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纳阐释论视角下《生死疲劳》英译本译者主体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94.18 KB
- 文档页数:4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摘要:要: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在翻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译者通过灵活使用翻译策略,以创造性叛逆形式充分发挥主体性,Id found in the snow in front of the God of War Temple and brought home with me. (Goldblatt, 2012: 10),chair was an octagonal table on which I kept my writing brush,...Behind the scroll was a hollow in which forty silver coins weighing fifty ounces… (Goldblatt, 2012: 45)摘要: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在翻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译者通过灵活使用翻译策略,以创造性叛逆形式充分发挥主体性。
本文分析了创造性叛逆产生的原因以及特点,探讨了在葛浩文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对个性化翻译,误译与节译的应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创造性叛逆;《生死疲劳》作者简介:肖梦琳(1994-),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12012年,莫言作为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以动物的视角叙述了1950-2000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改革的希望。
一些中美媒体称葛浩文为“莫言首席且唯一接生婆”,有评论说,若没有他的译本,莫言在西方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他对莫言作品走出国门居功至伟。
与此同时,葛浩文先生的翻译观引起热议,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正因为翻译的这一特性,使得“背叛”与“重写”成為必要的手段,目的是更为“忠实”地把原文传达给译文读者。
翻译生态环境与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杭建琴【摘要】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cology,this paper takes Howard Goldblatt’s Eng-lish version of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as an example to probe into the translator’s subj ectivity effect on the translat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To conclude,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coordinating the translational natural environment,translationa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ranslational normative environment well lies in that the translator applies his/her subj ectivity appropriatel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with reasonable us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domestication”and “foreignization”and viewing them as organic entity as well.%从翻译生态学角度,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协调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规范环境关键在于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合理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将两者视为有机统一体。
评价理论视域中《生死疲劳》英译的翻译批评作者:曾圣洁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6期摘要:自2012年中国当代小说家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文学作品开始越来越多地走入西方读者的视野。
莫言的翻译葛浩文及其英译作品也广受不少中国专业读者群的关注,由此产生了相关的翻译批评活动。
以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管窥基于价值学的评价理论体系中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批评活动,从活动涉及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着手分析隐藏在背后的力量,以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为参照,客观分析翻译批评活动。
关键词:评价理论主体客体翻译批评活动《生死疲劳》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096-03文学作品一直是体现民族文化底蕴的代表之一,是各个国家在不同社会和时代变迁的结果。
由于文学作品的虚构性,文学文本同现实之间产生了一些距离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非真的世界,并通过翻译活动,拉近了世界人民之间的距离。
2012年,我国文学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中国不少著名文学作家的作品开始进入西方读者的视野,翻译莫言作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及其英译作品也成为不少学者的关注对象。
国内外读者和媒体对于葛译本的评价褒贬不一,他们分别从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诺奖背后的政治因素、英译本是否忠实于原著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然而,对于这些讨论,我们并不需要给出一个正确与否的结论,而应该用客观的评价去阐释翻译活动或者翻译评价活动的影响因素,以成功的英译作品为出发点,从更加客观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学“走出去”。
一、评价理论中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翻译批评活动从内部讲,是不同个体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译文的忠实与否、风格一致与否或者译文通顺与否,这与翻译理论息息相关。
而从翻译批评活动外部来看,研究的是文本如何形成以及文本形成的影響因素等,这一点是基于评价理论的(属于价值学范畴)分析。
阐释学理论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译本《生死疲劳》为例20世纪末,“文化转向”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界对译者的关注度迅速提升,开始意识到译者的主观性。
与此同时,译者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其身份、地位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译者不再是无人关注的幕后工作者。
阐释学包含了对意义的理解以及阐释,增加了翻译研究角度的同时,还使得人们对译者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了解。
目前,阐释学理论的提出,使得译者主体性有了更加完善的解释,为相关研究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方面,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堪称范例。
一、阐释学及译者主体性(一)阐释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阐释学(Hermenutics)盛行于西方文化的思潮中,其主要内容包含了追求意义理解和阐释,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认为,人类文化中具有能动性的“自我”的创造性,即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彰显了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
乔治斯坦纳进一步提出了“阐释运作”模式,这一模式对翻译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共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补偿(compensation)”。
阐释学理论指出,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前,首先对译本进行选择,符合自身审美以及价值观,才会进行翻译,这就是信赖过程。
因为译者自身积累的语言学、美学等知识体系,会在吸收译文的同时,再产生自身独特的见解,这一过程被称为侵入、吸收的过程。
在翻译活动结束之后,因为译者对母语结构的改变,而出现目标文化拒斥现象,所以需要对译文进行最后的“补偿”阶段,最终,译文才能够符合语言学要求,并被目标文化所认同,这一过程将不会受到直译、意译以及拟作的拘束,使话语的指涉作用发挥到最佳,也使得翻译的过程更加完整化。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对原作的阐释过程及语言上的再创造,都足以彰显译者主体性。
(二)译者主体性查建明和田雨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具有主体地位,具有受动性、自主性等特点”。
《生死疲劳》日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上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出现在西方学界的视野中,形成了关注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以译入语文化作为翻译研究重点,翻译主体问题的研究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的焦点。
《生死疲劳》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自莫言获得诺贝文学奖以来,该作品被翻译至世界各地,并备受好评。
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离不开包括文学作品译者在内的国外汉学家的努力。
莫言在日本学界颇受关注,其作品全部得到翻译,但较少从翻译学角度对其日译本进行的研究。
吉田富夫是《生死疲劳》的唯一日译者,从翻译学角度对其译本的批评、评论等却是处于空白状态。
本文借助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理论,对《生死疲劳》日译本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
这一方面对《生死疲劳》日译本研究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通过探讨译者在成功的译本中所发挥的作用,有望为中国文化更好的向外传播提供个案参考。
第10卷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吕梁学院学报2020年6月Vol.10No.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LüliangUniversityJun.2020语言学研究收稿日期:2020 ̄02 ̄20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2019年度课题(GH-19190)ꎮ作者简介:韩德英(1981-)ꎬ女ꎬ山西定襄人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外语教学改革ꎮ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阐释以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韩德英(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㊀要:译者作为翻译主体ꎬ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传情达意的作用ꎬ旨在将原作之美淋漓尽致地得以再现ꎮ葛浩文先生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中ꎬ译者从对审美客体的态度㊁对审美客体构成的认识㊁审美转化和审美体验及对审美客体转化结果的整个加工过程中ꎬ无不发挥着审美与创造美的主观作用ꎬ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地阐释ꎮ从翻译美学的视角ꎬ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体现翻译美的过程进行解读ꎬ进一步反观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ꎮ关键词:翻译ꎻ美学ꎻ译者主体性ꎻ«生死疲劳»中图分类号:H059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185X(2020)03-0027-04一㊁翻译美学与译者主体性(一)翻译美学的论述美学(Eththetics)归于文化范畴ꎬ翻译属于跨语际活动ꎬ将中国传统译论与美学的 联姻 是中外学者研究的新动态ꎮ传统美学论趋于将文艺美学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进行论证ꎬ往往重质感印象ꎬ轻结构分析与形式论ꎻ重经验但缺乏语言规范方面的探究[1]320ꎮ基于此ꎬ我国著名译学家刘宓庆教授构建了中国现代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ꎬ其 基于现代美学论ꎬ首次印证了语际转换过程中所照应的相关美学问题ꎬ并详尽地辨析与论证了审美主体㊁审美客体及客体与接受者之间ꎬ在翻译过程中的相互契合的关系 [2]35ꎮ审美客体中存在的美学要素ꎬ如原文本中的语言表象要素 语言形式ꎬ属于表象的㊁可感的要素ꎮ审美客体中暗含的非表象要素 气质ꎬ如意境㊁神韵等要素ꎬ属于不可感要素[3]210ꎮ因此ꎬ在审美过程中ꎬ译者作为审美主体ꎬ须结合时代特征与社会特征ꎬ凭借潜在的文化底蕴㊁语言素养㊁审美意识ꎬ来审视和欣赏原作中呈现的美ꎮ(二)译者主体性的阐释田雨㊁查建明首次将译者主体性界定为ꎬ 审美主体在翻译实践中ꎬ须客观地尊重翻译客体ꎬ以达到翻译实践中反应的主观能动性ꎬ基本特征概括为审美主体自觉的审美创造性㊁文化意识及人文品格等 [4]69-70ꎮ翻译学家许钧教授再次论述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ꎬ即 主体性强调译者的能动性与主动性ꎬ在翻译活动中能够控制客体㊁服务于客体ꎬ并对客体产生能动的反作用ꎮ译者只有突破历史背景㊁社会因素和文化差异等一系列客观制约条件ꎬ才能够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其语言底蕴㊁审美创作性等特征 ꎮ译者只有将审美客体的受动性与审美主体的创作性恰到好处地结合并融为一体ꎬ才能将一部原著的艺术之美再度重现在异域读者面前ꎮ(三)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艺术再现过程中的体现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ꎬ翻译过程被认为是一个审美体现㊁审视及再现三者有效融合的创作过程ꎮ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ꎬ显然因受到个人兴趣㊁知识领域㊁文化修养㊁传统习惯乃至个人信仰等一些因素的制约ꎬ进而构造了译者主动理解与阐释原文本的主72体间性及能动性ꎬ是译者与原文本进行隔空交流与对话不容忽视的因素ꎮ译者要竭力主动融入到原作中所呈现的历史㊁文化语境中ꎬ首先肯定客观因素必然存在的前提下ꎬ须主动打破自我禁锢ꎬ进而重新塑造一个融合于将过去与现在㊁他人与自我视界相互融合的较宽阔视域ꎮ翻译审美体验应遵循从审美态度(目的性㊁意向㊁观念)㊁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认识㊁审美认识的转化及审美主体对转化结果的再度加工这一客观规律[5]21ꎮ在审美过程中ꎬ译者运用其审美意识对原作进行审美理解及创作时ꎬ不仅要依据自身的知识㊁经验㊁文艺修养等要素与原文进行对话ꎬ还要兼顾原作者的意图ꎬ以及文本本身所蕴含的一定美学意义ꎮ显然ꎬ译本质量的优劣ꎬ主观上由审美主体的审美因素等决定ꎬ译者的审美活动过程必定会受到其主体性发挥的影响ꎮ只有具有主体间性的译者主体性得到恰当发挥ꎬ审美再现过程才能得以顺利开展ꎮ二㊁翻译美学视角下«生死疲劳»中译者主体性的阐释«生死疲劳»作为当代文学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ꎬ极具重要的文学意义与艺术品味ꎮ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中国农村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所经历的一幅画面ꎬ表达了中国旧时代农民淳朴的心灵ꎬ充满对生命的挚爱ꎬ并且恰到好处地将历史与文化㊁魔幻与现实融为一体ꎬ一度曾受中国读者的狂热追捧ꎮ翻译学家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一经问世ꎬ便让这部作品走向世界ꎬ成功地将中国故事告诉西方读者ꎮ葛浩文打破传统ꎬ并非拘泥于文本之间简单的一一对应ꎬ在考究翻译技巧和用词准确性的同时ꎬ重在讲究翻译的美感和美学价值ꎬ通过翻译行为更好地将主观意念表达出来ꎬ与原作者进行了文化层面的交流ꎮ本文将从翻译美学视角入手ꎬ从审美主体对待审美客体的态度ꎬ对审美客体与异域读者之间的认识㊁审美体验和审美转化㊁以及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转化结果的再现等方面ꎬ阐释译者主体性在审美过程中如何合理发挥其重要性ꎮ(一)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态度葛浩文先生作为汉学家㊁翻译家ꎬ对诸多中国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ꎬ最热衷的作品莫过于莫言的文学作品ꎮ葛浩文认为ꎬ 文本的选择是翻译的第一要务 ꎬ译者应 选择与自己性情之所近ꎬ能为之所感动的作品 进行翻译ꎮ因为 只有与原作者及其作品产生情感共鸣ꎬ才能完美再现原作之风格 ꎮ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广为流传并受到好评ꎬ从翻译角度讲ꎬ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审美主体葛浩文对审美客体«生死疲劳»作品的态度与选择ꎮ(二)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构成的认识在翻译活动中ꎬ审美主体作为原文的第一接受者ꎬ须将自身对文本客体的审美构成㊁认识融入到原文的脉络中ꎻ同时ꎬ译者又是阐释者须尽可能地考虑到异域读者对译文潜在的想象力ꎬ借此进行选择与原文审美构成相适应的审美再现手段ꎮ中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教授从感心㊁感耳㊁感目三方面ꎬ对中国文字之美进行了解读ꎬ将其阐释为 三美论 ꎬ即音美㊁形美㊁意美ꎬ并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ꎬ成为当代翻译领域的重要研究思想ꎮ下文主要从翻译美学角度中涵盖的 音韵美 和 用词美 等方面ꎬ反观译者葛浩文在翻译实践中ꎬ如何体现其主体性的过程ꎮ1.体现音韵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美ꎬ除了体现优美文字的运用㊁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ꎬ还须呈现文中语音㊁语义所体现的种种美感ꎮ因此ꎬ一部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学作品ꎬ将会便于读者对重叠结构的句式铭记于心ꎬ这种音韵上的美感一定程度上ꎬ更能够提升文学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意境美ꎮ葛浩文版«生死疲劳»的中 音韵美 的句式比比皆是ꎬ如原文中ꎬ 听到有人大喊: 抢呀㊁抢呀ꎬ大家把单干户的粮全部抢走 [6]342译文ꎬ Thereisoneheardsomeoneisshouting: grabahꎬgrabahꎬtakethewholefoodaway [6]342中ꎬ译者在翻译活动中ꎬ将并列㊁重复结构 抢呀㊁抢呀 ꎬ基于直译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ꎬ巧妙地增加了[a]的音韵ꎬ运用 grabahꎬgrabah 的形式ꎬ增强节奏感的同时ꎬ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意ꎮ译者地道地将文中暗含的意思传达给对方ꎮ不难看出ꎬ译文中既采用增译法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ꎬ同时实现了与原文一致的整齐结构㊁读起来朗朗上口ꎮ2.展现用词美任何文本都是由独立的字眼相互构建而成ꎮ译者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译入语ꎬ并有效地传达原文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ꎬ最大效度地带领读者充分感知原文中所要传达的效果ꎮ共读葛氏英译本«生死疲劳»ꎬ发现 用词美 的现象数不胜数ꎮ原文中 看那坟屋ꎬ土墙草顶ꎬ低矮狭窄ꎬ年久失修ꎬ透风漏雨 ꎬ译文: Thegravehouse:topwall82grassꎬlowandnarrow ventilationandrain [6]291ꎬ原文中作者旨在传达女主角坟英ꎬ有别于迎春和秋香所遭遇的悲惨境地ꎬ用 透风漏雨 这一成语塑造了她不时地向身边人吐露心声㊁说三道四的性格ꎮ译者选用 ventilation/rain 和 topwall/grass 简洁明了的名词短语ꎬ传达了原文四字成语所表达的意境ꎮ可以说ꎬ葛浩文巧妙㊁恰当的用词ꎬ不同程度展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ꎬ让读者重复感知到这种独到的 用词美 之魅力ꎮ译文中ꎬ duringtheageofthirtyyearsꎬandbe ̄ingloveoflaborꎬthrifty Iwaspleasedtobeindoingsomethinggood [6]用 loveoflabor 和 pleasedtobeindoingsomethinggood ꎬ形象逼真地刻画出男主角西门闹不善言辞㊁喜于劳作的角色ꎮ另外ꎬ译者葛浩文通过对主人公行善事的叙述ꎬ逐步引导读者直奔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ꎬ以便更加深刻地剖析文中的人物特征及其心理活动ꎮ3.呈现意境美意境在文学作品中的 不可言传 性历史渊源ꎬ但在翻译过程中ꎬ原文本中意境之美的重现ꎬ显然成为了译者翻译实践中的难题ꎮ译者须深入其中ꎬ理解原文中传达的意象ꎬ进而在翻译创作过程中ꎬ对其重新进行构建ꎬ再达到传神的效果ꎬ从而便于异域读者感受文学作品中意在传达的意境之美ꎮ品读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ꎬ发现文本中体现 意境美 的例子数不可数ꎮ原文: 有关那头牛的回忆纷至沓来ꎬ犹如浪潮往沙滩上奔涌ꎻ犹如飞蛾扑向火焰ꎻ犹如铁屑飞快地粘向磁铁ꎻ犹如气味钻进鼻孔ꎻ犹如颜色在宣纸上洇开 [6]原文作者运用并列比喻句 犹如 ꎬ形容动物牛当时头脑中所产生的浓烈的动态回忆ꎬ此处原文中出现的意象词 飞蛾/浪潮/铁屑/颜色/气味 ꎬ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一种独特的画面感ꎮ译文: Memoriesinvolvingtheoxcameꎬthickandfastꎬlikewavescrashingontheshoreꎻormothsdrawntoflameꎻorironfilingssuckedtowardthemag ̄netꎻorodorssurgingtowardthenostrilsꎻorcolorssee ̄pingoutwardonthepaper ꎬ葛浩文在翻译时ꎬ选择对应词 moths/waves/iron/colors/odors [6]ꎬ以及连续运用 or 的并列句型ꎬ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巧妙地进行结合ꎮ无论在形式亦或是含义方面ꎬ译者竭力将这些创作性比喻所产生的效果ꎬ以及原文的意境美ꎬ原汁原味地传达给了西方国家的读者ꎮ(三)审美转化和审美体验在翻译过程中ꎬ译者需竭力为读者提供与原作审美效果趋于相同的译作ꎬ这一过程被称作再现原作之美ꎬ便于让异域读者凭借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功底ꎬ对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审美价值进行审视ꎮ显然ꎬ译者对客体进行审美转化的过程中ꎬ将自己作为第一阐释者ꎬ从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感悟出发ꎬ努力融入到译作审美再现的过程中ꎮ作为审美主体ꎬ译者须每时每刻力求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㊁思想内涵㊁艺术魅力等一系列特征ꎬ便于异域读者与原作读者最大化地获得同感ꎮ译本再现艺术特色的过程中ꎬ需要译者将原文本的血脉注入到译文本中ꎬ并且得以继承ꎬ从而让译本在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重生[7]49-50ꎮ显然ꎬ审美客体在再现原作之美的过程中ꎬ不仅需要对译入语字斟句酌ꎬ还要兼顾异域读者的文学素养㊁语言结构及对异域民族文化的喜好与需求ꎮ1.语言的审美转化汉语在语言表达形式方面与英文截然不同ꎮ汉语重句子形式ꎻ英语注重结构ꎬ强调句子间相互的逻辑关系ꎮ汉语常用对仗㊁押韵的四字成语或句式结构传达思想ꎬ如原作中的 大哭大闹ꎬ大蹦大跳ꎬ眼睛如血ꎬ六亲不认ꎮ 葛浩文将其译为 rantandraveꎬmeanwhileꎬleapingandjumpingꎬeyesfullofbloodshot [6]ꎮ葛浩文巧妙地选择(rant/raveꎬfriend/fam ̄ilyꎬ形成了头韵格式并运用并列句的形式进行处理ꎬ使得原文能够更加形象㊁生动地再现了宝峰情绪激动之余的各种外在表现ꎬ体现了译者对于语言审美的转化与认识以及主体间性的统一ꎮ2.文化角度的审美转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ꎮ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针对各种文化特色词ꎬ常常容易曲解原意ꎬ显然须了解两种不同文化在形式㊁意义等方面存在的迥异ꎬ所以译者的责任是将双语文化内涵进行高效的传递与阐释ꎮ在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中ꎬ英语文化专有词的形式美ꎬ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 比喻的形象美㊁排比的气势美㊁诗歌的韵律美等方面[8]ꎮ从文化角度讲ꎬ任何一部作品ꎬ不同程度都涵盖具有中西方特色的词汇与用法ꎮ«生死疲劳»英译本中对文化特色词进行了适当的处理ꎬ如原文 你真是狗坐轿子不识抬举 中ꎬ出现了动物 狗 这一词汇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ꎬ 狗 的含义褒贬不一ꎮ从贬义角度分析ꎬ常常有不吉利的象征ꎬ如 狗急跳92墙 狗仗人势 狗血喷头 等ꎮ反之ꎬ西方文化中狗作为家常宠物ꎬ被更多的人视为忠诚的代表ꎮ因此ꎬ葛浩文在处理文化词时ꎬ为避免出现不同文化差异的误解和冲突ꎬ将其译为 likeaGoddamn 来表达作者的意图ꎬ使得语言显得更具诙谐ꎬ以防引起不必要的文化冲突ꎮ3.意境翻译的审美转化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种种生活图景ꎬ与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铸就的一种艺术境界[8]68ꎮ所谓意境审美的认识及转化ꎬ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审美客体中的意境的适应性ꎬ并力求在翻译过程中得以体现ꎮ这一转化过程ꎬ要求译者能将原语意境层面在译入语尽可能地得以呈现ꎮ让给那些懂生产的人吧ꎬ唱戏是唱不出窝窝头的ꎮ [6] you dbettergiveupyourposition .Singingsongswon tputthefoodonyourtable.[6]原文中使用窝窝头作为北方人的家常便饭出现ꎬ使得原文通俗易懂ꎮ莫言使用 唱戏是唱不出窝窝头的 ꎬ重在突出唱戏作为精神层面的娱乐活动ꎬ难以实现生产到户ꎬ这里重在突出对金龙的行为进行犀利的讽刺ꎮ另外ꎬ葛浩文用ꎬ用 putfoodonyourta ̄ble 来表达唱戏没有实用性ꎬ从而与 farming 生产 形成前后呼应ꎬ力图让读者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本意ꎬ从而实现意境审美转化目的ꎮ(四)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转化结果的加工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ꎬ审美主体对同一本体所选用的喻体不同ꎬ表达的意义就不尽相同ꎮ在审美主体对客体转化结果加工的过程中ꎬ译者须对原文充分理解的前提之下ꎬ辨析原语与译入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性ꎬ更有利于对原作中比喻修辞方面的掌握ꎬ这对译者来说实属一大挑战ꎮ原文: 我代表党代表政府 希望你悬崖勒马ꎬ借坡下驴ꎬ回到我们的阵营 [6]ꎮ译文: IrepresenttheParty Ihopeyoureininyourhorseꎬlikeamanclimbingoffhisdonkeytowalkdownhillꎬfindingawaytogobacktothecamp [6]此处ꎬ原文中的习语 借坡下驴 ꎬ被译为 likeamanclimbingoffhisdonkeytowalkdownhill ꎬ并且附加了文本注释 usingherarrivalasawayfor ̄ward ꎮ译者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ꎬ既保留了原文本中的意象美ꎬ同时借助文本注释ꎬ又可以帮助异域读者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ꎮ从以上例子中不难发现ꎬ葛浩文成功地将中国将习语进行了阐释ꎬ平衡了不同语言㊁文化国度间存在的差异与冲突ꎬ再现了原文之魅力ꎮ三㊁结语翻译行为不再是单纯㊁传统的语言翻译活动ꎬ更多地蕴含着对文化底蕴艺术作品的创作融合过程ꎮ翻译美学是一门艺术行为ꎬ更是一种无形的财富ꎮ译者的任务便是带领读者感受不一般的艺术魅力ꎮ本文通过解读葛浩文先生英译本«生死疲劳»ꎬ从文化美学的视角ꎬ为读者呈现了文学作品中原有的美感ꎬ使得异域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国文化㊁文学之美ꎬ从而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ꎮ同时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ꎬ不仅需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ꎬ提升语言领悟能力ꎬ还须不断地丰富其审美经验ꎬ丰富其美学素养ꎬ进而更详尽地体现译者主体性的阐释ꎬ更多地呈现上乘之作ꎮ参考文献:[1]VENUTIL.Thetranslator 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 ̄lation[M].NewYork:Routledgeꎬ1995.[2]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ꎬ2011.[3]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ꎬ2005.[4]田雨ꎬ查建明.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谈起[J].中国翻译ꎬ2003(1).[5]王喆.阐释论视角下«生死疲劳»译者主体性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ꎬ2016(1).[6]HOWARDGOLDBLATT.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ANovel[Z].NewYork:ArcadePublishingꎬ2008. [7]赵丹.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翻译叙事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ꎬ2013(36).[8]刘东霞.论翻译美学中的审美客体 以«生死疲劳»为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