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形式,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领域中一直备受关注。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自身的情感、观点、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己的主观选择和判断。
本文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通过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字幕汉译中的表现和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对于字幕汉译的影响1.1主观选择的表现在字幕汉译中,译者需要面对原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性。
由于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文字表达与视觉形象相结合,因此字幕译者不仅需要将对话准确地翻译成汉语,还要考虑配合影像表达的需求。
这就意味着译者需要在译文中做出一系列的主观选择,如精简对话内容、调整翻译句式等。
这些选择会直接影响观众对电影情节和角色的理解。
以《末代皇帝》为例,电影中的主人公溥仪作为末代的皇帝,面临着失去皇权与身份的困境。
在英文原版中,溥仪的对白充满了悲伤和无助的情绪。
然而,在汉译字幕中,译者往往会考虑到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对观众的呼吁,选择性地增加或减少一些词句,以达到更好的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1.2主观判断的影响译者主体性还会对字幕汉译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观点的差异,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判断。
这就导致了同一部电影在不同译者之间可能出现不同的翻译结果。
在《末代皇帝》的字幕汉译中,我们可以看到译者的主观判断对翻译的影响。
例如,在电影中有一段溥仪与英国导师约翰斯通的对白,原文中约翰斯通问他:“Do you know what 'alter ego' means?” (你知道“alter ego”是什么意思吗?)在字幕汉译中,有的译者选择直译为“你知道‘超我’是什么意思吗?”有的译者则选择灵活翻译为“你知道‘别扭的自我’是什么意思吗?”这表明了译者不同的主观判断对翻译结果的差异。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接受美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文艺理论,其核心理念是重视读者的参与与解读。
在这一视角下,翻译过程被看作是译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原作进行解读和再创作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原作的理解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1. 文化背景差异文化背景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会对其理解和解读原作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 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译者的基本素质,也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关键因素。
译者的语言能力决定了其对于原作的理解程度,而表达能力则决定了其将理解转化为译文的质量。
因此,译者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 翻译目的与受众翻译目的和受众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受众会对译文产生不同的要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例如,对于商业翻译,译者需要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市场效果,而对于文学翻译,则需要更多地关注原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性。
4. 原文的文本类型与风格原文的文本类型与风格也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本类型和风格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和风格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摘要】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发挥自身特点和创造力的载体,也受到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表现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因此需要在保留原文意图的前提下平衡个人风格和独特思维。
外部因素如翻译任务要求和背景环境,会影响译者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内部因素如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则决定着译者的独特风格和选择。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对于翻译事业有着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如何平衡译者主体性和原文意图,以提升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翻译过程、翻译质量、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平衡、原文意图、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意义、发挥、制约1. 引言1.1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是一种重要的概念。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个人特征、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译者主体性既可以促进翻译的质量和创造力,也可以对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度产生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制约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可以通过对原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来展现。
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来对原文进行重新诠释和表达,从而赋予翻译作品更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译者的主观意识和审美观念会在翻译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翻译成品的风格和质量。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面临着一些制约。
外部因素如翻译需求、翻译指导、审查机制等会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产生影响。
内部因素如译者的专业素养、经验水平、能力水平等也会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平衡译者主体性和原文意图,是一个需要译者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2. 正文2.1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译者在翻译工作中,会受到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在翻译过程中得以体现。
译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论文关键字: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影响因素论文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的创造性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
在研究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引言长期以来,以原文和语言转换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观,使译者的形象处于一种被忽视、被压制的状态之中。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学和翻译学思潮的兴起和繁荣,最终导致了翻译文化的转向。
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还将翻译主体的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也随之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
由此形成了翻译研究的译者中心论范式。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文化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种通过译者独特的创造性实现的一种艺术再造、审美交际、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过程。
讨论文学翻译的主体性,首先应该弄清楚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根据查明建先生观点:“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
主体性的发挥有自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译者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综合体现。
不承认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错误的,但是盲目夸大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更是不应该的。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翻译活动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译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
首先,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
译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首先,译者主体性会带来一些挑战。
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又不失去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是需要经验和技巧的。
例如,某篇英语短文中出现了一些文化差异的表述,这就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来进行翻译,以确保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其次,译者主体性也会对翻译结果产生一定的制约。
由于翻译过程中的个人经验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译者难免会存在主观意识的倾向。
例如,在翻译一篇政治文章中,如果译者对原文中的某个政治观点持有不同的立场,那么可能会在翻译过程中产生偏见,影响到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如何应对译者主体性? 在面对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时,译者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和富有想象力。
在进行翻译前,可以先进行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和文化译等,以确保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在翻译中,译者也应该坚持中立、客观的原则,努力避免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总之,译者主体性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制约。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努力做到客观、准确和富有想象力,以确保翻译结果更加贴近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译者的主体性及制约因素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实际上,译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翻译的过程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理解原文、再现原文、校对译文的过程中。
1.理解原文过程中的主体性。
译者在翻译前要对原文进行细致阅读,读完后会对原文内容进行思考。
译者必须对出发语的语言符号系统、文体风格系统和语义概念系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达到与作者相同的想法和观念。
2.再现原文过程中的主体性。
译者解读和阐释文本的过程一旦完成,就转入到语言的转换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原文的意义,而是积极地参与原文的再创作。
3.校对译文过程中的主体性。
校对过程是对原文内容进一步理解、表达、核实的过程,也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使译作精益求精,被读者接受。
二、译者所受到的制约因素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转换,不仅是语码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的转换活动,译者作为中介,在发挥能动作用的同时又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
1.时代背景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必然会受到不同历史时代的制约。
例( 1):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 widowed.译 1 :他要借着你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
(朱生豪译)译2: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平译)由于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性忌讳”的影响,朱生豪把“to my bed ”译作“相思”,而方译符合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发的国情。
浅议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译者主体性是翻译的重要客体。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佛经术语和严复翻译为例,梳理并简单探讨了社会意识形态,当时社会的诗文规范,译者自身文化语言水平,还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等因素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作用。
标签:译者主体性制约佛经翻译一.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题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1。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制约因素分成不同的方面。
如原作作者的文风、审美倾向;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不同的语言体系以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
换种说法,制约因素也可能是译者先有的文化基础,译作作者的双语语言能力,译者的阐释方法,译文读者,出版社或者赞助者的要求,以及行规和职业道德规范。
3本文主要想讨论译者自身条件和时代大环境这两个制约因素。
译者自身条件指的是译者本身的知识水平,双语基础,和译者的意志情感审美情趣等非理性因素。
时代大环境指的是整个社会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
其中包括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当时的行业规范等。
这些因素成为影响译者主体性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佛经翻译中的体现佛经翻译中,译者主体受限于佛教在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受到当时诗文规范的限制,而译者主体本身的文化语言水平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1.佛教地位与社会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初期地位低下,道家和玄学盛行,便有了用本土的儒家道家概念和思想解释佛教概念和思想,促进了佛教的融入与传播,被称为格义佛教,即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
当时“格义”的开创和代表人物是支谦。
p?r?mit?原译为道行(今译:波罗密多);tathat?原译为本无(今译:如性);prajn?原译为圣(今译:智、明);sūnyat?原译为虚、无(今译:空);santi原译为静(今译:寂);up?ya原译为无为,自然(今译:方便);进入唐朝时期佛教有了独立的地位。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一、翻译主体性的概念和内涵翻译主体性是指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活动中所具有的个体特质和主观意识。
翻译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涉及到翻译人员的知识、经验、情感等方面,对翻译活动的效果以及翻译产物的质量都起着重要作用。
翻译主体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能力:翻译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原文和译文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词汇、语义等方面的知识。
2. 文化素养: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所理解的文化表达。
3. 知识水平: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识,特别是在涉及特定领域的翻译时,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4. 创造意识: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审美能力,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使译文更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
翻译主体性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发挥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体的特质、社会环境、翻译任务的特点等。
1. 个体特质:每个翻译人员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知识和情感,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其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意识和译文表现。
2. 社会环境:翻译人员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翻译主体性的发挥也有一定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3. 译文用途:不同的翻译任务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专业翻译、文学翻译、商业翻译等,都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中发挥不同的主体性。
4. 翻译理论:翻译人员所接受的不同翻译理论对其翻译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理论会对翻译主体性的发挥提出不同的要求。
翻译主体性的发挥在实际翻译活动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本限制:原文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限制会对翻译人员的主体性产生一定的制约,使其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
2. 译文目的:翻译的目的和用途对翻译人员的主体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中做出一些妥协,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在翻译学领域,译者主体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文的质量等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以期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接受美学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文化因素的考虑以及译文的可读性等方面。
在接受美学的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不仅关系到译文的质量,还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
三、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1. 语言因素语言是翻译的基础,因此语言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译者的语言能力、语言素养以及语言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例如,对于同一原文,不同的译者可能会因为语言习惯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
2.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因此,译者需要对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此外,译者的文化素养也会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3. 翻译目的与读者需求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是决定译文质量和译者主体性的关键因素。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明确翻译目的,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和期待等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同时,译者还需要对读者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期待。
4. 翻译策略与技巧翻译策略与技巧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效果。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以传达原文的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也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选择:译者在面对待翻译的原文时,会根据自己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掌握,选择最合适的译文。
不同译者在同一段原文的翻译上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取决于他们对语义、语气和目标受众的理解。
2. 文化转换: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之间的转换。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对应文化内涵,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3. 语体与风格:不同的作者和文本有着不同的语体和风格。
译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来保持文本的风格和语气。
1. 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译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在翻译中保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译者不能随意对原文进行删减或添加,以免偏离原文的意义。
2. 目标受众的需求: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有时候,译者可能需要放弃一些词句或文化内涵,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翻译任务的要求:有些翻译任务可能有特定的要求,例如法律文件或科技文章的翻译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和术语。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又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他们需要在保持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翻译任务的要求,灵活应用翻译技巧,以获得最佳的译文。
浅析译者的主体性论文关健词:译者主体性的目的意识读者意识论文摘要:本文以王佐良先生翻译of studies的译本作为切入点,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1前言培根的这篇《谈读书》短小隽永,以生动简洁而庄重正式的表达作者对读书的种种领悟。
文章层次清楚,观点鲜明,文中虽无高亢激昂之词,却于简单平实之间蕴含哲理,引人深思。
而王佐良先生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其译文措词得体,简练精确;行文流畅,脉络清晰。
文体选择适当、严谨一致;译文不仅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而且恰当地再现了原文的各种风格意义和价值。
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实现了高度的掣合堪称形神兼备的佳译。
2译者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
这种本质特性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
以翻译而论,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的对象性活动就是具体的翻译行为,即将作品从译出语转化为译入语的活动。
主体性本身包含着受动性(即原作者的语言风格、情趣,目标读者的期待视域、审美要求以及译者自身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因素对译者的制约性)、为我性(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包括翻译中体现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而主观能动性是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
基于对这种主体性的理解,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性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即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
下面作者结合王佐良先生译的Of Studies《谈读书》的分析,从翻译的目的性、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2.1从翻译的目的性看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有“充分再现原作不朽的文化艺术价值”的意向,因此他在译文中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内容,尽力不忽略原作中的艺术价值,力图传达其不同内涵。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字: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的创造性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
在研究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引言
长期以来,以原文和语言转换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观,使译者的形象处于一种被忽视、被压制的状态之中。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学和翻译学思潮的兴起和繁荣,最终导致了翻译文化的转向。
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还将翻译主体的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也随之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
由此形成了翻译研究的译者中心论范式。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文化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种通过译者独特的创造性实现的一种艺术再造、审美交际、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过程。
讨论文学翻译的主体性,首先应该弄清楚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根据查明建先生观点:“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
主体性的发
挥有自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译者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综合体现。
不承认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错误的,但是盲目夸大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更是不应该的。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翻译活动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译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
首先,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
译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主流思想和欧美国家的相差甚大,当时苏俄文学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中处于中心地位,当时的译者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翻译了大量的苏俄文学作品,比如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奥斯特勒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
其次,译者的审美偏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林语堂先生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
而作为“艺术家”的译者,他(她)的艺术表现能力必然受到自己的审美偏好的影响。
傅雷曾说过“拿个文学的类别来说,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
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我们得弄清楚自己做适宜于哪一派,浪漫派还是古典派,写实派还是现代派……”因此这也就要求译者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来选择自己翻译的文本。
我们以红楼梦的两个译本为例,杨宪益先生以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目的,以忠实为标准,保留了原语文化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文明的精髓。
而霍克斯先生则以娱乐读者为目的,以顺畅为原则,以归化为主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目的语文化,使其译文能够被广大英文读者接受。
再次,译者的翻译动机对译者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
翻译的动机就是指译者翻译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迎合政治的需要,还是为了响应大众的需求。
例如:“鲁迅先生为了唤醒沉睡的中华名族,选择弱小名族的作品来翻译,揭示弱国的惨烈实情和沦为弱国的根源来唤醒国人。
”
第二,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译者的个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的社会环境,给译者塑造出独了一无二的个性,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本身的个性气质、艺术表现力、行文习惯等都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使翻译创作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译者的个性,形成译者的翻译风格。
比如,同样是《呼啸山庄》,方平译本和杨苡的译本就风格迥异,方平译本洒脱、简洁、自由、流畅、地道、文采十足,他所采取的归化的翻译方法给读者以亲切感。
杨苡译本忠实、通顺、精确,异化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其次,译者的读者意识。
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第一次是译者和原作之间的交流,译文读者和译文之间的交流是第二次接受活动。
作为中间人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观。
三、结束语
译者是文化交流的媒介,在促进文化交流上功不可没,在翻译中我们不能只是片面强调原文和译文的对等以及译文对原文的忠实,译者必须做到因时、因事、因地、因人而变,要做到灵活翻译“创造性叛逆”,只要译者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就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度与分寸。
主体性问题应作为翻译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来做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充分重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介入,从而更好地发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以创造出更好的译本。
这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19-24.
[3]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 (1):6-11.
[4] 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
[5] 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册[J].中国翻泽.2002(4):33.。