)这种让情感渗透智力的情诗是何等的清醒和深邃!穆旦爱情诗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诗艺表现上,这种独特性主要是指现代性。
荡漾在诗海中的双桨——论穆旦的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诗歌翻译与创作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翻译可以使文学作品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让不同的读者能够接触到这些文学作品。
而创作则是文学作品的源头,是自由地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在诗歌翻译和创作中,作者需要面对的是多种多样的词汇、语法和文化差异,如何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前提下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成为一个挑战。
此课题将对穆旦的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两者之间的平衡和关联,进一步了解翻译与创作在文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一)穆旦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穆旦(1926-2017),浙江温州人,著名诗人、翻译家。
1950年代初期,他在《诗刊》发表的一系列抒发自由情怀和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此后,他从事诗歌创作、翻译和教学,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风格独特,结构灵活、意境深远,被誉为“新诗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穆旦的诗歌翻译穆旦热爱文学翻译,曾翻译英国诗人莎士比亚、弥尔顿、雪莱、济慈等人的作品,以及德、法、意、俄等国的文学作品。
在他的译作中,他不仅注重保留原文的风格和意境,同时还为中国读者介绍和传播国外文化,使之与中国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三)穆旦的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穆旦的诗歌翻译和创作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他的翻译经验不仅让他对外国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他借鉴了外国诗歌的结构和技巧,将其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
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为他的翻译提供了灵感和启示。
因此,对穆旦的诗歌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创作和翻译之间的关联和辩证关系。
三、预期成果(一)详细了解穆旦的生平和诗歌创作,探究其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二)系统分析穆旦的诗歌翻译工作,探究其翻译策略。
(三)从穆旦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经验中,研究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探究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关联。
穆旦爱情诗论析
穆旦是九十年代的年轻诗人,他的诗歌以表现爱情为主题,深受年轻人喜爱。
本文将介绍穆旦的爱情诗,并对其进行论析。
穆旦的爱情诗以诗意顿挫、情感浓郁、语言简洁为特点。
如《我想说》中的“想说爱你,又怕伤了你;想默念真心话,又怕话语伤感情”和《窗外的天空》中的“天空是贡献给你的礼物,云是带给你的信仰”等,都表现出诗人内心情感的真挚和纯粹。
他通过诗歌表现对爱情的渴望、期盼和追求,让读者在诗歌的世界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同时,穆旦的爱情诗也展现了诗人独具的艺术魅力。
如《拥抱》中的“拥抱是情感的载体,是展现爱意的力量”和《我爱你》中的“比起言语,我更愿意用眼神传达”等,都把简洁而深刻的言语表达与传情达意相融合,使诗歌具有了艺术的审美感受。
此外,穆旦的爱情诗也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和思考。
如《在爱中》中的“让我们一起与时间赛跑,愿我们的爱情能够坚持到最后”和《寂静夜晚》中的“等待这寂静夜晚的结束,迎接又一天的开始”等,都展现了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苦涩。
在爱情面前,我们既有憧憬和追求,也有困难和挫折。
穆旦的爱情诗从多角度地反映了这一点。
总的来说,穆旦的爱情诗以真挚的情感、简洁的语言、艺术的魅力和对现实生活的反应与思考为特点,深受年轻人喜欢。
他通过诗歌向读者传递了关于爱情的感性思考和审美体验。
从中英对照看穆旦诗歌中的“绝望”作者:韦晴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12期摘要:穆旦的《诗八首》通过中文版和诗人自译的英文版,演绎了爱人之间的隔阂、爱情中理性与激情的矛盾、爱他人与保持自我的矛盾等几个方面是造成“绝望之感”的原因。
然而,这并非真正的绝望,是诗人对于“自我”的强烈感知下的一种受难的品质。
诗歌通过“绝望”实际上是想表达人在追求美、追求人生价值时所感受到的变化与永恒的矛盾。
关键词:穆旦;绝望;自我;变化;永恒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2年投笔从戎,加入中国入缅远征军,九死一生。
《诗八首》正是写于他参加远征军之前,被誉为有着精巧的内在结构,诗人自己还将其翻译成了英语,可见非常重视。
其中第八首诗的英文文本还被收入1952年出版的《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Literature,由Hubert Creekmore编辑),其文学价值不容小觑。
穆旦晚年在给后辈诗人郭保卫的信中说到自己的《诗八首》,认为“那里也充满爱情的绝望之感”。
那么这一“绝望”从何而来呢?一、中英文对照下的“绝望之感”《诗八首》从爱人之间的隔阂、爱情中理性与激情的矛盾、爱他人与保持自我的矛盾等几个方面表达了“我”在爱情中忍受煎熬的近似绝望的感受。
第一首讲述了爱人之间的隔膜。
诗中的叙述者说“你的眼睛看见了这一场火灾”,从对方的视角看自己,似乎对方是一个很冷漠的状态,感觉像“我”的一场单相思。
英文自译中用的是“this disaster of fire”[1]81,这里的disaster暗示了“我”在爱情中受难的模样。
爱情之火熊熊燃烧,本是一种幸福,作者却称其为“灾难”,点出了“我”在爱情中失去了一些东西。
是什么呢?是作者的自我。
因为第二句诗接着说,你看不见我(you see not me),这里的“me”指的是真实的自我。
Mu Dan' Poems: A Chinese-English Version with Chinese Commentary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Modem Chinese Poetry
作者: 李玉良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外语与外语教学
页码: 51-54页
主题词: 穆旦诗歌;现代派诗歌;研究型翻译
摘要:王宏印的《穆旦诗英译与解析》集穆旦诗的解析与翻译于一身,是典型的研究型翻译。
本书不仅对穆旦诗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现代派诗歌艺术的对外交流有筚路蓝缕之功。
本文旨在研究这部现代诗人专集的英译与解析的几个问题,以便促进我国现代诗歌翻译与研究。
穆旦译诗中等值因素的“得”与“失”
欧光安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当代著名的翻译家,目前国内对
其翻译作品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诠释学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支派,影响深远.穆旦译诗的诠释学译论分析和文本细读表明,在等值因素翻译的“得”与“失”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均衡,在译文表达上充分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理解”.【总页数】2页(P23,25)
【作者】欧光安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近代第一批外交使臣译诗中的"新诗"因素——以张德彝为主例
2.形式移植在译诗中的重要性——评江枫译诗《哦,船长,我的船长》
3.放逐与怀乡、归回与失丧--试论穆旦诗歌中的基督教因素
4.试论中国古典诗歌若干形式在法译诗中的转换问
题--汉字多义性、文字游戏及典故带给法译古典诗的困惑5.穆旦译诗的诠释学译论阐释——以英国浪漫抒情诗翻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穆旦《我》赏析穆旦《我》赏析 穆旦在借鉴英国现代诗的基础上,创作了《我》。
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学思辨”,即⼀种思辨想象⼒。
下⾯是⼩编整理的穆旦《我》的赏析,欢迎来参考! 我 从⼦宫割裂,失去了温暖, 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永远是⾃⼰,锁在荒野⾥, 从静⽌的梦离开了群体, 痛感到时流,没有什么抓住, 不断的回忆带不回⾃⼰, 遇见部分时在⼀起哭喊, 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樊篱 伸出双⼿来抱住了⾃⼰, 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 永远是⾃⼰,锁在荒野⾥, 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
赏析: 1940年8⽉,穆旦毕业于西南联⼤外⽂系,留校任助教。
在这之前,即从1937年10⽉,开始听燕⼘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
三年后,1940年11⽉,22岁的穆旦在借鉴英国现代诗的基础上,创作了《我》。
《我》,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学思辨”,即⼀种思辨想象⼒。
这是⼀种新的想象⽅式,与以⾃然物象为主的传统诗歌的意象想象⼒不同:后者是⼀种对⾃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前者则是从理性的⾓度,对社会现代⽣活的思辨。
但这种思辨,⼜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是充满着⾁体感觉和情感。
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思辨想象⼒,是⼀种艺术的抽象,也是西⽅现代派⽂学的⼀个基本特征。
《我》,所表达就是抽象的“我”:即现代⼈。
穆旦对“我”的抽象思辨,是建⽴在⾁体感觉和想象的基础上。
当“我”“从⼦宫割裂”,就“失去了温暖”。
这既是每个⼈的⽣命诞⽣现象,也是⼀种隐喻。
⼈⼀诞⽣,就是从母体中分离出来,从此就成为独⽴的个体。
其隐喻的意义,就是所谓的现代“孤⼉”。
所以,“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但却“永远是⾃⼰,锁在荒野⾥”。
“⼦宫”、“割裂”、“残缺”、“部分”、“救援”等,都是现代的术语。
穆旦认为现代诗写作,必须抛弃传统的陈旧的诗意语⾔,要⽤“⾮诗意”的现代⼝语和术语,进⾏写诗,并经过诗⼈的想象和感觉,转化为具有现代感的诗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